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完整版
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一)

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一)摘要:本文以纽约、东京为例,分析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特征,提出促进我国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当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探讨我国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做法纽约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与贸易中心及文化和信息中心。
在2006年国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纽约城市竞争力排名全球第一,是国际大都市的成功典范。
2005年,纽约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为0.2:11.4:88.4,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8.4%。
同年,纽约三次产业就业构成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89.3%。
可见,纽约已呈现明显的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
纽约发展服务业的主要经验有:一是出台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20世纪50年代,纽约市政府为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鼓励服务业的发展。
如,增加研发资金,鼓励企业创新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采取抵减税收措施来鼓励私人投资,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在政府采购、进口贸易、折旧政策、信贷等方面给予企业资助,扶持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其结构升级。
纽约市政府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减征房地产税5年计划、免除商业房租税及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等。
通过实施“数字化的纽约,线路通向全世界”的产业发展战略,推动高新技术区域的建设。
纽约依据市场需求制定教育培训政策,使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科技进步推动了纽约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使纽约市的金融、保险、不动产、运输、信息等服务行业发展迅速。
这一时期,纽约就业增长最快的行业都集中于服务业。
二是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引导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方面,纽约依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
全球城市制造业发展模式及对上海的启示研究

全球城市制造业发展模式及对上海的启示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城市制造业指的是将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和创新产业相结合,通过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本文将对全球城市制造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上海的启示。
全球城市制造业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制造业集聚型、智能制造型、创意产业型和绿色制造型。
制造业集聚型是指将制造业企业集中在某一区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中国的珠三角地区比较突出,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服务的提供,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智能制造型是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模式。
德国的工业4.0战略就是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创意产业型是指将设计和创新与制造业相结合,推动创意和设计产业发展的模式。
意大利的米兰是全球设计之都,将创意设计与制造业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设计产业链。
绿色制造型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制造业生产,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模式。
丹麦的哥本哈根通过采用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的方式推动绿色制造。
在全球城市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可以借鉴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上海可以通过制造业集聚型模式,吸引更多的制造业企业集中在上海,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上海已经建设了一些产业园区,如浦东张江、松江慧谷等,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好的资源和服务,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落户上海。
上海可以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加大对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设备的引进和培育。
通过智能制造的提升,可以提高上海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上海可以加强与创意产业的合作,推动设计和创新与制造业的结合。
可以建立设计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更多创意和设计人才来到上海,为制造业提供独特的设计和创意支持。
上海可以在绿色制造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制造业生产。
发展都市工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都市工业的调研报告大力进展都市工业是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XX县区经济进展的必定选择,近几年XX县区利用现有工业存量,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与经验。
一、XX县区都市工业进展现状(一)都市工业及园区(楼宇)经济进展情况*年以来我区经贸委分别与天津针织厂、XX省第二纺织机械厂与纺织器材厂合作共同打造了天针、天寅与银驼三个都市型工业园区,具体情况分别是:天针都市型工业占地92.15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于*年10月28日经XX县区政府命名正式挂牌运营。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20家,其中加工、贸易、印刷等行业13家,餐饮、洗浴、洗衣等服务类7家,入住率达到100%。
共吸纳投资4600万元;*年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963万元;较之*年的2070万元提高了90%。
据不完全统计,园区内企业纳税额由*年的430万元上升到*余万元。
园区主办者的房租收入*年比*年增长了300万元。
天寅都市型工业园区占地100亩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于年12月28日经区政府命名正式挂牌运营。
目前该园区共有入驻企业20户,入住率达100%,*年产值达3846.1万元,较建园前提高30%。
园区年实现税收约200万元。
银驼都市型工业园区占地50亩,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于*年6月28日经区政府命名正式挂牌运营。
目前该园区共有入驻企业17家,入住率90%。
*年产值达4952万元,年纳税43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8个。
除利用我区现有老工业企业闲置资源建设都市工业园区外,我区拟利用工业企业相对较集中的二号桥地区开发建设都市型工业园区,*年下半年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对该区域进行修建性全面规划的编制工作。
目前,初步方案已经形成,正在请有关部门领导与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论证。
该区域的四至范围是:东起雪莲南路;西至月牙河;南起津塘路;北至京山线。
占地约105公顷,规划可用地74.6公顷,其中工业用地51.6公顷,居住用地7.88公顷,公共设施用地9.26公顷,道路用地5.86公顷。
全球化时代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的发展——国际经验与借鉴

摘要:文章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的经济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与蜕变当中,这种发展的蜕变过程是应对全球化的动态表现,并由此对上海城市中心的发展提出了经验借鉴。
Abstract:City centers are global functional cor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es. After case studies the paper summarizes economical and spacial characters of the city cent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en, by looking through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ity centers, the paper gets that the continuing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processes ar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different emphases are put o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en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enter of Shanghai are brought out.关键词:全球化;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Keywords: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Metropolis;City Center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
它通过全球金融市场的整合,商品和服务产品的全球分布,以及劳动分工在全球层面的重组和扩展.使城市成为世界经济的全球或区域节点,从而深远地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
工业发展经验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工业发展的一些经验。
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我们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此,我想结合我们单位的发展历程,谈谈以下几点经验。
一、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们要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型人才,搭建创新平台。
其次,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
最后,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工业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
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链水平。
另一方面,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产业链配套,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首先,加快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其次,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聚区,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改革开放是工业发展的动力。
我们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首先,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最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五、注重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首先,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
最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工业绿色转型。
总之,工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国际大都市建设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重点国际大都市城市建设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经验与借鉴洪雪祥北京现代城市建设迅速发展,既要满足城市自身建设和市民消费需求,又要满足以交换为主的社会需求,关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改善城市每个人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北京现阶段初步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步入城市国际化的发展轨道,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存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脱节的现象,并且与其他国际大都市同样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城市发展问题。
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外来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并且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从1820年到1920年,有1130万移民从世界各地来到纽约,为纽约超越伦敦成为世界最大城市提供了人力资源。
1965年以来,每年仍有75000人获准移居纽约,而外国留学生和暂住型职业人士更是源源不绝;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形成巨大的压力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普遍出现城区人口过度拥挤、交通阻塞现象严重,城市交通、住房、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水源供应等问题面临非常严重的挑战,同时引起地下水位下降;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损失的大大增加;由于人口密度加大,过度拥挤使得增加传染病发生的机率,从而加大疾病防预、控制和治疗的资金投入和难度。
除了人口数量上的问题,伴随着另一个需要慎重解决的问题,即城市人口老龄化,它将直接涉及到社会保障、养老金支出、政府预算承受的压力、代际抚养和赡养等社会经济问题。
另外,出现的城市贫困人口及其家庭,在受教育机会、可负担得起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拥有和享受到城市发展成果等方面极其容易受到社会的疏远或被排斥。
面对这些城市问题所形成的压力和挑战,东京、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以及墨西哥城等重点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都非常重视城市建设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在国土规划、大都市区规划、环境和能源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交通规划、城市更新与社区开发以及新城建设规划的编制依据、编制过程及其编制程序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工业强国工作总结汇报

工业强国工作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国工业强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作为一名工业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其中并亲身感受到了这一伟大进程。
在此,我将对我所在单位的工业强国工作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我单位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我们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还逐渐走出国门,赢得了国际市场的青睐。
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为我国工业强国建设贡献了力量。
其次,我单位在生产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模式,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我们不断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我单位在环保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我们加大了环保投入,引进了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有效地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为实现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
总的来说,我单位在工业强国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强国建设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大环保投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实现工业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工业强国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新型工业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将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新型工业化发展历程1. 初创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重点发展重工业,形成了以钢铁、煤炭、机械等为主的重工业体系。
2. 改革开放阶段(1978-2000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工业化进程加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轻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
3. 新型工业化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工业化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绿色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主要成就1. 经济增长:新型工业化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产业结构优化: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 技术创新:新型工业化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5G、人工智能、载人航天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4. 能源结构优化:新型工业化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占比不断提高。
5. 绿色发展:新型工业化推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新型工业化存在问题1.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部分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2. 产能过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3. 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4. 人才短缺:新型工业化对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但人才供给不足,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
5. 环境污染: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四、新型工业化未来发展趋势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慈溪市老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报告之一市社科院陈俏赟●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轻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的新型工业。
●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区域新的财富创造机制、推进产城融合、协同共进的必然选择。
●世界着名的一些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都市型工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健全的体系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以都市型工业的形式存在下来,并出现自身不断集聚和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的趋势。
都市型工业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结果,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从纽约、东京、巴黎、中国香港等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经验看,都市型工业在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城市功能转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对慈溪而言,依托良好的基础优势,加快原有老工业园区功能更新,产业升级改造,对于提升城市功能的“能性”、“能级”和“能位”,突破发展瓶颈,开拓发展空间,具有战略意义。
一、都市型工业的内涵和特点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以都市区独特的要素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符合城市中心区域空间特点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是具有较高附加值、高技能劳动密集型、轻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等特点的工业门类。
都市型工业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二元结构”,既有传统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又有现代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
都市型工业一般要求企业具备“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快速反应能力,取代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生产方式。
但都市型工业大多从城市的原有产业升级转型而来,使其兼有传统与现代特征。
以温州制鞋工业为例,生产领域引入计算集成制造系统(CIMS),适应高端定制消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服务的生产组织要求,同时,又存在简单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适应大规模服务。
二是以都市区特有的资源为依托。
都市型工业的需求对象大多数是中心城区的消费群体,需要即时将制成品推向市场,要求企业接近市场,在“时间”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上获取优势,一般在商业中心或CBD附近集聚。
三是具有典型的马歇尔式集群特征。
都市型工业有接近信息技术等知识要素的需要,对地域邻近性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倾向于在中心城区集聚,以形成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效应,逐渐成为产业集群,但在生产资料方面的投人相对较少,通常以小型、轻型、高科技消费类竞争性行业企业为主,以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强调产业联系和企业间的合作,具有很强的地方植性和网络效应,存在“耐心资本”,有长期的增长和良好的就业。
四是高技能劳动密集和资金技术密集相结合。
中心城区的地价较高,且空间狭小,要求都市型工业企业以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依靠外部规模经济获取竞争力。
都市区较高的生活成本和较高客户需求品味要求都市型工业转向生产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以适应现代消费需求。
五是以零散型产业为主。
零散型产业是指有许多企业在进行竞争,没有任何企业占有显着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
存在于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中,在服务业、零售业、“创造性的”行业等领域十分普遍。
二、国际大城市都市型工业发展模式分析目前,世界着名的一些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都市型工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健全的体系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1.纽约的都市型工业纽约是美国的经济中心,该市的都市型工业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在长期的变化、发展过程中,纽约都市型工业的聚集性也充分体现出来,体现在制造业向印刷出版业、服装业的集聚以及这些产业在中心区的集聚上。
其中服装业、出版业、食品制造业是纽约都市型工业的龙头,在该市工业发展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其他如化妆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也是纽约都市型工业的重要部门。
纽约的都市型工业发展特点如下:(1)具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
都市型工业的聚集性不仅表现在产业部门内,还表现在区域的聚集上。
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面积仅约60平方公里,仅占纽约市区面积的%,却集中了75%以上的销售额和60%以上的就业人口。
从制造业内部看,1984年曼哈顿地区的服装业、印刷出版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82000人和8300人,占该地区的制造业就业人口的68%,而两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占整个纽约同行业从业人数的69%和88%。
两大产业在区域的聚集性可见一斑。
(2)都市型工业处于高端环节。
以服装业为例,纽约作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时装设计非常发达。
针对高附加值、个性化、时尚化的时装消费,整个纽约有近8000人在从事设计、模特、摄像和广告宣传工作。
仅在曼哈顿区就有超过5100个服装设计工作室和8个服装专业学校,其中服装技术学院(FTI)在校生达12000人,是世界最大的服装专业学校。
(3)吸纳了相当比例的就业人数。
2004年纽约印刷出版、食品饮料、服装、家具等都市型工业部门就业人数超过30万人,占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34%。
(4)政府在发展都市型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纽约服装业普遍存在缺乏技术培训和技术提高的问题,纽约市政府于1984年成立纽约服装工业发展局,以提高服装生产者的竞争力、质量控制和迅速反应的能力,此外它还与美国国家发展局一起每年拨款40万美元,在唐人街建立了纽约第一家技术培训中心,每年至少为500人提供技术保障、培训、教育以及管理协助。
2.巴黎的都市型工业巴黎的重工业不发达,而以精品制造作为都市型工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其服装业和化妆品制造业(尤其是香水制造业)是精品业中的佼佼者。
巴黎是法国的文化中心,印刷出版业是巴黎都市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黎都市型工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呈现区域聚集的特征。
例如,法国的服装业一直兴旺发达,引领着世界时装的潮流,是法国现代制造业的中流砥柱。
巴黎是法国服装业最集中的城市,全市约有二千七百家制衣工厂,服装业的就业人数占该行业总就业人数的85%。
(2)中小型企业是主要的产业形态。
服装皮革业、印刷出版业主要以中小型工厂为主, 10人以下的企业数约占90%;家具制造业平均每个企业只有3人, 10人以下企业占95%,整个行业没有50人以上的企业;就是在日化用品业这样大中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 10人以下的企业也占了68%。
(3)就业人员素质较高。
就业人员素质较高这一点在整个巴黎大区工业行业中都得到了体现。
1999年工业行业所有职工中,拥有一定资质、资格的人数比例接近70%,技术型职工的比例接近50%。
3.东京的都市型工业作为日本最大都市的东京,一直走在全国工业化进程的前列。
二战以来,东京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以机械、钢铁、化工为主的重工业阶段,食品、纺织、印刷、金属和钢铁等多部门共同发展阶段和电气机械、出版印刷、食品和化工为主的制造业三个发展阶段。
在整个发展历程中,以集聚为特征的出版印刷等都市型产业逐渐成为东京第二产业的支柱。
2000年,印刷出版业从业人员占整个制造业的%,产值占%,是东京的第一制造业。
在制造业向都市型工业集聚的过程中,东京也出现了类似于纽约的现象:都市型工业向中心区的集聚。
在东京被称为“都心三区”的千代田、中央区、港区三个区,聚集3005家出版印刷工厂,其工厂数、就业人数、产值和附加价值分别占全东京的%、%、%和%,占都心三区制造业的相关比重分别高达%、%、%和%。
4.中国香港的都市型工业中国香港是以发展转口贸易起步的城市。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香港开始发展都市型工业,制定了纺织业、制衣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香港开始了工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在成衣、纺织、首饰、印刷等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电子电器和塑料等新兴工业。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线大规模迁往中国内地及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
现在,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主要以服装业、珠宝首饰业、印刷业、电子业、钟表业和玩具业为主。
中国香港的都市型工业中,中小企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雇员人数在50人以下的中、小型工厂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
从1951年到1995年,中国香港制造业中,中小型工厂的比重从%增长到%。
目前,印刷业已晋身为中国香港五大工业之一,并已发展成为世界排行第四的印刷品供应中心,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印刷品出口亦成为中国香港十大出口产品之一。
2000年,全港有印刷厂及相关的公司4904家,雇员44181人,出口值为亿港元。
从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发展情况来看,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产业集群效应突出。
中国香港的服装业、印刷业、玩具业和珠宝业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2)产业快速发展,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中国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信息灵通,能够很快地了解世界产业的变化态势,因而能够尽快地跟踪国际先进的装备水平,通过快速折旧,提升劳动生产率,保证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竞争力。
(3)追求动态比较优势,随着环境变化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配置其价值增值活动。
早期中国香港相对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与地区存在着劳动力成本低廉、获取资源渠道广泛且方便的优势,因而在塑料花、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中国香港许多产业的生产与加工开始大量向内地转移,在中国香港只保留一部分核心业务如产品研发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等等。
因为目前中国内地的劳动力价格在整个世界上来说是相对较低的,所以中国香港依靠产业转移使其都市型工业获得一种动态的资源比较优势。
(4)完全的市场导向。
中国香港是一个贸易自由港,但人口密集,因而中国香港的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进入国际市场。
正是这种完全市场导向、完全国际导向使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天然形成了最适合激烈竞争的运作方式。
三、国际大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的经验总结通过以上各大城市的经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城市制造业的衰落是一种必然,但制造业并不会完全萎缩,而是以都市型工业的形式存在下来,并出现自身不断集聚和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的趋势,这一点在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1.都市型工业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服装、印刷出版、食品饮料等一批现代都市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都市型工业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2.都市型工业在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服装、印刷出版、食品饮料作为新兴的现代都市制造业,在本文研究的几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