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句子
歧义句例子20句

歧义句例子20句歧义句是指一个句子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让人们难以真正理解,厘清其真正的意思,有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20个歧义句的例子:1.苹果可以吃,也可以用来玩。
2.它有足够的智慧去做出正确的决定。
3.这种鞋可以用来穿和玩。
4.这条裤子可以穿在身上或者放在桌子上。
5.他说他会做,也会不做。
6.她来到房间,看到画框里放着一张照片。
7.这块衣服既可以穿,也可以放在抽屉里。
8.他从书架上把书拿了下来,然后放回去。
9.她把箱子放在桌子旁,把书放进去。
10.他正在穿这件衣服,也在穿着其他衣服。
11.他出去玩了,又回来了。
12.把这只猫放在椅子上,也可以放在地上。
13.他不想吃这个,也不想吃那个。
14.把水倒在玻璃杯里,也可以倒在金属杯里。
15.你可以把它挂起来,也可以放在桌上。
16.我可以让他做这件事,也可以不让他做。
17.苹果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比喻别的东西。
18.我可以把它放在桌上,也可以放在抽屉里。
19.他有一双漂亮的鞋,可以穿也可以挂起来。
20.他在问我是不是去过那个地方,我当时就回答是否定的。
歧义句是构成语言及其用法的一部分,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特定的歧义句,它们是语言学家、语言教师和翻译人员面临的一个挑战。
鉴于此,理解歧义句的工作并不容易,因为它们有多种含义,其表面的意思可能会让人误解。
此外,由于歧义句的存在,人们在理解和翻译文字时也很容易出错,可能会引起很多误解,甚至产生民意冲突。
这就是歧义句的特点,它们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而且它们的多种含义也使人们难以理解。
因此,在使用歧义句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因为歧义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在进行语言学习时,也要特别注意歧义句,以免受其影响。
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歧义句,我们还需要了解它的内涵,如双关语、泛指词、逆反话、反复提示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专业的研究,以及使用歧义句的文字材料来学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因此,对于歧义句,在学习、研究和使用上,应该格外谨慎,除了深入研究它们的含义,更要注意歧义句可能引起的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以免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歧义句

歧义句1解释说明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有多重理解方式的句子。
如:1、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
一说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心碎,如果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
2、我叫他去。
“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3、开刀的是他父亲。
“开刀的”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
4、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
“对他的批评”可以理解为学校领导批评他,也可以理解为他批评学校领导。
另外还有许多:很搞笑!1、“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的“背”就有不解之缘,读“bèi”可以理解为他做不让爱人知道的事;读“bēi”就是说明他的媳妇是残疾人。
下面是几个人命关天的句子。
咬死了猎人的狗。
开刀的是他父亲。
鸡不吃了。
鸟不打了。
总之,歧义句就是一个句子没有固定的意思,有两种或多种理解和意思。
2歧义句:“在蒋王庙前一站下车”乘某路公交车访友新居,称“在蒋王庙前一站下车”,本人在未到达蒋王庙的前一站(蒋王庙-1)下车,结果错了,该人说的是过蒋王庙后的一站(蒋王庙+1)下车。
更正是有一定困难,但如果对一些常见的歧义,进行一些约定,应该还是有好处的。
这种约定,也许本身没有太多绝对的理由,但它可以诱导人们渐渐地统一认识,形成新的语义习惯,从而重理解上消除语义。
若干年后,大家就很自然地只接受一种理解,排斥另一种边缘的理解法。
上述关于“前后”的词语,有些是时间、空间双表的,容易产生歧义,针对他们就需要约定,如:“前头、前面、往前”。
有些词语则只表示时间,或空间,一般就没有歧义问题。
表时间的如:“之前”、“先前”、“前期”等。
表空间的如:“前方”、“前进”。
他们没有歧义,不需要特别约定。
约定可以是类似这样:1)“往前翻”:指时间顺序,不指空间顺序,即时间退后(-)的意思,因为我们一般说“往后翻”都是指向后面的、未来的方向(+),又如“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后面的更精彩”等等。
歧义的病句例子

歧义的病句例子
以下是 8 条歧义的病句例子:
1. “我要热饭。
”这到底是要加热饭呢,还是要很烫的饭呀?就像说“我要冷水”,是要凉的水还是去取冷水的动作呢,真让人迷惑。
2. “她走了半小时。
”她是已经离开了半小时呀,还是走路走了半小时呢?这差别可大了,好比有人说“他睡了半天”,到底是睡了很长时间还是刚好半天呢。
3. “咬死了猎人的狗。
”到底是狗把猎人咬死了,还是把猎人的狗给咬死了呀?这就跟说“打破了杯子的猫”一样,是猫打破了杯子呢还是杯子打破了猫呀。
4. “鸡不吃了。
”是鸡不吃东西了呢,还是人不再吃鸡呀?这多让人费解呀,就像说“菜不买了”,到底是谁不买菜呢。
5. “他的笑话讲不完。
”是他有很多笑话讲也讲不完呢,还是关于他的笑话一直都有怎么都讲不完呀?这真的很难懂,好像“她的故事说不完”,是她会说很多故事还是她自己就有很多故事呀。
6. “这个人谁也不认识。
”是这个人不认识任何人,还是任何人都不认识这个人呀?哎呀,这和说“这个地方啥也不知道”一样,到底是地方不知道东西还是别人不知道这个地方呢。
7. “开刀的是他爸爸。
”到底是他爸爸被开刀了呢,还是他爸爸给别人开刀呀?这就跟“做饭的是她妈妈”一样,是妈妈做饭还是妈妈被人做饭呀,真神奇。
8. “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会议。
”是校长加上其他学校的领导呢,还是校长和本校的其他领导呀?这真让人晕乎呀,就如同说“老师和其他班级老师参加了活动”,到底是怎样的组合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歧义的句子呀,真是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产生各种奇妙的理解呢!。
歧义句子

1、你为什么打他? (89全国卷) ①你为什么打他?(打他的不应该是你,应是他人) ②你为什么打他?(打他的理由是什么!) ③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 ④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 2、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89全国卷) ①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 ② 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 重音落在“就”字上,表示生产太少了;重音落在 “五百台”上,则表示生产太多了。 十一、重读的字不同易产生歧义
1、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的书”既可指章太炎写的书,也可指他收 藏的图书。 2、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既可以指车主,也可以指修车师傅。 3、开刀的是他爸爸。 (开刀的:1、病人;2、医生) 六、有“的”字的短语引起歧义。
1、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04全 国卷Ⅳ) 例句“数百名死难者的亲属”中的修饰语“数百名” 既可以修饰“死难者”,也可以修饰“亲属”,并 且两种情况两种意思:修饰前者是说“死难者有数 百名”,修饰后者是说“亲属有数百名”。 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斯的工作一定 要有新的起色。 “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是与“学校”承接呢, 还是与“(同一个学校的)领导”承接? 3、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
2、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当我们想起他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走了一个多钟 头了。 B尽管家里可以上网,但每个星期,他还是会背着 家长、班主任和班长在放学途中到网吧里聊天、玩 游戏。 C有人认为把金庸小说拿给中学生读一读,没有什 么不好。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 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D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军圆满完成军队体制编 制调整改革方案确定的任务,如期裁减员额20万。
汉语歧义句

汉语歧义句1、多音产生歧义2007年,他还欠款1500元。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2、多义词和多义短语产生歧义这批书送北大图书馆。
(赠送、运送)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离开、行走)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自行车主、师傅)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写的、章太炎收藏的)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
(核销、报废)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比赛。
(看不到、瞧不起)他的故事讲不完。
(关于他的故事、他讲的故事)他想不起来了。
(忘了、不起床)3、兼类词产生歧义我要热饭。
(形、动)这辆车没锁。
(动、名)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了两家银行。
(连、介)他爬过山没有?(助、动)4、施事者不明产生歧义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我去上课。
鸡吃过了。
小王租小周两间房子。
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5、结构切分不确定产生歧义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明天会有大到暴雨。
(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
(许多/孩子种的花、许多孩子/种的花)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
(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学生家长都来齐了。
(学生/家长、学生(的)家长)有的作品写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
(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6 、语义指向不明产生歧义妈妈要和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妈妈、王玲)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他、美兵)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学校。
(两边、一边)我说服妈妈和你一起去。
(我、妈妈)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明。
(我、小明、我和小明)他在火车上写了几个字。
(火车里、火车外)他们早已经喝完了酒。
(酒、喝酒)这次不进门就问他们。
(进门就问、进门)7、省略不当产生歧义我看到你那年才6岁。
(你、我)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李大伯、孩子们)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书包。
歧义句子举例

歧义句子举例
以下是一些具有歧义的句子举例:
1. 他在那里静静地坐了一整天,几乎连手指头都没有动一下。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坐了一天,一动也没动,或者是他原本打算做一
些事情,但最后却什么都没做。
2. 他在比赛开始前喝了杯咖啡。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在比赛开始前一小时喝了杯咖啡,或者他在比赛
开始前五分钟喝了杯咖啡。
3. 当我走进房间时,我发现我的钥匙不见了。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找不到钥匙了,或者钥匙自己消失了。
4. 当我打开冰箱时,我发现了我的午餐。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在冰箱里找到了我的午餐,或者我的午餐在冰箱
里被发现了。
5. 我喜欢在晚上读书,因为我可以更好地放松自己。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晚上读书有助于放松自己,或者晚上读书有助于更
好地放松自己。
总之,歧义句子的意思可能会因语境、语气、语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阅读或使用句子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歧义的地方。
句子的歧义类型

句子的歧义类型
1. 听到雷声时,我看到了闪电。
语义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我的眼睛看到了闪电,也可以理解成雷声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眼前有闪电。
2. 她给了我一杯喜欢的咖啡。
结构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她给了我一杯我喜欢的咖啡,也可以理解成她给了我一杯她自己喜欢的咖啡。
3. 我看到了一只大老虎和一只小猫。
语词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我看到了一只大老虎和一只小猫,也可以理解成我看到了一只体型很大的老虎和一只体型较小的猫。
4. 昨天发生了一场车祸。
指称歧义:这句话无法确定是“车祸”发生在昨天,还是“发生了一场”昨天的车祸。
5. 昨天他告诉了我好消息。
语用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昨天他告诉了我一则好消息,也可以理解成我昨天得知了他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我。
6. 请你尽快和我联系。
赋格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请你尽快和我联系,或者请你尽快和另一个人联系。
7. 她穿着一身红色的裙子站在门口。
语义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她穿着一身红色的裙子站在门口,也可以理解成她站在门口,红色的裙子是她身上穿的。
8. 请取出你的银行卡。
指令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请你取出你自己的银行卡,也可以理解成请你帮我取出我的银行卡。
9. 她喜欢读书和写作。
结构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她喜欢读书,并且也喜欢写作,也可以理解成她喜欢读书的同时也喜欢写作。
10. 请帮我把那本书借给他。
指令歧义: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请你帮我把那本书借给他,也可以理解成请你帮我把那本书借给他别人。
引起歧义的句子

引起歧义的句子以下是 8 条引起歧义的句子及例子:1. “我喜欢上一个人。
”例子:我跟朋友说“我喜欢上一个人”,朋友特别惊讶地问:“啊?你啥时候喜欢上一个人的啊,对方知道吗?”可我说的“上一个人”其实是指“在一个人之上”,就是说我超越了某个人呀。
2.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例子:我跟妈妈说“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妈妈一脸疑惑地说:“那你还不使劲穿啊!”但我的意思其实是冬天尽量穿少点呀,哎呀,这误会可大了。
3. “他的话可真不能信啊。
”例子:朋友跟其他人讲“他的话可真不能信啊”,大家都以为是说他经常说谎,实际上朋友想说的是他说话太夸张,根本不是字面那个意思呢。
4. “这东西不便宜啊。
”例子:我拿起一样东西说“这东西不便宜啊”,旁边的人就都以为很贵,结果我接着说“很便宜呢,才几块钱”,他们都傻眼了,哈哈,我说不便宜又没说贵呀。
5. “我差点没摔倒。
”例子:我跟人讲“我差点没摔倒”,人家担心地说“那还好没摔倒”,其实我就是没摔倒呀,这话说得有歧义吧。
6. “中国队大败日本队。
”例子:听到我说“中国队大败日本队”,有人还以为中国队输了呢,后来才反应过来是中国队赢了呀,这词用得怪有意思的。
7. “我有一个苹果,你有吗?”例子:我问别人“我有一个苹果,你有吗?”,人家以为我在炫耀,其实我就是单纯问问而已呀,怎么就歧义了呢。
8. “他走了半小时了。
”例子:我跟别人说“他走了半小时了”,有人就问“那他到哪了”,其实我可能是想说他离开这儿已经半小时了,也可能是说他走路走了半小时呀。
观点结论:这些句子是不是很容易引起歧义呀,生活中还真得注意说话表达清楚呢,不然容易闹笑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状态补语语义指向在关联理论下分解歧义的语用功能
2.1关联理论的界定
赵艳芳(2000)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中指出:“关联理论由巴黎大学的斯波伯(1986)和伦敦大学的威尔逊(1986)共同提出,他们认为,关联理论从信息处理的认知特点出发,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过程,即人们是通过相关知识来推导进一步的新信息,从而理解话语、认知世界。
”1我们通过总结前人的论述,认为,关联理论是将相关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新信息的推理过程。
我们把“相关知识”称为与新信息对应的“旧信息”。
因此,关联理论就是将旧信息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新信息的推理过程。
“推理”是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相关信息激活相关认知心理,在认知心理的指引中努力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从而达到以有效的信息处理来努力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在推理过程中,人们的认知是以关联为取向的,所有人都自动地趋向于最有效的信息加工。
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因此,人们
(旧信息为X;新信息为Y
5-1关联理论示意图
2.2状态补语语义指向在关联理论下分解歧义的语用功能
关联理论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人们在努力寻找最佳表达效果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就与分解歧义发生关系。
因为歧义的分解也是一个人们通过话语的理解,来努力寻找话语的最佳表达效果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歧义才能得分解。
状态补语语义指向分解歧义的语用功能章节中,首先列举了状态补语句出现歧义的类别,然后针对这些类别采用语义指向的方法来分解歧义。
既然提到这是语义指向分析法来分解歧义,为什么会与关联理论发生关系呢?这是因为,用语义指向分解歧义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我们在给每个歧义句进行图示分解的过程,总会在心里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通过相关信息的处理从而得出新信息,这个新信息就是将歧义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4.
分解后的正确话语,这就与关联理论的过程如出一辙。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是怎样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分解歧义的。
2.3状态补语语义指向在关联理论下分解歧义的语用功能的具体表现
(7)他洗得<干干净净的>。
这个例子,如果没有任何标记,是两个歧义句,但是经过使用语义指向进行分析,歧义就被分解了。
如:
(7)他洗得<干干净净的>。
如果我们单纯看图示,看到的仅仅是语义指向把每个句子的歧义分解了,但是这些表示指向的符号是怎么来的呢?这就体现了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将旧信息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新信息的推理过程。
例(9)“他洗得干干净净的”是一个旧信息,这样一个旧信息出现,往往让听话者接收不到正确的信息,因为这里存在歧义,如果听话者根据说话者提供“他洗得干干净净的”来激活相关认知心理,在这个认知心理的指引中努力寻找最佳关联,就能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得出新信息,如:“他洗得干干净净的”可能出现在两种语境中,我们可以推导出新信息,一为“他”洗得干干净净,二为“某物”被他洗得干干净净,通过这个推导,我们将每种理解的语义指向标明,如上图所示,这个句子的歧义便被分解了。
因此,我们说使用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对歧义进行分解是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