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致橡树》,该课文选自现代诗人舒婷的作品,是一首以橡树为象征的爱情诗。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以及对爱人的深情告白。
本课文情感饱满,意境深远,适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舒婷这位现代诗人,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进行感悟和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表达,引导学生思量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课文、诗歌分析、作者介绍等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和相关音频。
3. 学生练习册:用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舒婷的诗歌朗读,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预习导入(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致橡树》的诗句,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3. 导读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橡树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树叶代表爱情的变化等。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情感变化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参预,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合理的互动交流。
5.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思量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和追求。
可以通过提问、写作或者小组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力量。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舒婷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024《致橡树》说课稿范文

2024《致橡树》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致橡树》,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致橡树》是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作品。
它是作者舒婷的作品,被广泛应用于诗歌教学中。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思考和呼唤,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感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理解《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爱情和生命的热爱和憧憬。
三、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致橡树》的情感表达和意象;难点是: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深度。
四、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和讨论法。
通过讲解文本的背景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然后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参与到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鉴赏中。
五、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课件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通过图片展示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吸引力。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橡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致橡树》的思考和联想,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通过讲解作者舒婷的背景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同时使用课件展示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3. 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讨论和互动,引导他们发表个人观点和感受。
同时,通过提问和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
5. 总结:对于学生的讨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以《致橡树》为教学文本,该诗是现代著名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对诗歌的解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致橡树》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坚持追求真理和夸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量诗歌中的隐含意义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橡树的成长视频,引起学生对橡树的好奇和思量,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课文讲解(20分钟)首先,让学生朗读《致橡树》,然后解读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情感表达。
通过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3.诗歌赏析(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赏析,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解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悟,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拓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思量。
4.课文延伸(30分钟)让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要求学生以《致橡树》为题材,写一篇自己的感悟文章或者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5.课堂总结(10分钟)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强调诗歌对人们情感的引起和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自然,多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预度、合作精神等。
2.听取学生的诗歌创作和分享,评价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情感表达能力。
3.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和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思量能力。
六、板书设计致橡树- 舒婷- 诗歌主旨: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歌赏析:意象、修辞手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致橡树》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素质。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本文将以《致橡树》为主题,分五个大点阐述其意义和内涵。
正文内容:1. 橡树的象征意义1.1 橡树的生命力:橡树是一种长寿的树种,象征着坚毅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2 橡树的坚固性:橡树的根深蒂固,代表着坚定的信念和不轻易动摇的态度。
1.3 橡树的成长:橡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成长为高大挺拔的树木,象征着经历与成长的力量。
2. 诗中恋人的形象2.1 爱情的执着:诗中的恋人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不离不弃的决心。
2.2 爱情的牺牲:恋人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3 爱情的坚定:恋人的爱情坚定不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3. 诗中的情感表达3.1 爱情的温暖:诗中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温暖和互相依靠的情感。
3.2 爱情的忠诚:恋人对彼此的忠诚和信任是坚不可摧的。
3.3 爱情的柔情:诗中透露出恋人之间的柔情和温和的关心。
4. 诗中的人生哲理4.1 爱情的意义:诗中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它给人生带来的意义。
4.2 坚持的力量:诗中恋人的坚持和执着给人们以力量和勇气,鼓励人们面对难点和挑战。
4.3 生命的价值:诗中呈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珍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5. 诗歌的艺术特点5.1 诗歌的形式:《致橡树》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5.2 诗歌的语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3 诗歌的节奏:诗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强烈,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味。
总结:《致橡树》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诗中恋人的形象、情感表达、人生哲理和诗歌的艺术特点等五个大点的阐述,展现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它告诉我们爱情的伟大和无私,坚持的力量以及生命的价值,同时也展示了诗歌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
《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致橡树》优秀教案篇1一、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
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简介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2.指名读。
(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3.齐读。
(教师板书重点字词)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说课稿所涉及的教材为《致橡树》这首诗歌。
该诗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以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c.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2. 能力目标:a.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分析方法解读其他诗歌。
b.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对爱情和坚持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b.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a. 匡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情感表达。
b.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主题思量和个人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橡树的视频或者展示一张橡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橡树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思量和想象。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阅读《致橡树》这首诗歌,让他们先自己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量和讨论。
3. 教学展开(30分钟)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行数、节奏等特点,匡助他们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同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效果,如比喻、拟人、压韵等,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语言运用和美学价值。
b.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通过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例如,橡树象征坚持和执着,树叶象征爱情的痕迹等。
c.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主题思量和个人感悟。
通过提问和讨论,匡助学生思量诗歌中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和经历出发,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选择其他诗歌进行分析和欣赏,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解读诗歌。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人类之间的情感为主题,通过对橡树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致橡树》的课程内容。
正文内容:一、诗歌背景1.1 诗歌创作背景舒婷是中国现代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主义为主题。
《致橡树》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社会转型期。
1.2 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致橡树》以橡树作为象征,通过描绘橡树的成长和顽强不拔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诗歌结构和形式2.1 诗歌结构《致橡树》是一首五言绝句,共有四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四句。
2.2 诗歌表达手法诗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橡树比作爱情,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坚守。
2.3 诗歌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明快,韵律优美,通过压韵和平仄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三、诗歌内涵解读3.1 橡树的象征意义橡树象征坚毅、执着和忍耐力,代表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坚守。
3.2 橡树与爱情的比喻作者将橡树与爱情进行比喻,通过描绘橡树的成长和生命力,表达了对爱情的夸姣憧憬和执着追求。
3.3 爱情的力量和意义诗歌中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意义,爱情可以使人变得坚毅、勇敢,有了爱情的支持,可以战胜一切难点和挫折。
四、诗歌语言特点4.1 比喻和修辞手法诗歌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橡树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4.2 诗歌的抒情与感染力诗歌通过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抒情和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4.3 语言简炼而富故意境诗歌的语言简炼而富故意境,通过少量的文字,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五、诗歌的意义与启示5.1 爱情的坚守和执着《致橡树》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启示人们在面对爱情时要坚持和努力,不轻易抛却。
5.2 爱情的力量和夸姣诗歌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夸姣,使人们相信爱情可以赋予人们力量和勇气,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共3篇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共3篇《致橡树》参赛说课稿1《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我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课《致橡树》的教学设计。
该课程是我设计的中学高一年级文言文课程的一部分,以领悟爱情的真谛及其价值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感悟为教学重点。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精选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本文的作者是缪枫,诗人、小说家,现为台湾宜兰女子高中文学教师。
他的的《致橡树》是一首短诗,它通过对一棵橡树的爱慕来表达对人类爱情的追求。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真爱应像橡树一样,经得起阻挠、风霜雪雨的考验而永远长存。
2. 课文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1)背诵整首诗,体味诗意。
(2)多见、多读,理解佳句,提升诗意。
(3)分析诗句的层次和核心思想,揭示文本的显隐含义。
3. 课堂重点(1)探究诗歌的表达形式和美学特点。
(2)分析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理解诗歌的更深层次内涵。
(3)探究爱情的内涵、真谛、价值和意义,理解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呈现“英雄榜”的方式,展示学生在前期自主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当点拨、引导,确保所有学生都准确地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
2. 阅读课文首先让学生熟读《致橡树》全文,体味诗意和诗的音色,然后引导学生从字面和周围的环境中,探究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此过程中,老师可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根据需要适时给出启示和提示,使学生能够快速、深入地理解诗的核心思想。
3. 展开课文探究此环节可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概括、解释诗的意义,进一步剖析诗歌的体裁特点和美学价值;第二次是让学生自行思考诗中的深层思想,启发学生探究爱情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
4. 探究爱情的内涵和价值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爱情的内涵和价值,思考爱情对人类的意义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三册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的第四首诗歌。
这个单元的诗歌由于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明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共性基础上,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通过象征手法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的是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二、说学生
这首诗的教学对象是十六七岁的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对诗歌有了一定感性积累。
职高学生大多对爱情有了朦胧的感知,对爱情题材关注较强但又有所回避。
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我设计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以讨论交流为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提高其诗歌鉴赏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对爱情、人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的个性。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感情。
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达标的,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这是根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而确立。
知识点1:了解本文作家作品(了解)
知识点2: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理解、分析)
知识点3:理解作者的爱情观(理解、拓展)
2、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德育目标的实施则贯穿在教
学的整个过程中。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五、说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
但象征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一个难点。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四步教学法:
精巧导入——创设美
激情诵读——感受美
讨论分析——领悟美
对比阅读——发现美
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训练,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2、与教法相应,设计如下学法:
(1)诵读法
(2)问题讨论法
(3)理解领悟法
七、教学时间: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背景音
乐,列举古人关于爱情的诗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为品赏本诗孕育情感,导入新课。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端。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观性和可感性,那种使人感到幸福、震撼、和谐与协调的美,是会迁移、延伸的,它会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2诵读:通过学生小声品读、个别学生范读、评读、听朗诵带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
诗歌的语言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的,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3、重难点讨论分析
(1)由浅入深,逐步推导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
这首诗里,舒婷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凝聚成意象,用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
理解了这首诗的意象我们也就领悟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这首诗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爱情观,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诗人所否定的几种爱情。
为此,我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作者否定的爱情是什么?
诗人否定的几种爱情是借助六种事物(即意象)来表现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六种事物,这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这些事物的句子,划出最能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得知事物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事物的这些特点与爱情联系起来,表达了怎样的爱情。
由浅入深,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爱情,逐步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填写。
(表格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诗人对庸俗爱情观的否定,水到渠成,为学生理解作者向往的爱情打下基础;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理解比喻象征修辞手法的能力。
)
否定几种爱情后,作者说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②作者向往的爱情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树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两棵树的根、叶应怎样、它们应怎样相处?让学生从描述树的句子里找出最具代表性的词语理解树的形象,然后与爱情联系起来,将描写树的形象的语言转化成表达爱情的语言,这难度较大,教师应作适当点拨。
讨论完毕后,让小组派代表来填写表格。
(2)置身角色,切身体验
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
我先提了两个小问题:两棵并肩站立的树形象上有不同吗?哪棵代表男性,哪棵代表女性。
回答后,指导男生有感情地读有关橡树形象描写部分(代表男性),并要求将其中的“你”换成“我”,女生接着读木棉部分(代表女性),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展开想象,充分感受作为男性或作为女性应具有怎样的形象,从而得出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橡树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女性的阴柔之美
4、拓展思维训练(达成德育目标、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发现美)
(1)对比阅读:将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体会两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提示从整体感悟和找寻意象入手,这是对前面知识的检测。
得出:舒婷表达的是对爱情的独立、平等、自由又忠贞不渝;裴多菲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但地位上以男性自我为中心,女性依附男性。
通过比较,学生深刻理解了舒婷作为现代知识女性的自觉和自强的爱情观,比较中也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爱情观。
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在比较中鉴别、欣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2)自由发言:结合实际谈谈你怎么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也可结合自身说说女性该怎么塑造自己的形象。
这既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爱情观,。
(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仅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明确求学期间的爱情是不可靠的,不经历今天的风雨,是看不到明日的彩虹的。
只有在校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独立的人格力量,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
)
5、布置作业:让学生以“早恋”为话题写篇作文。
九、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作者的爱情观和象征的意义。
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加深学生对本课时重点内容的理解。
附板书:
致橡树
象征
像凌霄花一方攀附的爱情
不平等的爱情像鸟儿单方痴恋的爱情
泉源险峰
像一味奉献的爱情
日光春雨
根紧握,叶相触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伟大的爱情
分担共享,分离相依同甘共苦,独立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