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直观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为每个小组提供适量的实践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报告、设计一个化学小游戏等,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郑淑玉[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变化和现象。

2、知道原子的构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关系。

3、知道元素组成物质,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教学重点]1、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

2、认识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5、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难点]1、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

2、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和离子的概念,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

[教学方法]基于智慧教室环境,运用智能手机结合希沃白板5、希沃授课助手实施有效交互式教学。

结合情境创设,启发引导,讨论归纳,对比分析,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课堂互动采用趣味实验、分组PK、选词填空、、微课学习、趣味分类等多种形式。

[教学设备]智能手机、智慧教室硬件和软件设施(希沃白板5、希沃授课助手等)。

[实验用品]小烧、胶头滴管、圆形滤纸、浓氨水、酚酞溶液。

2、待滤纸中间出现红色后取出滤纸,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什么变化?3、待取出的滤纸中间的红色消失后,再次将其盖在装有浓氨水的小烧杯口,观察现象。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回答:盖在装有浓氨水的小烧杯口时滤纸中间出现红色,拿起来一段时间后红色消失,再盖上时中间又出现红色。

这是因为物质是由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它们总在不断地运动。

通过趣味实验启迪学生思维。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质子数=电子数为原子;质子数>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为阴离子。
回顾元素符号的概念。举例说明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如H2O和Ne
【学法指导】元素符号的意义
(1)宏观:每种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或一种物质)。
(2)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若元素符号前加上化学计量数,此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4)(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指导学生完成原子结构的第一部分,辨析:原子是否是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不存在带电微粒?梳理质子、中子、电子的特点。强调原子间的等量关系。回顾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




例4: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B.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C.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比值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单位是克或千克
例5(20xx·泉州)元素周期表
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右图所示
的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得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
课题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案复习目标:1.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能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认识物质三态及其转化。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知道三种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认识化学元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物质组成的表示。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根)的常见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学会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一.物质的多样性你能将出中所学过的物质进行简单分类吗?请你完成下列物质分类草图,并将初中已经学过的空气、氦气、氧气、水、碳、二氧化碳、氧化铜、碳酸、煤、石油、铁、铝、生铁、钢、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纯碱等物质列入各自所属的类别。

物质二.物质的微粒性思考:1.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哪些?水、氧气、汞、氦气、氯化钠分别是由什么粒子构成?2. 分子与原子有什么本质区别?试以水通电分解为例说明。

3.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4. 三类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各有什么特点?这种不同对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5. 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有何异同?分别以Mg和Mg、Cl和Cl为例加以说明。

6. 你能绘制出合适的表示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草图吗?请试试看。

三.认识化学元素思考:1. 你能将人类目前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进行简单分类吗?2. 下列物质:①氦气②水③铁④烧碱⑤氢气⑥乙醇,其中那些属于单质?哪些属于化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什么不同?3. 下图所示,“○”和“●”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下面的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单质分子与化合物分子有何不同?4.小结:从宏观角度讲,物质是由________组成的;从微观角度讲,物质是由____________等粒子构成的。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思考:1.元素X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有2个电子,元素Y在化合物中显-1价,则X和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最有可能是()A.XYB.X2YC.XY2D.Y2X2.某种氮元素的氧化物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0,则该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A.+1B.+2C.+4D.+53.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和数字填空。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⒈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了解原子、分子、离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

⒉知道原子的构成,能看懂简单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⒊知道元素及其分类、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1.加深理解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及其联系,学会从微观角度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及有关的等量关系,了解离子的初步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相互转化关系,全面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3.掌握元素的概念,以及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及其单元格的含义。

学会梳理辨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辨及概括能力,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

2.核外电子排布、宏观和微观联系的建立。

3.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

教学难点:1.加深理解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掌握它们的区别及其联系。

2.知道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

3.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完善,并能熟练运用。

教辅手段:导学案、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讲解指导、巩固训练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化学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到比较困难?俗话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真复习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

了解原子、分子、离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

2.知道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并会利用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2.部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和应用不够熟练,影响对物质构成的深入学习。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从宏观角度认识“水”教师活动1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出示一瓶装有蒸馏水的试剂瓶,提问,引导,点拨,总结评价归纳学生活动1学习任务1:今天老师带来一瓶没有标签的蒸馏水,请帮助老师用水的化学式完成图1标签的书写。

问题1:由水的化学式可知水由什么组成?小组代表回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归纳总结:1.物质由元素组成的;2.地壳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生物体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空气中居前两位的元素:氮氧。

【练习1】【检测目标1】(1)二氧化碳由组成;过氧化氢由组成;高锰酸钾由组成。

(2)地壳中,含量第一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A. Fe3O4B. SiO2C. CaOD. Al2O3(3)由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A. Na2CO3B. Mg(NO3)2C. Al(NO3)3D. Fe2(SO4)3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通过水的化学式的书写引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即从宏观上认识“水”,再通过练习达到复习巩固自然界中元素的分布的目的。

环节二:从微观角度认识“水”教师活动2提出问题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学生活动2学习任务1:将瓶中蒸馏水倒入烧杯中,若把蒸馏水放大200万倍,我们可以看到构成水的微粒。

如果用“○”代表一个水分子,请在图2中画出微观的水。

学习任务2:如果继续放大水分子,我们会发现一个水分子是如何构成的呢?如果用“○”代表一个氢原子,如果用“●”代表一个氧原子,请在图3中画出水分子(至少2个)。

学习任务3:将食盐放在水中,很快就消失了,食盐是怎么溶解的呢?请从微观角度描述食盐扩散过程,尝试在图4中画出该过程。

学习任务4:对比图 2 、图 3和图4,上述图中传递出哪些信息?提出问题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小组代表回答:(1)水是水分子构成;(2)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3)氯化钠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基本性质2、掌握三种微粒的表示方法3、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及等量关系4、掌握识别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方法5、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分析、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借助练习的分析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物质的可分性观点。

复习重点:1、原子的结构以及等量关系的应用2、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表示方法和判断方法复习难点:离子的形成及与原子的转化复习过程:一、引入二、明确本节内容在中考中的地位及考查方式三、知识点梳理教师提问:从微观角度讲,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点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物质的构成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一)、分子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基本性质:①、质量小、体积小②、都在不断的运动③、分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二)、原子1、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原子结构强调: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所带电量相等且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5、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不带电,但在化学变化中,一些原子失去电子,一些原子得到电子,从而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12/112⨯-原子的质量一个碳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使原子带上电荷变为离子。

(三)、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和原子团在引出离子的定义之后,让学生思考:①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带不同电性的离子,分析得失电子情况,并判断所形成的离子是阴离子还是阳离子?②离子能否转变成原子,若能该如何转变?点明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板书:2、与原子的转化3、离子符号的写法(元素符号歪戴帽,先写数字后写号)(四)、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质子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电子数增加或减少,因此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有相似之处,如何准确度区分,先让学生看几个微粒结构示意图并加以区分,同时分析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
班级 姓名
【考纲要求】
⒈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
⒉了解原子、分子、离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
⒊知道原子的构成,能看懂简单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⒋知道元素及其分类、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⒌知道相对原子质量
【复习内容】教材第三单元 【要点梳理】
知识点1 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 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 中的最小
微粒。

性质 体积和质量都 、都在不断 ;之间都有 联系 分子是由 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 ,原子 。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 。

知识点2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
〖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 ☞相对原子质量≈ +
知识点3 相对原子质量
〖概念〗以一种 (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的 (约为1.66×
10-27
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 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12
1
121)r A ⨯
=原子的质量碳个原子的质量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知识点4 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 (即核内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
⑴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大二小) 元素名称 氢 锂 碳 氮 氖 元素符号 He Be B O F 元素名称 钠 镁 磷 钾 钙 元素符号
Al
Si
S
Cl
Ar
(带 电) (不带电)(带 电) 原子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决定原子质量的是 ☞三个决定 『不是所有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 子,化学性质就相似.如He 与Mg 』
〖计算公式〗
[温馨提示]☞①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 、He 、C 、Si
☞②当元素符号前的化学计量数为不是“1”的其他数字时,只有 ,没
有 ,如3H :表示
⑶元素周期表---发现:门捷列夫
⒊离子
⑴ 概念:带电的 或
叫离子。

⑵ 分类:带正电的离子叫 ;带负电的离子叫 。

⑶离子符号
a.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在后。

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

b.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Mg 2+
: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镁离子(或1个镁离子带
2个单位的正电荷) 2Mg 2+
:表示两个镁离子
由 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例如:NaCl 、KCl 、NaOH 。

【当堂检测】
同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最后一族He 除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加 排列规律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一、选择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硅
B.铁
C.铝
D.汞
2.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电子数不同
3.对于K和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同一种元素
B.属于同一种粒子
C.核外电子数相同
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
A.核外电子数
B.核电荷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中子数
5.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蒸馏水
B.汞
C.氯化钠
D.金刚石
6.有关分子的叙述:①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②分子是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⑤在化学变化
中,分子本身起了变化。

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③④⑤
D.③
7.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的种类数
B.原子的种类数
C.元素的种类数
D.存在的状态
8.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
B.物体的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C.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分子还可以再分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9.钼是稀有矿产资源,主要用于航天合金材料制作。

在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
B.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g
C.属于非金属元素
D.元素符号为MO
10.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C.酒精挥发—分子间距增大
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分子发生了变化
11.下列符号中,既可用来表示一种物质,又可用来表示一种元素,还可用来表示一个原子的是()
A.C
B.N
C.2C
D.CO
12.如图四位同学描述的是同一个化学符号,它可能是()
A.H2CO3
B.2HNO3
C.CH4
D.HClO3
13.月球上的“氦-3”蕴藏量巨大,探月的目的之一是获取核聚变燃料氦-3,以解决地球能源危机.氦
-3原子核里有2个质子,1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为3,下列表示氦-3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
14.用化学符号表示:两个铜原子;一个氮分子;3个碳酸根离子;氧化
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2个铵根离子;盐酸中的溶质;构成氯化钙的粒子;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m个氢氧根离
子;
15.无色无味的液体A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成气体B和C。

D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它能在C中剧烈燃
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 。

⑴写出A 分解成B 和C
和化学方程式 ; ⑵写出D 和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6.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⑴A ~E 共有 种元素,B 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该元素的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⑵表示原子的粒子有 ;⑶表示阴离子的有 ; ⑷表示阳离子的有 ;⑸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⑹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粒子是 。

[⑵~⑹填序号]
17.下图是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请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写出由右图所获得的信息。

18.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 的含义:
⑴H 2 ⑵2H
⑶ ⑷2SO 42- ⑸2CO 2 ⑹2OH -
_________________ ⑺2Ca_________________⑻ ⑼Fe 2+ ⑽S 2-
19.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 、C 、E 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 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 、D 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 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 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⑴E 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⑵进行操作b 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⑶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

② 。

⑷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学后反思】
Ca 2
⑴ ⑵ ⑶
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