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收稿日期:2006-08-11;修订日期:2006-12-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6&Z D038)资助。

作者简介:方中权(1966-),男,湖北云梦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国家注册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Email:fang 2

zhongquan@t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8931981.html,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方中权

1,2

,陈 烈

2

(1.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091;2.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未来区域规划理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同时,将在动态性、创新性及区域调控等方面得到发展。关 键 词: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理论;演进

中图分类号:T 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7)04-0480-06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

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1,2]

。它以跨行政区的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为对象,目的是为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区域规划不同于经济区划和城市规划。它是以经济区范围为主体的规划,因此,经济区划是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基础,而区域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区域规划是编制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部分,中国要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就必须强化区域规划。特别是从“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向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转变,使区域间突破行政区界限而合作加强,客观上要求通过区域规划进行整合。而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大转变,使区域规划由指令性较强的刚性规划向指导性为主的柔性转变,也要求

规划理论有新的发展[3~5]

。中国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上表示,长期以来作为中国规划工作中亟待增强之薄弱环节的区域规划,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对区域规划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这对于编制区域规划,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

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的

演进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阶段。指二战前的时期,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阶段。指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区域规划理论主要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阶段。指7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区域规划理论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1 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

虽然区域规划理论的大量运用源于二战后区域规划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开展,但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则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古代社会。中国古代名著《禹贡》就将黄河、长江流域划分为九大区域并论述了各区的水、土及物产,体现了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意图。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从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去分析城镇的密度;西汉时的《史记?货殖列传》从农林水产、采矿、手工业和交通等因素,考察了区域经济的差别和城镇的分布,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关系的论述。这些描述和分析,是朴素的区域规划思想的

反映[6]

在资本主义早期,曾先后出现了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法郎基”和欧文的“新协和村”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

第27卷第4期2007年08月 地 理 科 学SC I E NTI A GE OGRAPH I C A SI N I C A

Vol.27 No.4

Aug .,2007

市[7]。这些设想和理论,对当时的城市建设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影响,但他们的学说中,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的范畴,避免把城市和乡村脱离和对立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从“区域”整体上统筹考虑的早期区域规划思想。同时他们的一些理论也成为后来霍华德“田园城市”等规划理论的渊源。

霍华德在1898年发表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了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产生的矛盾,强调城市应该与乡村结合,其规划思想比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进了一步。随后苏格兰的P格迪斯在1915年发表了《进化中的城市》,提出城市规划应与乡村规划结合在一起,他的思想较霍华德又进了一步。1930年,美国著名学者路易斯?芒福德提出了区域整体发展理论,使区域规划的理念逐渐清晰化。到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工作结合起来。至此,区域规划的思想才为全世界所接受。

在这种以城市为核心,融合周边地区进行整体规划思想的影响下,德国于1920年开创了区域规划的先河,编制了鲁尔区《区域居民点总体规划》;美国于1921年开始编制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英国于1922年编制了煤矿区的区域规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早期的区域规划。十月革命胜利后到“二战”前,苏联在全俄电气化计划和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开展了西部重点建设区的区域规划,并对后来世界范围内区域规划的开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 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

区域规划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解决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而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但较为大量进行的,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国家,都迫切希望经济快速发展。受发展经济学主流思想的影响,此时期的区域发展观视发展为经济增长,认为只要实现了经济增长,其他如文化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等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当时区域规划的重点就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生产力布局,区域规划理论着眼于地区开发和经济增长,并十分强调在区域优先建立和发展制造业,推进社会城市化和经济工业化。在这一阶段,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劳动地域分工、区位论、地域生产综合体、增长极、核心-边缘等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区域规划中。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主要包括18世纪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和19世纪中叶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及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等理论。这些理论产生的时期虽早,但“二战”后才作为区域规划理论广泛运用。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由于地区条件的差异,在不同地域以相同的劳动耗费,发展同一种生产,其经济效果会不同,因此需要进行区域规划,对整个区域全盘考虑。通过规划,使生产地域分工更合理,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该理论在区域规划中对于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及合理的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中国在解放后几十年来,运用这一理论对生产地区布局进行了调整,改变了生产力地区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由前苏联地理学家科洛索夫斯基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后又经萨乌什金等人完善和提高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地域分工发展的新形式[8],是在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过程中提出的[9]。地域生产综合体是指能有效地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10]。该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科学意义在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产业协作和延伸产业链及区域综合管理。前苏联运用这一理论在区域规划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它是指导二战后苏联经济恢复重建和20世纪60~80年代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的主要理论。该理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区域规划中的生产力布局也有着深刻影响,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却暴露出一定的不足。

区位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包括19世纪初杜能(T H Von.Thinen)的农业区位论,20世纪初韦伯(A W eber)的工业区位论, 30年代克里斯塔勒(W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及40年代廖什(A Losch)的市场区位论[8~11]。在

184

4期 方中权等: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区位论产生以前,无论是地理学还是经济学对区域的研究都主要停留在观察、记录和统计描述上,区位论的产生及其发展,使区域分析开始运用数学方法对区域要素进行统计、归纳、演绎。区位论进入地理学后,加强了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各种规划模式的应用以及网络和扩散理论。区位论被用于区域规划中进行规划、设计和优化工作,其重点是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以及与其他经济因素的联系和以定量的数学方法提出空间的、分析的、抽象的定量模型。

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 Perr oux)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先后在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刚果等国的区域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是中国区域规划实践中的重要理论。中国现阶段强调要素的集聚式发展,在大区域范围内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及在县域发展中强调中心镇的发展,打造区域发展的核心等,都是增长极思想的体现。以此理论为基础,波兰的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了据点和轴线开发理论[1],80年代初,中国学者陆大道又以“中心地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12],并将其运用到中国的国土规划中。点-轴理论在区域规划中主要用于空间结构的分析,确定区域发展的极核、发展轴或发展带。

至20世纪60年代,W W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1960年)、J G威廉逊的倒U字型发展规律(1965年)、J R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1966年)等相继产生并应用于区域规划。经济发展阶段论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向、近期战略重点时具有参考价值;倒U字型理论能在区域规划中通过有效地组织产业部门间及地理空间上的不平衡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核心-边缘理论可在核心区、边缘区及过渡区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

此外,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梯度推移等理论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均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圈层结构理论则在用于指导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以解决大城市过分拥挤的弊端等方面体现了它的实际价值。

综观上述传统的区域规划理论,可以看出,它们在区域规划中的运用主要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为目的,探讨如何从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发展战略模式等方面去实现要素的优化整合,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

3 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了对自然界的侵蚀和破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进行反思,区域发展的理论内涵及研究视点均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抛弃了把经济增长率作为发展目的的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内在的,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的进步。应该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强调生活的质量[13]。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PRED 的协调为中心,以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为目的的区域规划成为当前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区域规划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有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景观生态学、耗散结构、系统动力学、系统理论及新区域主义等。

可持续发展是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而产生的。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从事区域规划,要求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应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安全要相适应。例如,相对于1921年的第一次规划,1996年的第三次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提出了经济、环境、公平的3E(economy,envir on ment,equity)目标,既反映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也体现了区域规划理论的变迁。

同时,由于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循环经济理论及景观生态学理论被引入到区域规划。循环经济是指依赖于一组以“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2 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内容的行为原则(称为3R原则)的经济模式[14]。它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新思维,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区域规划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景观生态学理论则要求在区域规划中遵循景观生态学意义上的空间格局[15],将“斑块-廊道-基质”的模式嵌入区域格局中,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区域生态系统,提高区域的生态安全度,协调区域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该理论为区域规划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维模式。

284 地 理 科 学 27卷

除了以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外,耗散结构、系统动力学等方法方面的理论也被运用于区域规划中。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区域“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巨系统,需要不断向其内输入低熵能量物质和信息,产生负熵流而得以维持。20世纪50年代美国J W Forrester教授创立的系统动力学理论在用于区域规划中,主要是通过建立模型,寻找各种区域经济和环境发展的优化模式。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模较传统的数学模型更能充分刻画系统的非线性结构和动态特征。以上两者在区域规划中均是着眼于区域人地系统的协调。

系统理论用于区域规划则是从总体综合的角度进行规划,是从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中把握总体上的最优发展。该理论的运用源于区域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系统理论为区域规划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即:整体性、层次性、功能结构性、协调性、中心化等原则。使规划过程中不仅考虑组成系统的各要素,更着重考虑各要素如何紧密结合,以便找出一个最佳的结构,即为了达到最佳功能而寻找最优结构。

进入20世纪80年代,伴随经济全球化,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在世界范围延伸,区域一体化日益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如何采用适当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区域规划专家关注的热点,引发了许多理论和实践探索。这些研究的共同点是从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强调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些同类或相似的发展观统称新区域主义[16]。

新区域主义要求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面物质规划的结合,中国不同层次之间的规划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衔接,各类规划之间,任务不明、对象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彼此不协调,指导实践的能力有限,因此更应该注重各层面规划的结合。其次,新区域主义要求加强区域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结合。这也是国际上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规划发展的主要趋势,即由单纯物质性规划走向社会经济综合规划,由控制性规划走向引导发展的规划,由线性、蓝图式规划走向弹性、动态的规划。

综观上述理论,可以看出,较传统的区域规划理论,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的进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4 未来区域规划理论的趋势

4.1 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尽管现代区域规划理论强调区域的协调发展,但各国政府在区域开发实践中仍然在强调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因为这是满足人类和社会需要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如此,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区域可持续发展依然是今后众目所注的课题。如何使区域保持可持续性,将是今后区域规划长期面临的问题。

4.2 动态规划、区域调控等理论将得到发展

动态规划理论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产生,但在实际的区域规划中,依然认为规划就是编制规划方案,画出在一定时期内希望实现的某些最终状态的详细图景,制定出一个终期要实现的目标,非常重视规划末期区域达到的状态。但由于区域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变性,这种终极的目标可能与现实偏差较大而使规划失去意义。采用动态规划理论,即是将规划视为一个过程,通过DSR (driving force-state-res ponse)框架,建立区域动态的规划程序[17],能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变化做出灵活、机动的反映,强调规划的连续性和周期循环性,并通过不断地建立目标,解决目标提出的问题,保持规划的连续性[18]。

区域调控理论将是今后区域规划的另一个重要理论。目前,中国在实施区域发展调控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区域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调控,即使有一个很好的规划也难以实现[2]。因此,要在加强对区域演化的机制及其有关的行为与政策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区域调控理论。调控主要通过相关政策进行,区域规划中需要详细的、综合的政策陈述[19],在《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中引入的通过政策分区进行空间管治的理念可算做这方面的典型。调控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20~22],通过调控,在市场决定和政府控制之间、区域发展的公平和效益之间、经济增长和资源持续利用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是规划者面临的主要挑战[23]。

384

4期 方中权等: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4.3 区域规划理论得到创新性运用

一些区域规划缺乏可操作性,除了执政者的随意变动、资金不足等因素外,理论的运用与实际操作的偏差应该是一个重要方面。理论是一种高度概括,有它产生的背景条件和适用前提,而不同的区域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在用同一种理论指导不同区域时必然存在与区域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24]。例如,在广泛运用的增长极理论方面,吉林省的发展规划曾提出以“一汽”为龙头带动长春乃至吉林经济的增长,而实际情况是:由于“一汽”的一些协作厂家分布于京津塘地区,因此“一汽”通过经济联系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不足,反而带动了京津塘地区一些企业的发展①。究其原因,是因为增长极概念原本是一个“经济空间”的概念,强调产业的部门联系,与地域空间无关,并非地理空间中的“极”。

另外,由于区域规划的目标不再仅是经济的增长,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其理论的外延更广泛,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和行为科学、行政管理学等,需要不断吸收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丰富和更新区域规划的理论体系,或对原有的理论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在实践中综合协调、创新性的运用各种理论。

5 结 语

传统的区域规划理论视经济的增长为区域的发展,在此理论指导下的区域规划片面地以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使区域面临不可持续的境地。现代的区域规划理论致力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开始注重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三方的协调[25,26]。但如何能实现这种协调将是区域规划面临的新任务,也是区域规划是否有实际意义的体现。未来的区域规划通过动态分析、区域调控,使规划更具有操作性,更符合实际发展情况,也更能体现规划在区域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因而能更好地指导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9.153~154.

[2] 胡序威.区域与城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83~

84.[3] 毛汉英,方创琳.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完善途

径[J].地理学报,1997,52(1):1~10.

[4] 方创琳.我国新世纪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发展趋向[J].地理

科学,2000,20(1):1~6.

[5] 方创琳.中国区域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病理分析及根治途

径[J].地理科学,2001,21(2):97~102.

[6] 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4.15~22.

[7]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11~18.

[8] 魏宏森.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109~139.

[9] 陈 才,毛汉英.苏联经济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10]华东师范大学等.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5.12~35

[11]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12~35.

[12]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

地理科学,2002,22(1):1~6.

[13]M.G.L l oyd.B ritish p lanning:50Years of urban and regi onal

policy[J].Land U se Policy,2000,17(4):359-360.

[14]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

学出版社,2004.

[15]郭晋平.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整合与中国景观生态学展望[J].

地理科学,2003,23(3):277~281.

[16]苗长虹.从区域地理学到新区域主义:20世纪西方地理学区

域主义的发展脉络[J].经济地理,2005,25(5):593~599. [17]Ching Ho Chen,W ei L in L iu.Devel opment of a dyna m ic strategy

p lanning theory and syste m for sustainable river basin land use manage ment[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 onment,2005,346

(3):17-37.

[18]郝 娟.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

社,1997.22~25.

[19]B raxt on C,Davis.Regi onal p lanning in the US coastal z on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15s pecial area p lans[J].Ocean&Coast2 alManage ment,2004,47(2):79-94.

[20]陈 烈.顺德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

社,2002.25~29.

[21]陈 烈.广州增城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

出版社,2003.5~59.

[22]陈烈等.汕头市潮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M].广州:广

东科技出版社,2005.25~61.

[23]Sun Sheng Han,Zhongxi ong Yan.China’s Coastal Cities:Devel2

opment,Planning and Challenges[J].Habitat I nternati onal,

1999,23(2):217-229.

[24]李培祥.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06,

26(2)136~143.

484 地 理 科 学 27卷①作者撰写硕士论文《“一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研究》时到“一汽”调查的结果。

[25]方中权.广州市白云区的发展与空间控制研究[J ].地理科

学,2005,25(2):155~160.[26]许学强,程玉鸿.珠江三角州城市群竞争力时空演变[J ].地

理科学,2006,26(3):257~265.

Evoluti on of Theory on Reg i ona l Pl ann i n g

F AN

G Zhong 2Quan

1、2

,CHE N L ie

2

(1.College of Touris m of Guangzhou U 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91;

2.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SUN Yat 2Sen U 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whole,comp rehensive and comp lexity etc .of the regi ons,it is i m portant for the regi ons t o carry on reas onable p lanning,and the right theories are necessary t o guide the regi on 2al p lanning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evoluti on of the regi onal p lanning according t o the for mati on,p r oducti on,devel opment and different meaning of theories of regi onal p lanning .

It als o divided the p lanning theories int o

three stages:the f or mati on stage of the classic regi onal p lanning thought,the creati on stage of the traditi onal re 2gi onal p lanning theories,the devel opment stage of modern regi onal p lanning theories,then discussed the p ractice of theories on each stage .The paper thoug that regi onal p lanning theories do not become syste m at early stage .The traditi onal regi onal p lanning theories mainly was a mediu m p r omoting regi onal econom ic gr owth with its ap 2p licati on in regi onal p lanning,mainly study how t o carry out ele ments t o op ti m ize and integrate at the as pect of s patial structure,industry layout and devel opment strategy mode etc .

in order t o carry out regi onal econom ic

gr owth .Modern regi onal p lanning theories are app lied on regi onal p lanning t o realize econom ic gr owth by the co 2ordinated devel opment of s ociety,economy and envir on ment,but not just econom ic gr o wth,or s ocial p r ogress and ecol ogical envir on ment p r otecti on .I n the end,the paper app r oached:1)the pers pectives of the p lanning

theories in the future and thought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was an eternal the me;2)the theories,such as dy 2na m ic p lanning,regi onal contr ol,will get a devel opment;3)regi onal p lanning theories will get a creative app li 2cati on .

Key words:regi onal p lanning;regi onal p lanning theories;evoluti on

5844期 方中权等: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农村区域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农村区域规划的容和方法 1农村区域规划的任务和容 1.1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任务 农村区域规划的任务是对农村产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以及关键措施等作较长时间的安排。简言之,在于拟订一个合理的农村区域发展远景蓝图,并为计划部门编制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农村区域生产和生活体系。 农村区域规划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1.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 这是编制区域规划的基本依据。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有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以及各项基础技术资料,对本地区的资源作全面分析与评价。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按照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制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方向,确定地区各产业发展的合理结构、发展的容。 1.1.2合理布局区各业生产力 农村区域规划要结合农业区划成果,合理配置区域农、林、牧、渔、工、商、运、服务等行业,以促进区域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安排好农、林、牧、渔等各项生产用地;加强城郊副食品基地的建设,妥善解决工、农业之间以及农业与各项建设之间

在用地、用水、能源等方面的矛盾。 1.1.3拟订区域人口和农村居民点体系的规划 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农村区域规划正是以处理好人民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口的合理分布,拟订与工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居民点体系,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和生活环境。 1.1.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发展生产和改善乡村人民生活,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给排水、生活服务等公用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构成、布局,必须同农业生产和村镇居民点体系的布局互相协调配合。 1.1.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农村区域规划应力求减轻或免除自然灾害的威胁,进行生态重建,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使大自然的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同时,应搞好园林绿地规划,丰富文化设施,增加休息的活动场所,进一步改善和美化农村生活环境。 1.1.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统一规划,综合平衡是区域规划的基本方法之一。要做多方的技术经济论证与比较,选择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最佳方案,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2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容体系 农村区域规划总的来讲包括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的各个部门、行业和领域、在区域综合性系统中,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事业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

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同时,近年来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 (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 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 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 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四)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相应会扩大其他部门的劳动需求,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增加劳动投入。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从而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 7.技术选择的原则:因地制宜 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层次。 必须适应当地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高利用率。 必须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当地劳动力就业需要,充分利用人力。 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作 :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围,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

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对明确区域开发战略、认清其发展方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区域矛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区域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成效显著。日本、韩国等一些后发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通过区域规划工作,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国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同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际关系应运而生的。我国发展市场经济,须要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关系有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事件,协调 经济发展、国土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次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三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终究要落实到区域,形成若干区域化 的市场。区域规划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通过生产力布局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利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区域规划是高层次、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看,区域规划工作仍需要大力加强。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区域规划?目前还很难下确切的定义。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区域规划这一具有很强实践性 的概念,其外延与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规划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区域规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我国,可以是跨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如上海经济区区域,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区域,如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施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轮廓性的部署。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 从上述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就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比较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者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关于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的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来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区域分析规划基本概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区域概念: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其基本属性有四点:(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有两点:一是整体性,使区域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研究对象:区域是一个能动的机体或区域系统。 5、区域科学研究的容和任务:(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3)对存在于区域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6、区域研究的三大新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2)扩大区域研究围: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7、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主要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8、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常用实际考察法、统计图表法、地图和遥感技术法等;(2)经济学的分析法:均衡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边际分析、实物分析、价值分析、结构分析等;(3)数学的模拟法:数理统计(回归分析、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随机过程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图论)。 9、区域规划:我国规划体系分三级三类,三类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三级指国家、省(区、市)级、市(县)级规划。区域规划的一般定义是指对一定地域围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我国的区域规划特指跨行政区的空间发展协调规划。国外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区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2)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地区规划;(3)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规划。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0、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分析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1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其特

区域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2、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4、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国(地区)内生产总值和国(地区)外净要素收入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6、国民收入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它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净产值。 7、城镇体系规划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8、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9、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城镇空间分布结构是指区域各城镇在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和组合形式,包括城镇分布的疏密程度、相对位置、城镇间相互联系的便捷性。 10、经济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给排水、电力、邮电通讯、街道、路灯、绿地等。 12、城市化地区是划定城市景观地域的一种地理统计单元,主要用于反映城市人口集中的城市联片地区。 二、简答题 1、技术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引进技术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技术提高了区域的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附加了一定的生产成本。引进技术是应综合考虑本区域引进技术的必要性,现有的经济条件、政策条件积极引进技术可能对本区域造成的消极影响。 2、谈谈你对增长极理论的理解。 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哪些理论模式? (1)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高速度增长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战略目标,强调不断加强资本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强调工业化,强调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强调高消费,更多地生产高价值的商品。 (2)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不发展的增长”而提出的,是传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把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战略目标。(3)自主发展的战略该战略思想是从殖民统治的历史,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来的。基本战略思想是,要发展就要自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对外贸易就能刺激经济增长。 (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和研究方法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和研究方法 盖迪斯是一位以科学家的眼光来研究城市规划的苏格兰人,他同时也是一位生物学家、社会学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生态学本来是生物学家研究动、植物群落之间联系的科学,但是他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城市社会,揭示城市在空间和时间发展中所存在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复杂关系。盖迪斯本来是个有前途的生物学家,但是因为患的是眼疾,无法观察微小的生物,所以他有了机会去观察宏观的城市。盖迪斯认为,城市规划应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联系在一起。 盖迪斯最早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进行了人类生态学的研究,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试图将城市规划最为社会改革的重要手段,他提出人们对城市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创造了“城市科学”这一术语,力求适用和美观各自能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公众是城市最终的目的。 盖迪斯对城市规划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区域规划理论,他的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在他的作品《城市发展》和《进化中的城市》体现了,并通过生态学说解释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城市与乡村应该同时进行规划。他还为区域规划首创了“调查——分析——实际的规划”的综合研究方法,同时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也是他首次提出的。并在1914—1924十年间,参与了印度50座大小城市的规划工作。这些都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启蒙了后人对宜居城市观点,他认为城市是有机的、是一个生物体。 盖迪斯还对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有研究,用“流域垂直分区图”来诠释这种关系。在“流域垂直分区图”中海拔从山顶一直延伸到海滨,海拔最高的区域,一般是矿工工作的地方;森林分布在次高的地区,伐木工人在那里工作;然后是猎人和牧羊人工作的地方;靠近低地的地方是农民和园艺;海岸附近是渔民的活动区域。盖迪斯认为如果不遵从这种人地关系,最后结果要么是失败,要么就是将花费大量的能量并且冒很大的危险。他认为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是相关的,可以通过改变空间结构来改变社会的形态。 盖迪斯非常重视人本理念与精神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他还提出了“城市规划不仅是地点规划或者工作规划。如果想取得成功,必须是人的规划”。他主张在城市规划中应改以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意见为基础,尊重当地的历史和特点,避免大拆大建。强调人类居住地与土地之间存在内在的关系,自然地区是规划的基本构架,城市要与自然和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概念划分为均质区和结节区 依据区域特性分为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 基本属性,1.地球空间2.范围界限3.体系结构4.客观存在 结构性分为层次性组织性和稳定性 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区域科学发展历程 时间20世纪50年代 标志人物,艾德萨,区域科学之父54年,第一个系,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系 1958年区域科学学报 区域科学的定义,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4.自然资源的分类1利用目的:农业,药物,能源,旅游2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3按照其属性和用途划分:自然资源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太空自然资源陆地自然资源分为,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海洋资源分为生物化学气候矿产海底 1.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有限,区域,整体,多用途,社会 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劳动分工规律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4.区域利益 3.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4.年龄构成: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零到14岁,少年儿童组14到64最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5.人口自然增长分析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技术进步的类型: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和技术进步型 7.区域分工模式:水平分工垂直分工和混合分工 8.产业按照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资金劳动技术知识 9.技术进步的测算1.索洛余值法(增长率方程法)2.科布-道格拉斯函数3.肯德里克(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 10.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莜原两基准 11.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表现:1.回顾影响2.前瞻影响3.劳侧影响 12.产业机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13.极化方式的三种类型1.向心式极化2.等级式极化3.波状圈层式极化 14.扩散方式四种类型:核心等级波状跳跃式 15.影响加工制造业工业布局因素:原料供应状况,市场需求,专业化协作,技术基础 16.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影响布局因素 17.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特点: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 18.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19.物流中心主导功能分类与功能模式:配送型物流中心,仓储型物流中心,货物枢纽。。。 名词解释1.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3.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内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5.资环承载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治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区域、区域分析、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 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2、问答题: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和地域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1.综合性。综合性又可称为整体性或全局性。区域规划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 (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 (4)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战略性。区域规划是战略性的规划,它主要体现在: (1)规划时间跨度长。一般而言,区域规划的期限都在20 年以上,可以展望到30 年甚至更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与基础设施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进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进展战略 第二节进展方向与战略目标 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进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爱护 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爱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城镇进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进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要紧都市的进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要紧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进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进展战略 战略那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进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进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进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进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那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进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3 / 502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收稿日期:2006-08-11;修订日期:2006-12-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6&Z D038)资助。 作者简介:方中权(1966-),男,湖北云梦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国家注册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Email:fang 2 zhongquan@t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8931981.html,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方中权 1,2 ,陈 烈 2 (1.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091;2.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未来区域规划理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同时,将在动态性、创新性及区域调控等方面得到发展。关 键 词: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理论;演进 中图分类号:T 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7)04-0480-06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 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1,2] 。它以跨行政区的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为对象,目的是为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区域规划不同于经济区划和城市规划。它是以经济区范围为主体的规划,因此,经济区划是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基础,而区域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区域规划是编制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部分,中国要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就必须强化区域规划。特别是从“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向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转变,使区域间突破行政区界限而合作加强,客观上要求通过区域规划进行整合。而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大转变,使区域规划由指令性较强的刚性规划向指导性为主的柔性转变,也要求 规划理论有新的发展[3~5] 。中国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上表示,长期以来作为中国规划工作中亟待增强之薄弱环节的区域规划,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对区域规划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这对于编制区域规划,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 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的 演进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阶段。指二战前的时期,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阶段。指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区域规划理论主要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阶段。指7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区域规划理论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1 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 虽然区域规划理论的大量运用源于二战后区域规划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开展,但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则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古代社会。中国古代名著《禹贡》就将黄河、长江流域划分为九大区域并论述了各区的水、土及物产,体现了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意图。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从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去分析城镇的密度;西汉时的《史记?货殖列传》从农林水产、采矿、手工业和交通等因素,考察了区域经济的差别和城镇的分布,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关系的论述。这些描述和分析,是朴素的区域规划思想的 反映[6] 。 在资本主义早期,曾先后出现了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法郎基”和欧文的“新协和村”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 第27卷第4期2007年08月 地 理 科 学SC I E NTI A GE OGRAPH I C A SI N I C A Vol.27 No.4 Aug .,2007

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说课材料

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 案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特征 区域的整体性 区域的系统性 区域的动态性 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新区域背景以及它们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 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 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 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新区域观以及它们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2、区域科学概念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的概念、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发展自然及社会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