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稿4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球形状、地球仪和地图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内容,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
3.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模型,思考并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3.能够分析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提升学生对地球及其周围天体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2.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和区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深入探讨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及其机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分析其对地球的影响。
2.实验法:设计简单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机理。
3.互动探究法:借助互动式课堂,让学生分组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1.1 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中心轴线旋转的现象,也叫地球日运动。
地球自转周期大约为23小时56分。
1.2 影响地球自转对生态环境、气候和地球表面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给地球带来昼夜变化。
•使大气层形成风力和海洋发生水流,影响气候和环境。
•形成地球自转偏振和科氏力影响运动方向。
2. 地球的公转2.1 概念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的现象,也称为地球年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2.2 影响地球公转是保证地球定居太阳系运动规律的基础,同时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产生影响,如:•形成不同的季节变化,影响生态环境和气候。
•影响地球磁场、辐射环境和宇宙射线。
六、教学步骤1. 地球的自转1.1 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现象,分析自转对地球的影响•给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位置、自转方向和自转速度等现象。
1.2 简单实验•运用小球和绕圆心转动的旋转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自转现象,帮助理解自转的概念和机理。
2. 地球的公转2.1 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公转现象,分析公转对地球的影响•结合季节变化的原因,让学生深入理解公转的概念和作用2.2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提出不同观点,与同学互动交流七、教学反馈•回顾自转和公转的主要概念和作用•对学生进行简单测试,检查掌握情况•总结课堂内容,明确下一步研究方向八、教学拓展•了解太阳、月球和其他星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与人类当前的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学科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空间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自主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以便生动、直观地展示地球运动的特点。
2.教学道具:准备地球仪等教学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公转教案

通过实验边演示边观察出现象,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地球公转、四季的形成和分辨四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化抽象为直观,同时小组协作,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地轴的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始终指向某一个方向(北极星附近);因为有一个倾斜方向不变的66.5°角,所以,在同一纬度,不同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量的多少不同,即太阳的热量分配有季节变化,因此形成了四季。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4、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 Nhomakorabea(导入新课)
复习地球的自转概念、方向、周期,完成表格内地球自转内容。(附表1)
学生回顾知识,完成表格
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
环节二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P6和利用地图册,完成表格内地球公转的内容。(附表2)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册完成表格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加上这部分内容学生已在1-6年级已经学过了。通过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区分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让学生更加容易深刻掌握学习重难点的方法及技巧。
承转:地球公转时,地轴的方向是直立还是倾斜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在总结过程中完成二分二至日图的绘画。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是春分时间3月21日,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它获得到太阳光照面积和强度都是中。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是夏至时间为6月22日,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它获得的太阳光照面积和强度都是大,所以夏天炎热。当太阳又直射回到赤道的时候是秋分时间9月23日,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它获得的太阳光照和强度跟春分日的是一样的。最后太阳直射去到南回归线时候是冬至时间为12月22日,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它获得到的太阳光照面积和强度都是最小的。(附图1)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方案江西省宜丰县第二中学蒋卫烈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1、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
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
并且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定义、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确定依据: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充分应用课件及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观测仪器和测量方法也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等特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观察和思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学会使用地球仪等观测工具,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演示法:使用地球仪等教具,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3.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思考。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2.PPT:制作PPT,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图片和知识点。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观察数据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图版)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地球仪。
4、转椅一把。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
(1)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2)提问: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2、观察实验,探求地球昼夜变化的原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
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地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说课课件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27张PPT)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原因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决方法:
实验解析以及微课视频动画展示地球公转产生的影响。 便于学生观察理解,突破难点。
实验原理和设计目的
➢实验原理:
三组实验层层深入,通过分析太阳直射点位置关系得出正午太 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形成。
设计目的:
本节课内容难度较大,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文字性的结论,只 有通过设计相关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1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二)
地球的公转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实验原理及设计目的
情景导入 合作探究 小组分享 微课总结
说教材:
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 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 内 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理论性较强,学生理 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设计采用创设情景照 片--学生实验探究--微课视频动画总结的教学模式。 用生活照片引发学生思考,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地理学的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体现
③、能运用图示正确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位 置及全球昼长情况。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索,以及反映地理生活现象的照片,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 志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解决方法:
采用三组实验层层深入分析四季的形成。正确引 导学生读图 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分 析距太阳直射点位置差异导致地球五带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愿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了解二分二至日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身心还不够成熟,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之余,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3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工转的方向周期意义;
难点:地球公转带来的意义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地球自转的导入
大家知道有白天有晚上,那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白天有晚上呢?
2【讲授】讲授
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总结
3【活动】讲授新课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