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犯罪的故意和过失
了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别

了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别刑法中的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别在刑法体系中,犯罪行为可以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种类型。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有预见,并且愿意接受这种结果的发生。
过失犯罪则是指犯罪人没有预见行为结果,但是由于疏忽或过失导致了某种违法行为的发生。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有着明显的区别,下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在主观故意上存在差异。
故意犯罪是犯罪人经过深思熟虑后,有意地进行违法行为。
例如,在准备或执行某一犯罪行为时,犯罪人有意识地追求某种结果,并为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过失犯罪则是由于疏忽、粗心或者其他意外原因导致的犯罪行为。
过失犯罪的犯罪人并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不良后果的发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结果。
其次,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在行为动机上也有所不同。
故意犯罪的犯罪人通常有预谋、企图或者借助其他手段来实施犯罪行为,其动机一般是为了谋取私利或满足某种需求。
相比之下,过失犯罪的犯罪人通常是由于疏忽、粗心或者其他非故意的原因导致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过失犯罪犯罪人的主要动机是出于无意识或者无法预见到后果的行为,而非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最后,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在社会危害程度上有所不同。
故意犯罪往往是犯罪人经过计划和策划后实施的,对社会稳定和秩序造成的危害较大。
故意犯罪往往伴随有恶意、暴力等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伤害较大。
过失犯罪则是犯罪人因疏忽、粗心或者无意识的原因导致,对社会的危害较小。
相对于故意犯罪而言,过失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较轻,因此其处理方式也有所区别。
总结起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主观故意、行为动机以及社会危害程度这三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对待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来进行处理。
刑法中的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刑法中的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在刑法领域,犯罪行为可以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大类。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以故意为目标实施犯罪行为,而过失犯罪则是指犯罪主体因疏忽、不慎等过失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就刑法中的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展开探讨,探究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特点。
一、故意犯罪的特点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明知或应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法行为结果,但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
故意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心理状况:故意犯罪的犯罪主体具有一定的心理状况,他们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已经预见或者知道自己的行为将会导致违法结果。
因此,故意犯罪是一种精神状态相对较高的犯罪行为。
2. 主观意图:故意犯罪的主体是有目的地实施犯罪行为。
他们以达到一定目标为目的,明知或应知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在这种情况下故意实施犯罪行为。
3. 具体行为:故意犯罪中的行为是有目标的、有计划的,犯罪主体通过一系列行为来实现犯罪目的。
这种行为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故意犯罪的行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具有高度的控制能力。
二、过失犯罪的特点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因疏忽、不慎等过失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相比,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差异。
1. 犯罪动机: 过失犯罪的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并没有犯罪的故意,他们的动机通常是非违法的。
然而,由于他们的过失行为,造成了违法结果。
2. 行为方式: 过失犯罪相对于故意犯罪而言,行为方式更为疏忽和不慎,缺乏对其后果的预见和控制。
过失犯罪主体通常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存在行为上的失误或者疏忽大意。
3. 后果判断: 过失犯罪在后果判断上更多依赖于犯罪主体的过失行为,而不是他们对于后果的直接预见。
过失犯罪主体根据一般人的标准来看待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根据其具体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判断。
三、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刑法领域中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差异。
主要区别如下:1. 心理状况:故意犯罪的犯罪主体有明确的故意,而过失犯罪的犯罪主体则没有直接的故意动机。
刑事法中的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刑事法中的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刑事法是一种法律体系,用于处理各种犯罪行为,并为这些行为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
在刑事法中,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是两种主要的犯罪形态。
本文将就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进行详细的探讨和比较。
一、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具有犯罪意图或明知其行为将导致犯罪结果而故意实施的行为。
故意犯罪要求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和结果有明确的认识,并故意为之。
故意犯罪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1 明确的犯罪意图故意犯罪的犯罪主体有明确的犯罪意图,即通过故意行为或故意不作为来实现其犯罪目的。
犯罪主体对其行为的后果和结果有明确的认识,并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1.2 主观恶性故意犯罪的犯罪主体通常有明显的主观恶性,其行为是出于恶意或故意要造成危害和伤害。
他们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违法目的明确,违法手段娴熟。
1.3 预见性和可预测性故意犯罪通常要求犯罪主体对于其行为的后果和结果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可预测性。
即犯罪主体能够预见到其行为可能会导致某种后果,但仍然故意为之。
二、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犯错误或不作为而造成的损害或后果。
过失犯罪是一种不怀有恶意或故意的行为,但由于犯罪主体的疏忽、粗心或无知导致了犯罪的结果。
过失犯罪通常具有以下特点:2.1 无明确的犯罪意图过失犯罪的犯罪主体通常没有明确的犯罪意图,他们的行为是无意识地造成犯罪结果的。
他们可能由于疏忽、粗心或无知而导致犯罪,但并没有故意为之。
2.2 忽视注意义务过失犯罪通常是由于犯罪主体对其行为的后果和结果没有充分的预见或没有履行注意义务所导致的。
即犯罪主体没有尽到预见和避免犯罪责任的责任,由此造成了犯罪的发生。
2.3 性质较轻相对于故意犯罪来说,过失犯罪的性质较轻。
过失犯罪通常不具备故意犯罪的恶意和预谋,犯罪后果相对较轻。
因此,在刑事法中,判决过失犯罪的刑责会相对较轻。
三、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刑事法中具有明显的区别。
主要区别如下:3.1 主观要素故意犯罪具有明确的犯罪意图,犯罪主体的行为是故意为之的;而过失犯罪则没有明确的犯罪意图,是由于疏忽、粗心或无知所导致的。
法律基本知识刑法中的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何区别

法律基本知识刑法中的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何区别在刑法领域中,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两种不同的行为类型。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有意为之,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但仍然故意实施。
相反,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没有预见或者没有应有的注意力,未能预见到其行为会导致某种后果,然而这种后果确实发生了。
本篇文章将详细探讨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之间的区别。
一、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是刑法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故意犯罪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犯罪主体的主观意图。
故意犯罪要求犯罪主体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主观上是自愿行为。
比如,谋杀罪是一种故意犯罪,凶手主观上有杀人的意图,并且自愿实施了相应的行动。
2. 预见和知识。
故意犯罪的犯罪主体必须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导致某种后果,并且对该后果具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能够清楚地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或财产造成伤害。
3. 考虑后果。
故意犯罪要求犯罪主体在犯罪行为之前认真考虑可能引发的后果。
他们对后果负有责任,因为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能力去思考后果是否值得去冒险。
二、过失犯罪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相反,是指犯罪主体对其行为造成的后果缺乏预见或应有的注意力。
其特点如下所示:1. 犯罪主体的行为过程中产生了差错。
过失犯罪是由于犯罪主体在行为中犯下了一个或多个错误,而这些错误导致了某种后果的发生。
这种错误可以是行为的疏忽、粗心或者是对事态发展的不加注意。
2. 缺乏预见或应有的注意力。
过失犯罪的犯罪主体在行为时没有预见到或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力来认识到可能会产生的后果。
他们没有认识到某种行为可能对他人或财产造成伤害。
3. 没有故意为之。
过失犯罪的犯罪主体对后果的发生没有故意。
他们的疏忽、粗心或不注意并非是有意为之,而是由于缺乏适当的关注或判断。
三、区别和联系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以下明显区别:1. 主观意图的有无。
故意犯罪的犯罪主体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而过失犯罪的犯罪主体则缺乏明确的意图。
2. 犯罪责任的程度。
刑法中的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刑法中的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是刑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和法律后果。
本文将从定义、要件、区别和判罚等方面对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进行详细探讨。
一、故意犯罪的特征及要件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有预谋或者明知后果的情况下仍然实施犯罪的行为。
故意犯罪具有以下要件:1. 动机和目的:故意犯罪需要犯罪主体有犯罪动机和实现一定目的的意图。
2. 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和意识,知道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
3. 目标对象:故意犯罪行为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或者特定的结果进行,而非偶然的结果。
4. 直接的犯罪行为:故意犯罪必须有明确的犯罪行为,不能只是威胁或者企图实施犯罪。
二、过失犯罪的特征及要件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没有预见到或者没有应当预见到犯罪结果,但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
过失犯罪具有以下要件:1. 过失行为:犯罪主体的行为是由于疏忽、不小心等原因而产生的,不具备故意行为。
2. 预见不到犯罪后果:犯罪主体在犯罪时没有预见到或者没有应当预见到犯罪后果。
3. 损害结果是可避免的:如果犯罪主体在行为上更加谨慎或者采取其他措施,犯罪后果可以避免发生。
4. 原因与犯罪结果有因果关系:过失行为必须与犯罪结果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三、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在法律上存在明显的区别:1. 主观方面:故意犯罪需要犯罪主体有明确的故意,而过失犯罪主体则是由于疏忽或者不小心导致犯罪结果。
2. 预见性:故意犯罪主体在犯罪时明知或者应当明知后果,而过失犯罪主体在犯罪时没有预见到或者没有应当预见到犯罪后果。
3. 犯罪责任:故意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时具备一定的犯罪责任,而过失犯罪主体的犯罪责任相对较轻。
四、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判罚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判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1. 故意犯罪:故意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因此在判罚上往往要承担较重的法律责任。
刑法中的过失犯与故意犯的区别与刑罚

刑法中的过失犯与故意犯的区别与刑罚刑法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与刑罚的法学科目,涉及到了犯罪的构成要素、犯罪的主观因素和犯罪的刑罚等方面。
在刑法中,过失犯与故意犯是两个重要的犯罪形态,它们在主观因素、犯罪责任以及刑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一、过失犯与故意犯的区别过失犯指的是犯罪主体由于过失而造成了犯罪结果,而并非故意要实施犯罪行为。
过失犯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主体没有了解到应有的注意义务,无意中造成了犯罪后果。
例如,某人在驾驶机动车时由于疲劳驾驶而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他人受伤,这个驾驶人就属于过失犯。
相比之下,故意犯则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后果,却故意实施了犯罪行为。
故意犯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主体明知自己正在从事犯罪行为,并且具有实现犯罪后果的目的和意愿。
例如,某人出于报复心理,故意伤害他人,致使对方受伤重甚甚至死亡,此人即属于故意犯。
总结起来,过失犯是指犯罪主体由于无意或者疏忽而造成犯罪后果,而故意犯则是指犯罪主体明知其行为的危害性并故意实施犯罪。
区别主要表现在犯罪主体的主观意识以及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上。
二、过失犯与故意犯的刑罚差异过失犯与故意犯在刑罚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故意犯的刑罚要重于过失犯,这是因为故意犯在犯罪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犯罪主观意识和社会危害性。
具体来说,对于过失犯,刑法往往将刑罚幅度设置在较为宽泛的范围内,以便根据犯罪后果的轻重来决定具体的刑罚幅度。
而对于故意犯,刑罚一般会更严厉,因为故意犯罪主观恶性更大,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犯罪主体的过错程度也会影响到刑罚的大小。
例如,如果过失犯罪主体在造成犯罪后果之前已经尽到了预防义务,遵守了相关的安全规范,那么其刑罚可能会相对较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刑罚决定上,过失犯与故意犯并不是完全相反的关系。
有些犯罪行为既具有故意又兼有过失的成分。
在这种情况下,刑罚的决定会结合两者的特点进行综合考量。
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过失犯与故意犯的区别与刑罚,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刑法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刑法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刑法中的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是两种不同的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指的是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犯罪性质,并以故意犯罪的目的或结果为目标进行实施的行为。
而过失犯罪则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或过失而造成犯罪行为的发生。
1. 定义和要件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犯罪结果,并且故意实施该行为。
故意犯罪要件包括:主观故意和客观故意。
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主体主观上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犯罪结果,并有意实施该行为。
客观故意是指犯罪主体的行为具备犯罪结构,并且有可能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
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过失或疏忽大意而造成犯罪行为的发生。
过失犯罪要件包括:主观过失和客观过失。
主观过失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没有对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进行预见,并对此不予注意或警惕的过程。
客观过失是指犯罪主体的行为违反了一般人的注意义务,且该过失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 犯罪结果故意犯罪的主要特点是犯罪主体的故意,即他有目的地实施犯罪行为,预期并追求某种特定的犯罪结果。
故意犯罪所涉及的犯罪结果可以是具体的人身伤害、杀人等,也可以是财产犯罪如抢劫、盗窃等。
过失犯罪的主要特点是犯罪主体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疏忽大意,未能正确评估行为所可能带来的后果。
过失犯罪的犯罪结果常常是无意义的、意外的,而非犯罪主体本意追求的结果。
例如,因过失驾驶导致交通事故、因工程管理不善导致安全事故等。
3. 犯罪责任故意犯罪的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犯罪性质,并出于自身目的而实施该行为,因此对其故意犯罪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故意犯罪,法律有明确的量刑标准和处罚幅度。
过失犯罪的犯罪主体虽然由于疏忽或疏忽大意而造成犯罪行为的发生,但并非本意为之,因此对于过失犯罪,法律有相对较轻的刑罚,通常对犯罪主体给予较低的刑事责任。
4. 举例说明故意犯罪的例子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等。
在这些犯罪行为中,犯罪主体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严重后果,并以此为目标实施犯罪。
解读刑法犯罪故意与过失的区别

解读刑法犯罪故意与过失的区别犯罪是社会秩序的败坏行为,为了维护社会正义,刑法对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与定义。
其中,犯罪故意与过失是两种常见的主观故意形式,本文将对这两种故意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法律实践中的区别。
一、犯罪故意犯罪故意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具有明确的意图,主观上希望达到犯罪的结果。
犯罪故意表现为对犯罪行为的预期和预见,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将会导致某一特定后果,但仍然故意采取行动。
犯罪故意通常包括下列要素:1.主观方面的故意:犯罪分子主观上确切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造成一定的后果,他们故意违法并做出相应的准备。
2.客观方面的故意:犯罪分子具备完成犯罪行为的必要条件,他们有能力将自己的意图付诸实践。
3.直接故意:犯罪分子直接针对特定的后果进行行动,并有意识地使该后果发生。
二、犯罪过失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相对应,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并没有明确的意图,但由于疏忽、违反法律或专业职责等原因,导致犯罪行为发生。
犯罪过失通常包括下列要素:1.疏忽或过失:犯罪分子在犯罪行为中缺乏谨慎或责任感,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
2.违法行为:犯罪分子违反了法律或专业职责,在特定情况下应当采取预防措施,但未尽到应有的义务。
3.后果不可预见:犯罪分子在行为前无法预见其后果,并且这种后果不能用一般人的常识进行推测。
三、犯罪故意与过失的区别1.主观方面的区别:犯罪故意是主观上有预期和预见,而犯罪过失则是缺乏明确的意图。
犯罪故意是有意识地违反法律,而犯罪过失是由于疏忽或违反法律职责引起。
2.客观方面的区别:犯罪故意具备完成犯罪行为的必要条件,而犯罪过失则是在疏忽或未尽责任的情况下出现。
犯罪故意是犯罪分子故意使特定后果发生,而犯罪过失则是后果无法预见或无法推测。
3.后果的区别:犯罪故意导致的后果明确可预见,而犯罪过失导致的后果不可预见或不太容易预测。
犯罪故意的后果通常是直接引起的,而犯罪过失的后果则是由于疏忽或违反法律职责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括二种情况: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
③明知其他法定的构罪事实。如以犯
罪对象或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作为犯
罪构成选择要件的犯罪中,成立犯罪故意,
行为人必须对上述选择要件有明确的认识。
•
(2)明知的程度。包括二种情况: ① 行为人基于自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 认为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②行为人基于自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 危害结果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 认识到了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也就具 备了故意的认识因素。
• 2、普通过失和业务过失
• 根据违反的注意义务种类的不同,可将过 失分为普通过失和业务过失。普通过失, 是指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违反基于日 常生活、交往需要所要求的注意义务,造 成危害事实的心理态度。业务过失,是指 行为人在业务活动过程中,违反基于业务 活动需要所要求的注意义务,造成危害事 实的心理态度。
第七讲
犯罪的故意和过失
一、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造
关于故意的不同学说:一是认识主义。
主张故意的成立以行为人的认识犯罪客观事
实为己足;二是希望主义。主张行为人认识
到自己实施的行为性质及其后果还不够,还 必须对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持希望的态度, 才是犯罪故意;
三是容忍主义。犯罪故意的成立,行
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犯罪故意的种类
根据行为人对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 在认识程度上和所持的态度上的差异,可 将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二种 形式。
1、直接故意
所谓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 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 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有二个 特征:从认识因素看,行为人是明知自己的 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意志因素看, 行为人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 (3)“明知”的认定。从司法认定的角度, “明知”应包括“明确知道”和“应当知 道”两种情况。①明确知道(确切知道)。 是指司法机关通过侦查,相关事实已经反 映了对认识对象确实是知道的。②应当知 道(推定知道)。是指根据行为侵害的对 象的情况、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方式、犯罪 的工具和方法、实施犯罪的环境、时间、 地点等情况,推断行为人是明知的,理论 上也称之为“推定明知”。
• 以行为人是否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 性为标准可将犯罪过失分为有认识的过失 与无认识的过失。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 为人对构成要件的事实认识其可能发生, 但他基于其他事由,确信其不发生,违反 了避免结果发生的义务导致了该结果的发 生。
• 无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由于疏忽, 违反了注意义务,对构成犯罪的事实应 该认识而全然没有认识,导致了危害结 果的发生。
(1)明知的内容
①明知行为的性质,即自己行为的危 害社会的性质。刑法明确规定了成立犯
罪故意必须具备危害社会的意识。如果 行为人对行为的危害社会的性质没有认 识,则就缺乏成立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成立犯罪故意,行为人应明知自己的行
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谓“会发生危
三是故意的推定。就司法而言,犯 罪故意是司法人员的推定,但司法的推 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客观事实基础上。 有些情况下,司法机关根据客观事实, 能够得出行为人应当是明知的,也就可 以认定行为人的故意,这就是盖然性在 认定主观故意中的运用。
二、犯罪过失的基本问题
(一)犯罪过失的分类
• 1、有认识的过失与无认识的过失
(3)在突发性的犯罪中,行为人不 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也就是 说,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 结果,主观上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只是 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都抱着放任自流 的态度。
(三)故意的认定
一是不能将犯罪故意与日常生活中的故 意混淆。行为人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并 不等于具有犯罪故意。如点火的故意不等于 放火的故意,违章的故意不等于有压死人的 故意。 二是注意犯意的转化。比如,开始是抢 劫的故意,后来形成的是盗窃的故意。开始 是挪用的故意,后来形成占有的故意;
根据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所谓犯 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一 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我国刑法中的犯 罪故意和过失的区分,采取的是容忍说。
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故意的结构实际上可归结为“知”和
“欲”。“知”就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明知”和“会”是指故意的认识 内容和程度。一般来说,成立犯罪的故意, 行为人需明知以下内容:
直 接 故 意
1、 明知必然+希望
2、明知可能+希望
2、间接故意 所谓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 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 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可能+放任源自 间接故意犯罪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大
体有以下三种:
(1)行为人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
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2)行为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 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2、 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将会引起的危害社会 的结果,持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态度,是构成
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就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积极追求
的态度,危害结果是行为人实施该犯罪行为
的目的。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指行为人
为追求某种目的,而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
持听之任之、任凭其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故意的这二个特征是紧密联系的,认 识因素为意志因素的形成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 行为人只有对危害结果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因 而它是意志因素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因素
是在认识因素的基础上对行为作出抉择和处断,
是认识因素的进一步发展,仅有认识因素,没
有对行为进行抉择的意志因素,则也不能成立
犯罪故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意志因素对故意
为人只要认识到自己实施的行为的性质
和后果,且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违背行为
人的主观意志的,就是犯罪故意;
四是盖然性说。认为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
可能性程度是判断故意存在与否的标准。凡
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有较大的盖然性而实
施该行为时,就可以认定有故意的存在;预 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小而实施行为 的,就只能认定为过失而不存在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