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开端

合集下载

《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

《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

《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劳动的开端》是一篇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该作品以描绘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场景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与劳动者的尊重与崇敬之情。

作为我们语文教师,我将这篇作品带入课堂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通过反思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和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开始,我首先通过引导学生瞻仰鲁迅先生的形象,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们对这位伟大作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印象,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接着,我以小组形式展开学生阅读讨论,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对文中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与全班共同探讨鲁迅对劳动的态度和观点。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文本理解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相互借鉴,还能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在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通过提示和引导学生仔细审视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通过细节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笔下的劳动者的辛勤与奉献。

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劳动者的生活环境中,听着那“与大地的生气愈接愈近的脚步声”、“喝着有股薄荷叶味的水渍”,感受到他们艰苦的生活和无尽的努力。

通过这种感受和想象的方式,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对劳动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接下来,我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技巧上。

通过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和情感渲染,我引导学生们注重细节观察和感受,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比如,当我提到文中描写青年男子拿着铁锹,坚定的步伐,望着前方,我问学生:“你们能想象到他们的目光中是怎样的决心和坚定吗?是怎样的力量在驱使他们前进呢?”通过这种方式,我尝试引导学生从细节中体会到劳动的力量和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注意力放在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上。

例如,我分析了文中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与大地的生气愈接愈近的脚步声”,“近大路的尘土飞扬”,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同时,我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解释,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劳动的开端》

《劳动的开端》
激发社会变革
作品所呈现的劳动者的苦难和奋斗,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和抗争,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 力量。
对个人的启示
树立劳动观念
作品强调劳动的尊严和价值,启示人们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劳动,热爱 劳动。
VS
坚韧不拔的精神
作品展示了劳动者在艰苦环境下的坚韧不 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困 难时保持乐观和坚定。06结论Fra bibliotek研究总结
《劳动的开端》是一部深入探讨劳动与人类社会关系 的著作,通过对劳动历史的追溯和劳动现状的分析,
揭示了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输标02入题
该研究总结了劳动的起源、演变和现状,以及劳动对 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为深入理解劳动的本质和意义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01
03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研究发现,劳动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 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04
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实证研 究和案例分析等,确保了研究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尽管该研究在探讨劳动的开端和现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 果,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不同地区 、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劳动问题研究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 拓展研究范围和内容。
培养员工创新思维
通过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和尝试 新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实践《劳动的开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 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劳动的开端》教案分享:经验交流,共同讨论劳动教育的实际操作

《劳动的开端》教案分享:经验交流,共同讨论劳动教育的实际操作

最近,我参加了学校的劳动教育教研活动,与老师们共同分享了《劳动的开端》教案,探讨了在实际教育中如何运用这个教案来促进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我们从教材的理解入手,对《劳动的开端》这个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教材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从家庭劳动开始,逐渐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劳动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使同学们认识到,劳动是可以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的,这是培养劳动意识的重要一步。

同时,我们也引导同学们思考,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孩子来说,他们所承担的家务或义务劳动是不同的,但都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

我们探讨了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教材精神。

我们认为,在实际教育中,要注重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以此来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爱好。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进行,例如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种植植物等等。

总结起来,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的交流和共同讨论,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教材内容,也充分分享了实践经验和教育方法。

在今后的劳动教育中,我们将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兼顾理论与实践,使劳动教育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的开端优秀作文3篇

劳动的开端优秀作文3篇

劳动的开端优秀作文劳动的开端优秀作文3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劳动的开端优秀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劳动的开端优秀作文1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也是艰苦、辛苦的。

去年寒假的一天下午,我一人在家,心想:今天爸爸妈妈加班,一定非常辛苦,我要做一顿晚餐给爸爸妈妈品尝,让他们高兴。

可我这个生活在城市里整天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女孩什么也不会做呀!这可怎么办呀?对了爸爸妈妈喜欢喝粥,我何不做一次粥给他们喝呢。

再说做粥不就是用大米和水做的吗?我也看妈妈做过,这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

主意已定,马上行动。

我将锅刷洗好。

对了,做粥要放多少米多少水呢?我隐约记得妈妈说过:“做粥要放4勺大米。

”我将4勺大米放入洗米盆中接水洗米,水上漂浮着残渣和细小的泡沫,我马上将水倒掉。

就这样来回讲冲洗了三四遍。

我再将洗好的来放入锅中接上水,把火调到最大开始煮粥,我仔细盯着锅,生怕粥熟了,没通知我,一点也不敢怠慢。

十分钟后,水慢慢开始沸腾了。

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心想:我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

想着爸爸妈妈回家时高兴、激动的表情,心里不由地暗暗得意起来。

但是,令我出乎意料的是,锅里的大米越煮越多,而水却不见了踪影。

这可怎么办呢?我心想:一定是水放少了,我使劲往锅里添水;可又过了一会,大米还是那么多,水依然还是那么少。

突然间,我闻到一股糊味,是粥糊了!我立刻把火关上,用大勺子用力搅了搅,粥上面还是稀的,而下面却是糊的了,真是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脚――凉透了!我眼噙泪花,一声不响地呆呆站在锅台前,我失望极了。

怱然,门铃响了,是妈妈回来了。

妈妈见我在厨房,立刻跑了过来,焦急地问道:“怎么了?”“妈妈,”我哭哭啼啼地说道,“我本来想给你做粥,可……”“没关系,宝贝谢谢你,不要灰心,你这是第一次,再做一次就好了。

劳动的开端(答案)

劳动的开端(答案)

欢迎阅读
页脚内容
《劳动的开端》阅读
我挑着煤赶路,一开头还跟得上人家,可走了不到一公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右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哪知挑东西走路,越歇越想歇,越歇越觉得担子重。

不一会儿又要爬山。

这山 1、 (1
(2千。

2、 课文中说“原来桌子被人抽掉,这里的抽掉,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办事人的冷酷和残忍,不把穷人当人看。

3、 画出你认为最能够感受到作者挑煤艰难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例如:第一段第二句话。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担子对于作者来说太重了,作者第一次挑煤没有经验,困难重重,体会到劳动人们艰难生活和劳动的艰辛。

4、 文中写作者挑了(2 )天煤,重点写第( 1)天,按( 事情时间的顺序 )写的。

这叫( 详略得当 )
5、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谈谈自己对劳动的体会
是从第一次挑煤开始的。

半夜动身,天亮赶路,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煤撒了
欢迎阅读
页脚内容
一地,晚上挑着空筐回家。

作者第一次挑煤是为了谋生,一路上吃了很多的苦。

从中可以感受到劳动是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是艰辛的。

6、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在那个年代12岁的孩子就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穷人的生活苦难。

而我们今天的生7、.。

《劳动的开端》说课稿

《劳动的开端》说课稿

《劳动的开端》说课稿《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人民艰难生活的文章。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语文《劳动的开端》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劳动的开端》说课稿一一、说教材《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人民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节选与本书。

本课文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围绕“为什么说我走上的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的8—28自然段(第一天挑煤),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我的坚强。

三、说教学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四、说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体悟我的坚强。

五、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情谈话,和学生拉近距离。

朗读课题,想一想“开端”是什么意思作者劳动的开端是从做什么开始的(去煤矿挑煤开始的)挑煤这样的活干起来怎样(艰难,辛苦)当时作者只有多少岁,他为什么要去挑煤呢这样理解课题意思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运用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悟一悟等方法引导学生谈体会,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感悟母亲的情感,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在当时的社会里,仅仅是我母亲在流泪吗当学生进入文本以后,体验即便成为教学主体的存在形态。

体验既可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行为,又可是以文本为载体的师生、生生对话互动,还可以是回忆生活情景的生成联系。

上述的教学限度地激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在充分感受、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融入学生的生活情感和经验积淀,使学生在语言品味与情感激发的交融体验中,进入的学习状态。

[《劳动的开端》]《劳动的开端》吴运铎

[《劳动的开端》]《劳动的开端》吴运铎

[《劳动的开端》]《劳动的开端》吴运铎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劳动的开端》就是节选于本书。

二、教学目标:1 学习11个生字的音,形,义,和15个新词。

2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3 继续学习,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按提纲复述课文三、教学重点:继续学习分清主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四、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体会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五、教学过程:审题:《劳动的开端》-------劳动的开始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艰难的谋生道路的事。

细读课文,理请课文思路,给课文分段讨论,归纳,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共分三段第一段(1-----8)起因第二段(9----28)经过---à 本文重点第三段(29---30)结果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1 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讲了哪三个意思?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写了煤窑工人劳动的艰苦,工人像狗一样爬进爬出。

我打算去挑煤,和小赵约好准备半夜出发。

概括段意:“我”要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定去挑煤。

2 学习第二段,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层。

1)“我“约小赵半夜动身去挑煤,天没亮就到了挑煤的地方。

2)天亮以后,"我"挑着煤艰难地赶路,走了不到一公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

3)午后“我”继续挑煤赶路,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4)太阳落山了,“我”挑着空筐回到家。

概括段意:“我”第一次去挑煤,走到半道撒了煤,挑着空筐回了家。

3 学习第3段,读课文概括段意:第二天,“我”历尽艰难,终于把煤挑到车站,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通读全文,完成阅读思考第3题1 先通读这三段话2 选择哪一段概括了课文的重要内容,并说名理由。

~第1种~:串连了三段的段意,没有分清主次。

所以不合适。

劳动的开端_阅读及答案

劳动的开端_阅读及答案

劳动的开端1记得我十二岁那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2萍乡煤矿四面是高山,在东北方的深山里,煤藏离地面很近。

土煤窑星星点点,到处都是。

土煤窑完全靠人工开采。

窑主随便挑个地方,挖一个斜洞,就算是煤窑。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3把煤从山里运到外地去,也靠人工。

挑脚得一担担地把煤挑到车站。

4我看见比我大点儿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几个小钱。

5我找从小在一起玩的小赵商量,想叫他带我去。

小赵歪着脑袋,把我左看右看,笑着说:“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像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6“我的力气大得很。

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7“我不跟你摔跤。

你要去就去吧,明天早点儿起来!”8要去挑煤,半夜就得动身。

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

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9母亲知道我要去挑煤,心里当然舍不得,可是她也不愿意眼看着孩子们挨饿。

她半夜起来不声不响地送我到门口。

我约上小赵,匆匆忙忙走了。

10我们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

哪知来的太早,还没有一个人影,小煤窑办事的地方门关得紧紧的,里面没有灯光,人都在睡觉。

11屋檐底下两张方桌,是窑上开票记账用的。

我看天还没亮,爬上桌去躺着,一合眼就睡着了。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

12我爬起来揉揉胳膊,心想,出门做工真不容易,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斜侮。

13我很想多挑一些,试了试,挑不动,又去掉一点。

14矿上的办事人不耐烦地说:“你要不挑就算了,别找麻烦!”15我一赌气挑上就走。

16我挑着煤赶路,一开头还跟得上人家,可走了不到二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的开端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教学重点:
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

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质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三、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资料:
吴运铎,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

12岁就当上了矿工,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他是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业作家。

1938年,他毅然投奔新四军,从事军械修理和制作工作。

他的书《把一切献给党》感动了很多人,曾译成俄文,也感动了当时的苏联人民,在莫斯科建立了中国保尔纪念馆。

2、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真实的经历,写了他十二岁那年因饥饿的威胁到煤矿去挑煤的事。

从此,他开始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四、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朗读,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

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讨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生:旧社会穷人生活太艰难了,作者十二岁就出来挑煤,而我们是多么幸福呀!作者真坚强,那么重的煤,路那么不好走,他却咬牙坚持了那么长的路。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内容,体会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痛恨。

2、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3、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旧社会穷人的苦难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篇课文。

咱们已经上了一节课了,谁来说说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复习词语,开火车认读词语。

3、“开端”是什么意思?作者第一次劳动是做什么?(挑煤)
二、列提纲,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1、课文第二部分详写“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请同学们浏览这一部分,然后画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半夜天亮后午后太阳落山)
2、按词语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a、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b、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累;
c、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栽倒在半山腰,煤洒了一地;
d、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从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时间)看着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你从中想到了什么?(为了谋生,天不亮就动身,直到太阳落山了才挑着空筐回家。


作者当年只有十二岁,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他的这种生活体验吗?
(板:历尽艰辛)
三、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在旧社会,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就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背负起生活的重负,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当时挑煤艰难的句子,把它画下来,多读一读,想一想,把你的感受记下来。

(作批注)
2、交流句子。

出示句子: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这是个什么句子?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什么?
作者用打比方写出了“我”看着一家人挨饿,心里的难过程度。

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感情朗读。

(2)“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这里两个“像狗一样”突出了什么?
突出了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艰苦,干活太累,生命没有保障,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看待。

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感情朗读
从作者“我”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大群人,那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

(随机再练习朗读)
(3)“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
“我”突然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

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没有人情味,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穷人当人看待。

感情朗读
(4)“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从作者这个打比方的方法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感情朗读
(5)“红肿的肩头跟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这里用“跟水烫过一样”比喻什么?
来比喻肩头被重担压得又红又肿、皮也破了那种难忍的疼痛的程度。

进一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感情朗读。

3、多么无力,多么无奈,多么无助的吴运铎,一鼓足气,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

肩肿皮破而又远远地落在后头的吴运铎只得加快脚步赶路,那他有没有把煤挑到车站呢?为什么?请读后面四节,也可以选你特别感动的一节读。

(学生自读,读后让学生有选择地读)
4、从半夜动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挑回来的是什么?
(饥饿和疲劳、遍体鳞伤。


5、除此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东西挑回来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母子的对话。

(齐读)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且一无所获。

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

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哭了,而吴运铎没哭,只是轻轻地告诉母亲: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你再想一想,挑回家的仅仅是饥饿与劳累吗?(板:意志坚强)
6、这里作者没有详写“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但从“扁担一压到肩膀上,头上就直冒冷汗”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挑煤一开始就已经-------吃不消了。

(1)“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齐读)
“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这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2)《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

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四、总结全文,拓展文本
1、这就是受尽欺侮而饱尝人间冷暖的吴运铎;这就是挑不动煤而将煤撒在半山腰的吴运铎;这就是肩肿皮破挑着空筐回家的吴运铎。

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同学们,生长在幸福时代的你们,对劳动有何理解?
2、作者童年第一次挑煤,所受的欺侮和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让我们知道了旧社会穷人受剥削、受欺侮的黑暗现实,也让我们深深地领悟到了作者那种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五、课堂检测:
1、仿写文中的比喻句。

2、请看插图,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伤痕累累的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写下来,要反映出我坚强个性背后挑煤生活的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