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合集下载

读书要诀朱熹文言文翻译

读书要诀朱熹文言文翻译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二字不可阙一。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读书之法,在心到、眼到、口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此读书之法也。

夫读书之道,大抵在心,心既得矣,则其文自通。

故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言学者之能读也。

读书之法,先识其大义,然后能明其微言,此乃读书之序也。

大义既明,微言自见,而后可讲其辞,究其义,察其理,而后可成文,而后可著书,而后可讲学,而后可成圣贤。

读书之法,先须识其大义,大义既明,然后能究其辞,究辞而后能明其义,明义而后能察其理,察理而后能成文,成文而后能著书,著书而后能讲学,讲学而后能成圣贤。

此读书之法也。

夫读书之道,在博学而审问,慎思而明辨,笃行而力行。

博学而审问,则无所不知;慎思而明辨,则无所不晓;笃行而力行,则无所不至。

此读书之道也。

读书之法,先须识其大义,然后能究其辞,究辞而后能明其义,明义而后能察其理,察理而后能成文,成文而后能著书,著书而后能讲学,讲学而后能成圣贤。

此读书之法也。

夫读书之道,在虚心静气,专志守一,不偏不倚,不骄不躁。

虚心则能受教,静气则能养性,专志则能专心,守一则能持之以恒。

此读书之道也。

读书之法,在广求博览,涉猎群书,不拘一格,不泥一理。

广求博览,则无所不识;涉猎群书,则无所不晓;不拘一格,则无所不至;不泥一理,则无所不达。

此读书之道也。

朱熹《读书要诀》翻译:读书的方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致知的途径在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读书的方法,在于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个方面中,心到最为关键,心既到,眼和口自然也跟上了。

这就是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大道,主要在于心,心既得,那么文字自然通顺。

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说学者能够读书。

读书的方法,首先明白其大义,然后才能理解其微言,这是读书的顺序。

大义既明,微言自见,然后才能讲解其辞,研究其义,考察其理,然后才能成文,然后才能著书,然后才能讲学,然后才能成为圣贤。

古人谈读书(2)翻译简单

古人谈读书(2)翻译简单

古人谈读书(2)翻译简单古人谈读书(2)翻译简单 1第二则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出自出自宋代朱熹《读书要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古人谈读书》的原文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希雨说:读书有三倍,即心、眼、口。

心不在此,眼不细看,心不专一,只念,从不记,记久了。

三者之中,心最急。

心到了,眼口没到。

古人谈读书(2)翻译简单 2翻译:1.有天赋、好学的人,并不羞于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差的人求教。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记住学过的东西,学习不满足,也不会累。

我不是一个天生有知识的人,而是一个喜欢古文化,求知勤奋敏捷的人。

好像学着追什么东西,总是怕追不上。

如果我追上了,我害怕我会被甩。

以前整天吃饭,熬夜,思考问题,都无济于事。

我还不如学习二、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原文:第一,求知欲强,不耻下问。

一个人真正的知识在于认清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默默知之,学而不厌,教而不厌。

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我很古老,我渴望它。

学不会,就怕输。

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想也没用,不如学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读书之法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

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

②遽(j ?SPA N仓促。

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

⑤大率:大多。

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

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 )然后可以有得尔▲(2 )则其尤无义理者▲(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勿遽取舍于其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B.以验其通塞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C.而求其理之所安何陋之有(《陋室铭》)D.则似是而非者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12.选文先提出▲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和▲的读书方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 (4分)(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10. (2分)B 11 . (2分)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12 . (3分)读书应熟读精思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参考译文: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

朱熹谈读书阅读题

朱熹谈读书阅读题

朱熹谈读书阅读题朱熹谈读书阅读题及答案人有从学者②,遇③不肯教,云④: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⑤渴⑥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⑦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从:跟随②者:的人③遇:董遇,人名④云:说⑤苦:苦恼⑥渴:迫切地⑦或:有的人【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2 分)(1)其义自见________________(2)苦渴无日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 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小题3】文章反映了关于学习的哪两方面的道理?(2 分)答案【小题1】(1)通现,显现、显露(2)时间【小题1】读书上百遍,书的意义自然显现【小题1】一是书要反复诵读,意义就自然显现;二是读书要巧妙运用时间。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文言词语要精准,这里应注意,(1)见通现,显现、显露(2)古今义,这里是时间。

考点:这是对文言文实词识记与理解考点点评: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

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文言句式,这里应注意义见等词语的理解。

考点:这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与翻译考查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

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

【小题1】试题分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表明书要反复诵读,意义就自然显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告诉我们读书要巧妙运用时间。

考点:这是文言文中内容与手法理解考点。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宋·朱熹)卷上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方子。

读书已是第二义。

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

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

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

至。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

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

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

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佐。

学问,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

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

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

师友只是发明得。

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谦。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

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

「道问学」是大事。

要识得道理去做人。

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

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

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

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椿。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

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

淳。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节。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

贺孙。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方子。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祖道。

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

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

从周。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

僩。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

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

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植。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

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朱熹论读书文言文翻译

朱熹论读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朱熹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则口亦不能诵读得纯熟。

既不可精熟,则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读书之法,在心求于理,不务记问。

求理于事,求文于道。

事无大小,必求其是;文无新旧,必求其正。

读书者,必先识字,然后知书之大小、义理之深浅。

识其字,读其书,然后能通其义;通其义,然后能达其理;达其理,然后能明其道。

”“读书须有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既立,则动静云为,无不在于此。

读书之法,莫贵于立志。

立志者,志在圣贤之学也。

学圣贤,则必求其道,求其道,则必求其心。

求其心,则必求其志。

志在圣贤之学,则必求其道;求其道,则必求其心;求其心,则必求其志。

如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

”“读书贵有恒,无恒者不可以为学。

读书如种树,种之者培其根,灌溉其苗,而后可以望其实。

不种者,虽欲观其华,亦不可得。

读书亦然,不恒者,虽欲求其理,亦不可得。

恒者,必能久,久则能熟,熟则能通,通则能达,达则能明。

如是,则学无不成,事无不达。

”“读书如行路,须择其善地而居之。

善地者,义理之地也。

居之者,明其义理,而后可以行其道。

不行其道,虽居善地,亦无所用。

读书亦然,不读善书,虽欲求其理,亦不可得。

”【翻译】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如果心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眼不专注,那么口也无法纯正地诵读。

既然不能纯正地诵读,那么记忆也无法持久。

在这三个要点中,心到最为重要。

心既已专注,眼和口难道还会不到位吗?”“读书的方法,在于心中寻求理,不在于死记硬背。

在事物中寻求理,在文章中寻求道。

无论事情大小,都要寻求其正确性;无论文章新旧,都要寻求其正道。

读书的人,必须先识字,然后才能知道书籍的大小和义理的深浅。

识得字,读得书,然后才能理解其义;理解了义,然后才能达到理;达到了理,然后才能明白道。

”“读书必须有志向,没有志向,天下没有可以成的事情。

朱熹读书文言文翻译

朱熹读书文言文翻译

昔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宋末理学大家,以读书为终身之业。

其读书之法,严谨而精细,实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余闻其读书之故事,不胜向往,遂笔录其读书之法,以飨读者。

朱熹读书,首重经典。

谓经典者,经世济国之宝典,治国安民之圭臬也。

故其读书,必从《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五经始。

五经之外,尚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亦为朱熹所重视。

朱熹曰:“读经书,须先读注解,以明其义;次读正文,以究其理。

”盖欲学者先明经义,后究其理,以达致知明理之境。

朱熹读书,讲究循序渐进。

其曰:“读书之道,贵在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而进。

”朱熹认为,读书如登山,须步步为营,不可急于求成。

故其读书,先从易读之书入手,渐次深入。

初读《论语》、《孟子》,次读《大学》、《中庸》,最后方读《周易》、《尚书》等经书。

如此,学者方能逐渐积累知识,深化理解。

朱熹读书,注重思考与质疑。

其曰:“读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认为,读书贵在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方能领悟书中的真谛。

故其读书,常以质疑之心去阅读,对书中所言,不轻信不盲从。

如有疑问,必究其根源,直至明白为止。

朱熹读书,重视实践与体验。

其曰:“读书而不行,则学无以致用;行而不学,则行而不远。

”朱熹认为,读书与行相结合,方能学以致用。

故其读书,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朱熹曾言:“吾平生所学,无他,惟此四字而已:致知、格物、诚意、正心。

”此四字,即为朱熹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朱熹读书,注重品德修养。

其曰:“读书而能修身,则读书有益;读书而不能修身,则读书无益。

”朱熹认为,读书之目的是为了修身养性,而非单纯追求知识。

故其读书,常以修身养性为宗旨,力求做到知行合一。

朱熹读书之法,虽历经千年,仍具有极高的价值。

其读书之法,不仅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亦为今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今人若欲读书有成,当效法朱熹,循序渐进,注重思考与质疑,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并注重品德修养。

读书之法郑燮文言文翻译

读书之法郑燮文言文翻译

世之学者,莫不欲求知,而读书之法,独能得其要领者,鲜矣。

余尝论读书之法,有三则:一曰志,二曰勤,三曰恒。

夫志者,读书之始也。

人之所以为学者,以欲求知也。

然欲求知,必先立其志。

志不立,则不能专一其心,而心不专一,则不能致其知。

故立志者,必先明其理,而后方能专心致志。

志者,心之所向,志坚则心固,心固则志不易移。

志不坚,则心易摇,心易摇,则读书难以有成。

夫勤者,读书之要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读书必以勤为本。

勤于读书,则能广博其知识,增长其才干。

读书不勤,则知识浅薄,才干不足以济事。

勤于读书,必先自勉,勉之不已,则自得其中味。

勤者,志之使,志不勤,则勤不至。

故立志而能勤,则读书之效可期。

夫恒者,读书之终也。

读书非一日之功,须臾不息,方能有成。

孟子曰:“君子之学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此言读书必以恒为本。

恒者,心之所守,心恒则志不移,志不移则读书不辍。

恒者,勤之守,勤不恒,则恒不至。

故立志而能勤,又能恒,则读书之效可久。

余尝观世之学者,有志者固多,而能勤且恒者鲜矣。

有志而不勤,则志不能成;有勤而不恒,则勤不能久;有恒而不志,则恒不能立。

故读书之法,必先立志,而后方能勤,又能恒。

立志者,当思其所以立志之故,勤者,当思其所以勤之故,恒者,当思其所以恒之故。

三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大业。

夫立志、勤、恒,三者虽不易得,然亦非不可得。

立志者,须自幼而教之,使之明理,立其志。

勤者,须自幼而养之,使之好学,习之不已。

恒者,须自幼而养之,使之有恒,守之不懈。

三者皆自幼而始,及其长也,习而成性,自然而成矣。

读书之法,非一日之功,非一蹴而就。

必先立志,然后方能勤,又能恒。

三者兼备,方能成就大业。

是以余谓读书之法,必先立志,而后方能勤,又能恒。

志、勤、恒,读书之三部曲也。

志者,读书之始;勤者,读书之要;恒者,读书之终。

三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大业。

译:世上的学者,没有人不想要追求知识,但是能够掌握读书要领的人,却是很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读书之法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

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

②遽(jù):仓促。

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

⑤大率:大多。

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

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2)则其尤无义理者▲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4)复以众说互相
诘难▲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