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文献综述共56页文档
功能翻译理论文献综述

功能翻译理论
国外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
•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三、总结
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对等” 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 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它将研究视线从源 语文本转向目标与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 跃的学派。
对世界翻译理论界来说德国功能学派以巨大的勇气摆脱直译意译和对等理论的束缚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文本从原语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成为翻译行为包括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中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 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Border Town: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Firstly,The translation of by Gladys Yang is well worth researching. Bianche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Shen Congwen, who enjoys high reputation in the literature world. Known as a pastoral, Biancheng depicts the beautiful scenery, distinctive folklore and local customs in a small town in west Hunan in 1930s when it was little touched by mercantilism and modern ideology. It’s full of strong local culture and pure human nature.
功能翻译理论

1 功能翻译理论一、产生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扭伯特(伯特(A.Neubert A.Neubert A.Neubert)卡德()卡德()卡德(O.Kade O.Kade O.Kade)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the the Leipzig School School))和以威尔斯(和以威尔斯(W.Wilss W.Wilss W.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为代表的萨尔派()为代表的萨尔派(the the Saarbrucken School School))。
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和可变的认知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
这种语言学科学研究愈演愈烈,后来致使翻译沦为了语言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令越来越多的译者感到了不满,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
它针对翻译学研学派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美学思想,将研究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与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二、概述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它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 )为核心,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他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他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他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从从原来站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的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引言。
功能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提出了翻译应该以传达原文意义为目标的观点。
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和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功能翻译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学者Eugene Nida提出了“对等动态对应”理论,强调翻译应该以传达原文意义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对原文进行语言转换。
随后,德国学者Katharina Reiss和Hans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该根据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来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传达效果。
这些理论的提出为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
1. 传达原文意义为目标。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翻译应该根据原文的意义和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来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传达效果。
2. 适应目的语言文化和习惯。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适应目的语言的文化和习惯,使译文更容易被目的语言读者理解和接受。
翻译不应该简单地套用原文的语言和结构,而是应该根据目的语言的特点进行调整。
3. 注重读者的需求。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注重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使译文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翻译不应该只关注原文的表达方式,而是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来进行调整。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翻译的目的和效果,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具体来说,功能翻译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 广告翻译。
在广告翻译中,功能翻译理论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使译文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翻译人员可以根据目的语言的文化和习惯来进行调整,使广告更容易被目的语言读者接受和理解。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论功能翻译理论

论功能翻译理论【摘要】功能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对翻译实践和理论探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功能翻译理论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功能翻译的定义、原则、方法、应用和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
通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探讨,可以得出启示和展望,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指导,对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不断拓展翻译领域的边界,促进翻译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背景、意义、定义、原则、方法、应用、文化、启示、展望1. 引言1.1 论功能翻译理论的背景功能翻译理论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文学学派和语用学的兴起。
在这一背景下,翻译研究开始强调文本的功能和目的,而非仅仅对语言形式的转换。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传达信息和实现交际目的的重要性,倡导翻译者根据文本的功能和意图进行翻译,而非机械地进行文字替换。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跨文化交流需求的增加,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日益凸显。
通过对文本的功能和目的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功能翻译理论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功能翻译理论正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范式之一。
1.2 论功能翻译理论的意义功能翻译理论是翻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
传统翻译理论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和准确翻译,而功能翻译理论则更加注重翻译文本对目标读者的实际意义和效果。
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在实际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翻译的目的和方向。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传播活动。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传达信息、沟通思想、传播文化。
功能翻译理论

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一出现就在翻译界引起巨大反响,使人们不再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直译与意译的无休止的争辩,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开启了多元化的翻译标准,具有更大的理论包容性。
它赋予翻译研究全新的视角,对翻译界的影响是全局性的、突破性的,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进行综述,以便我们进一步了解翻译行为的本质,促使翻译实践的衡量标准多元化,从而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关键词: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忠实性法则;忠诚原则Abstract: Emerging in 1970s’, the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has made a breakthrough in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of the equivalence of linguistic forms and defined translation as a deliberate behavior. As a great breakthrough and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t has offer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nd relative theories so that the nature of translating activity can be largely understood, the standard with which a translation is evaluated bettered, and hence translation improved in its quality.Key words: the German functionalist;approach to translation;the Skopos rule;the coherence rule the fidelity rule1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背景1.1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和形成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论功能翻译理论

论功能翻译理论【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本文从引言部分介绍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概念和历史背景,接着探讨了功能翻译的定义、特点、原则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同时还讨论了功能翻译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以及功能翻译的局限性。
在文章总结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意义,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理论、历史背景、定义、特点、原则、实践应用、语言学习、局限性、意义、发展前景、总结。
1. 引言1.1 介绍【论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旨在强调翻译是为了实现特定功能而进行的。
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关注词语和语法结构的对应,更侧重于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和目的。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是“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应该根据所翻译的文本和受众的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传达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与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息息相关。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需要更多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而翻译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需求,使翻译更加灵活、准确地传达信息。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功能性的翻译理论,通过对翻译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并实践翻译活动。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功能翻译的定义、原则、应用以及局限性,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翻译理论的特点和意义。
1.2 翻译理论的历史背景翻译理论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人类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需求促使了翻译的出现。
在古代,翻译主要是为了传播宗教、文学和政治等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
在近现代,翻译理论开始逐渐形成并得到系统的阐述。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翻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
翻译理论旨在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分析和总结,提供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
翻译理论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理论观点,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移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等。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主流观点,其核心概念是翻译应该在目标语言中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和功能。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旨在实现三个方面的对等:文本意义的对等、文体风格的对等和语用功能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读者和目的地文化的需求进行调整,以确保传达的信息和效果都与原文相当。
文化转移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括文化的转移。
根据文化转移理论,传统的翻译方式会导致文化元素的丢失或改变,因此翻译应该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修正。
信息处理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其中翻译者需要处理和转换源语言中的信息,以适应目标语言的需要。
根据信息处理理论,翻译者需要选择和转换源语言中的信息,以产生与源语言相等的信息效果。
除了这些主要的翻译理论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理论和观点,如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理论和认知翻译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
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基础,它为翻译过程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帮助翻译者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问题。
通过研究和应用翻译理论,可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满足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