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资料

最新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资料
最新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资料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阅读笔记

中文系97级黄海涛指导老师:艾晓明教授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是当代小说批评理论中的重要学说。二者均采用语言学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着重在形式技巧层面上对小说的结构规律、叙述机制和文体技巧进行研究和探讨。二者运用于小说批评实践,有利于突破小说传统批评仅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的局限,使小说结构和形式技巧的分析更趋科学化和系统化,从而开拓了文学批评的广度和深度。在叙述学与文体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和理论。这些理论各具侧重点和长处,也均有其盲点和排斥面。北京大学申丹教授新近出版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一书,有别于国内早先出版的一些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介绍性论著,将叙述学与文体学相结合,对二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系统评析,补充修正有关理论和分析模式。特别对两个学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全书约30万字,分为上中下三篇。上、中篇幅分别对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理论进行了系统评析,下篇讨论了叙述学与文体学的辩证关系,对二者的重合面:“叙事视角”、“表达人物话语的不同方式”作了重点论述,是一部对叙述学与文体学理论同时展开研究的学术专著。一

在前言里,作者首先从学术背景和基本立场两方面探讨了叙述学与文体学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全书的逻辑起点。一般来说,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俄国形式主义被认为是二者的共同源头。结构主义将文学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规律、自成一体的自足的符号系统,注重其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叙述学与文体学或受结构主义影响,或直接采用结构主义方法来研究叙事作品。与传统批评理论形成鲜明对照,结构主义叙述学与文体学将注意力文本的外部转向文本的内部,二者同属形式批评范畴。

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之间的一些本质差异:叙述学的目的不在于诠释作品,而是找出叙事文学的普遍框架和特性。叙述学家注重理论模式的建立,注重探研叙事文本的共有构成成分、结构原则和动作规律,忽视创作主体的作用。小说文体学家旨在探讨具体作品中语言特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因而关注作者所作的特定的语言选择。作者还借助美国叙述学家普林斯(G.Prince)对叙述学家的分类,以说明在叙述学研究中,也有部分叙述学家关注具体作品在“话语”层次上表达事件的各种方法,从而与文体学在“文体”层面上发生重合,这是人们经常把属于文体学的理论和分析模式归于叙述学范畴而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阐明了二者同中存异,又互为补充的关系,作者在下面的论述中才好将叙述学与文体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发现以往研究中出现的各种谬误与疏露,引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一特色始终贯穿全书,在本书的正文部分读者可较为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

著名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罗朗·巴特(R.Bothes)在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一文中,建议把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述层:“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前二个层次均属于故事范畴,后一层次大体相当”话语“层。透过巴特的三分法可以看到叙述学通常涉及的三个对象:(故事范畴内的)情节、人物和(与故事相对照的)叙述话语。本书上篇“叙述学理论评析”,作者沿用巴特这一思路,首先对叙述学有关“故事”与“话语”区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然后对叙述学所关注的属于“故事”范畴的人物、情节进行了探讨。

故事·话语

叙事作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源于“故事”与“话语”两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西方传统文学批评中,对叙事作品层次的划分均采用两分法,即用“故事”与“话语”这两个概念来区分叙事作

品的素材与表达形式。在对热奈特、里门-凯南等人将二分法修正为三分法带来的混乱进行澄清后,作者重点转入了对“故事”与“话语”是否可以区分或绝对区分的探讨。

按照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的观点,“故事”指按实际时间、因果关系排列的事件,情节(话语)则可被认为是对素材的艺术处理和形式上的加工,特别指大的篇章结构上的叙述技巧,尤指叙述者在时间上对故事事件的重新安排。由二者的定义,我觉得是否可以作如下理解:“故事”是由按物理时序连缀而成的一系列事件的集合,它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存在着某种同步性;“话语”属于作者在叙述技巧层面上对“故事”的艺术加工,它往往打乱读者阅读时所凭借的心理依据,建构出无法与日常经验进行简单类比的另类“现实”,它使小说创作手法和阅读思维更富于挑战性,也是许多现代派小说得以走出传统叙事理论的窠臼而开创出新境界的原因所在。

在二者是否可以区分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故事具有独立性,故事与话语基本上是分离的,也就是说,无论话语层次怎么表达,读者总是依据生活经验来构筑独立于话语的故事;现代派小说则相反,话语与故事重合的情况屡见不鲜,读者常常感到不能依据生活经验来构筑独立于话语的故事,这时再区分故事与话语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作者认为这种判断也不能绝对化。往往对现实主义小说进行话语层面上的分析,更能发掘蕴藏于文本中的崭新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深层意义来。如作者对老舍《骆驼祥子》里一段祥子内心状况所作的话语分析就颇具新意(见本书第21页)。

文中作者还探讨了20世纪第三人称小说中叙述者常用的一种称为“人物的认知方式”(mind-style)的叙述手法。作者认为这一手法“在一个不同的意义上”导致了话语与故事的重合。在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人称小说中,叙事话语体现的是叙述者客观可靠的眼光。如果叙述者采用“人物的认知方式”的手法,就会在叙事话语这一层次上用故事中某一有特色的人物的眼光。采用不同的叙事眼光意味着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与现实生活不同,现实生活中对某一现存事件的不同叙述常歪曲事实,但在虚构作品中通过某种方式介绍出来的虚构事实常常是唯一的“事实”。作者之所以把这种导致重合的方式称为“不同意义上的”,其中原因,我觉得在于与前述现代派小说中的“重合”相比,作者采用“人物认知方式”导致故事与话语重合,读者完全可以根据生活经验,透过人物的不同视角,构筑出最合乎情理的“事实”,同时感受作者采取人物不同眼光产生不同的文体效果,从而对作者的叙事意图及其希望达到的叙事效果有更清醒的认识。作者引述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一杯茶》中的一段。文本里体现的是女主人公玛丽的视角,由于心情不好,玛丽看什么都不顺眼,“路灯”、“灯光”、“雨伞”不是“悲哀”就是“讨厌之物”。但读者不会将玛丽的所见当作“事实”,而更多感到的是作家对人物心情的巧妙刻画。由此可以认为:人物的视角只有在与事实相左时才可能被表现出来。一旦发生了这种视角与事实相左的情况,就可以说话语与故事发生了重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作者回应了“叙事作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源于故事与话语两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论断。

情节·人物

情节与人物分析是传统小说批评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在西方,过去对“情节”与“人物”的概念和分析对象都较为明了。随着俄国形式主义和欧美结构主义叙述学对叙事作品研究的不断深入,二者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对二者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在本书上篇二、三章里,作者试图通过对叙述学内部不同情节观和人物观的评析,进而与传统情节观进行比较,以说明叙述学情节观和人物观的实质。例如,在第二章“叙述学的情节观”中,作者对叙述学内部属于故事层面的不同情节观进行了评述:列维·斯特劳斯在《结构

人类学》一书中提出的“双重对立形式”存在较大任意性,因其构筑的理论模式是先定好一个基本结构而后选择与其相关的事件,可能产生把任一作品往特定的母结构上生拉硬套的危险。另一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家格雷马斯采用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叙事作品,也存在以上局限性。但他们探讨了故事的深层结构,有助于揭示故事事件的最根本的结构原则和逻辑关系。托多洛夫用句法分析方法除了使读者看到用“叙述句”这一句子形式表达故事内容的结构与普通句子结构之间的某些类似外,并无太多实际意义。巴特针对“功能层”提出的分析模式就表层情节而言最具实用价值,因为它不仅关注各种行为功能,而且关注在心理小说中起重要作用的信息、标志等成分,但采用该模式描述出来的东西往往一目了然,且有繁琐之嫌(详见38—45页)。又如:在第三章“叙述学的人物观”里,作者将视人物为从属于情节或行动的“行动者”的叙述学“功能性”人物观和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性”人物观相比较,指出两者适用对象存在差异,只有将人物与事件有机结合,两种分析方法的互补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叙述学与传统理论对情节的不同理解时,作者认为,一系列事件能否成其为情节,不仅仅在于因果关系与偶然性的区别,还有故事事件本身在作品中起的结构作用。正因为有了故事事件的框架作用,才能对这些事件在话语层面上作出各种加工,这是情节的本质所在。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针对什克洛夫斯基等人仅仅把故事事件看成是展示文学“借口”,把情节放到话语这一层次而作出的澄清。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不赞成传统批评家将意识流等现代严肃作品视为“情节淡化”或“无情节”的。站在叙述学立场,现代派作品以人物生活中的一些偶发性琐事来引发人物内心活动以及展示人物性格,这种“无变化”、“偶然性”的情节不仅合理,在表现繁杂零散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再现日常生活的偶然性方面,更是讲求完整性、戏剧性的相当理想化的传统“结局性”情节难以企及的。从“心理性”人物观到“功能性”人物观;从“结局性”情节到“展示性”情节,作者探讨的虽然是不同时期的叙述学理论,我们仍可以从中窥见小说批评以及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第四章到第七章构成本书的第二部分——“文体学理论评析”。前言部分在论及文体学与叙述学的差异时曾提到:文体学特别关注作者对特定语言的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文体学家在分析文本时倾向于作这样的探研:作者究竟为何运用了这种特定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什么?在本篇中,作者先对文体学内部各个派别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探讨。然后就文体学有关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是否存在客观关联?这种客观关联是如何产生的?”由于牵涉到文学文体学研究是否还有其继续存在的理由,作者在讨论时对该部分予以了特别关注。最后,作者通过美国批评家劳治、米勒的重复模式来探讨小说文体学存在的某些局限。

文体学的不同派别

文体学内部可根据其运用语言学模式及研究目的的不同而进行分类。在具体探讨时,作者仅选择了与小说研究关系较为密切的文学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等研究学派,对它们各自的基本分析模式进行了评介。

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其阐释路子基本上与传统批评相一致,借助于经验、知觉和洞察力。但反对一昧凭借主观印象,主张采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文本的语言特征作出较为精确、系统的描写。与新批评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学文体学是在前者衰落之时兴起的,究其原因,

作者认为,一是文学文体学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武装了自己,二是该学派采取立场较为灵活,并不摒弃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这恰恰是新批评派从文本独立性出发而讳莫如深的。

功能文体学又称为“系统功能文体学”,特指韩礼德的系统功能文体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别。该理论的一大特点是打破了传统上文体与内容的界限。它所区分的用于表达经验的“概念功能”属于文体学不予关注的“内容”这一范畴,这有利于揭示小说人物生存活动的性质和观察世界的特定方式。另外,系统功能文体学还特别强调语言、语篇与社会语境的关系,将注意力引向了文本外部的社会历史大环境。这一分析模式因其功能性、系统性和对情景语境的重视使它成为一种较受欢迎的模式。但作者同时认为该模式对一些看上去一目了然的语言现象进行复杂的元语言公式化描写使人感到较为晦涩和难以接受。

话语文体学主要指以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为分析模式的文体派别。在分析对象上,该学派有两点不同于其他学派:一,注重分析对话(非生活中的实际话语),重点是戏剧、小说、诗歌中的人物会话、独白等;二,其分析对象为句子以上的单位,如句子之间的衔接等。这不同于前述学派所注视的词汇的语态、语式等层面上的分析。

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是80年代以来,在重视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的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思潮影响下产生的。该学派把语言和文本视为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同时反作用于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因而文体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和批判语言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作者对该学派单纯将文学作品视为社会话语、政治现象、意识形态的作用物并反对对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研究持否定态度。

从作者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不管其立场观点如何,是倾向于文本内部还是文本外部,文学文体学研究特别注意从文本的细部着手,借助语言学工具进行语言描述,以使文学研究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如英国文体学家肯尼迪(C.Kennedy)运用功能文体学代表人物韩礼德(M.A.K.Halliday)提出的及物性系统对康拉德的《特务》(The Secret Agent)进行分析。在选取的一段文本中,分别对描述被害者与谋杀者经验过程的动进行统计和归类,对涉及双方的及物性结构在数量和性质上偏离常规之处一一加以说明。这些被表达的经验与主题意义紧密相联,从而使及物性系统自身具有了相应的文体价值,同时也使得批评家的批评结果更具规范性和说服力。其他的例子还有文学文体学的“逐层推进法”、“逐句推进法”;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开创人之一,英国文体学家伯顿(D.Burton)采用及物性系统来探索文本如何建构自己的(虚构)现实以及文本中表现出来的权利关系等。这些研究都显现出文体学家在“细读”的过程中,试图从文本的最细微之处入手来寻找语言与主题意义的内在关联而作的种种努力。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精神无疑是十分可贵的。

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

文学文体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各种批评。各种观点争论的原因在于对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的不同理解。作者对语言形式/文学意义之关联的讨论是从皮尔斯(R.Pearce)对文学文体学的批评开始的。皮尔斯认为,从语言现象上升到文学意义的分析方法缺乏理论根据,因为他坚信两者之间的关联是不可论证的,“如果两者之间的联系无法从理论上来独立论证,那么声称某种语言现象代表了某种意义的论断只不过是把事实并置而已”,因而提出要取消处于语言学和文学批评之间的文学文体学。作者则认为,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会在某种文学程式的引导下进行阐释。这些程式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或形式服务于内容);意义法则(语言形式有可能产生文学意义),等等。至于皮尔斯所建议的取消语言学与文学批评之间的文体学,而仅仅进行纯语言学研究和纯文学批评,作者以文学批评本身的文学意义亦源于文本中的语言现象进行反驳。作者看来,实际上文学批评家也运用了语言现象与文学

意义两套不同的参照系,因而皮尔斯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况且,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的关联有其客观性。另一位文学批评家费什(S.Fish)认为,文体分析中的语言结构根本不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语言结构以常规惯例为基础,但常规惯例来自于人为的主观阐释,因而语言结构自然也就成了主观阐释的产物。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涉及到了文体学,也包括叙述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若真如费什所言,对文学文本进行语言结构的描写既“任意武断”又“置读者的阅读过程于不顾”,那么文学文体学研究注定是毫无意义的。在与费什的观点进行交锋时,作者以文体学研究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语言特征—心理效果—主题意义或美学效果的互动性为立足点,进行了较为精辟的论述(详见本书160-169页)。

在本篇论述过程中,作者不时提到小说文体学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如在166页中提到,不少文体学家想完全通过语言结构来证实他们的阐释结果,而作者认为语言结构仅起了一方面的作用,单靠它来证实是不行的。对小说文体学局限性进行的系统论述则放在了本篇的结尾部分的第七章。在这一章里,作者分别评介了美国批评家劳治(D.Lodge)和米勒(https://www.360docs.net/doc/486022659.html,ler)的“重复模式”。劳治的重复模式主要可以归结为一种“结构式”的分析方法,即对全文中一些重要的重复出现的成分进行追踪。而米勒的重复模式关注的是“文字细节”,是修辞形式与意义的关系。这两种模式在方法上都与文体学相似,两种模式与文体学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分析范围和对象上。作者认为:劳治模式将分析对象扩展到作品所描写的事物这一层次;劳治模式更将注意力引向了文本的外部因素(如作者的思想和生活经历、心理、社会或历史现实,以及来自神话传奇的模式等。)这些长处都是总体上有重形式、轻内容倾向的文体学研究值得借鉴的。

本书下篇“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的重合面”是全书论证的重点。作者着重探讨了构成所谓“重合面”的两个方面:⑴叙事视角,⑵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虽然叙述学家和文体学家对这两个层次的研究是出于不同的目的,但作者希望从二者研究的不同角度入手,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叙事视角

作者对叙事视角的探研可分为下面几个小的层次:

1.关于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作者认为,要对叙事视角进行合理分类,首先必须分清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热耐特曾针对布斯和斯坦泽尔等小说理论家在这一区分上的混淆提出了批评,并于1972年在其著名的《叙事话语》一书中较早提出了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的区分。在热耐特看来,斯坦泽尔对叙述视角进行分类时所区分的“(叙述者就是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与“(以人物的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在叙述眼光上并无差异,因为二者均采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它们之间的差异仅来自于叙事声音,前者来自于聚焦人物,后者来自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作者对热耐特观点作了两点补充。第一,将两者截然分开有可能掩盖一种现象,即有的作品倾向于在叙述层上采用聚焦人物的语言。如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叙述者刻意模仿聚焦人物不同成长时期的不同语言风格,这样一来,叙述声音一定程度上就变成了叙述者与聚焦人物的“合成体”。我觉得作者与斯坦泽尔在这一区分上的不同之处在于,斯氏是把两种相同叙述眼光的叙事视角区分开来,从而混淆了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作者对热耐特观点的补充,即叙事眼光与叙述视角在某些情况下的区分,是就第三人称叙述内部而言的,对这一点如果没有清楚的认识势必造成新的混乱。第二是把热耐特所区

分的叙事眼光从“视觉、听觉”等感知范畴扩展到叙事眼光体现出来的对事物的特定看法、立场观点、或感情态度等领域。作者特别赞扬了俄国批评家厄斯彭斯基(https://www.360docs.net/doc/486022659.html,pensky)《结构诗学》一书中的视角研究所体现出来的全面性。当然,厄氏一文中将“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作者与叙述者”相混淆,作者认为同样是不可取的。

2.关于全知模式该模式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上帝”般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作者认为在分析该模式时必须区分叙述者—作者—隐含作者在文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有关后两者的区分,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对文中隐含作者的阐述,也有利于弄清文本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的联系。全知模式中的有一种为该模式所独有的隐蔽的评论方式,即叙述者在人物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对人物进行权威性评论。这种隐蔽性的评述往往有利于叙述者采用的表达方式与实际情况之间形成某种对照,从而使文本中的语言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作者对比了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两种译本以说明上述情况(详见本书237页)。在叙事视角层面,全知叙述者往往对人物内心进行有限透视,以产生悬念、增加情节的吸引力和帮助调节叙事距离。但全知模式这种超越凡人能力的中介眼光不仅损害作品,也有损于作品的戏剧性,造成了全知叙述者不得不经常换用人物的有限视角。

3.关于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在视角上的差异作者认为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叙述自我),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经验自我)。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经验自我”在叙述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换用了聚焦人物(被追忆的“我”)的眼光,因此与有限视角类似。但由于在第一人称叙述中经常出现自己目前的眼光与过去的经验视角相重合的情况,经验自我被披上叙述自我的外衣,以及第一人称叙述中特有的双重视角造成的语义的模糊性所体现出来的修辞效果,都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不具备的。这是二者的差异所在。

4.关于视角越界每一种视角模式都有其长处和局限性。在采用了某种模式后,如果不想受其局限性的束缚,往往只能侵权越界。比较典型的视角越界有:从第三人称外视角侵入全知视角(如海明威《白象似的山丘》);从全知视角侵入内视角(如亨利·詹姆斯《黛茜·米勒》的开头部分)。作者认为,视角越界与“(在某视角模式之内的)视点转换”或“视角模式的转换”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违规”。比方说,全知叙述者一般无权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如果全知模式声称自己不知道人物的内心想法,就“违规”侵入了(第一人称)内视角范围。与作者观点形成对照的是,热耐特在《叙事话语》中将“视角变化“与“视角越界”等同起来,将视角的长短变化视为视角变化的唯一标准。而在作者看来,“是否违规”涉及到视角越界的根本性质,才是区分视角越界的合理标准。由此延伸到热耐特所谓“省叙”(paralipsis,即叙述者故意对读者隐瞒一些必要的信息),因其并不涉及视角变化,实际上还是属于前述的叙述声音作用的结果。

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学批评中,人们一般仅注意人物话语本身——看其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是否具有个性特征,是否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等等。而文体学家和叙事学家学家关心人物话语的形式主要因为这些形式是调节叙事距离的重要工具,以及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带来的不同的文体效果。

利奇和肖特根据叙述者介入的不同程度对人物的引语形式作了如下有规则的排列:

完全被叙述部分被叙述完全不受

者控制者控制叙述者控制

———————————————————————————————————————————————

言语行为的间接自由直接自由

叙述体(即引语间接引语引语直接引语

“被遮覆的

”引语)

在此,我仅选择现代小说常用的两种话语模式加以整理。

1.自由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是叙述干预最强,叙述距离最近的一种形式。由于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它使作者能自由地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气。它不带引号,与叙述语交织,使叙述流更通畅地向前发展。它使叙述者的自我意识减弱,适于表达人物的潜意识。在《尤利西斯》等经常运用到意识流的现代派作品中经常会运用到这一表达形式。虽然自由间接引语在表面上摆脱了叙述干预,但经叙述者编辑后的带有编辑口吻的“自由直接引语”,可使引述语与叙述语相交互,从而成为拓宽叙事距离的一种方式。

2.自由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与自由直接引语两者的区别在于人称和时态。在英语中,自由间接引语里的第三人称与过去时具有疏远的效果,这样能使读者能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品味人物话语和叙述者的语气。而引述语与人物话语的结合,又使自由间接引语兼具了言语行为叙述体的性质。总之,自由间接引语很好的具备了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长处,成为现代小说最常用的一种人物话语表达方式。

以上通过阅读笔记的形式,我试图对自己阅读本书时的思考和收获作一个梳理和总结。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研究出现的各种谬误,有的出自于对概念把握不清,有的出自于对不同研究范畴的混淆,有的则出自语言翻译的问题,作者都一一加以指出和纠正。总的来看,作者在学术上采取的是一种兼容和辨证的态度。由于本书的编写一部分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所以有些地方的叙述过程是提纲挈领式的,最后还列出了大量引用书目。因此,以本书为起点,再回溯到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原著,进行对照和思考,并用之于小说批评实践,我想,这是本书于我的较为合适的定位。

文体学的发展史

文体学发展史 文体学首先来自于古代的修辞学,来自于亚里斯多德的修辞论。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利(索绪尔的学生),文体学的性质是一门结合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适宜于对文学和语言学很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简单地说,文体学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去阐释文学内容和写作风格的一门学科。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写作技巧。同时,激发学生开展批评性阅读,尝试建立自己的见解。 发展历程 西方文体学的研究可上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研究,早在公元100年就出现了德米特里厄斯的《论文体》这样集中探讨文体问题的论著。但在20世纪之前,对文体地讨论一般不外乎主观印象式的评论,而且通常出现在修辞学研究、文学研究或语法分析之中,文体研究没有自己相对的地位。20世纪初以来,在采用现代语言方法之后,文体分析方法摆脱了传统印象式直觉分析的局限,逐渐深入和系统化、科学化。欧洲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独立学科,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文体学也逐渐成为一门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交叉学科。

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利(Bally,1865-1974)(索绪尔的学生),他借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反思传统修辞学,力图将文体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建立起来,使文体分析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巴依的研究对象是口语体的文体。他认为一个人说话时除了客观地表达思想外,还常常带有各种感情色彩。文体学的任务是探讨表达这些感情特征的种种语言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入手,分析语言的整个表达方式系统。虽然巴依没有特别关注文学文本,但他们的普通文体学对于文学文体学的形成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稍晚于巴利的德国文体学家斯皮泽(Spitzer, 1887-1960)被普遍尊为文学文体学之父,斯皮泽的研究对象不是口语,而是文学作品。斯皮泽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因此他详细分析具体语言细节所产生的效果,从而有别于传统印象式批评。此外,他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分析长篇小说的被称为“语文圈”的研究方法,即寻找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偏离常规的语言特征。然后,对其作出作者心理根源上的解释,接着再回到作品细节中,通过考察相关因素予以证实或修正。受到德国学术思想的影响,斯皮泽将文体学视为连接语言学与文学史的桥梁,旨在通过文体特征的研究来考察作者心灵以及民族文化和思想澶变的历史。 学科历史 50年代末以前

文体学分析1

《英语文体学》1~7章小结 一.关于文体学 本章主要是介绍了骨水泥与文体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简单的来说,文体学就是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和使用语言方式的一种规则。在现代文体学中包括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 这本书主要涉及普通文体学。普通文体学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本书主要讨论一种特定体裁的总体特征。接着,课文简单介绍语言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义和在不同领域人民对语言的不同观点。并且,文章的上下文决定这语言的意思。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指称功能和语篇功能,它们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接下来是风格的介绍有四种:集体语言使用特点、个人独特写作风格、表达模式效果、“好”或“漂亮的”文学写作。本书倾向于了解第一种。即问题学的研究限制在特定场合。现代文体学一直在发展,我们得出定义:它是一门研究文体体裁特征的本质及规律。 二.学习文体学的需要 本章主要涉及学习文体学的重要性。 (一)学习问题学能培养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即应该能分清在不同场合应该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二)对我们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大作用。因为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采用违反常规的写作方法:背离与重复。这就牵扯到文学批评,对其“描述——解释——评估”,以此突出其作品的鲜明特点。这在文体学上被称为“前景化”。 (三)帮助达到适应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效果。翻译时不可能直译过来,这是由各国文化差异决定的。 三.语(言)[义]的变体 根据语言的使用方式可以把语言分为两种:方言和变体。人们所处的背景和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语言——方言。方言可以分为个人方言(如海明威用语方法)、时间方言(如古今英语用法不同)和社会方言(如男女用法不同)。而语域的变体可以分为几种:社会经济地位变体(不同阶层)、种族变体(美国社会黑白人不通用法)性别变体和年龄变体。 语域是一个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反映,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即告知别人话里所包含的信息。语域有话语范围:特定场合(命令、法律等)与非特定场合(例如应酬性谈话)。有话语方式:口语和书面语。有话语基调:人及际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规范程度)和功能语旨(说话人意欲)。总之方言和语域是相互依靠的,不可能有单独使用的情况出现。 四.语言的描述 先介绍文体学特点的三个层次: ●音系学和字系学。英语在音系学上有音段(包括拟声词、象声词、语音同化和重复) 和超音段(包括重音、韵律、语调停顿和语速)。这些特征的不同表达式包含了说 话人的不同心情。 ●有语法和词汇。语法方面体现在句子类型(省略句、圆周句、松散句和对偶句)、 从句类型、词组类型(名词、动词词组)和词语类型(合成词)。词汇方面有:用 词倾向(如抽象、具体、普遍、专有等)、内涵意义(与之关联的词)和词的搭配 (固定搭配)。 ●语义单元和语义角色。语义单元包括连贯(互指、成段、语篇模式、修辞手段)和 语义角色(增强语言丰富性) ●接下来介绍语言描写四步骤:(一)系统阅读文章写下认为重要的风格;(二)确定 语言特点的使用频率;(三)估计风格特点的重要性;(四)陈述语言使用模式,判 断该模式在文中的重要性。

12年12月新闻文体学作业及答案

12年12月新闻文体学作业 及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新闻文体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 分,共15题) 1. 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狭义的新闻,是指未在报刊上发表的新闻。 B、狭义的新闻,是指不包括新闻评论的新闻报道。 C、狭义的新闻,即等于消息这一文体。 2. 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简讯,是不大重要的简单的新闻消息。 B、简讯,是与消息、通讯等同的新闻报道的典型体裁。 C、简讯不是新闻报道的典型体裁。 3. 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运用某些属性相同的例子,推论出其他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属性的论证方法,叫例证法。 B、运用某些属性不同的例子,推论出其他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属性的论证方法,叫对比法。 C、运用某些属性相同的例子,推论出其他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属性的论证方法,叫类比法。 4.以下正确的是() A、新闻标题是在一篇文章前,将新闻的内容或主题加以概括以后单独出的简短文字。 B、新闻标题是在一篇或一组新闻本文前面,将新闻的内容或主题加以概括以后单独标出的简短文字。

C、新闻标题是在一篇或一组新闻的较前面,将新闻的内容加以概括以后单独标出的简短文字。 5.以下正确的是() A、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 B、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C、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行为。 6.以下正确的是 ( ) A、“日本朋友×××见义勇为烟台挽救落水儿童”,是目的关系 B、“日本朋友×××见义勇为烟台挽救落水儿童”,是后续关系。 C、“日本朋友×××见义勇为烟台挽救落水儿童”,是因果关系。 7.以下正确的是() A、消息写作滞后的原因是没有向散文学习。 B、消息写作滞后的原因是消息不真实、不典型、审美性差。 C、消息写作滞后的原因是消息写得不及时、不够真实、不客观。 8.大众传播应具备的三要素不包括的是() A、传者(信息源) B、媒介(通道) C、受者(发布者) 9.以下正确的是() A、解释性报道,就是揭丑性或揭漏性报道。 B、解释性报道,就是分析性报道,回答为什么,关心“为何”。 C、解释性报道,就是大量提供背景材料,作者不带倾向,让受众自己去思考并得出结论。 10.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我国最早的电视台叫北京电视台,1958年9月2日开播。 B.我国最早的电视台叫中央电视台,1958年9月2日开播。 C.我国最早的电视台叫北京电视台,1958年10月1日开播。 11. 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新闻主体的人文修养,包括政治觉悟、道德水准、忧患意识。 B.新闻主体的人文修养,包括政治觉悟、道德水准、广博知识。

文体学概述

Chapter One: Brief Introduction to Stylistics Part 1: What is Stylistics about? 1.A Glance at Style Sample 1: The Year's at the Spring ! 一年之计在于春 ~Robert Browning The year's at the spring 正值一年之春, And day's at the morn; 又逢一日之晨; Morning's at seven; 晨光走到了七点; The hill-side's dew-pearled; 山腰挂着露珠; The lark's on the wing; 云雀展翅高飞; The snail's on the thorn: 蜗牛爬上了荆棘: God's in his Heaven -- 上帝在自己的天堂里—— 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 尘世间一派井然! Sample 2: The Regulation is enacted in accordance with pertin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n light of the concrete conditions of this Municipality, with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cityscape and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a clean, beautiful cityscap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ng people's health,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为了加强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管理,保持干净美观的市容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根据相关法规和本市的具体情况特此制定本规定。 Sample 3: Hi-Fi, Hi-Fun, Hi-Fashion, only from Sony (alliteration) (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

英语文体学教程

Chapter1 1, what is style in your opinion according to what we have studied in this chapter? Anwser1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nt, the events and activities described ,style is saying different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ays of expression used ,styled is same thing in different w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sers of language ,style is different speakers using language in different way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xt ,style is the functions of texts for different purposes. Anwser2, the definition of style is the concept of style as choice .this definition can have at least too interpretations .one is that first we have a pre-existing thought ,and then we choice the appropriate type of expression to express it in language. The chosen expression is the style .another is that the choice refers to the choice of meaning. The choice of language is at the same time a choice of meaning and a choice of style . 2,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style of language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ish? Anwser, the answer is that if we want to use language appropriately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 we need to study style .as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if we disregard the rules of using what variety of language in what occasion , or fail to obey them through ignorance , language can become instead a barrier to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have a clear awareness of how language should be used in different types of situations especially in unfamiliar situations. 3, what factors can result in differences in style ? Answer , 1, the different types of vocabulary create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events in the rea der’s mind, so they can result in different styles.2,people living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in history will also speak differently ,and that will result in a different style. Chapter2 1,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1),foregrounding: the stylistically significant features have to be prominent and motivated ,that is ,foregrounded. 2),incongruity: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depart from the normal use of language ,breaking the rules grammar ,spelling ,pronunciation. 3)deflection :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don’t depart from the established grammatical, lexical and logical rules and principles ,but have an unexpected high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4),field; its concerned with what is happening ,including the subject matter,the events happenings,going-ons, the content ,etc 5)tenor: its concerned with who is taking part in the exchange of mea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their relative status,their attitude,and their role relations . 6)mode: its concerned with how the interaction is conducted ,that is whether it is written or spoken ,or whether it is expressed by phonic substance or graphic substance. 2,question for discussion 2)in rhetorical series,the number of items can influence the stylistic effect.try to analyze the causes on the basis of social culture. Answer :different numbers of words can produce different stylistic effects in the appropriate contexts. Two items express assertion ,that is ,it is just this ,not that .In appropriate situations three items can produce ethic ,persuasive, and representative effect. Four or more items in a series

_好人难寻_的功能文体学分析_杜丽霞

语 言理论研究 odern chineseM 2007.12 一、引言 功能文体学是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的文体学理论(韩礼德,2005:9)。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强调语言功能与文学研究文体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他主张利用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语言中的体现来剖析文本。1969年,韩礼德在意大利召开的“文学文体讨论会”(Symposium on Literary Style)上宣读了《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Language Functions and LiteraryStyle)(Halliday,1973)一文,至此功能文体学诞生。在这篇文章中,韩礼德利用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对戈尔丁(Golding)的小说《继承者》(The Inheritors)进行了文体分析,并成为典范。在三大系统中,人际功能中的语气和情态系统、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在文本分析中也同样起了很大作用。国内学者任绍曾对密勒(N.Mailer)《夜幕下的军队》(The Armies of the Night)和毛姆(S.Mangham)《午餐》(The Luncheon)等文学著作做过研究。翻阅近年来有关功能文体学的论文我们发现,从上世纪末至今,功能文体学研究的成就显著,但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即盲目注重语言形式三大功能的分析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在主题层面的社会意义,把语篇中的语言特征与风格看作是孤立的现象。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分析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的代表作《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希望再次验证功能文体学在文学分析中的重要贡献,同时也希望换一个新角度,重新解读这部经典短篇小说。 二、功能文体学的三大元功能 “功能思想”是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正是功能思想把语言形式和情境语境联系起来,并通过分析三大功能来解释语言结构。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的功能归纳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三大元功能分别由以下三大系统体现:及物性系统、语气和情态系统及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相对应,韩礼德概括出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语场(field ofdiscourse)、语旨(tenor of discourse)和语式(mode ofdiscourse)。受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制约,语篇被看作是由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组成的语义单位。本文主要从语境及三大意义的角度来分析小说《好人难寻》。 (一)小说的情景语境 语场:对话发生在一个刚从美国联邦监狱中越狱的歹徒和一位南方普通祖母之间,祖母希望通过对话挽救一家人。 语旨:对话的双方社会地位悬殊:一个是高贵优雅的老妇人;一个是处在社会下层的逃犯。但老妇人的生命掌握在逃犯手中。歹徒并没有明确的交谈目的,而祖母希望唤起歹徒的良知,不要杀人灭口。 语式:对话以口语形式进行,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展。(二)概念意义中的经验意义及其表现形式—及物性系统在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认为及物性(Transitivity)由六大过程组成,分别是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为了便于分析,笔者把祖母和The Misfit之间的情节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的句子数量参见下表。其中六大过程中的言语过程描写最多,其分析将放在人际意义中详细讨论,另外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并没有出现,笔者暂不予以考虑。 物质过程 行为过程心理过程祖母 2 7 7The Misfit 6 4 0 从总体上看,The Misfit手里有枪,在整个事件中占主动,他可以在他的两个帮凶的配合下为所欲为。The Misfit非常明白自己占据主宰的地位。因此,即使拿着枪,他也可以非常随意地做其他动作,这就使得及物性系统中的物质过程占大多数,而行为过程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内心世界的体现。与The Misfit 相反,作者在描写祖母的表现时主要用了心理过程,其次才是行为过程,她很少做出带有目的性并对别人产生影响的动作。具体来说,祖母和The Misfit之间的情节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偶遇到她的儿子和孙子被带到树林里杀掉;第二部分是她的儿媳和另外两个孩子被枪杀;最后一部分是祖母被杀。 第一部分:祖母在回忆起The Misfit 的真实身份之后,She scrambled to her feet and stood staring。这一个本能行为表现了祖母的震惊,而这个歹徒似乎并不在意被人认出:The man said smiling lightly as if he were pleasedin spite of himself to be known。从这一行为过程中,可以看出歹徒在逍遥法外之后,仍旧蔑视法律、胆大妄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嘲弄了美国的法律制度,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一个自恃法律制度非常完备的社会,法律制度在美国人心目中到底占多重地位?在The Misfit向祖母一家摊牌之后,祖母在这一部分中的唯一一个物质过程的动作,充分体现了她的无助:The grandmother said and removed a cleanhandkerchief from her cuff and began to slap at hereyes with it。手无缚鸡之力的祖母只能拿出手绢来拭眼泪。 《好人难寻》的功能文体学分析 □杜丽霞

文体学

一、Outline of this course: The name of this book is English Stylistics. Generally it is about the study of styles in language and variations in language, but in this course, we focus on modern stylistics, which has two branches, literary stylistics and general stylistics. The course introduced us an influenti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tylistics and applied the theory in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main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二、Terms definition. Stylistics: Stylistics is a b 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applies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modern linguistics to the study of the style. It studies the use of language in specific contexts and attempts to account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mark the language use of individuals and social groups. Style: 答案一:Style can be taken as the language habits of a person or group of persons in a given situation. (老师课堂讲授) 答案二:Style may be seen as the various characteristic uses of language that a person or group of persons make in various social contexts.(个人整理) Variety: Variety can be taken as the different types or styles of a language. Dialect: Dialect is the language variation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users of the language. Register:答案一:Register is the language variation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use to which they are put. (教材) 答案二:①Register can be taken as the varieties in which different situations with different situations with different occupational or social group.②Register can be taken as the distinctive varieties of a language used in different types of situation.(老师课堂讲授) 答案三:Registers are language varieties which are appropriate for use in particular speech situations, in contrast to language varieti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ocial or regional grouping of their customary users. For that reason, registers are also known as situational dialects. (个人整理) 四、This term we covered Chapter1、2、3、4、5 and 9. In Chapter1(the aims and concerns of stylistics), we talked about the definitions of stylistics, modern stylistics, language, speech act, variety and style, 3 terms in language use, 4 influencing factors (regional variation, social variation, situational variation, topic variation), 5styles of formality. In Chapter 2(the necessity for stylistic study), we gave an introduction and analyzed the 3 need for stylistic study, i.e. stylistic study helps cultivate a sense of appropriateness; stylistic study sharpens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works; stylistic study helps achieve adaptation in translation. In Chapter 3(the classification of varieties of English), we revealed two main kinds of situational varieties: dialectal varieties(dialects) and diatypic varieties(registers). We’ve 5 categories of the former, they are individual dialect(personal linguistic features); temporal dialect(dialect of time/ age/ epoch); regional dialect(origin of birth and grown-up) and social dialect(social groups and social background) and standard dialect. As to the latter, the field, mode and tenor of discours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ere covered. In Chapter 4(the levels of linguistic description & the content and procedure of stylistic analysis), we mentioned the aim of stylistics in linguistic description, which is to give an analytical tool. We also covered the 3 levels language, namely the level of phonology (to study the writing system);

文学文体常识

一、诗歌发展的历程 1、古歌谣 2、诗经:305篇,5篇有目无辞,亦称“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艺”:风 (15国风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赋(直陈其事)、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 3、楚词:以屈原为代表继承“诗经”传统,创浪漫主义新诗体。 4、汉乐府:“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5、唐诗: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大诗人 6、宋词: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刘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杂剧 8、自由诗(新诗):五四运动后的诗歌 二、诗歌简介 一、什么叫诗歌“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例:歌词“十五的月亮” 中的“亮”,落在liang声上。△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例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凉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反映生活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②反映社会石壕吏新婚别△杜甫的《三史》潼关吏《三别》垂老别新安吏无家别△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③反映边塞生活△王昌龄《从军行》:(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④

文体学答案

文体学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文体学课后题 1、2单元 1Identify and classify patterns of sound repetition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 1)Words and phrases shilly-shally = pararhyme super-duper = rhyme high and mighty = assonance fair and square = rhyme kith and kin = reverse rhyme toil and moil = rhyme part and parcel = reverse rhyme by hook or by crook = rhyme 2)Pride and Prejudice = alliteration The Love’s labour Lost = alliteration Of Mice and Man = alliteration Bill Rogers, Marvelous Marathon Man = alliteration Father in a Fix = alliteration Witch Watch = alliteration The Wonder of Waterfall = alliteration 3)Advertisements --Drinka Pinta Milka Day = sound elision --Extra Pintas Warma Winta = sound elision --Be different daily. Be dreamy or dramatic. Experiment, but still economise. Be bold and be beautiful—but don’t break the bank. = (in order) alliteration; alliteration; reverse rhyme; alliteration 2 The underlined word(s)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examples 1)Nim Chimpsky sounds like Noam Chompsky, who believes that man has a language learning device in the mind, which enables the child to learn the language however badly it is taught. This makes man different from animal, which does not have such a device. That is why chimpanzee (who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ntelligent animal) can never learn the language however hard it is taught. 2)Romeow is a word imitating the sound made by a cat and share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with the main character in Shakespeare’s tragedy Romeo and Juliet. Romeo has deep love for Juliet. It indicates that Romeow the cat has affection for the master. 3) Record shop named Moby Disc, which implies it is a huge shop of its kind, for it reminds one of the Moby Dick, a book which depicts people hunt a huge whole called Moby Dick. 3 1)phonological devices in the following extract. A creak of hinges...aisle. In this passage the authors uses alliteration high-heeled, assonance tiled surface of the central aisle. What is more conspicuous is the use of onomatopoeic words such as creak, booming thud, flutter, tiptap, which present the different kinds of noises heard in the church. The use of such words help the reader share the same experience of the writer and make the description vivid and believable. 2)Read the following extract from the novel Adventures of Tom 3)Sawyer and comment on the graphological forms. “TOM!” No answer. ...--Mark Twai This is one episode of the novel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depicting how Granny is looking for Tom, who is naughty and hiding under the bed. The different form of letters with punctuation marks indicates how Granny speaks. When we read it, we have the feeling of watching Granny on a stage play. For example, “TOM!” is said louder than “Tom!”. “Y-o-u-u, Tom!” indicates Granny drawls her voice and with unusual loudness so as to be heard far away. The exclamation marks “!” show her emotion, and the dash “— “ impl ies her sudden stop. The italicized through emphasizes the contrast with “over” and “under”, humorously implying her glasses are intended for ornament rather than practical use. In the whole passage, we see the only character Granny, who is speaking to herself. It is very much like a stage monologue. After reading, we have a vivid image of Granny in our mind. And there is a touch of humour all through. 3单元 1 What are thethree ways of clause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constituents, verb phrase and functions. By constituents clauses can be grouped into SV(A), SVO(A), SVC, SVOO, SVOC. By verb phrase we have finite clause, non-finite clause and verbless clause. By functions clauses can be categorized either as independent clause or dependent clause. 2 how do we distinguish situation types By according to meaning or sense of the verb. 3 Name the participant roles in action types The participant roles in action types are: agentive role (doer of the action), external force (causer of the action), intrumental role (tool to do the action with), recipient role (receiver of the action) and objective role (the affected or the result of the action). 4 What is a simple sentence What is a multiple sentence Directly/indirectly A simple sentence conforms to the basic clause structure SV(O) (C) (A). A multiple sentence consists of more than one clause. It may be either a compound sentence,a complex sentence, or a mixed sentence. D :nominal clauses function as S O C .I:relative clauses function as modified in NP and comparative c f as m in NP ADJP 5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minor sentence and an incomplete sente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