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训诂学复习纲要

第一讲训诂学·绪论

【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第二讲训诂小史

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2.声训

《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3.义训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

(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

(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

(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

(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

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

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

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

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

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2.体式上:

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集解:一种是

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一种是汇合“經”与“傳”,为之解释。)3.成果上:训诂新著的涌现孔颖达领衔主编“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摘注14部书=

儒家12+老、庄)4.交流上: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四、变

革时期—宋代的训诂(一)宋代训诂的特点理学/宋学—汉代经今文经学在我国经学史上,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

【汉学】指汉代经学家(主要是古文经学家)有关语言文字训诂和各

种名物制度考证的一套学问。汉学家在训诂和考证中,学风比较踏实,不

尚空谈,也不过于烦琐,故后人称之为朴学。【宋学】指宋儒的理学。宋

代理学家如张载、程颐、朱熹等都撰写过儒家经典的注释。张载有《横渠

易说》,程颐《易传》,朱熹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在这些书的注释中,他们也解释语词,也有对名物制度的考证。不过,他

们的注释,常常大谈义理。宋人所作的注疏,一反汉人的朴学传统,把注

疏变成了宣传理学的工具。

(二)宋代训诂的成就1、疑古—创新

2、创立“右文说”,为研究语音与语义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3、

对语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4、利用金石学成就,使训诂学与金石学结合起来五、低迷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

这个时期训诂学著作很少,值得一提的是卢以纬的《语助》,这是我

国研究虚字的最早的专著。新编的训诂学专著,只有朱谋玮的《骈雅》、

方以智的《通雅》和黄扶孟的《字诂》、《义府》可以独树一帜。《骈雅》搜集古书中的双音词语,依《尔雅》体式分章解释,自《释话》、《释训》以至虫鱼鸟兽,凡二十篇。可以说它是一种分类联绵字典。《通雅》取材

于先秦诸子,史书、方志、小说,考证古音古义,兼及方言俗语,分门别类,加以训释。

字书有梅膺柞《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是明代两部流行的字典六、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一)复兴的最主要原因:

1、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支持分子,鼓励他们尊孔读经

2、爱国知识

分子为了经世致用,重视文字、音韵训诂

3、有近二千年文字、音韵、训诂的丰富成果可以继承(乾嘉学派)(二)复兴的表现1、注释书大量涌现2、训诂专著超越前代

3《说文》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说文》四大家:段玉裁(1735-1815)《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蒙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语法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清代语法专著渐多,如:袁仁林《虚词说》、刘淇《助字辨略》、王

引之《经传释词》。马建忠《马氏文通》,西学东渐,马氏引进西方的语

法学,构建汉语语法体系,是汉语语法训诂而独生。

(三)清代训诂的特点1、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2、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

3、具有明确的历史发展

观点4、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更新时期—“五四”以来的训诂

1、总结历代研究成果,使训诂学更加理论化、科学化

2、大学开设

训诂学,训诂理论著作大量出现3、大量出版古籍新注和辞书训诂学小史

纪要

(一)内容对象:训诂材料(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二)训诂体式:注、注疏/义疏、集解(三)训诂方法:形训、声训、

义训、境训

(四)成果表现:1、字书系列:《说文》及其其他2、词书系列:《尔雅》及其他(五)最终目标:语义系统研究、通经致用

第四讲训诂体式(上)

第一节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里。内容总归:

(一)解释词语(解释词语是训诂学最核心的内容。)例如:传曰:谓吾舅者,吾谓之甥。(《仪礼丧服》)(二)串讲句意(三)说明章旨串讲句意和说明章旨,都是读懂古籍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后来训诂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串讲句意,就涉及到语法、修辞;说明章旨,就涉及到辞章结构及写作中的诸多问题。

第二节随文释义的注疏(附经)(一)注疏的名称曰“传”、曰“说”、曰“解”、曰“诂”、曰“训”,后来又有称“笺”、“注”、“释”、“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等。

1、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内傳】古代经学家称专主解释经义的书为内传,与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外传相对。如《左传》被称为《春秋》的内传,《国语》为外传。

2、【索隱】《史记索隐》

(1.)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2.)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3、疏—义疏(见前面)

【疏】基本义:开浚,开通—引申义: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

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

以辨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如陆德明《经典释文》,“释文”

就是“音义”的别名。)

(二)注疏的内容

1、解释词义

2、串讲文意

3、分析句读【句讀】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书面上用圈(“。”)、点(“、”)来标志。

5、阐述语法

(1)词法:虚词的用法;实词的用法

(2)句法:①特殊句式,如被动句;②省略;③倒装6、说明修辞:如《诗经》六义之三:赋比兴7、诠释典故典故=语典+事典

【語典】此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

【事典】此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别于语典。8、考证古音古义音由义定—义随音转—因声求义9、叙事考史10、记述山川11、发

凡起例

【發凡】揭示全书的要旨或体例。【起例】定出体例;创立凡例。后

以“凡例”指体制、章法或内容大要,今多指书前说明本书内容或编纂体

例的文字。

第五讲训诂体式(下)——通释语义的专著起讲

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对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两者都是释义的书,但

所释的义和释义的方法却有些不同。后者所释的义常被局限在某种语言环

境中,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中的意义【动态的、具体的语境义】。就释义的方法来说,注疏的释义是随文而释,通释语义的专著所释的义并

不局限于某一书,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而是某一同语常用的、基

本的或全部的含义【静态的、一般理性义】。因此,它的释义方法就不应

随文而释,而要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会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

的解释。

汉代:刘熙《释名释典艺》:“《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汉书艺文志》张晏注:“尔,近也;雅,正也。”

东晋:郭璞《尔雅注》:“(《尔雅》)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

之殊语。”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

同异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近人:黄侃的观点(P70)——经书词典,以正语释异言。

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十九篇,分类编排: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

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概括起来,两大类:前三篇是一般词语,后十六篇是各种名物。

2、《尔雅》的性质

同义词典<>类义词典(按义类分布词语、按义类分布卷篇)

1)《尔雅》是一部训诂工具书,是古代训诂材料的汇编。2)《尔雅》

是解经的教科书

3)《尔雅》是一部字典。4)《尔雅》是一部分类词典(辞典)。三、《尔雅》的价值与缺憾(一)价值

1、首先在于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其次在于它保存

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二)缺憾:1、收词不完备,主要集中在经书;

2、在分类方面有些不科学的毛病

3、释义有不明确,依然费解。

四、《尔雅》的注疏1、汉魏-晋代:犍为文学、刘歆、李巡、孙炎;郭璞;2、唐宋:陆德明、邢昺3、清代:邵晋涵、郝懿行

五、其他《尔雅》系训诂著作简介—仿照《尔雅》编纂体例而做的训诂词典。

主要有:《小尔雅》(P78)《广雅》(P82)《埤雅》(P112)《骈雅》(P113)★《方言》简说

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旧题:汉·扬雄撰。[扬雄—杨雄]2、《方言》的内容体例

(1)列举若干同义词,用一个常用词来解释;(2)用“通语”(共

同语)解释方言;

(3)编排体例虽不像象《尔雅》那样明确地标明门类,但也基本采

用分类编次法。3、《方言》的语言文化价值

其二,用共同语解释方语。

其三,扬雄的《方言》注意从音理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内部的语音变

化进行分析其四,《方言》反映的汉代方言区划总之,扬雄的《方言》,

是汉语方言第一书,是西汉乃至更早的汉语口语活化石,是“悬诸日月,

不刊之书”。

★《释名》简说

旧题汉北海刘熙成国撰,成国是刘熙的字共八卷二十七篇,篇名如下: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器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

丧制。分类较《尔雅》为细,也比较合理。

2、《释名》的价值

(1)“声训”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2)保存了很多词语古义,记录很多名物、典制、风俗习惯,为汉

语语源探寻提供了线索。

★《经典释文》简说

唐·陆德明,所释经典有《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

《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十四种。

2、《经典释文》的价值

★《语助》、《虚字说》《经传释词》等虚词类训诂书简说1、《语助》一卷元·卢以纬撰。此书收集虚词一百多个,援引古籍解释用法,是

我国

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专著。

2、《虚字说》一卷清·袁仁林撰。此书取经史诸子百家文中虚字一

百多个,类聚条析,颇有精当之处。《马氏文通》论虚字,曾采用其中的

一些说法。

3、《助字辨略》五卷

清·刘淇撰。此书为我国虚词讲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先秦古籍中

的虚同之外,还博采唐宋诗文中的虚词,总计达四百多个,依照四声给以

安排.分为上平、下平、上、去、人五卷。同一声调中又按平水韵编排。

刘淇在《助字辨略自序》中,把虚词分为三十类。

4、《经传释词》十卷

清·王引之撰书分十卷,以喉、牙、舌、齿、唇为序,隐含有音近义

通之意。按中古声母的次序来安排的。共收虚字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但也偶有同义虚词连用的。《经传释词》重视“声训”,因声求义,不限

形体。释词方法是用不同词句的结构和不同版本的异文进行类比,从而求

得对于词义的确解。

5、《词诠》十卷

近人·杨树达撰。此书收虚字五百三十个,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再列举书证。姊妹篇《高

等国文法》。

2、《说文》的体例

3、《说文》的价值

(1)《说文解字》创造了汉语字典编纂的体例。被称为字典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著作。《说文解字》分540部首布列汉字,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部首分布汉字的编制方法,一直成为汉语字

典编纂的一种主要体例。

(2)《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

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诂不可缺少的桥梁。

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3)系统化“六书”理论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4)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玉篇》

三十卷,南朝陈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所收的都是楷字,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典。

★《康熙字典》

1、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2、《康熙字典》的内容体例

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

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

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之一。《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3、《康熙字典》的特色

(1)收字相当丰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华大字典》出版,达四万八千余字,才超过了它)。

(2)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

检阅。

(3)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

★《汉语大字典》简介

2、《汉语大字典》特点

一、《经籍籑诂》

1、清阮元主编,编次按平水韵分部,一韵一卷,共一百○六卷。一

字异音的,按韵分入各部,并因不同字义分别注释。所收均为单字,注释

中则包括双音词,兼具字典和词书两种功用。全书体例严谨,材料丰富,

是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工具书之一。

2、《经籍籑诂》的成就:

3、《经籍籑诂》之不足:(1)排斥宋以后的经籍旧注;(2)重源

而轻流《故训汇纂》

1、由武汉大学古籍所编写,主编为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该书

全面汇辑了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它是一部大型的语文

工具书,它的编排体例是按汉语辞书的通常体例,以字带词,按部首编排的。其性质是兼容并包式的故训大汇编,条目之下以类相从地汇集先秦到

晚清的故训。

2、价值:首先体现在内容上,它汇集了先秦到晚清二千多年来久经

历史淘洗的、认知价值很高的故训,具有丰厚的文化蕴藏。还体现在它的

编撰体制上。注意形音义并重、对故训兼容并包的编撰体制可以给读者提

供极为丰富的可供比较参证的故训信息。

★《辞源》、《辞海》

1、《辞源》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辞书,是中国最大的一部古

汉语辞典。

2、《辞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

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

第六讲训诂条例第一节释义的方法—声训

训诂条例是指前人在训诂实践中沿习使用并不断发展训诂方法、方式,用语特点,行文格式等。对这些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

当代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加以说明,这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章主要

讨论释义的方法、行文的格式和训诂中常用的术语。释义的方法:即探求

词语意义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声训、形训、义训、境训(观境为训)

一、声训

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简单地说,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着眼,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或音同,或音近,或音转。

使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釋詞義的方法也早在春秋、戰國的一些古籍中就出現了。二、声训的具体情况:音同、音近、音转1、所谓音同,是指两者声母与韵母均同。

如《诗豳风七月》:“万寿无疆”,《毛传》:“疆,竟也。”疆、竟同属见母、阳韵。以同音字相训,如《邶风谷风》宴训安。

2、所渭音近,指的是声母不同,韵母相同

如《礼记檀弓》:“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葬、藏同属阳韵。声母略异:葬,精母。藏,从母。以音近字相训。音近字通常是指叠韵字中声纽相近的字;如《周南汝坟》遵训循,《召南野有死麕》舒训徐,

3、所谓音转,是指声母相同,韵母有异。

——《音韵学》所谓“旁转”、“对转”、“旁对转”。音转字通常指双声字中韵部相近、主要元音相近的字,又有对转、旁转之分。对转的如:《卫风氓》泮训坡(阴阳对转)旁转的如:《王风扬之水》戍训守(侯幽旁转),

三、声训的理据(一)音与义的关系

1、用什么样的声音表示什么样的意义,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人群共同约定俗成的

2、意义与声的结合总是先于意义与形体的结合音

(二)义变与音变的关系1、汉语词汇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2、形变

可能引发义变,同样音变也可引发义变

(三)“形声字”与“右文说”

★形声字:大量的形声造字是汉字发展的显性特征。形声字中有一部

分声符不仅表音,还兼有表义的功能。

★右文说:北宋,王圣美提出“右文说”。

(四)因声求义的原则

戴震,他在《转语》:“各从其声,以原其义。”“稗疑于义者以声

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三声训的作用

第一,说明文字的通假。

通假的方式有三种:1、用本字释借字。2、用借字释本字。3、用本

字的意义释借字。

1、主观推测,没有佐证。

2、曲解“音近义通”,扩大声训范围。

3、音义关系不明。

第二节形训+义训+境训

一、形训—以形说义的方法

《说文解字》是形训的代表和典范。形訓的特點就是在解說字義的同

時還要說明字形,通過分析字形來說解字義。

(一)形训方法形訓就是通過分析文字形體結構來解釋字(詞)義。甲

金篆—象形;隶(楷草行)——不像形

(二)形训的作用与缺憾

1、求本义

2、求词义系统

3、有利于语文教学和识字教育。

4、缺憾:形訓這種方法把字義和字形結合起來,能夠使人見形知義。但是,在“六書”中可以直接應用形訓方法說解字義的,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形聲字的義符固然可以指示它的意義範疇,但是不能指明它的本義。

因此,對於佔漢字總數80%以上的形聲字來說,形訓的方法就有它的局限

性了。所以,不能濫用因形說義的方法,否則就難免犯望文生義的毛病。

二、义训—直陈语义的方法

1、义训就是直陈语义而不借助于音和形。如果按性质严格区分,义

训只是一种陈述语义的方式,而不是推求语义的方法,跟声训、形训不能

并列。但它又是不可少的。

2、义训的方法(1)同义相训(2)反义相训:乱,治也。(《释诂》)故,今也。(《释诂》)(3)设立界说(4)描写形象(5)比拟

事物三、境训—观境为训,据境索义的方法

1、境,指语言的环境,也有人叫做词场。据境索义,就是根据词语

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语的准确解释。为什么要在声训、形训、义训

之外加一条观境为训呢?这是因为声训、形训并未尽善,它们只能解决有

声可通、有形可说的部分,不能解决其他词语和句意。同时,声训也好,

形训也好,都还需要其他方面佐证,所以说据境索义也是必不可少的办法。

第三节行文格式+常用术语

一、行文的格式1、语言贵精练

人们读注总是希望注文言简意明,能很快掌握原文文意。为此,我国

历代训诂大师都在这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力求做到语言精练。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则是语言精练的典范。

2、次序不固定

训诂通常是先解释词义,再串讲句意。如果是章句之学,串讲句意以后,还要说明章旨。

3、说解可用韵

训诂一般都用散文,但也有用韵文的。注解中用韵最多的,要数王逸

的《楚辞章句》

二、常用训诂术语(一)釋義的術語1.曰爲謂之

這三個術語是用來解釋詞義的,一般都是對被解釋詞直接加以解釋或

定出義界,而且往往暗含着相對的意義,目的在於區別幾個相關的詞。使

用這三個術語時,把解釋的詞語放在前,把被解釋的詞語放在後。它們大

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叫”“叫做”。

2.謂斥

“謂”和“斥”也是用來解釋詞義的,它們的用法也相同,都是把被

解釋的詞語放在前,把解釋的詞語放在後。“謂”多用來指明被解釋的詞

語是屬於某一特定概念的。“斥”是來指明被解釋的詞語所實指的人物的。它們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說的是”“指的是”。

3.猶:也是用來解釋詞義的,使用這個術語時,是把兩個詞義本來

不完全相同的詞聯繫起來,使讀者於兩者相通之處明瞭其義,即段玉裁所

說的“義隔而通之”。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相當於”“等於說”。

4.貌意一般是用來解釋狀態形容詞的,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樣子”。5.辭詞使用這兩個術語時,只表示被解釋詞是個虛詞,並不作具

體的說明。6.渾言析言散文對文

“渾言”“析言”是專用來辨析同義詞,說明詞義的解釋之所以不同

的原因的。“渾言”是指對事物的統稱,“析言”是對同類事物細加分別,辨析異同。

7.言:一般是用來串講大意,闡發被解釋詞語的內在含義的。大致

相當於“就是說”。(二)注音的術語

1.讀若讀如—主要是用來注音的。

2.如字—是用來注音的,使用這個術語,通常是告訴讀者,在特定

的上下文中,這個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讀音去讀。

(三)釋義兼注音的術語1.之言之爲言

是用來表示音義全通的,使用這兩個術語時,必然是“音訓”,它除

了解釋詞義之外,還表示被解釋詞和解釋詞之間有音同或雙聲、叠韻的關係。因此,它們兼有釋義和注音兩種作用,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所

謂”“就是”的意思。

2.讀爲讀曰—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的,一般都是把假借字放在前,把本字放在後。本字和假借字之間都是音同或雙聲、叠韻的關係。因此,

它們也兼有釋義和注音的两種作用,意思是“某字是某字的假借字”。

(四)辨明通假的术语1.以某为某、名某为某

训诂中讲文字通假,还可以说“以某为某”、“谓某为某”、“名某

为某”。

2.古字某某同、古声某某同、某某义同、某与某古字通这一组术语也

是讲文字通假的,

(五)校勘文本的术语1.当为、当作

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或“某当作某”。

2.或为、或作、本作、本或作、本亦作、本又作、一本作、某本作这

组术语用于校勘文字异同。3.今文、古文、故书

汉代经学家郑玄兼通古今文诸经,所以他作经注时能用今文本、古文

本和故书本来校对,择善而从,并注明某字今文作(为)某,古文作(为)某,故书作(为)某

第七讲训诂的应用

一、解读古书

(一)能准确地理解词义—解释词语是训诂的核心内容。(二)能正

确地分析文章的章句(三)能细心地琢磨古人行文的体例

二、整理古籍

整理古籍,就是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辑佚和辨伪,

以便古为今用。这些工作,都一与训诂学的运用有密切关系。

(一)训诂与校勘(二)训诂与标点(三)训诂与注释(四)训诂与

翻译(五)训诂与辑佚(六)训诂与辨伪(七)训诂与简帛书整理三、辞

书编纂

(一)训诂与解形(二)训诂与注音(三)训诂与释义(辞书编写的

灵魂在于释义,而释义的根本问题是要对字、词义进行科学的概括。)

(四)训诂与引证(辞书的引证是释义的根据,注意要提供典型用例

和为了说明语源)四、古籍今注(一)如何作注

1、批判地继承前人传注的优良传统而不墨守成训

2、科学地利用旧注和其他语言材料进行词义辨析(怎样准确地辨析

词义?(1)准确地利用古注和辞书的释义(2)利用本书的词例进行对比(3)某一词语利用本书材料得不到确解时,应求他书材料相互比照)

3、准确确定具体词义

字/词:本义/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语境义

(二)作注应避免的“十弊”1、崇古尊经2、党同伐异3、烦琐寡要4、穿衔附会5、增字解经6、随意破字7、望文生义8、拆骈为单9、不

懂古义10、不通语法

(五)校勘文本的术语1.当为、当作

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或“某当作某”。

2.或为、或作、本作、本或作、本亦作、本又作、一本作、某本作这

组术语用于校勘文字异同。3.今文、古文、故书

汉代经学家郑玄兼通古今文诸经,所以他作经注时能用今文本、古文

本和故书本来校对,择善而从,并注明某字今文作(为)某,古文作(为)某,故书作(为)某

第七讲训诂的应用

一、解读古书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 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9、____《尔雅》____、《说文》、《方言》、___《释名》_____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著者是__扬雄____。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课程目标 本课程对学生达到如下毕业要求有贡献: (1)知识掌握能力:能够系统地掌握训诂学内容、价值、方式与方法、简史与要籍、观点与原则,以及新领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问题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掌握的训诂知识分析古籍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3)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针对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更好地把握文献的内容。 (4)阅读能力:能够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献,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5)沟通能力:能够疏通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发展脉络,提升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以语言为“利器”,做好职场沟通。 (6)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跟踪语言文字学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适应语言文字领域及相关职业发展。 教学要求 完成课程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传统训诂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2)了解一些基本的古代文化知识; (3)通过阅读古代文献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4)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5)增强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 《训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

四、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 《训诂学教程》,许威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第3版。 参考书目: 《训诂学》,郭在贻主编,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 《训诂简论》,陆宗达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编,山西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训诂学原理》,王宁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1996年1月第1版。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陆宗达、王宁、宋永培编,中华书局,2018年1月第1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训诂学复习纲要 第一讲训诂学·绪论 【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第二讲训诂小史 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2.声训 《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3.义训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 (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

(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 (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 (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 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 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 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 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 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2.体式上: 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集解:一种是 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一种是汇合“經”与“傳”,为之解释。)3.成果上:训诂新著的涌现孔颖达领衔主编“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摘注14部书= 儒家12+老、庄)4.交流上: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四、变 革时期—宋代的训诂(一)宋代训诂的特点理学/宋学—汉代经今文经学在我国经学史上,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

训诂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1、《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P1) 2、“训诂”当属同义连文,指对古语作解释。(P1) 3、训诂、训故、诂训、训古意思相同,兼有动词和名词的两重性:作动词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做的解释。(P2) 4、训诂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A、传文对经文的解释B、引前代典籍而释义C、解释本书词语(P4) 5、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实践和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和系统把握,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使之规范化、条理化、科学化。(P7) 6、训诂学的任务: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分支,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做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实践。(P8) 7、互文: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忽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P17) 第三章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 1、现存最早的古书注解著作是撰于西汉的《毛诗故训传》(P53) 2、两汉时期是古书注解的创始阶段,作注的主要对象是经书。(P54) 3、东汉是古书注解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出现很多经学大师和注解古书的巨匠,代表人物有贾逵、马融、服虔、许慎等。(P55) 4、郑玄:汉末著名学者,世称“后郑”注解有《京氏易》、《公羊传》等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P57) 5、章句:是通过分章析句来注解古书的一种著作体。除了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6、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系统的注疏著作是《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P58) 7、传文是《毛传》的主体部分,包括一下内容:a、解释字词b、串讲句意c、说明语法修辞d、引據典宝。(P58) 8、经书注释方面,魏晋时期主要有魏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郭璞《尔雅注》。史部方面,刘宋裴松《三国志注》。子部方面,有魏曹操《孙子注》、王弼《老子注张湛《列子注》、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与同时期经书注解不同,比较注重字词训诂。(P66) 9、唐代的古书注解工作十分兴盛,经书方面有孔颖达的《五经正义》、贾公彦《周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史部有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P68) 10、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和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合称“《史记》三家注”。(P68) 第四章训诂著作(中)·语文辞书 1、《尔雅》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文词典。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辞书编撰史的开始。(P83) 2、《尔雅》的特点 a.它是我国训诂史上第一部词典,有十分清楚的分类篇目和完整的编纂体系,采用了直训、义界、辩析同义词等多种释词方法。 b.汇集了先秦典籍中大量的古词古意,是研究先秦以来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c.比较注意辨析同义词,开汉代经师辨析词义的先河。 d.除了实词外,《尔雅》也收录了一些虚词。 e.《尔雅》汇集解释了不少有关宫室器物、天文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词条,有助于我们了解先民们在自然百科及生产劳作方面所创造的各类事物名称以及用以表现它们的丰富多彩的词条。(P85) 3、郭璞《尔雅注》 “多引今语”是郭氏《尔雅注》的一大特色。除《尔雅注》外,郭璞著有《穆天子注》《方言注》等。(P87) 4、《广雅》:是《尔雅》之后集先秦两汉训诂资料之大成的重要雅系著作。(P92) 5、《广雅》著者:曹宪《博雅音》、钱大昭《广雅疏义》、王念孙《广雅疏证》(P94) 6、《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全书十五卷卷,其中正文十四卷,叙目一卷。首次根据六书理论,把九千多个汉字用540个部首统一起来,始一终亥,分部归属,不相亲厠,创造了按部首统领汉字的方法,为后代所沿用。(P101) 7、《说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许慎是汉语言文学的开创者。(单选)(P102) 8、《说文》的意义:一是对“六书”理论作了阐述,并据此“说文解字”。二是首创以部首的字典编纂法,为后代字典辞书树立了榜样。(多选或解答)(P102) 9、《说文》的体例是:每说一字,先列小纂字头,再一次解释字义,分析字形,有时进一步说明读音,如果该字有不同于小纂的古文、溜文以及或体、俗体的话,附列于后,统称为重文。(p102) 10、段玉裁代表作《说文解字注》。(单选) (p106) 11、《玉篇》南朝顾野王撰写。(单选)(p111) 12、日本空海撰于唐太和年间的《纂隶万象名义》三十卷,是模拟《玉篇》之作。(单选)(p114) 13、唐代颜元孙代表作为《干禄字书》,宋代玉洙代表作为《类篇》,辽释行均代表作为《龙龛手鉴》,元朝戴侗代表作为《六书故》,明朝张自烈代表作为《正字通》,清代张玉书代表作为《康熙字典》。(单选)(p114) 14、《方言》是扬雄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本书所解释的包含包括两个方面,即:和今语相对的绝代语,和通语相对的别国语言。(p115) 15、注意116页的那些例子,知道例子出于哪本书。 16、第一个给《方言》作注的是东晋的郭璞。(P118)(单选) 17、戴震代表作为《方言疏证》,钱绎代表作《方言笺疏》。(P121) 18、《释名》是东汉刘熙撰写的,它是汉语词源学研究的开山之作。(P123) 19、《释名》共八卷,凡27篇,它的释义方式基本上采用声训。《释名》的声训有同音声训和音近声训两类。(P124) 20、《释名》试图完全采用声训的办法来揭示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探讨事物得名 之由。(P124) 21、《释名》的意义:首先,《释名》的声讯理论有其合理的成分。其次,《释名》保 存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古代语音资料。第三,《释名》在解说词义时使用了大量的东汉词语,可借以了解汉代词语的基本面貌及发展演变。第四,书中收释了许多名物词,对了解汉代社会风情,解读古籍颇有助益。(P127—128)(简答题)22、《释名》通常的训释方式是:先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解释词义,然后再做具 体的阐释说明,这后一句的阐释说明中就保存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其中不乏新词。 (P127) 23、到了清代,就出现了对《释名》的系统研究著作,其中以毕沅的《释名疏证》 和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補》为代表。(P130)(多选) 第五章训诂著作(下)其他训诂专书 1、陆德明代表作《经典释文》(P133)

训诂学

学之求深,悟之求透,用之求效 ——《训诂学》学习总结报告本学期开设的《训诂学》将要告一段落。训诂学是一门传统的古老学科,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训诂学》对于我们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对于提高我们阅读古代典籍和历史文献的能力,特别是对我们以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解决古汉语学习和从事古文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帮助和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了一学期,也让我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训诂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下面,主要结合本学期所讲的知识谈谈我的体会。 本学期主要学习了:训诂和训诂学、训诂的内容、训释词义的方法与原则、解说词义的方法等。我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是训释词义的方法与原则。 对于理解训诂和训诂学,我想这是学好该课程的一个前提。学习一门课程,首先就要明确课程定义,要明白这门课程学习的方向和内容,这些我们往往可以从课程的名称中来获得。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先人留下的典籍文献浩如烟海,是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然,毕竟年代距离久远,要正确读懂典籍文献,必须借助一些注释与参考,于是就有了“训诂”。正如陈澧在《东塾读书记》中指出:“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矣。训诂之功大矣哉!”这段话揭示了训诂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在他看来,翻译是沟通空间上语言阻隔的工具,而训诂则是克服时间上语言障碍的法宝,用后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雅言解释方言。近代训诂学家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其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指出“训诂”就是对古书中的语义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专门性的学术工作。 黄侃先生说:“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根据黄侃先生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意思,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以便更好地指导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和整理及辞书编纂等工作。 训诂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词义的训释是其核心内容。黄侃先生说过:“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正确理解掌握训诂,就必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一、总论 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 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读破,即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出现读破的原因是词义的引申发展。如字,表明某字当读本音;变文,为避免前后重复或为增添文章色彩,引用前人文章时有意改变某些词语,在行文中变动词语以避免重复、单调;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又叫互言、互辞、互语、互文见义、参互见义。 14、用来释义,且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且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的有:谓之、曰、为。 二、分论 一、训诂的方法 1、以形索义(形训):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义”的方法。分析字的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还得防止因不明古义和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 2、以声求义(声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音和义的关系存在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因声求义的轨道: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明方言旨在解决方言词的声音变化的轨迹。章炳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探寻语源。

训诂学重点归纳

训诂的条例: 声训:亦称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有同音的,如《说文》:衣“,依也。”有双声的,如《说文》豈部:“愷,康也。”有叠韵的,如《说文》人部:侨“,高也。” 形训: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谓之形训。 义训:以通行词训释古词语或方言词的意义,谓之义训。如《尔雅·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与,始也。”始是通行词,前面被解释的十一个词,或为古语词,或为方言词。 因声求义(读若) :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因形求义(词形) :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来考求字(词)义。 因文求义(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直接解释词义。因形求义因声求义之外的训诂方法都可归于此。 三苍:一、指秦李斯《苍颉》七章、赵高《爰历》六章、胡毋敬《博学》七章。是秦统一文字之后,介绍小篆楷范的字书。汉代合此三书为一,断六十字为一章,统称为《苍颉篇》。凡五十五章,计 3300 字,小篆的常用字已大略具备。 二、以《苍颉篇》为上卷(包括《爰历》、《博学》),以西汉扬雄《训纂》为中卷,以东汉贾鲂《训纂》为下卷,也合称为《三苍》。又作《三仓》,为四言韵文,便于学童诵读记

忆。 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 ,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 。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 注: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本义是用水灌注。水道堵塞,用水灌注才能疏通。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 疏: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直训:即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解释另一个词,特点是以“词释词” 。如:舟,船也。多个词语的直训又有: 同训:即用同一个词来解释几个同义词。如《尔雅·释诂》:粤“、于、爰,曰也。” 互训:用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如《说文》言部:“讽,诵也。”诵“,讽也。” 递训:几个字展转相训,意义相同,谓之递训。如《庄子· 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转语:由于时地不同,语音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词。同一个词在不同方言中有不同的表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训诂学简答题 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 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 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 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所以古老。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 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 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 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 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 枯燥。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 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前者是一 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一 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刚比较轻散,不固定。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近或音同。阅读古书最容易引志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 的假借。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和滥用通假。 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 P5411、文意训释:串讲大意、分析句读、显示修辞、阐述语法、今译全文。 12、校勘的方法:本校、他校、理校、对校。 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其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 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 13、注意方法:直音、读若、譬况、反切、如字 注意方法:直音、读若、譬况、反切、如字 同音字注音。 训诂术语之一,用来注音,破通假。有的完全相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如高诱: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反切:训诂术语之一,简称反或切。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如字:训诂术语之一,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14、解释文意: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显示修示、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典章制度、引证史实故事。 15、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出发点不同,方式相似。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 通语或者古语。它们的目的不同。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使方言与通语相通;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通语是纵的时间关系。 P76 16、形训的作用: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如:夫文,止戈为武。这种训诂方 式就是属于形训范围。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 运用形训方法,把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提示词的本义基础上,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

训诂学复习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式、条例,解释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3.训诂体式:即训诂的体制和形式。包括,驸经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其中,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4.疏:兼取疏通与疏记的意思。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疏”是对注的解释。 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释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 6.章句: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二、其他 1.注疏的内容(P44~60) (出一段古注疏的文字,要求说出分别是哪种或哪些注疏内容) ( 1 .)解释词义 ( 2 .)串讲文意 ( 3 .)分析句读 ( 4 .)校勘文字 ( 5 .)阐述语法 ( 6 .)说明修辞手段 ( 7 .)诠解成语典故 ( 8 .)考证古音古义 ( 9 .)叙事考史 (10.)记述山川 (11.)发凡起例 (12.)释义和叙事 2.记住随文释义的注疏每一种最著名的著作(P34~43) 例如:传,《毛诗故训传》;解,《春秋公羊解诂》何林,《春秋谷梁传集解》范宁;校:《战国策校注》【宋】鲍彪;音义:《经典释文》陆德明(所包含的意义) 3.单释语义的专著,根据释义对象又分为几类?并结合后面的知识,记住相关著作的作者。分为5类。 (1.)总释群书语义的:《尔雅》(秦汉之间的人所作)、《小尔雅》(无撰人名氏)、《释名》【汗】刘熙+刘珍、《广雅》【魏】张揖、《广雅疏证》【清】王念孙、《拾雅》【清】夏味堂、《比雅》【清洪亮吉】、《经籍纂诂》【清】阮元、《故训汇纂》(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转语》【清】戴震、《文始》(章炳麟)、《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义述闻》【清】王引之、《群经评议》+《诸子评议》【清】俞樾 (2.)只释一书语义的:《毛诗传义类》【清】陈奂、《说雅》【清】朱骏声、《选雅》【清】程先甲 (3.)解释部分词语的:《通俗文》、《训俗文字略》【北齐】颜之推、《恒言录》【清】钱大昕、《通俗编》【清】瞿灏、《常用字训》【晋】殷仲堪、《难字》+《错误字》【魏】张揖、《杂字解故》【魏】周氏、《异字》【梁】朱育、《雅》【宋】陆佃、《尔雅翼》【宋】罗愿、《毛诗草木鸟

训诂学-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毛诗诂训传》×.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 《说文解字》×. 《尔雅》 □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 注释工作×. 纂集工作 ×. 考证工作√. 编辑工作 □魏晋隋唐时期是 ×.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 顾炎武×. 戴震 ×. 段玉裁×. 王念孙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 许慎×. 梅膺祚 √. 段玉裁×. 戴震 □《墨子间诂》属于 ×. 传注×. 章句 ×. 义疏√. 集解 □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 《史记集解》×. 《荀子集解》 ×. 《论语集解》√. 《春秋左传集解》 □《尔雅》分为 √. 十九篇×. 二百零九篇 ×. 二百一十六篇×. 五百四十篇 □《释名》的作者是 ×. 许慎×. 段玉裁 √. 刘熙×. 黄侃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教学大纲 杨凤仙编写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96 目录 前言 (798)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798)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798) 三,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如下 (798) 第一章什么是训诂,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历史 (799) 第一节训诂学和"训诂"的含义 (799) 第二节训诂简史 (799) 第三节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关系 (800) 一,二者内在联系:都是以词义为研究对象 (800) 二,二者的区别 (800) 复习与思考题 (800) 拓展书 (800) 第二章训诂学性质以及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801) 第一节训诂学性质 (801) 一,训诂学性质 (801) 第二节传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805) 一,对传统训诂学的评价 (805) 二,传统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 (805) 复习和思考题 (805) 拓展书目 (805) 第三章训诂内容和方法 (807) 第一节主要内容 (807) 一,训诂的主要内容 (807) 第二节训诂的方式 (807)

一,训释词义的基本方法形训就是以形索义 (807) 二,解释概念:形训,声训,义训 (808) 三,训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808) 拓展书目: (808) 第四章古注 (809) 第一节古书的注释 (809)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809)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809)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811) 四,古书注释的内容及注释用语 (813) 五,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820) 思考与复习题 (821) 拓展书目 (822) 第五章训诂学有关著作 (823) 第一节《尔雅》 (823) 第二节《说文解字》 (824) 训诂学 797 一,《说文》的时代和作者 (824) 二,《说文》解说文字的条例 (824) 思考与复习题 (824) 拓展书目 (824)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98 前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文06选修课. 编写目的:介绍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情况.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1.以下哪部著作兼注音义。(答案写在括号内)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XXX《捕蛇者说》中,“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哪个历史时期?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在《陈情表》中,“而今XXX,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什么?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以下哪个词语属于XXX词汇?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在《上林赋》中,“仁频并闾”中的“仁频”来自哪种语言?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著作中,XXX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 《尔雅正义》 14.XXX撰写的《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 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以及哪一本?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谁? A、XXX B、XXX C、XXX D、焦循 16.哪些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 是谁? A、XXX B、XXX C、XXX D、XXX

训诂学考试大纲

训诂学考试大纲 《训诂学》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所属教研室:文学学时及学分:34学时;2学分考核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明确学习训诂学的意义;了解训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各个历史时期训诂的特点,对训诂源流有概略的认识。懂得训诂的原理和特点;熟悉常用的训诂术语的含义和作用。了解古书注解的源流;结合古注要籍的学习,掌握古注的各种类型的特点、体例;了解训诂的主要原则,并用来指导训诂实践。学生了解训诂简史,能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义,读懂古籍,继承文化遗产;学会辨析词义,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任务是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考试目的: 使学生了解训诂源流及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与辞书编纂中的作用,掌握训诂体式,训诂条例及训诂方法,学习和研究训诂的正确态度及训诂学的新领域。检测学生掌握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提高训诂学的实践应用能力。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周大璞《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资料: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 齐佩《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2006 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第二节训诂学的任务及其目的 第三节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及其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研究训诂学的方法第二章训诂体式(上) 第一节文献正文里的训诂第二节随文释义的注疏第三章训诂体试(下)

第三节通释语义的专著第四节杂考笔记中的训诂第四章训诂条例 第一节释义的方法第二节行文的格式第三节常用的术语第五章训诂的运用 第一节用于阅读古书第二节用于整理古籍 第三节用于编纂辞书第四节用于其他方面第六章读注和作注 第一节读注第二节作注第七章训诂源流 第一节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第二节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第三节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第四节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第五节衰落的元期――元、明两代的训诂第六节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第七节更新时期――“五四”以来的训诂考试方式及试卷结构:(一)理论课考试 1.考试类型:闭卷√ 笔试√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3.考试时量:考试课100分钟;考查课80分钟 4.试题总数:约36题 5.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工作是课程考试的核心环节,命题质量直接影响自学考试的教育质量,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课程标准,体现培养目标,确保试题 质量,维护自考信誉。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准确、规范、公平,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考核内容。6.题目类型: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其他题型7.各类题目的特点及考试的目的: (1)单项选择题。是从一个问题的若干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这类题目是把正确答案与相近的答案或似是而非的答案并列,它具有简单、明确、客观的特点。它是既容易得分,又容易丢分的题目。这类题目不需要学生在复习时死记硬背,但对基本结论要理解准确。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解的准确程

训诂学考试大纲

训诂学考试大纲 一、适应对象 本大纲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二、考核目的 使学生了解训诂源流及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与辞书编纂中的作用,掌握训诂体式,训诂条例及训诂方法,学习和研究训诂的正确态度及训诂学的新领域。检测学生掌握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提高训诂学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 本课程一般实行开卷考查。 考试的题型主要有:术语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应用题等。 四、考核成绩的构成 本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占70%。 五、考核内容与要求 绪论: 训诂和训诂学 一. 何谓训诂 二、训诂的体式 三. 什么是训诂学 第一章训诂学的内容 一、具体说明训诂的内容. 二、训诂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古书释词的情况. 三、举例说明古书中对语法现象的训释. 第二章训诂条例 第一节训诂的方法 一、形训—因形索义 (一)形训的理论依据 (二)形训的功能 (三)形训的原则 (四)形训的局限 二、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 (一)什么叫声训

(二)声训的理论依据 (三)声训的功能 (四)因声求义的原则 (五)声训的局限 三、义训——直陈语义 (一)什么叫义训 (二)义训主要类型: 四、观境为训——据境索义的方法 (一)根据对文推敲 (二)根据上下文句推敲 (三)根据辞例推敲 (四)根据修辞手法推敲 (五)根据行文条理次第推敲 五. 以古为训 依据古训的考释方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说解词语的方式 一、直训 二、推源 三.、义界 第三节训诂的术语 一、释义的术语 (一)某,某也;某者,某也。 (二)曰、为、谓之、之谓 (三)谓、言 (四)犹 (五)之言、之为言 (六)貌、之貌 (七)属、别 (八)辞、词、语助 (九)读曰、读为 二、注音的术语 (一)读如、读若 (二)读破、破读、破字、如字 三、正误的术语 当作、当为 四、其他术语 第三章训诂的体式 第一节随文释义的注疏体(古书正文中的注释 一、注疏的类别 (一)注和疏 注与疏的区别 (二) 他注和自注 自注三种类型 (三) 释义和叙事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 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 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 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 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