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讲稿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养生演讲稿范文

中医针灸养生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中医针灸养生的演讲。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中医针灸养生的知识。

一、中医针灸的起源与发展中医针灸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针灸的记载。

经过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发展,针灸理论逐渐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诊疗体系。

如今,针灸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方法之一。

二、中医针灸的原理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经络系统连接着各个脏腑器官。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针灸养生的作用1. 调理气血: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人体各脏腑器官功能协调,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2. 防治疾病:针灸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疼痛、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3. 延缓衰老:针灸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过程。

4. 改善睡眠: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四、针灸养生的适用人群针灸养生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以下人群:1. 亚健康人群:长期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

2.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

3. 需要调理身体、增强体质的人群。

五、针灸养生的注意事项1. 针灸治疗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切勿自行操作。

2. 针灸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 针灸治疗后,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局部清洁。

4. 对于孕妇、心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总之,中医针灸养生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养生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针灸养生,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与快乐。

谢谢大家!。

针灸学基础专业知识讲座

针灸学基础专业知识讲座
随着针灸学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未来将有更 多的国际合作和研究项目。
规范化与标准化
针灸学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将促进针灸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06
针灸学的学习方法
掌握基本理论
理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
01
了解针灸学的基本原理、穴位、经络等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
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的作用机制。
针刺技术
针刺技术是针灸学的核心,现代 研究关注针刺的深度、角度、刺 激量等因素,以寻找最佳的针刺
方法。
针刺效应
针刺后产生的效应是针灸学的关 键问题,现代研究通过神经生物 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研究,深入
探讨了针刺效应的产生机制。
针灸学的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近年来,针灸学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涉及多种疾病 的治疗。研究内容包括穴位选择、刺激方法、治疗周期等。
针灸适用于各种疾病,但也有一些禁忌症,如孕妇腹部及 腰骶部不宜针灸、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宜针灸等。
针灸治疗的方法与技巧
毫针刺法
艾灸疗法
毫针刺法是针灸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医 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穴位选择合适的 毫针,进行正确的刺入角度和深度。
拔罐疗法
艾灸疗法是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通过燃 烧产生热力刺激穴位,达到温通经络、扶 正祛邪的效果。
针灸学特点
针灸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刺激腧穴,调 节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副作 用小、操作简便等特点。
针灸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发展
针灸学起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自古代以来,针灸 学不断发展痧疗法
拔罐疗法是通过负压原理,吸附在皮肤表 面,造成局部淤血,达到活血化瘀、舒筋 活络的效果。

针灸科教案及讲稿模板范文

针灸科教案及讲稿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中医专业三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针灸的基本手法和操作方法,掌握针刺、灸法等基本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针灸的兴趣,增强中医职业素养。

教学重点:1. 针刺手法:提插法、捻转法、斜刺法、直刺法等。

2. 灸法:艾灸、拔罐、刮痧等。

教学难点:1. 针刺手法要领的掌握。

2. 针灸操作的安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针灸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 针刺手法:(1)提插法:讲解提插法的手法要领,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2)捻转法:讲解捻转法的手法要领,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3)斜刺法:讲解斜刺法的手法要领,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4)直刺法:讲解直刺法的手法要领,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2. 灸法:(1)艾灸:讲解艾灸的操作方法,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2)拔罐:讲解拔罐的操作方法,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3)刮痧:讲解刮痧的操作方法,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跟学。

三、实践操作1. 教师分组指导,学生轮流进行针刺和灸法操作。

2. 教师巡回检查,纠正操作错误,确保操作规范。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五、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熟练掌握针刺和灸法操作。

2. 撰写一篇关于针灸操作心得体会的短文。

教学讲稿: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针灸的基本手法与操作。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掌握针灸的基本手法和操作方法,对于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课1. 针刺手法:(1)提插法:手法要领:快速刺入皮肤,提插幅度要适中,频率要均匀。

(2)捻转法:手法要领:手持针柄,左右旋转,角度要适中,频率要均匀。

(3)斜刺法:手法要领:针尖向斜上方刺入,角度约为30°-45°。

中医针灸学讲课稿范文大全

中医针灸学讲课稿范文大全

中医针灸学讲课稿范文大全中医针灸学讲课稿范文:深入浅出的中医针灸一、引言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医针灸学讲师。

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中医针灸学的知识和技术。

中医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中的独特瑰宝。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针灸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提供帮助。

在本课程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大家对中医针灸学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二、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概念1. 中医针灸学的定义中医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门独特的学科,主要研究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2. 中医针灸学的历史中医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帝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黄帝内经》和《灵枢经》等典籍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经典著作,记录了当时对针灸学的认识和应用。

3. 中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中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和气血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指导着针灸师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中医针灸学的原理1. 穴位与经络中医针灸学认为人体有经脉,经脉上有经络,经络上有穴位。

针灸的作用是通过刺激穴位直接或间接影响经络和脏腑,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

2. 刺激与调理中医针灸学认为刺激穴位可以通过经络传导作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

不同的刺激方法和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针刺、艾灸、火针、拔罐等。

3. 辨证施治中医针灸学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选取适当的针灸方法和穴位组合。

不同的病症和病机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穴位选择。

四、中医针灸学的技术和应用1. 针刺技术针刺是中医针灸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是通过在穴位上插入针管,进行旋转或推拿等手法,达到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目的。

针灸治疗学讲课稿范文大全

针灸治疗学讲课稿范文大全

针灸治疗学讲课稿范文大全尊敬的听众,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有关针灸治疗学的知识和技巧。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针具,针灸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

针灸治疗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著作。

其中,《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理论"是针灸治疗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认为人体有经络,气血通过经络流动,而经络上的穴位是人体表面与内脏之间的联系点。

针灸师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准确地定位穴位,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针灸的针具包括针管、针身和针柄等部分。

在治疗前,针具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针灸师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以及对不同疾病和穴位的了解。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如一次插针、留针或刺血等。

针灸治疗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还可以用于保健和促进健康。

此外,针灸还可以结合其他疗法,如草药疗法和推拿疗法等,以提高疗效。

针灸治疗学在实践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针刺疼痛、出血、皮肤瘀血等。

然而,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是短暂的,且在合理的操作下会大大减少。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针灸师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卫生要求。

总之,针灸治疗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针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保健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针灸治疗学。

谢谢!。

康复科针灸讲课稿模板范文

康复科针灸讲课稿模板范文

康复科针灸讲课稿模板范文
尊敬的听众,大家好!
我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主题是康复科中的针灸治疗。

首先,针灸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

针灸疗法以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的目的。

针灸作为康复科中的治疗方法,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针灸无论在治疗疾病的效果,还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

许多患有慢性疼痛,如腰痛、颈肩痛等疾病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可以明显减轻疼痛症状。

其次,针灸具有无副作用的优点。

相较于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不会产生依赖性或对身体器官造成损害。

最重要的是,针灸可以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增加抗病能力,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针灸康复科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

它可以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如头痛、关节炎、神经痛等;能够改善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后遗症、面瘫等;还可以改善功能性疾病,如失眠、消化不良等。

此外,针灸还能帮助康复科的患者提高运动能力,减轻运动障碍。

虽然针灸疗法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医师操作,以确保安全性和疗效。

其次,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前需要告知医师有关的身体状况、过敏史等。

最后,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要遵循医嘱,
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护理,以促进治疗效果。

总结一下,针灸作为康复科中的治疗方法,在提高疾病预后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治疗各种疼痛和功能性疾病,同时具有无副作用的优势。

然而,在接受针灸治疗时仍需注意操作专业性和与医师的沟通。

谢谢大家!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提问。

针灸治疗学讲稿演示文稿

针灸治疗学讲稿演示文稿
结论: 辨证方法是对疾病的规律性把握,病之规律变,
则辨证方法亦变。 八纲辨证辨病性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最为常用 脏腑病症以脏腑辨证为主,其它病症以经络辨
证为主 ,者常结合应用。
第一节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
明辨病证性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突出经络辨证——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
《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灵枢.官能》:“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上守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补泻反则病益笃。”
第三章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
思考: 中医的辨证方法有哪些?这些辨证方法是否可以通用
针灸治疗学讲稿演示文稿
优选针灸治疗学讲稿
首先需要明白的两个问题
什么是针灸治疗学? 如何学习针灸治疗学?
什么是针灸治疗学?
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 与经络学、腧穴学、针法灸法学等的关系? 学习针灸治疗学的重要性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学医五年,治病一生。
如何学习针灸治疗学?
“三知” 温故而知新 善思而知法 勤用而知妙 知识+能力(思维+动手+创新)+素质(医德+
错 分清标本缓急——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做到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
一、明辨病症性质
阴阳——阴证宜灸,阳证宜针 表里——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寒热——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虚实——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二、突出经络辨证
为何突出经络辨证?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如何突出经络辨证? 见经络辨证一节。
第四节 气血津液证治
如何辨在气?在血?在津液? 气——舌苔,经主气。 血——舌质,络主血。 津液——痰饮、水气

《针灸学》教案次页(

《针灸学》教案次页(

《针灸学》教案次页♣讲次:第18周/ 第18次内容:治疗各论;五官科病证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学时:3学时章节:第七章治疗各论第五节五官科病证教具:Powerpoint、照片、挂图、动画、录像等。

掌握内容: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的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熟悉内容: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的概念、病因病机,了解内容:针灸治疗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重点: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的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处方、配穴。

难点: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

拓展:的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现代临床针灸治疗案例。

激趣:古代关于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的医案。

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

教学采用多媒体及录像、照片、挂图、幻灯等教学方法,展示的针灸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治疗原则、配穴处方等。

40min二耳鸣、耳聋35 min三咽喉肿痛40 min四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5 min1.瘾目赤肿痛的针灸临床分型有哪些?2.耳鸣、耳聋的针灸治疗原则是什么?3.刺络放血疗法在咽喉肿痛的治疗中如何运用?♣注:教案次页按每一讲次准备:《针灸学》讲稿下篇针灸应用第七章治疗各论第五节五官科病证目赤肿痛一、概述目赤肿痛是以目赤而痛,羞明多泪为主症的一种急性常见眼科病证,又称“天行赤眼”。

多发于夏春季,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1.中医病名:2.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症:3.本病预后:二、病因病机外感风热外感经脉痹阻时行疠气气血壅滞三、辨证1.外感风热2.肝胆火盛四、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主穴:配穴:操作:方义:外感风热治则:疏风散热,清热解毒。

处方:合谷、风池、太阳、睛明。

方义:随证配穴:兼鼻鼽、鼻衄者,加迎香、印堂。

操作:肝胆火盛治则:清泻肝胆,散邪解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课程讲稿绪言针灸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最初只是古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哪么什么是针灸学?研究内容又是什么?1、概念简言之,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针刺和艾灸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

详而言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应用针刺和艾灸及其他刺激方法作用于人体表面的腧穴,通过调整经络脏腑经络气血来治疗疾病的一适应症门学科。

针刺等刺激是通过腧穴、经络来发挥作用的。

2、研究内容针灸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腧穴——定位、解剖、作用、主治、操作。

(2)经络——循行路线、生理、作用、病理、病候。

(3)刺灸——有针和灸二方面。

其中针涉及到针具、针刺手法、补泻手法、及其他各种针法。

灸则包括艾灸的制作、施灸的方法。

(4)治疗——疾病的诊断、立法、处方、具体操作。

3、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4、针灸学形成与发展起源:我国氏族公社时期,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整个新石器时代针具最初是用石头制成的,称为砭石,用来针刺腧穴治疗疾病。

灸的发明,是在人类知道运用火以后,与针一样,也是古人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的。

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因为火的烘烤而缓解,出现了“熨而痛减”、“灼而快然”的情况,故认识到熏灼也可以治疗疾病。

并逐渐认识到易于点燃,活力温和,芳香走窜的艾,作为灸材,发展成为艾灸。

拔罐,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兽角“角法”理论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越来越精细,针具的制作也越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竹针、骨针,铜针等,针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使针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逐渐上升到理论。

针灸学国际传播与交流1、6世纪传到朝鲜、日本等,16世纪末、17世纪初入欧洲1、WHO国际培训,援非,70年代2、1987年11月北京成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针联”5、学习要求针灸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以身试针,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以后才会有真正的了解。

鉴于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二人一组,在点穴、针刺试针中相互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针灸的操作。

第一章经络总论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论一、经络、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

经,《说文》:“织从丝也。

”从之义,《韩诗》云:“南北耕曰由,由即从也。

”故“织之从丝曰经”,因而经当有上下直行的主干之义。

又经通径,路径之义。

络,《说文》:“絮也”,加工成线义,即今联络之义,也就是网络联系的意思。

最初将经络联称者是口问篇,言:“经络厥绝”。

由于《内经》非成于一人之手,故经络的名称也不相同,有称经隧者,如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

”既然经络是在气血筋脉基础上产生,而筋脉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当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网络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编布全身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一种学说。

二、经络的起源经络的起源可以归为二方面:一是独特的医疗实践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偶然因素发现了针或火的刺激可以治疗疾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部位被固定下来,随着针灸、按摩经验的积累,治疗疾病的体表固定部位被发现的越来越多,这样一来,针灸所产生的“气行”反应也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故部位和部位之间的联系就逐渐被认识,由点至线的现实,就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

二是气血、筋脉概念的形成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古人通过对显示于体表的血管的认识而有了脉的概念,这一点从字的古字中可以看出,《说文》云:“血理分斜行体中者。

”《说文系传》进一步说明为:“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

”由此他们有了血脉、筋脉的概念,如《管子。

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

”经络的名词出现在血脉、筋脉之后,是在前二者基础上形成的概念。

故气血、筋脉概念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形成的基础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其年代相当久远,总而言之,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形成的,具体包括以下诸方面:1、针灸等刺激及气功产生的经气感应和传导的现象观察一是古代医家在针灸一定部位时,病人会有酸麻胀等感应,而且这些感应还会传导,此种传导可看成是经络的循行。

如《内经》所言的“气至”、“气行”即是指此。

二是古人在气功练习时,常常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的线路流动,这种线路也是经络感应的径路,故也是形成的依据之一。

2、腧穴主治功效的归纳分析,有序的排列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腧穴的主治范围也越来越广,将其整理归类,可以发现主治范围相同或相似的腧穴常常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而这条线路上所出现的证候又同该线路腧穴的主治一致。

因而由着腧穴功能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而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

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当有的疾病发生时,在体表可出现一些线状的病理现象,如红丝疔真心痛。

循经压痛、结节、丘疹、色泽变化等。

这些病理现象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型反应之一,并由此推理而与经络联系,因此也是经络形成的依据之一。

4、解剖及生理现象的发现虽然受古代礼教的限制,古代的解剖不会象现在这样普遍,但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解剖实践,如《灵枢。

经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又如《灵枢。

脉度》:“而古人最初对经络的认识是在筋脉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解剖也经络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见,经络的形成既有经气传导和腧穴功效的总结,也有解剖、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的推理。

它们共同构成了经络形成的基础。

经络系统的内容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经络系统这一名词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五十年代后期或六十年代初,经络系统的内容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在建国后的第一本针灸学中,经络系统的组成与今天的内容有所不同,如经筋就没有出现在经络系统的组成中。

即使今天也仍有不同,其差异主要是在对十二经筋、十二经别、皮部的归属上。

一般教材中的经络系统组成内容如下: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二大部分,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经筋、皮部。

十二经脉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奇经八脉分为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经别、皮部、经筋与十二经脉一样,也分别以手足之三阴三阳归类。

络脉分为十五络、浮络、孙络。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即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的总称。

是联络内外的主体。

如《灵枢。

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

”其中“节”字,是指腧穴而言,非关节之谓。

哪么十二经脉是如何命名?分布规律如何?如何循行交接?经脉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详最初经脉的命名在二帛书中比较简单,其中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是以阴阳或部位来命名的,如肓脉、泰阴温等;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则是以四肢与阴阳结合部位来命名。

如足阳明脉等。

随着十二经脉在《内经》中的出现,根据其循行所联络的部位,十二经脉的命名也较以前复杂,基本是以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结合来命名。

其中的阴阳是根据四肢、脏腑的阴阳属性。

如肺经是手太阴肺经。

三阴三阳的消长,也体现在其中。

至于阴阳的消长,《内经》中也有不同观点,有言太阴为至阴者,有言少阴为至阴者,因此,不能单纯地以字面含义来理解十二经脉中阴阳的多少。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属络关系、交接规律及流注概况1、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详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1、总规律:它们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

凡与脏相联系的称为阴经,行于人体的阴面;与腑相联系的称为阳经,行于人体的阳面。

其中的阴阳涉及躯干部的胸腹背部(如胸腹部为阴,背为阳)以及四肢(如内侧为阴,外侧为阳)。

2、四肢规律:手之三阴在四肢内侧由前到后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太阴-厥阴-少阴手之三阳由前到后则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阳明-少阳-太阳足之三阴三阳基本上也是按此顺序在下肢排列。

3、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

2、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络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阴阳相配,与脏腑之阴阳相一致,因此,它们的关系也是根据脏与腑的阴阳搭配来分表里,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则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以此类推,其他经亦是如此。

互为表里的两经相联系,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3、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交接规律如《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所言:“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但是十二经脉的循行不是无规律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基本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实际上这只是《内经》中所载“经脉篇”中的经脉交接,该书中的其他循行方式如邪客篇所论是手之太阴与厥阴是从手走胸。

关于其交接,其特点是表里、同名相接,阴阳相承: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在头面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A、手三阴接手三阳,手三阳接足三阳,足三阳接足三阴,足三阴又接手三阴。

B、交接部位:手之阴阳经交接在手指末端,手之阳经与足之阳经在头面部,足之阳经与阴经交接在足趾末端,足之三阴与手之三阴在胸腹部。

C、阴阳交接是表里经相接,阳经与阳经交接是同名经交接。

4、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十二经脉通过阴阳表里、手足同名经的连接,从手太阴始至足厥阴,再复从肺经诸经相接,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灵枢。

营气篇〉则是在十二经交接的基础上,从足三阴又与督任二脉交接,然后再交接手三阴。

其交接是: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督脉→任脉)→手太阴。

二、奇经八脉名称首见于〈难经〉。

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阳跷脉、阴阳维脉。

因其既不与脏腑相联属,也无阴阳表里配合,与平常有异,且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其中之“奇”字,一是异义,二是读基,指其无阴阳表里配合。

如《难经本义》引虞庶注:“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

谓此八脉系下正经,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

”分布概况:任脉:会阴-腹-胸-颏下正中线督脉:尾骶-腰-背-头面正中线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带脉:胁下-环腰一周阴维脉:小腿内侧,并肾、肝经上行,至咽喉合与任脉阳维脉:足跗外侧,并胆经上行,至项后合于督脉阴跷脉: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会合阳跷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会合作用: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摄气血,协调阴阳2、对十二经脉气血起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3、任、督二脉与十二经合成十四经关于奇经八脉的作用,《难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