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思政选修3逻辑与思维_第五课_第一框_判断的概述_通方法_解题指导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5.1判断的概述PPT

高二政治组
课堂总结:
全面理解判断
含义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基本特征
表达 分类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肯定和否定)
有真假之分。(真判断和假判断) 语句 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高二政治组
高二政治组
【跟踪训练】1.以下不属于判断的是( )A.美韩联合 军演矛头直指朝鲜B.吉林松原地震造成损失C.为什么老 百姓日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D.房产商应流着道德的血液
思考:“黄公的女儿是美人吗?”这句话属于判断吗? 二10、.杜第牧一在个本人文物中—最—后郑总伯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教从学内重容点到】结人构物对形文象章的进分行析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 理【解教观 学点重与点材】料的关系。 7【.教B学(建参议与】方的参与目的不全都是为了获得利润报酬,需求者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我在资源或者服务上的需求。)
探究1 上述人物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判断?
高二政治组
高二政治组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 征
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 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扩展: 励自己吧! 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
一是要对认识对象的情况,例如对象的性质、范围以及对象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有明确的认识;
判断的概述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3)语句作判断时应注意:
②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语境)
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
系。
语句:你怎么了?
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 示不同的语气。
不解( 疑问):“你怎么了?怎么忽然像变了
一个人似的?” 惊奇:“你怎么了?打扮得这么漂亮!” 关切:”你怎么了?脸色这么差!’” 责备:”你怎么了?这次表现有点不太好”。
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2、判断的类型: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1)简单判断
①含义:是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②类型: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2)复合判断
①含义: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 ②类型: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①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
②有真假之分
③来源于社会实践
④对认识对象既不肯定又不否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A
【解析】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及判断有真假之分,是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A符合题意。
3.简单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下列判断中属于性质判断的是
①中国位于亚洲东部
②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③高二(1)班的有些同学不是团员 ④张三比李四大五岁,李四比王五大五岁
◆他 是 中学校长。 ◆张华 认识 雷锋。
这两个判断拆解后是概念,它们是不包含其它判断的判断。 是简单判断。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如果某个数不能被2整除,它就不是偶数。
这两个判断拆解后仍然是判断,它们是包含其它判断的判断, 是以判断作为逻辑变项的。是复合判断。
判断的概述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分钟内出现2次误判,幸好是VAR(视频助理裁判)为国安队找回了公平。
B 裁判误判( )
①属于肯定判断
②属于否定判断
③属于假判断
④没有对情况形成正确的认识
A. ② ③ B. ③ ④ C. ① ② D.② ④
• 赛场上,由于裁判没有对情况作出正确的认识,经常出现误判的现 象,因此选③ ④。
• 裁判误判,既可以是肯定判断(没有犯规的情况被误判为犯规), 也可以是否定判断(犯规的情况被误判为没有犯规),故排除① ②。
01 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判断的基本特征
对认识对象有所 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 ➢ 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 肯定,二是 否定 。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
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看到某个小镇山清水秀, ✓ 小李问道:“你们有何感想?” ✓ 小张说:“这里的人有环境保护意识。” ✓ 小赵说:“这里没有污染环境的企业。”
01 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判断的含义
我们认识事物,必然会对事物作出判定,或者肯定它们是什么、相互
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否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作出 肯定 或 否定 的认识活动中,就使用了判断。判断就是对认
识对象有所断定 的思维形式。
看到某个小镇山清水秀, ✓ 小李问道:“你们有何感想?” ✓ 小张说:“这里的人有环境保护意识。” ✓ 小赵说:“这里没有污染环境的企业。”
02 新课发堂展练理习念
5G到底好不好?关于这个问题,互联网专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这说明
A (
)
①判断受多种因素影响
②人们常对事物形成性质判断
③关系判断是简单判断的重要形式
④真假判断形影不离
A. ② ③ B. ③ ④ C. ① ② D.② ④
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课件-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模拟演练
(2023春·高三模拟)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 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下列语句不表达 同一判断的是( )
C A . “ 意 志添坚加文强本的 人 不 怕 失 败 ! ” 和 “ 意 志 添坚加强文的本人 难 道
特别提醒:正确理解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①假言判断既然是反映事物情况 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 就不取决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 假,而取决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 情况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②如果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 是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 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 是真的。 例: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地方站了。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一切)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有些 有些
构成 主项 商品
理论
中学生 中学生 许海峰 这个人
联项 是
不是
是 不是 是 不是
谓项 有价值的
检验真理的标 准
共青团员 球迷 运动员 小学生
突破提升:1、对称性关系(只有两个关系者项,即A与B)
对称性关系
对称关系 (反过来也成立)
反对称关系 (反过来一定不 成立)
公式
举例
常见对称性关系
“同学、同事、朋友”关系、两
a
b 有某关系
甲与乙是同学 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 1小时=60分 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
等
a
有某关系
x
b
甲比乙大三岁 “大于、小于、重于、少于关系
奴隶主剥削奴
”、“侵略”、“剥削”、“ 在…之上”、“在…之下”、
高中政治选修三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课时1 判断及正确运用简单判断(64张PPT)

探究点一
判断的概述
新知导学
知识梳理 素养奠基
1.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 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 ①对认识对象有所 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 肯定 ,二是 否定 。 ②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 真假之分。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 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判断是一种思想,是人们认识事 物情况的结果。而语句则是表达完整意义的言语单位,它受社会习惯的 影响。对于同一个判断,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 (3)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里,同一语句表达不 同的思想内容,而判断就是语句的思想内容,所以,同一个语句可以表 达不同的判断。
典例2 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②有
人不会使用计算机;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这三个命题中只有一个是
真的,以下哪项正确地表示了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12人都会使用
C.仅有一人会使用
B.12人没人会使用 D.不能确定
解析 这些人中,必然存在两种情况中的一种,即有人会使用计算机, 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所以①和②中必然有一个为真,一个为假。因为
(1)运用判断的特征,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21年经济增长状况的 判断。 答案 对经济增长状况进行了断定,属于肯定判断,其真假有待实践 检验。 (2)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20年中国经济的预测是不是真判断? 答案 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 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材料中相关判断不符合实际情况,属 于假判断。
易错提醒
(1)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肯定的思维形式。 改错: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 改错: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不一定都 符合客观实际。 (3)判断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 改错:判断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概念才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
判断的概述+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1.正确定义的要求 2.正确划分的要求
探究与分享
《笑林广记﹒ 殊禀部》载:“铺司递紧急 公文,官恐其迟,拨一马骑之, 其人赶马而 行。人问其“如此急事,何不乘马?”答曰: “六只脚走,岂不快于四只?”
思考:这个送信人的认识错在哪里?给我们什么启示?
送信人认为六只脚比四只脚跑得快,这个判断显然是错误的,不恰当 的。因为跑得快慢不是由脚的多少决定的。
①陈述句,表判断 ②反问句,表判断 ③疑问句,不表判断 ④祈使句,不表判断 ⑤感叹句,不表判断 ⑥祈使句,表判断 ⑦感叹句,表判断
6、判断的类型: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①含义:是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1)简单判断 ②类型:简单判断思维的重要形式。判断的基本特征有( )
①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 ②有真假之分
③来源于社会实践
④对认识对象既不肯定又不否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针对训练3】下列语句属于真判断的是( )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 ②草色遥看近却无
③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每逢佳节倍思亲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以下三个语句都试图表达判断,表达是否明确或准确,为什么?
1.这是新学生宿舍。
提示: “新”的含义表达不明确。因为这句话既可以表达“新学生”,也 可以表达“新宿舍”
2.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
提示: 语句中概念搭配不当。因为能呼吸的只有空气,不应该包括阳光和海水。
小张和小赵的话都符合实际情况吗?
小张的话表达了一种肯定;小赵的话表达了一种否定 , 所 以 他 们 两 个 的 话是判断。小李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所以不是一个判断。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思维导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

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思维导图逻辑与思维树立科学思维观念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思维把握逻辑要义科学思维概念肯定与否定质量互变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联想思维创新思维判断认识发展的历程超前思维逆向思维发散与聚合思维推理含义、特征形态与实践的关系分类同一律 基本要求排中律矛盾律含义 基本条件特征意义客观基础 必要性 含义特征整体性动态性发展与诡辩论的根本区别分析综合含义方法基本特征全同关系交叉关系种属和属种关系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明确内涵的方法明确外延的方法含义 基本特征和语句的关系重要性分类复合简单性质关系假言选言联言含义、构成、分类标准形式结构种类类比归纳演绎含义 条件 作用换质位 三段论联言选言假言方法关系质变量变辩证关系适度原则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度掌握适度原则含义对立统一辩证否定观感性具体思维抽象 关系思维具体含义客观基础与其他思维方式的关系基本 思路多向性特征 步骤跨越性结果独特性新的表现含义、特征途径方法 迁移 想象 意义发散聚合 二者关系特点、方法应当“合理”与正向思维的关系含义、特征方法意义核心考点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基础知识过关】思维的相关知识1、思维的含义(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拓展延伸】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思维特征: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3、思维的基本形态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逻辑的相关知识1、、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①含义: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②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其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5课正确运用判断第1框判断的概述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判断】 (1)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肯定的思维形式。 提示: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对认识对象的断定方式包括肯定和否定。
( ×) ( √)
3.判断的来源 判断来源于人们的 ___社__会__实__践___的检验。
____社__会__实__践____ , 其 正 确 与 否 要 经 受
D.没有判断能力的人,任何事情都不能做
【解析】A说明的是判断对于人们表达思想的重要作用,不符合题
意;B夸大了判断的作用,说法错误;C否定了判断的作用,说法错误;
D说明了判断与人们做事之间的关系,正确。故选D。
【答案】D
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1.判断的表达 (1)判断是通过 ___语__句___表达的。 (2)判断与语句的关系: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 ____语__言__形__式______。
C.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
D.所有的马都是白马
【解析】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不作断 定、没有真假的语句不能表达判断,同时,与实际不相符的、有歧义的 语句也不能表达判断。A正确;B语句表达不当,“呼吸”搭配“空气” 正确,但搭配“阳光”和“海水”错误;C“吸烟”和“患肺癌”不是 必然关系,这个判断对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断定不准确;D“所有的马” 和“白马”之间搭配不当。
【自主论证】 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判断与语句之间的关系是思维与语言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与判断 这种思维形式相对应的语言形式是语句,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表达。 判断与语句又不完全对应,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有些语句表达判断,有些语句不表达判断。表达判断的语句有陈 述句、反问句、主谓结构的感叹句和偏正结构的感叹句。例如,①杜甫 是大诗人。②偶数难道不能被2整除吗?③我们的祖国多么可爱!④多 么蓝的天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方法·解题指导
方法与消除语句歧义有关的试题的解法
解题通法
1.题型特点
此类试题往往是通过展示具有歧义的语句,让学生提供消除语句的具体方法。
2.解题方法
消除语句歧义,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1)利用语境消除歧义。
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
例如:“我去上课”可以改为“我去听老师上课”或“我去给学生上课”。
(2)通过换用词语消除歧义。
如果造成歧义的原因是词语的多义性,将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换成意义单一的词语,歧义现象便消除了。
例如:“我要炒肉丝”可以改为“我要去炒肉丝”或“我要吃炒肉丝”
(3)通过调整词语之间的顺序消除歧义。
有时把句内有关词语的位置改动一下,歧义即可消除。
例如:“这个人谁也不认识”改为“谁也不认识这个人”或“这个人不认识别人”就行了。
(4)通过增加或改变标点符号消除歧义。
例如:“这封信我读不好”可以改为“这封信,我读不好”,表示我能力有限,或者改为“这封信我读,不好”,表示不应该由我来读。
在辨析句意时,我们只要明晰歧义的不同现象,了解产生歧义的不同原因,掌握消除歧义的几种方法,比较分析,多方推敲,就可以消除歧义。
例6:“这房间的灯不亮。
”
此语句所表达的判断有歧义吗?有没有办法消除歧义?
解析: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
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句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
本题可以通过增加条件来明确所要表达的含义。
答案:有歧义。
“灯不亮”既可以指“灯关掉了”或者“灯坏了”,也可以指“灯的亮度不够”。
消除歧义的办法是加入背景语句,如“这房间的灯不亮,可能是坏了”或者“这房间的灯不亮,明显比另一个房间的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