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件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件

促进学前儿童心理 健康发展
培养学前儿童良好 的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学前儿童的自 信心和自尊心
有助于学前儿童形 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 点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阶段和特点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 采取相应的教育策 略
运用游戏、故事、 音乐等多种教育手 段
注重个体差异,因 材施教,促进全面 发展
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
针对不同孩子制定不同的教 育策略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
全面发展:注重学前儿 童在认知、情感、社交 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 供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和 资源。
个性培养:尊重每个学 前儿童的个性和特点, 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和手段,促进其独特潜 力的发挥。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的定义
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表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先天因素 环境因素:家庭、教育、社会等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儿童自身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
促进儿童身体发育:通过运动活动,可以锻炼儿童的肌肉和骨骼,促进身体发育。
记忆发展:从机械记忆到理 解记忆,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感知觉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从具体到抽象
思维发展:从直观行动思维到 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2、类型:
(1)按时间,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按内容范围,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3)按规模,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4)按观察者身份,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5)按观察场所,分为现编辑场版p观ppt察和情境观察
14
3、观察法的实施 步骤:确定要观察的问题——制定观察计划——选择观
察内容——设计观察提纲——进行观察——观察记录的 程序和格式——观察记录的语言——观察者的反思—— 撰写观察报告
编辑版pppt
2
广义的学前期:0-6岁 狭义的学前期:3-6岁
What 共同特征和模式 3W When 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
Why 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
编辑版pppt
3
一生
1.新生儿期(出生------ 1个月) 2.婴儿期(1个月------ 1岁 ) 3.幼儿前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岁) 5.童年期(6岁------12岁) 6.少年期(12岁------15岁) 7.青年早期(15岁------18岁) 8.青年期(18岁------30岁) 9.中年期(30岁------60岁) 10.老年期(60岁------死亡)
编辑版pppt
25
五、调查法
调查访问法
1、定义: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 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2、评价: 优点:可以得到大量丰富详实的资料 缺点:比较费时间,被调查者的报告往往不够精确
编辑版pppt
26
六、谈话法
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 展开。
(一)理论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发展。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教育引导儿童提供了依据。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2. 记忆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表现为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3.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如分类、比较、推理等。

4.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在36岁,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儿童情感发展1. 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丰富而脆弱,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2. 情绪调节能力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高,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

3. 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关爱他人、合作、分享等。

教育者要通过榜样示范、情境体验等方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

2. 同伴关系发展3. 规则意识与道德观念学前儿童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交等方面都会经历重要的变化和发展。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对于父母、教师以及幼儿园工作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儿童。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在迅速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不仅对于孩子个体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对于孩子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认知发展在学前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会利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开始理解概念和抽象概念。

这是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对于自己和周围人的情感有着强烈的体验和表达欲望。

父母和教师需要引导儿童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社交发展学前期也是儿童社交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与他人建立关系,学习与人沟通和合作。

培养儿童积极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交生活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帮助父母和教师更好地关爱和教育儿童。

在实际的育儿和教育工作中,应当根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父母应当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为他们提供有爱、温馨的成长环境,注重引导儿童正确的情感表达和行为规范,建立亲子沟通的良好桥梁。

幼儿园教育在幼儿园中,教师应当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交发展需要,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儿童发展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社交技能。

公共教育除了家庭和幼儿园,公共教育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和社会应当重视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引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0至6岁的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

学前儿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他们的大脑在这个时期经历了最快的生长和发育,这也是他们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

因此,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学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和应用。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学前儿童的大脑在这个阶段经历了丰富多样的神经连接和细胞发育,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行为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 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非常迅速,他们经历了快速的身体生长和发育。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大脑和身体协调能力逐渐提高,可以进行更加复杂和灵活的动作。

2.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在0至6岁阶段发展迅速。

他们开始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同时,他们也开始发展抽象思维和记忆能力。

3.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学前儿童在情感发展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根据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同时,他们也开始了解和体验各种情感,如喜悦、愤怒、恐惧和悲伤。

4. 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主要包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他们开始与同伴进行互动,学会分享和合作。

同时,他们也开始了解社会角色和性别身份。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旨在提供对学前儿童的全面了解,并为其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一些示例: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关注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探索他们的思维模式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包括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等方面。 学前儿童心理学旨在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密切相关。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学前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 调与成人的心理发展进行区分。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社会 性发展
情绪发展
学前儿童的情绪表现:喜怒哀乐 等基本情绪
情绪的认知:儿童对情绪的理解 和表达
情绪调节:儿童如何控制和调节 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社会化:儿童如何与他人 互动和分享情绪
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情绪发 展特点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行为表现
学前儿童的人际关 系发展
学前儿童的道德发 展
培养良好行为:树立榜样、表扬鼓励、制定规则 纠正不良行为:温和引导、适当惩罚、关注心理需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 响因素
遗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包括智力、性格、气质等方面。 生理因素:包括大脑发育、荷尔蒙分泌等,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遗传与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遗传和生理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还需要考虑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词汇的发展
学前儿童词汇量增长迅速,从几十个到几千个不等。 词汇类型逐渐丰富,从名词、动词扩展到形容词、副词等。 词汇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念。 词汇表达逐渐准确,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语法的发展
儿童语法的发展 是一个逐步完善 的过程,从简单 到复杂,从不完 整到完整。
学前儿童的语言 发展过程中,语 法的发展是非常 重要的一个方面。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

关键期: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即为新生儿期,是儿童从胎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动觉强化:是指用一种运动所产生的动觉刺激来强化这种运动与无关刺激物的联系的学习方式。

亲子关系:父母与儿童之间进行的交往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知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指学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空间知觉:指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物体知觉:指对物体自身的空间属性的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注意:它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构成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形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感觉好”偏好现象:就是选择性反应的一种表现,是指婴儿对某些感觉信息比较喜好,注意它们的时间较长,但这是无意识、被动的。

习惯化: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而对它的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

延迟模仿:它不是指直接模仿眼前事物(原型),而是指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

客体永久性观念: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认为主体)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幼儿期健忘:回忆幼年事物之能力的现象就是幼儿期健忘。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一、引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儿童的心理特征、行为和发展规律。

在学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学的关注点比较特殊,因为这一阶段是孩子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0-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学不仅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也关注儿童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发展过程。

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学前儿童期是儿童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其心理发展对儿童未来的生活和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其智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儿童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特点,规划相关教育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四、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0-6岁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发展过程,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语言等能力的发展规律。

2.儿童的情感发展:研究儿童情感和心理状态的特点,探讨情感对儿童行为和社会交往的影响。

3.儿童的社会交往:研究儿童与他人的相处方式、社交能力的培养及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4.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方法,关注儿童发展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五、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为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合理引导儿童的行为和情感发展,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结语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领域,其研究内容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特征: 形象性,概括性 3、作用 1、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3、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目的性,理解性,内容,精确性 一、学前儿童的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 逐渐发展。 1、无意记忆占优势的五点影响因素 2、有意记忆发展的三点影响因素 二、学前儿童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 果好。 三、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三)研究内容 第一、揭示和描述学前儿童心理的面貌、特征和规 律。 第二、确定学前儿童每一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变化 和转折的时间。 第三、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因素及原因。 研究任务: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进程和特点。 2、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的作用 及相互关系。 3、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重大理论。 重要研究理论: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儿童心理 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及其关系问题。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表象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想象 第三节 学前儿童特殊的无意想象—梦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表象
一、学前儿童表象的产生 1、表象概念 2、产生标志 3、出现时间 4、皮亚杰行为模式的验证: 延迟模式,象征性游戏,描绘式表象,最初的心理表象(1.5—2岁), 最初的语言 二、学前儿童表象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三种表象: 1、动作性再现表象(4岁前) 2、形象性再现表象(5—6岁) 3、符 号性再现表象(学前未现,至青春期出现) 皮亚杰儿童心理表象研究: 1、再现表象2、预见表象 三、表象的研究方法 绘画、口头陈述、动作姿势、实验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想象
0—3岁学前儿童的想象特点: 想象的材料为表象 1、未从知觉的过程中独立出来。 2、想象和记忆区别不明显 3、想象的组合异常容易 4、想象必须有动作参与 5、纯粹是无意想象 6、想象和现实混为一体
3—6岁学前儿童的想象特点“ 1、想象主要受刺激物和主体兴趣所支配。 2、想象的意识性逐渐增强。 3、想象以再造的内容为主。 4、创造想象开始出现。 5、分不清想象与现实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 1、相关研究: 托马斯气质的9维度:活动水平、节律性、注 意的转移、趋向与退缩、注意的广度与持 久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反映阀限、心 境质量。 三类气质类型: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 启动缓慢型 2、儿童气质类型表现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3、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
第二节 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瑞士皮亚杰的认知主义理论——四阶段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概念 2、特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1、形象性思维概念 2、形象性思维与感知运动思 维的区别 3、形象思维的进步点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概念 2、具体运算阶段与前运算阶段的区别 四、正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四)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
一、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矛盾发展原则 实践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二、研究类型 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跨文化研究; 血缘关系研究。 三、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法:观察法、调差法、实验法 2、理论研究法
一、性格的概述 1、概念:表现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由此表现出来的 个性心理特征。 2、表现 活动中,言语中,表情、姿态服饰上。 二、学前儿童性格的特征 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概念: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概述: 1、形式: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2、内容: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身体(阶段性)、行动、 心理活动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自我调节
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与基本过程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感知过的事物:人,事 物,声音,气味,味道,问题,情绪情感,动作等。 记忆的过程:2个过程,3个环节。 二、记忆的作用 1、整个心理活动生活的必要条件 2、积累知识、丰富经验的基本手段 3、占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地位 三、记忆的表象 1、概念: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 事物不在面前时大脑中再现的形象。
第八章 学前儿童个性因素的发展
个性包括:气质、性格、自我意识、性别化。 一、气质的概述 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活 动的动力特征: 1、心理活动的速度:知觉、言语、思维 2、心理活动的强度:情感体验、意志努力 3、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注意、情绪 4、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内向、外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 分支,0---6岁的儿童。 心理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 理。
四、情感由易变、外漏向稳定和有异性控 制发展 五、个性开始形成,并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1、出现初步稳定倾向性发展。 2、有较为明显的气质特点出现。 3、表现最初的性格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分两个阶段:0---3岁和3---6岁 一、三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婴儿期(0---1岁): 适应期——动作发展——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学前儿童前期(1---3岁): 学习走路和说话的重要时期。 动作发展完善——新的心理活动——独立性 二、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3---4岁:生活范围,认识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 4---5岁: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化,遵守规则,组织游戏。 5---6岁:好学好问,抽象思维萌芽,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 性初步雏形。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学前儿童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认识活动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 辑性发展。 1、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感知。 2、表象较活跃。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三、心理活动由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1、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 2、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3、心理活动开始想有意性发展。
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思维的概述 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一、概念: 1、通俗说法 2、心理学定义 3、思维的体现方式—解决问题(四步骤) 二、思维活动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三、思维活动的品质——敏捷性、深刻性、 灵活性、流畅性、新异性、监控性。
第三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
一、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尽力发展学前儿童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 三、帮助学前儿童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 四、帮助学前儿童理解记忆材料。 五、让学前儿童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六、传授学生多种记忆方法。 归类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整体记忆和部分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协同记忆法等。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功能与作用 二、注意的发展 1、注意稳定性的概念与发展 2、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发展 三、观察力的发展 1、学前儿童观察能力的特征 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持续性,逻辑性 2、学前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理论 “四阶段说”——3岁,4—5岁,5—6岁,6岁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的培养
一、促进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 1、感知觉发展策略 活动分区明确,课内课外互动,多启发 2、观察力发展的策略 明确任务,提高知觉明感性,协调各感官,善用 语言,任务难易适中,及时总结反馈。 3、注意发展得策略 创设良好环境,选用新颖的教具,明确目的着力 于有意注意,学生顾及全面。 二、促进感知觉发展的活动设计
(一)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人 的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一个人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的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 思维过程。 2、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 验。 3、意志过程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或完成某种任 务,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 心理。 注意——心理过程顺利进行的保障。
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 知觉: 二、视、觉听觉的发展 1、视觉的发展:视觉集中,视敏度,颜色,视觉发展关键 期。 2、视知觉的发展:客体知觉与恒常性,空间知觉、视觉偏 好。 3、听觉的发展:听觉发生,辨别能力,定位能力 4、听知觉的发展语音知觉、音乐知觉 三、其他感知觉的发展 触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跨通道知觉
学前儿童心理学
课程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八章 学前儿童个性因素的发展 第九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十章 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心理发展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三节 学前儿童特殊的无意想象—梦
产生时间:皮亚杰认为出现在1岁9个月。 梦的种类:愿望的梦,痛苦梦,游戏梦, 恐惧梦,生理感觉梦。 梦的来源:
生理方面—身体的舒服与否,冷热、触觉、痛觉、生病等。 精神方面—情绪体验
梦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1、新生儿的原始的情绪反应 2、婴儿情绪的逐渐分化 二、幼儿情绪的发展 易冲动型,不稳定性,外漏性。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