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进电机加速 减速方法

合集下载

步进电机梯形加减速算法

步进电机梯形加减速算法

步进电机梯形加减速算法
步进电机梯形加减速算法,是指在步进电机控制中,通过梯形加减速算法实现步进电机从静止到达目标位置,并且达到平稳加速和减速的目的。

具体的算法步骤如下:
1. 设置加速度值、减速度值、最大速度值以及目标位置。

2. 初始化步进电机的速度为0。

3. 计算步进电机加速度的时间常数,即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增加的大小。

4. 根据加速度时间常数计算加速步数,即从0速度加速到最大速度所需要的步数。

5. 根据加速步数和加速度值计算出加速段每一步的速度值。

6. 将电机速度从0开始逐步增加,直至达到最大速度。

7. 当电机速度达到最大速度后,继续保持最大速度运动到距离目标位置一定的距离。

8. 计算减速度的时间常数,即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减小的大小。

9. 根据减速度时间常数计算减速步数,即从最大速度减速到0速度所需要的步数。

10. 根据减速步数和减速度值计算出减速段每一步的速度值。

11. 逐步减小电机速度,直至达到0速度。

12. 完成以上步骤后,步进电机达到目标位置。

这样通过梯形加减速算法,可以保证步进电机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平稳运动,避免了突变或者震动,提高了步进电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

步进电机运动规律及速度控制方法

步进电机运动规律及速度控制方法

步进电机运动规律及速度控制方法姓名:吴良辰班级:10机设(2)学号:201010310206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机电传动控制这么课,它是机电一体化人才所需要知识结构的躯体,由于电力传动控制装置和机械设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我么能从中了解到机电传动控制的一般知识,要掌握电机、电器、晶闸管等工作原理、特性、应用和选用的方法。

了解最新控制技术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在现代工业中,机电传动不仅包括拖动生产机械的电动机,而且还包括控制电动机的一整套控制,以满足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要求。

也就是说,现代机电传动是和各种控制元件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联系在一起。

机电系统一般可分为图一所示的三个部分。

图1 机电传动控制在没上这门课之前,在我自己认为,电机就是那些就是高中学的那些直流电动机,就是通电线圈在磁场转动。

那是直流电动机了,慢慢的我接触了交流电动机,刚开始知道220V市电。

记得大一下学期,我们金工实习了,看到工训下面那么多的车床,铣床,钻床……由于要提供大的功率,所以主电机都是选用380V。

上完这门让我更详细了解他们内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还说明知识是慢慢积累的过程。

见的多学的多。

我明白了很多以前的疑惑。

看到电视机上那些智能机器人,他们的活动很自如,就像仿生肌肉一样。

尤其是日本的机器人。

它的机械臂很有可能是步进电机控制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液压与气压控制的。

我觉的两者都有。

很有幸大一时候进入了第二课堂,在里面学到东西,也接触了步进电机,我是在学51单片机那时候也买了一个,就觉得很神奇。

在加上前几天参加了江西省电子设计大赛,我就感觉到要是要选控制类的题目做,步进电机是不能少的。

所以步进电机是个好东西。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上个世纪就出现了步进电机,它是一种可以自由回转的电磁铁,动作原理和今天的反应式步进电机没有什么区别,也是依靠气隙磁导的变化来产生电磁转矩。

很遗憾的是它是国外人发明的。

开始写正题了,上完这门课,那个步进电机是让我很痴迷的。

带加减速的脉冲指令

带加减速的脉冲指令

带加减速的脉冲指令
脉冲指令通常用于控制步进电机或者其他需要精确控制运动的
设备。

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候需要对运动进行加减速控制,以确保
运动过程平稳,减少冲击和振动。

一般来说,加减速的脉冲指令可
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加减速参数设置,在控制脉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定加减
速的参数来实现加减速功能。

比如,在控制步进电机时,可以设置
加速度和减速度参数,控制脉冲的频率逐渐增加或减小,从而实现
平稳加减速的效果。

2. S型曲线加减速,S型曲线加减速是一种常见的加减速控制
方式,通过对脉冲频率进行曲线调整,使得运动过程符合S型曲线,实现平稳加减速。

这种方式通常需要通过控制器或者编程来实现。

3. PID控制,PID控制是一种闭环控制方式,可以根据实际运
动情况对脉冲频率进行实时调整,以实现平稳的加减速效果。

PID
控制需要根据具体的运动系统和控制要求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

4. 脉冲信号滤波,在实际控制中,可以通过对脉冲信号进行滤
波处理,去除噪声和干扰,从而实现平稳的加减速控制效果。

总的来说,加减速的脉冲指令可以通过参数设置、曲线控制、PID控制和信号滤波等多种方式实现。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控制要求和系统特点选择合适的加减速控制方式,并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平稳精确的运动控制。

步进电机加减速资料

步进电机加减速资料

2 升降频方法及其实现2.1 升降频方法当步进电机的运行频率低于它本身的起动频率时,步进电机可以用运行频率直接起动,并以该频率连续运行,需要停止的时候,可以从运行频率直接降到零速。

此时,电机运行于恒速状态,无需升降频控制。

当步进电机的运行频率fb>fa (fa为步进电机有载起动时的起动频率)时,若直接用fb起动,由于频率太高,步进电机会丢步,甚至产生堵转。

同样,在fb频率下突然停止,步进电机会超程。

因此,当要求步进电机在运行频率.fb下正常工作时,就需要采用升降频控制,以使步进电机从启动频率fa开始,逐渐加速升到运行频率fb,然后进入匀速运行,最后的降频可以看作是升频的逆过程。

步进电机常用的升降频控制方法有3种:(1)直线升降频。

如图1所示。

这种方法是以恒定的加速度进行升降,平稳性好,适用于速度变化较大的快速定位方式。

加速时间虽然长,但软件实现比较简单。

图1 直线升降频(2)指数曲线升降频。

如图2所示,这种方法是从步进电机的矩频特性出发,根据转矩随频率的变化规律推导出来的。

它符合步进电机加减速过程的运动规律,能充分利用步进电机的有效转矩,快速响应性能较好,升降时间短。

指数升降控制具有较强的跟踪能力,但当速度变化较大时平衡性较差,一般适用于跟踪响应要求较高的切削加工中。

图2 指数曲线升降频(3)抛物线升降频。

如图3所示,抛物线升降频将直线升降频和指数曲线升降频融为一体,充分利用步进电机低速时的有效转矩,使升降速的时间大大缩短,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跟踪能力,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图3 抛物线升降频2.2 软件实现步进电机在升降频过程中,脉冲序列的产生,即两个脉冲时间间隔的软件确定,有2种方法:(1)递增/递减一定值。

如线性升降频,两脉冲频率的差值Δf= |f i-f i-1|是相等的,其对应的时间增量Δf也是相等。

时间的计算若采用软件延时的方法,可先设置一个基本的延时单元Te,不同频率的脉冲序列可由Te的不同倍数产生。

stm32控制步进电机加减速

stm32控制步进电机加减速

stm32控制步进电机加减速 实习公司项⽬需要控制步进电机,电机⽅⾯主要包括控制运动、加减速、限位。

下⾯介绍⼀下在电机控制⽅⾯的⼼得,由于对于电机的控制不需要很精确,并且⾃⾝能⼒有限,相⽐于⼤⽜有很⼤的差距。

1.需要实现的功能 主要是控制滑块的运动,开始运动时需要加速,当稳定在最⾼速度时匀速运动,检测到下端限位信号时,开始减速直到停⽌,然后进⾏反向加速,匀速,检测到上端限位时停⽌运动。

加速——匀速——减速——停⽌——反向——加速——匀速——停⽌2.硬件部分 本次电机为两相四线步进电机,两相:电机有两个线圈(绕组),四线:电机有四根线,⼀般是A+ A- B+ B-。

有些电机不会标注出线的极性,其实可以⽤万⽤表测,短接的就是同⼀个绕组,或者短接之后电机转动很费⼒,也代表是同⼀个绕组。

驱动 电机的运动需要较⼤的电流,这取决于电机本⾝和负载,所以通常需要驱动芯⽚。

⽽且驱动芯⽚可以实现许多附加的功能,包括细分、休眠、保护等。

本次采⽤的是DRV8825驱动芯⽚模块。

模块的介绍图如图所⽰: 引脚介绍: 1.ENABLE/:使能引脚,⾼电平停⽌⼯作,低电平正常⼯作; 2.M0-M2:代表细分,最⼤可以达到32细分,这部分可以参考datasheet; 3.RESET/ 、SLEEP/:低电平会休眠和复位,因此电机正常⼯作时,两个引脚接⾼电平; 4.STEP:最重要的引脚,通过单⽚机给这个引脚PWM信号,控制电机运动; 5.DIR:0和1控制电机⽅向; 6.VMOT:供电引脚,⼀般⽤12-20V就可以了; 7.B2-A1:接电机四根线; 8.FAULT/:接⾼电平⼯作;光电限位 光电限位采⽤的反射型,型号为sy1200,感应距离为1-4mm,当没有遮挡时,输出低电平;有遮挡时,代表有光反射回来,输出⾼电平;测试过程中,发现最好采⽤⽩⾊的平⾯反射,效果更好。

3.软件部分 软件主要就是通过stm32输出PWM脉冲,脉冲的频率决定了电机的速度。

减速步进电机工作原理

减速步进电机工作原理

减速步进电机工作原理
减速步进电机工作原理是通过减速装置和步进电机组成的。

减速装置通常由齿轮、皮带或其他机械传动装置组成,用于降低步进电机的转速和增加输出的扭矩。

步进电机是一种电动机,可以按照预定的步长顺序运转。

它通过电流的切换来驱动旋转,而不是通过连续的电流,这使得它可以在没有传感器的情况下确定自身位置。

减速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如下:
1. 电流控制:步进电机通过交替输入电流来驱动转动。

电流通过绕组产生磁场,当电流切换时,磁场的方向也会切换。

2. 磁力作用:当电流通过绕组时,磁场会与永磁体或其他磁体相互作用。

这个相互作用会产生力矩,使得电机转动。

3. 步进运动:当电流切换时,电机会按照预定的步长顺序旋转。

每当电流切换时,电机会向前一步,直到达到预定的位置。

4. 减速装置:为了降低步进电机的转速和增加输出的扭矩,通常会在步进电机和负载之间添加减速装置。

减速装置可以通过齿轮的传动来实现,降低输入的转速并增加输出的扭矩。

通过上述原理,减速步进电机可以实现精确的位置控制和转速调节,适用于需要精确位置和速度控制的应用,如打印机、数控机床、机器人等。

步进电机加减速控制

步进电机加减速控制

1 加减速控制算法1.1 加减速曲线本设计按照步进电机的动力学方程和矩频特性曲线推导出按指数曲线变化的升降速脉冲序列的分布规律,因为矩频特性是描述每一频率下的最大输出转矩,即在该频率下作为负载加给步进电机的最大转矩。

因此把矩频特性作为加速范围下可以达到(但不能超过)的最大输出转矩来拟订升降速脉冲序列的分布规律,就接近于最大转矩控制的最佳升降速规律。

这样能够使得频率增高时,保证输出最大的力矩,即能够对最大的力矩进行跟随,能充分的发挥步进电机的工作性能,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

由步进电机的动力学方程和矩频特性曲线,在忽略阻尼转矩的情况下,可推导出如下方程:式中,为转子转动惯量,K为假定输出转矩按直线变化时的斜率,τ为决定升速快慢的时间常数,在实际工作中由实验来确定。

fm为负载转矩下步进电机的最高连续运行频率,步进电机必须在低于该频率下运行才能保证不失步。

(1)式为步进电机的升速特性,由此方程可绘制出电机升速曲线。

(1)式表明驱动脉冲的频率f应随时间t作指数规律上升,这样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步进电机的转速上升至要求的运行速度。

鉴于大多数的步进电机的矩频特性都近似线性递减的,所以上述的控制规律为最佳。

1.2 加减速离散处理在本系统中,FPGA使用分频器的方式来控制步进电机的速度,升降速控制实际上是不断改变分频器初载值的大小。

指数曲线由于无法通过程序编制来实现,可以用阶梯曲线来逼近升速曲线,不一定每步都计算装载值。

如图l所示,纵坐标为频率,单位是步/秒,其实反映了转速的高低。

横坐标为时间,各段时间内走过的步数用N来表示,步数其实反映了行程。

图中标出理想升速曲线和实际升速曲线。

步进电机的升速过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1)若实际运行速度为fg,从(3.4)式中可算出升速时间为:(2)将升速段均匀地离散为n段即为阶梯升速的分档数,上升时间为tr,则每档速度保持时间为:程序执行过程中,对每档速度都要计算在这档速度应走的步数,然后以递减方式检查,即每走一步,每档步数减1。

如何控制步进电机速度(即如何计算脉冲频率)

如何控制步进电机速度(即如何计算脉冲频率)

如何控制步进电机速度(即如何计算脉冲频率)步进电机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器件,它通过接收脉冲信号来进行精确的位置控制。

控制步进电机的速度就是控制脉冲的频率,也就是发送给电机的脉冲数目和时间的关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来控制步进电机的速度。

1.简单定频控制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固定每秒脉冲数(也称为频率)来控制步进电机的速度。

通常,在开发步进电机控制系统时,我们会选择一个合适的频率,然后通过改变脉冲的间隔时间来调整步进电机的速度。

脉冲频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频率=目标速度(转/秒)×每转需要的脉冲数。

2.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方法:使用PWM调制技术可以在不改变脉冲频率的情况下改变脉冲的时间宽度,从而控制步进电机的速度。

通过改变每个脉冲的高电平时间和低电平时间的比例,可以实现步进电机的速度控制。

较长的高电平时间会导致步进电机转动较快,而较短的高电平时间会导致步进电机转动较慢。

3.脉冲加速与减速控制方法:步进电机的加速和减速是通过改变脉冲信号的频率和间隔时间来实现的。

在加速时,脉冲的频率逐渐增加,间隔时间逐渐减小,从而使步进电机从静止状态加速到目标速度。

在减速时,脉冲的频率逐渐减小,间隔时间逐渐增加,从而使步进电机从目标速度减速到静止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编程控制脉冲信号的频率来控制步进电机的速度。

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选择适合的控制方法来实现步进电机的精准控制。

除了控制脉冲频率,步进电机的速度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驱动器的最大输出速度、电机的最大速度等。

因此,在进行步进电机速度控制时,还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并做好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步进电机的正常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需要专门的延迟。

但是软件中应该做到使速度是连续的渐变,而不是突变。

类似物理里面我们分析的“上抛物体”的运动一样:先按匀减速运动,速度减到零后就变成反方向的匀加速运动了。

不要有从某个速度“突变”为静止,或由静止“突变”为某个速度的操作。

这种“突变”自然会产生冲击振动。

至于这个“匀加速度”、“匀减速度”的加速度大小,则可以根据步进电机的性能和负载的惯性大小来确定。

通常,步进电机都会给出一个“最大力矩”的参数。

根据这个最大力矩,和负载的惯性(包括步进电机的转子和传动机构的惯性在内)大小,可以计算出加速度不应该超过多少。

实际设计时,还应该比最大允许值再留出相当的余地。

当然,我上面说的“速度”、“加速度”都是一个连续的理论值,实际的步进电机是一步一步离散的操作的,和理论规律总会有差别。

但是只要这种“量化误差”不超过一定限度,就可以有满意的效果了。

最理想的是,这个误差的累计值不超过0.5步。

也就是说,假如按照上述“匀加速”、“匀减速”的理论计算,在时刻t的时候应该走到x步(有小数)的位置,而真实的执行效果是:走到的位置总是等于x的四舍五入取整的值。

这是最理想的。

如果算法设计不好,这个累积误差可能会大些。

但最坏的情况下,这个误差的累计值不要超过半个相位周期。

例如,您的脉冲分配如果是“四相八拍制”,那么,累积误差就必须小于4步。

超出的话,就会发生步进电机的“失步”。

上面说的道理,对于采用不采用“细分”,道理是一样的。

只是采用细分后的每一个“步”(“细步”)比原来小了,容易做到比较均匀。

例如上面说的“四相八拍制累积误差就必须小于4步”,如果采用了“16细分”,那么只要小于64“细步”就可以,显然软件里处理起来更容易一些。

但是,只要软件考虑设计仔细一些,不采用细分也是可以做到的。

【看了“广州一丁”兄的回答后,再补充说明一点】
上面“广州一丁”兄说的“减速时间长点,加速时间同时也长点”,就相当于我这里说的“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段中,加速度的绝对值再小一些。

原则上说,这个加速度的绝对值,只要不超过上面说的根据电机性能和负载惯性算出来的允许值就可以。

当然,更小一点冲击更小。

我只是担心,您是否没有按“匀加速”、“匀减速”设计,而是直接由静止突变为某个速度,或由某个速度突变为静止。

如果是那样,问题就比较大了。

一般来说,一个方向的运动,应该分为至少两个阶段,或者还需要三个阶段。

开始是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度段,后段是匀减速段(直到速度减为零)。

如此,中间的速度最高。

假如最高的速度超出了电机或者我们的设备允许的值,那么还应该限制。

于是,中间又多出一个段:匀速段。

这就成了三个段。

这种控制原理上应该是清楚的。

但是实现时的算法,则根据需求不同,有可能需要特别安排。

例如:如果希望速度减到零的时候,位置也恰好走到某个给定的位置,那么后一段的计算就稍微难了一点(最笨的方法需要开平方)。

实践中有不少巧妙的设计,限于篇幅这里不好介绍了。

【看了您的追问后再补充一点】
关于您说的“增加细分,速度就有点慢了”的问题:
假如您已经采用了我上面说的“三个阶段”的设计的话,那么,你如果脉冲频率的算法不动,仅仅把细分增加,等同于把上述的速度、加速度都按照同一个比例减小了。

加速度减小,可以减小冲击。

如果您觉得加速度现在已经合适了的话,那么要想增加速度,就只有加大中间的“匀速段”的速度了。

例如,您如果把细分率加大到原来的二倍了,那么只要把中间匀速段的频率限制值也放宽到原来的二倍,结果中间的匀速段的速度,就会和原来相同了。

当然,这样中间匀速段所占的时间段比原来少了,所以总平均速度还是会比原来小一些。

如希望总平均和原来相同,那可以进一步提高匀速段速度,当然,以不超出设备允许为限。

追问:
我觉得步进电机做匀加速匀减速好难啊。

追答:
限于篇幅这里只能简介一种比较笨(计算量有点大),但道理比较清楚的方法供参考。

您自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想出更加巧妙简单的方法。

方法是:
利用定时器设周期性的中断,中断的周期(下文所称的“节拍”)就等于步进电机最高速度时,脉冲频率相当的周期。

例如,步进频率如果最高限制2000步/秒的话,中断就取0.5毫秒周期即可。

然后,在中断服务程序中,每周期做一次计算,算算看按照上述规则,这一个时刻步进电机应该走了多少步(可以有小数)。

用物理学中的公式,不仅可以算出每个时刻的位置,还可以算出每个时刻的瞬时速度(下文某些判断要用)。

当算出来的位置值大于0.5步时,就发出第一个脉冲让步进电机走一步;当算出来的数大于1.5时,就发出第二个脉冲;大于2.5时,就发出第三个脉冲;……等等。

同时用另一个变量累计已经实际发出的脉冲数。

这种算法可以保证实际执行的步数和理论的步数,误差在±0.5步以内。

这样,按照匀加速的公式,每节拍的步数增量由零开始增加,前一段每周期增量小于1,故实际的脉冲是间隔发出的。

例如从1.5到2.5,期间可能经过了好多个中断周期。

当然,随着平均速度的上升,这个间隔也越来越小。

每周期增量达到1步时(也就是瞬时速度达到1步/节拍时),就进入了最高速度限制的“匀速段”了。

这一段中每节拍的步数增量都等于1,所以每节拍都发一个脉冲。

进入第三个阶段“匀减速”,同样计算,每节拍的增量又逐渐减小,脉冲于是又间隔发出了,而且间隔也越来越大,直到停止。

如果希望速度减到零的时候,位置也恰好走到某个给定的位置,那么进入第三段的时机就必须找准。

可以根据当前的位置到希望停止的位置的距离,来决定是否开始进入第三段。

简单情况下,这个距离很容易确定。

但复杂情况下,例如,目标位置可能随时改变,有可能减速一半时目标位置突然改变变远,是不是要马上再改成加速?而刚加一点速目标位置又改近了,是不是需要马上再改成减速?判断就稍嫌麻烦。

这里介绍一个有些笨但通用的算法:
(1)根据现在的瞬时速度,计算一下:假如现在立即匀减速,到减为静止之前会走多少步的路程;根据现在到目标的距离,判断现在是否还早;如果不早,就立即开始减速。

(2)否则:如果还早,再看现在的速度是否达到了最高限制速度,如果没有达到,就采用匀加速继续前进。

(3)否则,采用匀速(每节拍1步)继续前进。

这一套判断,每节拍都实行,就可以适应各种灵活的需求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