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合集下载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致橡树》,该课文选自现代诗人舒婷的作品,是一首以橡树为象征的爱情诗。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以及对爱人的深情告白。

本课文情感饱满,意境深远,适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舒婷这位现代诗人,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进行感悟和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表达,引导学生思量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课文、诗歌分析、作者介绍等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和相关音频。

3. 学生练习册:用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舒婷的诗歌朗读,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预习导入(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致橡树》的诗句,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3. 导读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橡树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树叶代表爱情的变化等。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情感变化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参预,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合理的互动交流。

5.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思量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和追求。

可以通过提问、写作或者小组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力量。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舒婷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024《致橡树》说课稿范文

2024《致橡树》说课稿范文

2024《致橡树》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致橡树》,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致橡树》是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作品。

它是作者舒婷的作品,被广泛应用于诗歌教学中。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思考和呼唤,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感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理解《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爱情和生命的热爱和憧憬。

三、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致橡树》的情感表达和意象;难点是: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深度。

四、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和讨论法。

通过讲解文本的背景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然后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参与到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鉴赏中。

五、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课件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通过图片展示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吸引力。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橡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致橡树》的思考和联想,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通过讲解作者舒婷的背景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同时使用课件展示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3. 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讨论和互动,引导他们发表个人观点和感受。

同时,通过提问和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

5. 总结:对于学生的讨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贵港市港南中学韦首建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致橡树》。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致橡树》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些诗歌的题材和风格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我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作。

诗人用象征手法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新型的爱情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关于朦胧诗的一些知识,加深对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教学目标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又经过第一单元前六首诗歌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较为具体的印象,初步具备了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

因此,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家和朦胧诗的特点等文学常识;②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2)能力目标①继续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②初步培养学生深入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领会作者新型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②提高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本文主要通过多组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对各种意象的理解是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基础和关键。

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的第一条。

②理解、概括作者抒发的新型爱情观。

(2)教学难点:本事是朦胧诗的代表作,意象多,并且有些意象较为含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本事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我采用诵读感悟法、探究阅读法、讨论法以及多媒体进行教学。

本文意象较多,我在上课开始通过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人品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了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明确各种意象的意思和作者抒发的爱情观。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鉴赏,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美好的爱情”,所选的诗歌都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对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的追求。

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爱情的真谛,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同时也能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内涵和艺术魅力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爱情这个主题也缺乏成熟的思考。

此外,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舒婷及其创作风格。

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把握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学习诗歌的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能够联系实际,对爱情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的情感。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本文将以《致橡树》为主题,分五个大点阐述其意义和内涵。

正文内容:1. 橡树的象征意义1.1 橡树的生命力:橡树是一种长寿的树种,象征着坚毅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2 橡树的坚固性:橡树的根深蒂固,代表着坚定的信念和不轻易动摇的态度。

1.3 橡树的成长:橡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成长为高大挺拔的树木,象征着经历与成长的力量。

2. 诗中恋人的形象2.1 爱情的执着:诗中的恋人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不离不弃的决心。

2.2 爱情的牺牲:恋人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3 爱情的坚定:恋人的爱情坚定不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3. 诗中的情感表达3.1 爱情的温暖:诗中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温暖和互相依靠的情感。

3.2 爱情的忠诚:恋人对彼此的忠诚和信任是坚不可摧的。

3.3 爱情的柔情:诗中透露出恋人之间的柔情和温和的关心。

4. 诗中的人生哲理4.1 爱情的意义:诗中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它给人生带来的意义。

4.2 坚持的力量:诗中恋人的坚持和执着给人们以力量和勇气,鼓励人们面对难点和挑战。

4.3 生命的价值:诗中呈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珍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5. 诗歌的艺术特点5.1 诗歌的形式:《致橡树》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5.2 诗歌的语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3 诗歌的节奏:诗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强烈,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味。

总结:《致橡树》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诗中恋人的形象、情感表达、人生哲理和诗歌的艺术特点等五个大点的阐述,展现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它告诉我们爱情的伟大和无私,坚持的力量以及生命的价值,同时也展示了诗歌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说课稿所涉及的教材为《致橡树》这首诗歌。

该诗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以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c.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2. 能力目标:a.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分析方法解读其他诗歌。

b.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对爱情和坚持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b.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a. 匡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情感表达。

b.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主题思量和个人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橡树的视频或者展示一张橡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橡树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思量和想象。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阅读《致橡树》这首诗歌,让他们先自己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量和讨论。

3. 教学展开(30分钟)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行数、节奏等特点,匡助他们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同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效果,如比喻、拟人、压韵等,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语言运用和美学价值。

b.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通过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例如,橡树象征坚持和执着,树叶象征爱情的痕迹等。

c.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主题思量和个人感悟。

通过提问和讨论,匡助学生思量诗歌中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和经历出发,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选择其他诗歌进行分析和欣赏,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解读诗歌。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人类之间的情感为主题,通过对橡树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致橡树》的课程内容。

正文内容:一、诗歌背景1.1 诗歌创作背景舒婷是中国现代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主义为主题。

《致橡树》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社会转型期。

1.2 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致橡树》以橡树作为象征,通过描绘橡树的成长和顽强不拔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诗歌结构和形式2.1 诗歌结构《致橡树》是一首五言绝句,共有四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四句。

2.2 诗歌表达手法诗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橡树比作爱情,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坚守。

2.3 诗歌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明快,韵律优美,通过压韵和平仄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三、诗歌内涵解读3.1 橡树的象征意义橡树象征坚毅、执着和忍耐力,代表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坚守。

3.2 橡树与爱情的比喻作者将橡树与爱情进行比喻,通过描绘橡树的成长和生命力,表达了对爱情的夸姣憧憬和执着追求。

3.3 爱情的力量和意义诗歌中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意义,爱情可以使人变得坚毅、勇敢,有了爱情的支持,可以战胜一切难点和挫折。

四、诗歌语言特点4.1 比喻和修辞手法诗歌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橡树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4.2 诗歌的抒情与感染力诗歌通过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抒情和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4.3 语言简炼而富故意境诗歌的语言简炼而富故意境,通过少量的文字,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五、诗歌的意义与启示5.1 爱情的坚守和执着《致橡树》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启示人们在面对爱情时要坚持和努力,不轻易抛却。

5.2 爱情的力量和夸姣诗歌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夸姣,使人们相信爱情可以赋予人们力量和勇气,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共3篇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共3篇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共3篇《致橡树》参赛说课稿1《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我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课《致橡树》的教学设计。

该课程是我设计的中学高一年级文言文课程的一部分,以领悟爱情的真谛及其价值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感悟为教学重点。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精选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本文的作者是缪枫,诗人、小说家,现为台湾宜兰女子高中文学教师。

他的的《致橡树》是一首短诗,它通过对一棵橡树的爱慕来表达对人类爱情的追求。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真爱应像橡树一样,经得起阻挠、风霜雪雨的考验而永远长存。

2. 课文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1)背诵整首诗,体味诗意。

(2)多见、多读,理解佳句,提升诗意。

(3)分析诗句的层次和核心思想,揭示文本的显隐含义。

3. 课堂重点(1)探究诗歌的表达形式和美学特点。

(2)分析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理解诗歌的更深层次内涵。

(3)探究爱情的内涵、真谛、价值和意义,理解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呈现“英雄榜”的方式,展示学生在前期自主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当点拨、引导,确保所有学生都准确地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

2. 阅读课文首先让学生熟读《致橡树》全文,体味诗意和诗的音色,然后引导学生从字面和周围的环境中,探究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此过程中,老师可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根据需要适时给出启示和提示,使学生能够快速、深入地理解诗的核心思想。

3. 展开课文探究此环节可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概括、解释诗的意义,进一步剖析诗歌的体裁特点和美学价值;第二次是让学生自行思考诗中的深层思想,启发学生探究爱情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

4. 探究爱情的内涵和价值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爱情的内涵和价值,思考爱情对人类的意义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致橡树》说课稿
户县职教中心刘会娥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致橡树》选自北师大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选文突出经典性,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范本”(见拓展模块前言“编写指导思想”)《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

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
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意象生动鲜明是本课的特点,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限制,如何引导就成了难点)
教法和学法
(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本人的教学特点。

确定以下方法。


教法
1、诵读法: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指导学生准确诵读。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景创设法: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音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法
1、诵读法: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

3、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完成诗歌的鉴赏。

(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具体阐述)
教学过程(一课时,40分钟)
(依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激情导入——品析诗歌——拓展提升——课后延伸
(4分钟)(18分钟)(17分钟)(1分钟)
●环节一:激情导入(4分钟)
创设情境(1分钟)
播放爱情为主题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师生吟诵关于爱情的诗句。

(设计意图)旨在调动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欣赏诗歌营造良好的氛围。

知人论世(3分钟)
初中已经学过舒婷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老师补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便于理解诗歌的主旨。

●环节二:品析诗歌(突出重点)(18分钟)
☆通过三个步骤突出重点的学习
(一)激情诵读,感知音乐美(7分钟)
1、深情范读——配柔和的背景音乐和图片,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
3、学生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节奏,语调,重音等
(二)探究阅读,鉴赏意象美(7分钟)
学生分组阅读,回答问题
第一组读1-13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几个意象?
2、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3、他们与橡树之间分别是什么样的
关系?
4、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第二组读13-24行,回答——1、诗人选取了哪两个意象?
2、他们分别象征什么?
3、表明他们之间关系的语句有哪

4、诗人主张的爱情观是什么?
(设计意图)按照“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爱情观”的鉴赏方法,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通过合作探究,逐步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三)角色朗读,体验情感美(4分钟)
男女生分读、合读
(设计意图)旨在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体验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形象,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环节三:拓展提升(突破难点)(17分钟)
☆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突破难点
(一)比较阅读(5分钟)
比较《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在意象运用和爱情观上的不同(设计意图:同类诗歌比较,检验了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引出讨论话题)
(二)自主探讨(6分钟)
对两种爱情观(《我》牺牲自我,一味奉献的爱情观和本诗的爱情观)的看法
1、针对学生喜欢娱乐八卦的特点,讨论“王宝强离婚事件”(反面)
2、播放《简爱》电影片段,诵读简爱经典语句。

(正面)
学生在对比讨论中,总结出爱情的密码:自尊、平等、独立、奉献、包容、坚贞等,完成对本诗爱情观的理解和提升。

(三)延伸思考(6分钟)
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早恋
(设计意图)在整个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个人体验,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不做错或对的评价,只做巧妙引导,讲《蝌蚪与毛毛虫》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讨论后明白:对爱情的向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现在的他们,就像蝌蚪与毛毛虫,会有很大的变数,如果过早的恋爱,将会带来更多的苦涩与伤害,只有在身心成熟之后,才能收获到甘甜的爱情之果。

●环节四:课后延伸(1分钟)
巩固作业(二选一)
1、假如你正上初中的表妹早恋了,请你给她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2、模仿本诗,写一首《致木棉》
拓展作业:
课外阅读名着《简·爱》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调动积极性,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提纲式设计,重点突出,思路清楚。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1)时代感:讨论话题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社会热点展开
(2)针对性:针对学情特点展开教学
不足及改进措施:
1、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我的语言比较生硬,有明显说教痕迹。

以后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提升自己语言艺术,使教学更有效。

2、学生的表达、思辩能力还不够强,除了上课多指导外,要鼓励学生参加演讲、辩论等活动,将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