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职高语文第一册说课稿致橡树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诗歌《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和韵律;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心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和韵律;2. 理解诗歌《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心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致橡树》的课件;2. 黑板、粉笔;3. 学生练习诗歌朗读的录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棵橡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橡树的了解和感受。
然后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首名叫《致橡树》的诗歌?”引导学生思量。
2. 预习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诗歌《致橡树》的录音,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诗歌,重点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确保学生对诗歌的基本内容有初步了解。
3.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致橡树》,并进行初步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量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作者的用词技巧等。
4. 诗歌朗读(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致橡树》,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抑扬顿挫。
教师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参预度。
5.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式,表达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心之情。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量和表达。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诗歌《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强调诗歌中表达的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心之情。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预讨论。
七、课堂作业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诗歌《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八、板书设计课程标题:致橡树说课稿板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课堂作业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诗歌《致橡树》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界产生了更深的热爱和关心之情。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致橡树》,该课文选自现代诗人舒婷的作品,是一首以橡树为象征的爱情诗。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以及对爱人的深情告白。
本课文情感饱满,意境深远,适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舒婷这位现代诗人,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进行感悟和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表达,引导学生思量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课文、诗歌分析、作者介绍等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和相关音频。
3. 学生练习册:用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舒婷的诗歌朗读,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预习导入(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致橡树》的诗句,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3. 导读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橡树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树叶代表爱情的变化等。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情感变化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参预,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合理的互动交流。
5.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思量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和追求。
可以通过提问、写作或者小组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力量。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舒婷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理解《致橡树》这首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2. 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课堂小组讨论的活动材料。
3. 学生阅读材料和诗歌讲解的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自然景色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诗歌的背景(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简单的讲解,介绍诗歌《致橡树》的作者舒婷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痴迷和执着。
3. 诗歌的整体理解(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诗歌的全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量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
4. 诗歌的细节分析(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分析诗歌的一个段落。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匡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并分析这些细节对诗歌整体的作用。
5. 诗歌的情感体验(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并与同学分享。
6. 诗歌的创作活动(2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进行创作。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某个事物或者情感的感受。
7. 总结和展望(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
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留下思量和预习的时间。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致橡树》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教学设计课题是:舒婷的《致橡树》。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1、说教材《致橡树》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
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说学情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高一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极为薄弱,学业负担轻。
会计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引导学生思考爱情、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3、说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分组的讨论体会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爱情观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知道朦胧诗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4、说重难点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二、教学策略通过以上教学分析,。
根据中职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策略: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网络、微信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主要采用情境创设体验式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讨论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整个的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宽松的富有情趣的环境中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情感美,音乐美。
品味鉴赏诗歌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力,团结协作意识。
课堂教学始终结合在网络资源的使用。
三、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策略,本次课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三个环节。
课前准备任务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并将个人所读上传到为你读诗APP。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本文将以《致橡树》为主题,分五个大点阐述其意义和内涵。
正文内容:1. 橡树的象征意义1.1 橡树的生命力:橡树是一种长寿的树种,象征着坚毅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2 橡树的坚固性:橡树的根深蒂固,代表着坚定的信念和不轻易动摇的态度。
1.3 橡树的成长:橡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成长为高大挺拔的树木,象征着经历与成长的力量。
2. 诗中恋人的形象2.1 爱情的执着:诗中的恋人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不离不弃的决心。
2.2 爱情的牺牲:恋人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3 爱情的坚定:恋人的爱情坚定不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3. 诗中的情感表达3.1 爱情的温暖:诗中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温暖和互相依靠的情感。
3.2 爱情的忠诚:恋人对彼此的忠诚和信任是坚不可摧的。
3.3 爱情的柔情:诗中透露出恋人之间的柔情和温和的关心。
4. 诗中的人生哲理4.1 爱情的意义:诗中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它给人生带来的意义。
4.2 坚持的力量:诗中恋人的坚持和执着给人们以力量和勇气,鼓励人们面对难点和挑战。
4.3 生命的价值:诗中呈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珍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5. 诗歌的艺术特点5.1 诗歌的形式:《致橡树》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5.2 诗歌的语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3 诗歌的节奏:诗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强烈,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味。
总结:《致橡树》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诗中恋人的形象、情感表达、人生哲理和诗歌的艺术特点等五个大点的阐述,展现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它告诉我们爱情的伟大和无私,坚持的力量以及生命的价值,同时也展示了诗歌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
江苏版职高语文第一册说课稿 致橡树

《致橡树》:一份洋溢着爱的独立宣言书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江苏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爱情诗代表作。
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
诚如舒婷所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诗人别开生面,以比喻、象征为主要手段,把人的感情倾注在本来毫不相干的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上,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透过诗作,我们看到的还不仅仅是爱情。
“人该有自己的尊严、独立的人格”,其探寻的是人应该怎样与人相融而又不失去自己。
这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诗坛上少有的以“人”为主题的诗作,其对人性的关怀确定了其作为教材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本身就是诗。
他们渴望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渴望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渴望用诗的旋律来鼓荡单调的思绪。
然而由于一贯以来语文教学中“诗意的放逐”,学生阅读鉴赏诗歌和写作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职教语文“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目标定位:参照普通高中新课标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意三大领域,三位一体地定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致橡树》这首诗的主题、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致橡树》的诗歌原文。
2. PowerPoin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爱情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爱情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于爱情的思考和感受。
2. 导入诗歌(10分钟)教师朗读《致橡树》诗歌原文,并引导学生跟读,使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语调。
3. 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1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致橡树》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和情感体验?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执着?4. 分析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15分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例如,诗歌中的橡树、心脏和血液等意象代表了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比喻和修辞手法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情感和思考?5. 学生表达和分享(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于学生的表达和分享进行总结,强调诗歌对于爱情的表达和思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和体验爱情的美好和复杂。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于诗歌《致橡树》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通过学生的表达和分享,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对于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学生也能够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致橡树》说课稿1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致橡树》选自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
本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风格差异比较明显,但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舒婷的致橡树。
这是一首当代爱情诗、朦胧诗。
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尊重的新型爱情观,诗人构思、立意新颖,运用了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
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鉴赏它,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职业高中的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
但这首诗的内容跟生活贴近,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进而提高理解能力。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职教语文“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关于朦胧诗派和舒婷的文学常识;通过熟读背诵积累优美诗句。
2、能力目标――学习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并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平等独立的新型爱情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旨,理解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方式方法本课课型定位:诵读鉴赏课。
学习方式:“四步导读式”精巧导入 创设美→激情诵读 感受美→探究阅读 领悟美→拓展阅读 发现美。
学习方法:诵读鉴赏、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本文安排1课时第一步 精巧导入 创设美将列举古人关于爱情的诗句,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背景音乐,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欣赏本诗孕育情感导入新课。
第二步 激情诵读 感受美1 师生听读。
放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充分营造鉴赏氛围,帮助学生入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一份洋溢着爱的独立宣言书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江苏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爱情诗代表作。
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
诚如舒婷所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诗人别开生面,以比喻、象征为主要手段,把人的感情倾注在本来毫不相干的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上,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透过诗作,我们看到的还不仅仅是爱情。
“人该有自己的尊严、独立的人格”,其探寻的是人应该怎样与人相融而又不失去自己。
这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诗坛上少有的以“人”为主题的诗作,其对人性的关怀确定了其作为教材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本身就是诗。
他们渴望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渴望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渴望用诗的旋律来鼓荡单调的思绪。
然而由于一贯以来语文教学中“诗意的放逐”,学生阅读鉴赏诗歌和写作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职教语文“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目标定位:参照普通高中新课标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意三大领域,三位一体地定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情意目标: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纬度的凸现为本课教学重点,以诗歌意象象征义的分析为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思路:既是自读课文,就想把课堂和课文都彻底地还给学生。
舒婷说,“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那么就让学生成为“一棵树”,去感受课文,感受舒婷,也感受爱情、人生这一棵棵的“树”。
不做“填鸭式”的灌输,也不做“诱导式”的讲读,而是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上的一种“共享式”学习。
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线,贯穿始终。
五、教学流程:1、导入定向。
这个环节主要是创造气氛,奠定情感。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导入,现在由师生集体完成。
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或撰写的爱情格言。
力求让学生明白:自读,主要是大家自己阅读分析理解,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
2、鉴别欣赏。
这个环节主要是品味语言,感知意象。
这是本课的重要环节,师生按“读熟/感知--读懂/分析--读透/领悟”三个步骤开展学习,在把握本诗的同时,习得诗歌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
在“读熟/感知”阶段,教师带着学生,抑或学生带着教师大声而自由地朗读课文。
前半部分,吐出积压在女性心头几千年的抑愤与不平,如决堤之江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后半部分,缠绵悱恻,如潺潺流水,娓娓道出心中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此可谓诵读涵泳。
诵读涵泳之际,既要重视音读:要求学生读准美一个字的字音(尤其是生字、难字、易读错的字),读清句读。
又要重视意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师生力求弄懂重要字句的含义,弄清诗句的主要内容。
还要重视情读:在读准字音、弄清字义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背景,融入到作者情感世界中去富有感情地读。
当然,能做到美读那更好:深刻领悟诗中情感,体会艺术手法,融入个人认识,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但这恐怕是后面几个环节完成之后才能达成的一个目标。
在“读懂/分析”阶段,学生在诵读涵泳基础上“读出问题”。
主要是探究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体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
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的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
当我们读诗的时候,将诗中一系列单个的意象组合起来,便形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蕴景中,显得更加情深意浓,真挚感人。
《致橡树》用橡树和木棉树这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他们比邻而居、并肩站了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
师生在此共同认识基础上开展“对话”式学习,避免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而采用自发朗读、自由讨论。
讨论的话题可相对集中在诗歌意象的特点和象征义。
例如,诗人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那么,是“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如,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凌霄花”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的态度是“绝不学”,鄙夷的态度。
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凌霄花”攀援,是一味地攀附,完全依靠橡树。
生活中的“凌霄花”要找对象,她要找的是有钱的、有权有势的,可以供她享乐的……再如,“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那么,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作者的态度也是“绝不学”----完全否定,瞧不起。
还有,“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么看?“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平等。
总之,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在情感的天平上,她们与“橡树”相比,都存在欠缺。
欠缺什么呢?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作者用排山倒海般的贬斥与否定,突出一句话:“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也就是说,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
至此,一种平等、独立的精神已然跃然纸上。
此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所表现的互补、互助;相知、相依。
“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所说明的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
“我们分担……;我们共享……”所显现出的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都是师生透过主体意象与辅助意象之间的关系需要去探究、把握的。
在以上两个阶段基础上,师生进入“读透/领悟”阶段,也就是领悟内涵。
3、领悟内涵。
这个环节主要是启发联想,思考人生。
“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
这首诗宣告了怎样的一种男女之爱?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对于这样一些纵深性的问题,由学生自荐或推荐一名主持人来主持讨论。
要求学生结合课内外阅读,尤其是本诗进行发言。
诗人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爱情观,而当代人对爱情的诠释还有多种观点,有人希望爱得腾云驾雾,爱得天翻地覆,爱得轰轰烈烈,爱得迷迷糊糊;有人歌唱在爱的路上牵手走过春夏秋冬,在相敬如宾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其所爱,无怨无悔。
电视剧《过把瘾》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爱情;同样是电视剧,《牵手》追求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
但是课文《致橡树》追求的是唯美的非常理想化的爱情。
在现实生活中,到底应当选择哪一种爱情观,其实并无定论。
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但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单独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应该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
4、固本提高。
这个环节主要是以诗教诗,拓宽学路。
课堂引入《神女峰》、《惠安女子》、《双桅船》等舒婷的其他诗作,以及席慕容的《》等诗作,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不准备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而把师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参与,共同分享作为教学媒体的变革,也即形成一种宏观的、隐性的对话关系。
歌德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当我们的语言还很管用的时候,我们绝不使用音乐。
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能够在返璞归真,扎扎实实地读书,扎扎实实地写字,扎扎实实地练说话,认认真真地学做人。
朗读是这堂课的关键。
但这个朗读,有别于解放前的“背读”,有别于建国后的“讲读”,有别于改革开放后的“导读”,有别于伴随着普中新课程诞生的“研读”,而强调精神体验,强调审美欣赏,也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谓之“赏读”。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
在正式实施教学之后,我会写下我的教学反思。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