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虚词整理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包括: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如之所以、之一、之外等。

2. 乎:表示疑问和反问,如何乎、安乎等。

3. 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如各位读者者、明者不说暗话等。

4. 也:表示肯定、强调或转折,如说也奇怪、见人见智也、三人成虎
也等。

5.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或补充,如不敬而议、欢笑而散、亲切
而真实等。

6. 乃:表示推断、结果、原因或目的,如若不然,何乃如此等。

7. 兮:表示加强语气或表示疑问,如声兮甚、黄河之水天上来兮。

8. 与:表示并列、与人或物的关系,如与其如此、唯利是图与。

9.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对前文事物的转述,如其人、其余等。

10. 而已:表示说明事物的范围或限度,如尽人事听天命,勤劳而已。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总结本文总结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词类活用情况。

实词实词是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即具有具体内容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具体的实词活用情况如下: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人、事、物等具体对象。

名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单数和复数形式:名词的单数形式一般用于表示单个对象,复数形式用于表示多个对象,复数形式常在名词后加"们"表示复数概念。

2. 谓语修饰:名词可以作为主语或宾语,在句子中可以由谓语动词、形容词等修饰。

动词动词在文言文中表示动作、状态等。

动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时态变化:动词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态表达不同的动作或状态,如过去、现在、未来等。

2. 语态变化:动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态,如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3. 方式变化:动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示动作的进行方式,如直接、间接等。

形容词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用于描写人、事、物的性质、特征等。

形容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级别变化:形容词可以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使用不同级别,如比较级、最高级等。

2. 修饰变化: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通过副词修饰动词。

虚词虚词是表示虚拟意义或具有辅助作用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具体的虚词活用情况如下:介词介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连接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介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位置变化:介词的位置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末,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变化。

2. 搭配变化:介词通常与特定的动词、名词搭配使用,表示特定的意义。

连词连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连接词与词、短句与短句之间的关系。

连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并列关系:连词可以表示两个词、短句之间的并列关系,连接相同语法成分。

2. 转折关系:连词可以表示两个词、短句之间的转折关系,连接相反或对比的语法成分。

助词助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辅助动词、形容词等进行语法上的变化。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虚词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虚词

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它,诗
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指方仲永
其 其受之天也:代词,他 不能指其一端:其中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一狼洞其中:代词,指柴草堆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堆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代词,他,指屠户
• 共工怒触不周山 碰,撞。 • 故日月星辰移焉 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 • 故水潦尘埃归焉 相当。 积水 归向,这里指流向。
《狼》
• 1.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尽: 没有)(止: 同“只”) • 2.缀行甚远( 连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 • 3.屠惧,投以骨( 把) 4.复投之(再,又) • 5.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跟随) • 6.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表转折,可是)(至: 到 ) • 7.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 可是 )(之: 助词,不译 )
• 3.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 • •
457...一众但桌宾闻、屏团一障坐椅中(聚、抚集一尺,扇一集、下合一()抚但尺:而只6已.)少((顷罢下(了:一)拍会)儿 )
• 8.满坐寂然 (“坐同”“座” ) (寂:静 )
• 9.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睡醒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 )
• 10.其夫呓语 (说梦话 )
《木兰诗》
选自《乐府诗集》,这 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 民歌。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 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 奇故事。
木兰形象
• 奇女子、普通人 • 巾帼英雄、平民少女 • 矫健的勇士、娇美的女儿 • 勤劳善良 深明大义 • 热爱亲人 不慕功名 • 坚毅勇敢 忠孝两全 • 热爱家乡 热爱和平
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汇总整理(共17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汇总整理(共17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文言文虚词在初中语文阶段是一个比较难的部分,同时也是中考占分较大的重点。

那么初一的文言虚词有哪些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完整版)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完整版)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一、重要实词伤仲永1.世隶耕隶:属于2.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书:书写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对……感到诧异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书:写为:题,写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6.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全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8.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9.邑人奇之邑人:同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10.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做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11.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求取,意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12.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14.余闻之也久闻:听说15.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闻:传闻16.复到舅家复:又、再17.泯然众人矣泯然:消失众人:常人矣:语气词18.仲永之通悟通悟:通达聪悟19.受之天也“受之于天”的省略,意为先天得到的,受,承受20.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21.卒之为众人卒:最后2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达到(要求)23.彼其受之天也彼其:他24.固众人固:本来25.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已:停止木兰诗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面对户:门2.不闻机杼声杼:织布梭子3.惟闻女叹息惟:只4.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想什么5.问女何所忆忆:思念6.昨夜见军帖军帖:军中的文告7.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8.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9.东市买骏马市:集市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辞:离弃1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闻:只听见1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古代对北方少数名族的称呼 13.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14.关山度若飞度:过15.朔气传金柝朔:北方1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百战、十年:指战役之多,时间之长,不是确指17.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18.赏赐百千强强:有余19.可汗问所欲所欲:想要什么20.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做21.愿驰千里足驰:赶着马快跑22.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23.当户理红妆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24.开我东阁门阁:少女的卧房25.著我旧时裳著:穿26.出门看火伴火伴:同伍的士兵,通“伙”27.对镜帖花黄帖,通“贴”28.雄兔脚扑朔扑朔:动弹29.雌兔眼迷离迷离:眯着眼30.双兔傍地走傍地走:并排跑31.安能辨我是雄雌安:怎么孙权劝学1.初,权谓吕蒙曰初:当初谓:对……说2.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务:事物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自称岂:难道邪:通“耶”,语气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
“之”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往”。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二)代词。

有两种情况,
一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它”“他”等,例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
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三)助词
A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的”。

例如: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
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翻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四)下面用法比较特殊,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大体可解成“这种”。

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
为之怡然称快观之,兴正浓
驱之别院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邑八景之一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而疑邻人之父
近塞上之人人皆吊之
人皆贺之此独以跛之故
“以”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用”“凭借”。

①以刀劈狼首(《狼》)
②何以战(《曹刿论战》)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伤仲永》)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夫不能以游堕事。

(《满井游记》)
4.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

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5.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

可译为“从”。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
(二)连词。

用法相当于“而”。

①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三)动词
1.以为,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四)固定搭配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以亿万计
此独以跛之故
“而”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二)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

①表转折关系,但是,却例如: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②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相当于“地”“着” 例如: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③表顺承关系,可不译例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④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使之冲烟而飞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悦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俄而雪骤相委而去
暮而果大亡其财而疑邻人之父
马无故亡而入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丁壮者引弦而战
“其”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表示领有。

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

又相当于“他”“她”“他们”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②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童趣》)
2.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那些”。

又相当于“其中的”。

①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三峡》)
(二)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蹲其身,使与台齐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不可计其层次矣可见其顶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其家甚智其子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于”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介词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留蚊于素帐中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虚词
“之”
忽啼求
之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
或以钱币乞之余闻之也久
于舅家见
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卒之为众人彼其受之天
也不受之人
今夫不受之
天又不受之人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厅事之东北角
撤屏视
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怒而触不周之山
一狼仍从,复投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久之,目似

又数刀毙之
亦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为妙绝
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一儿以日初出远
投以

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盖以诱敌
“而”
得为众人而已耶
结友而

妇拍而呜之
俄而百千人大呼
一抚尺而已
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道渴而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怒而触不周之山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其”
并自为其
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稍稍宾客其
父父利其然也其受之天
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
也如此其贤也其夫呓
语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也弃其杖
问其

及其日中如探汤
恐前后受其
敌场主积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
下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
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自后断其股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厅事之东北角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饮于河、渭
其一犬坐于前

父异焉
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水潦尘埃归焉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自以为大有所益
化为邓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孰为汝多知乎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父利其然也
余闻之也久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及日中则如盘盂

且为众人

蒙乃始就学
屠乃奔倚其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