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与水华

合集下载

赤潮与水华

赤潮与水华

赤潮与水华1998年3月下旬香港沿海海域和广东珠江口一带海域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海水泛红色、棕色或绿色,腥臭难闻,海水中的鱼、虾等动物大量死亡,当地沿海各大养殖场损失惨重。

据《经济日报》1998年5月3日报到,此次事件,香港渔民损失近1亿港币,广东养殖的珍贵鱼类死亡超过300吨,经济损失超过4000万元……一、赤潮和水华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赤潮,赤潮实际上主要是海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在湖泊、水库、内海、河口等地区的水体,因水流缓慢,停留时间长,既适宜于植物营养元素(主要是氮、磷等元素)的积聚,又适于水生植物的繁殖,当水中这些植物营养物质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水体过分肥沃,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种现象就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如果水生动物如鱼类、虾类等消耗浮游生物的速度赶不上藻类的繁殖速度,水中的藻类就会越积越多,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出红色、棕色或绿色等,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洋上就称为赤潮,发生在江河、湖泊中就称为水华。

赤潮和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体污染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产生水体富营养的主要原因。

据研究表明,藻类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需要25~30种元素,其中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碳、氮、磷等元素,碳在自然中存在量多而且易得,而水中氮、磷的含量却较少,因此氮、磷通常是水生植物生长、繁殖的制约因素。

而水体污染通常是引起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

(1)工业废水污染。

这些工业废水中的氮、磷含量相当高。

(2)生活废水污染。

人们日常生活如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中都含有较多氮、磷,特别是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使生活污水的含磷量很高。

因为合成洗涤剂中含有焦磷酸四钠Na4P2O7或三聚磷酸五钠Na5P3O10(STPP)。

(3)农用肥水外流污染。

在农业上过量使用氮肥、磷肥以及畜肥,除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分解和挥发外,大部分通过排水进入水体。

水华与赤潮

水华与赤潮
第三单元 爱护生命之水
2、赤潮与水华
一、赤潮和水华的区别
区别Βιβλιοθήκη 主要生物发生地 颜色赤潮
浮游生物
海洋 红色、黄色、 绿色、褐色
水华
藻类 蓝藻、绿藻、硅藻 淡水水域 江河湖
蓝色、绿色、 暗褐色
什么是水华?什么是赤潮?
水华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而引起水体变色的 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
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
养化的一种特征。
二、赤潮和水华的危害
1、破坏生态平衡
2、严重破坏景观 3、破坏渔业和水产养殖 4、危害人体健康
三、发生赤潮和水华的原因
1、主要原因——人类活动
2、重要原因——生物因素
第四单元 合理利用资源 1 珍惜每一寸土地
三、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飞来的山峰
小鸟的悲哀
写生归来
逐草之羊 小草的哀求
议一议, 我们怎样利用土地资源
农民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政府官员
保护土地资源
乡村干部
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 提出建议,说出理由。
1、种植粮食、蔬菜瓜果,为人类提供食物;
2、栽种树木,为人类提供木材;
3、生长牧草,提供放牧牲畜的场所,
提供肉、奶、皮毛等畜产品;
4、用来建房、筑路等等。
耕 地
林地
林地
建筑用地
牧草地
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类型
耕地 林地 牧草地 建筑用地 非农业用地 农业用地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背景介绍赤潮,又称赤潮水华,是一种由海洋中某些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形成的现象。

这些藻类会释放出有害的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赤潮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赤潮水华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赤潮水华的影响赤潮水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赤潮会削弱光合作用,降低水中的氧气含量,导致其他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其次,赤潮水华释放出的毒素会杀死海洋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此外,赤潮还会对渔业、旅游业等人类活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为了解决赤潮水华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赤潮水华防治措施。

1.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减少赤潮水华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可以减少赤潮水华的发生。

此外,加强污水处理工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也是水质管理的重要方向。

2.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通过引入或增加一些天敌物种来控制赤潮水华的繁殖。

例如,引入捕食性的动物来减少藻类的数量,或者使用特殊的微生物来控制有害藻类的生长。

这种方法在一些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通过物理手段来减少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在赤潮发生的水域设置屏障,阻止有害藻类的扩散。

另外,也可以利用超声波、高温等方法来杀死有害藻类。

4.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通过投放化学物质来抑制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投放一些抗生素或杀藻剂来控制有害藻类的繁殖。

然而,化学防治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使用。

5. 水域管理水域管理是通过严格的监管和管理来控制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对水域进行划定和管理,设立禁渔区和保护区,限制渔业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发展。

此外,加强对水域的巡查和执法也是水域管理的重要环节。

结论赤潮水华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解决赤潮水华的关键在于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水质管理、生物控制、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水域管理等都是有效的手段。

水华与赤潮ppt课件

水华与赤潮ppt课件

什么是赤潮?
•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 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 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 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赤潮又称红 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 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 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 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 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 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水华现象目前现状
• 目前,水华现象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 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水华现象发生都很频繁。 • 首先,水华现象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 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 的生存。 • 其次,有些水华现象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 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 水华现象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 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 再次是大量水华现象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 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 贝类的大量死亡。
•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死, 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 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 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 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 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 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 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 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 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 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水华跟赤潮

水华跟赤潮

• 链状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 catenella)甲
藻,可产生麻痹性贝毒 (PSP)。
水华与赤潮– 赤潮毒素
赤潮毒素被统称为贝毒,赤潮对人体健 康的影响主要是毒素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 作用,导致人体的中毒甚至死亡。
赤潮毒素(贝毒)
麻痹性贝毒(PSP)( 海洋藻类形成,存在于软体贝类 中) 腹泻性贝毒(DSP)(症状较轻微) 神经性贝毒(NSP)( 主要由短裸甲藻产生 ) 西加鱼毒(Ciguatera)(藻类分泌,鱼体内氧化作用转化) 健忘症的毒素(ASP)(由一种神经毒性氨基酸软骨藻酸引起)
2.物理化学措施 这类方法包括用化学药剂杀藻和凝聚沉 降等。使用杀藻剂可杀死藻类。藻类被杀 死后,死藻应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 的化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 酸盐沉降。对那些溶解性营养物质如正磷 酸盐等,采用往水体中投加化学物质使其 生成沉淀而沉降。脱氮的物理化学方法有 氨汽提法、沸石法和折点加氯法等。
以上毒素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不是由贝类自身产生, 而是其它海洋微生物在贝类中积存形成。
水华与赤潮的危害
• • • •
恶化水体 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消耗水体的溶解氧 向水体中释放有毒物质
水华赤潮发生机理
• 富营养化是水华与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富营养化 (eutrophication)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 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 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 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养殖过程中,人工投 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池内残存饵料严重污 染了养殖水质.另一方面,由于每天带有大量残饵、 粪便的排换水排入水体中,加快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为水华、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

水华与赤潮学习教案

水华与赤潮学习教案

水华与赤潮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海洋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详细内容涉及赤潮与水华的概念、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重点分析当前我国赤潮与水华频发的原因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危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赤潮与水华的定义、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2. 掌握赤潮与水华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3. 学会分析赤潮与水华的防治措施,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赤潮与水华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难点:赤潮与水华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赤潮与水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图片展示、问题引导、讨论交流。

2. 新课内容讲解:1) 赤潮与水华的概念及成因;2) 赤潮与水华的类型及分布特点;3) 赤潮与水华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4) 赤潮与水华的防治措施。

3. 例题讲解:1) 某海域赤潮发生的成因分析;2) 水华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4. 随堂练习:1) 判断题:关于赤潮与水华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2) 选择题:赤潮与水华的类型及分布特点。

教学环节:练习、讲解、反馈。

2) 拓展延伸:赤潮与水华的全球分布及发展趋势。

六、板书设计1. 赤潮与水华2. 内容:1) 概念及成因;2) 类型及分布特点;3) 影响及防治措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论述赤潮与水华的成因及影响;2) 分析我国某海域赤潮与水华的防治措施。

2. 答案:1) 赤潮与水华的成因及影响:赤潮与水华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水温、盐度等环境因素适宜,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现象。

它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水生生态平衡、降低水质、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危害人类健康等。

水华与赤潮的防控

水华与赤潮的防控
水流扰动合理利用光照控制温度等等赤潮的预防?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加强赤潮监测?加强赤潮预报模式的研究开展赤潮的预报服务?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搞好社会教育和宣传我们能做些什么
水华与赤潮的防控
主讲人:陈加齐 10水1
水华的治理
• 物理方法 • 化学方法 •边氮肥和磷 肥排放量大的工厂、农业生产以及生活污 水的排放 二、生物法 三、换水、清塘、晒塘 四、科学、合理施肥;谨慎使用药物 五、其他方面:水流扰动、合理利用光照、 控制温度等等
赤潮的预防
• • • • • 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加强赤潮监测 加强赤潮预报模式的研究,开展赤潮的预报 服务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搞好社会教育和宣传
物理方法
• 沉藻
利用除藻机收集水藻,通过去除水藻中的气泡, 并将其打碎,破坏其浮游功能,处理后的水藻会逐渐 沉入水底,或被鱼类吞食。
• 捞藻
水库水华多发生在流速很缓的支流、库湾,在 水华程度尚不严重的情况下,采用人工和机械捞藻
• 换注新水
•返回
化学方法
灭藻制剂: 用硫酸铜或灭藻制剂,进行局部用药 可以起到一定的除藻效果。
•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频繁使用化学制剂等容易破坏养殖水体中生态系 统种群结构,况且制剂本身有一定毒性,容易破坏养殖水体 的生态集,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
• 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见效慢,还可能导致新的生态失衡
不管采取什么治理藻类暴发, 不管采取什么治理藻类暴发,关键是要在养殖水 体中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平衡系统。 体中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平衡系统。需要付出大量 的人力、物力、 的人力、物力、财力
我们能做些什么?
• 停止使用含磷等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洗 涤剂 • 加大水华与赤潮的预防宣传,提高周边民 众的环境意识 • 化肥的合理使用意识 • 监督、举报,争做优秀市民

水华和赤潮的形成过程

水华和赤潮的形成过程

水华和赤潮的形成过程水华和赤潮是两种常见的水生生物现象,它们通常在水体中形成,给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介绍水华和赤潮的形成过程。

一、水华的形成过程水华是指水体中大量浮游植物繁殖形成的现象,其中以蓝藻和硅藻最为常见。

水华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营养盐富集阶段:水体中的营养盐,如氮、磷等,过量富集,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2. 初级生产者繁殖阶段:浮游植物开始大量繁殖,利用富集的营养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

3. 生物量快速增加阶段: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迅速增加,形成大量的浮游植物群落,使水体呈现出绿色或棕色。

4. 水华高峰期:当浮游植物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形成水华现象。

水体中浮游植物大量聚集形成浮游植物团块,使水体呈现出浑浊的状态。

水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体中的养分过量和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快速增加。

过量的营养盐来源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放的废水,以及大量饲养动物所产生的粪便等。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导致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加快,从而形成水华现象。

二、赤潮的形成过程赤潮是一种由赤潮藻引起的现象,赤潮藻主要包括硅藻、甲藻和鞭毛虫等。

赤潮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营养盐富集阶段:水体中的营养盐过量富集,为赤潮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2. 赤潮藻繁殖阶段:赤潮藻开始大量繁殖,形成赤潮藻群落。

赤潮藻具有较快的繁殖速度和适应性,能够迅速占据水体中的优势地位。

3. 色素释放阶段:赤潮藻在繁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色素,使水体呈现出红色、棕色或绿色。

4. 毒素释放阶段:部分赤潮藻能够释放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赤潮的形成与水体中的营养盐富集有密切关系。

过量的营养盐来源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和工业排放的废水,以及大量饲养动物所产生的粪便等。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被赤潮藻利用生长,从而形成赤潮现象。

总结起来,水华和赤潮的形成过程都与水体中的营养盐富集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潮与水华漫谈
杨香涛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江苏扬中221200)
1998年3月下旬香港沿海海域和广东珠江口一带海域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海水泛红色、棕色或绿色,腥臭难闻,海水中的鱼、虾等动物大量死亡,当地沿海各大养殖场损失惨重。

据《经济日报》1998年5月3日报到,此次事件,香港渔民损失近1亿港币,广东养殖的珍贵鱼类死亡超过300吨,经济损失超过4000万元……
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怎样发生的?有没有防治的办法?
一、赤潮和水华
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赤潮,赤潮实际上主要是海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在湖泊、水库、内海、河口等地区的水体,因水流缓慢,停留时间长,既适宜于植物营养元素(主要是氮、磷等元素)的积聚,又适于水生植物的繁殖,当水中这些植物营养物质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水体过分肥沃,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种现象就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如果水生动物如鱼类、虾类等消耗浮游生物的速度赶不上藻类的繁殖速度,水中的藻类就会越积越多,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出红色、棕色或绿色等,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洋上就称为赤潮,发生在江河、湖泊中就称为水华。

赤潮和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体污染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产生水体富营养的主要原因。

据研究表明,藻类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需要25~30种元素,其中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碳、氮、磷等元素,碳在自然中存在量多而且易得,而水中氮、磷的含量却较少,因此氮、磷通常是水生植物生长、繁殖的制约因素。

而水体污染通常是引起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

(1)工业废水污染。

这些工业废水中的氮、磷含量相当高。

(2)生活废水污染。

人们日常生活如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中都含有较多氮、磷,特别是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使生活污水的含磷量很高。

因为合成洗涤剂中含有焦磷酸四钠Na4P2O7或三聚磷酸五钠Na5P3O10(STPP)。

(3)农用肥水外流污染。

在农业上过量使用氮肥、磷肥以及畜肥,除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分解和挥发外,大部分通过排水进入水体。

目前,水体的富营养化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研究水体富营养化工作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

相关链接
我国第一个涉及禁磷的法规是1996年10月开始施行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条例明确规定,自1999年1月1日起江苏省太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剂,三级保护区内控制销售、使用含磷洗涤剂。

二、赤潮和水华的危害
一旦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和水华引起危害相当严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赤潮和水华能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大量减少,破坏水产资源。

藻类生物集中在水层表面,其光合作用所释放的O2饱和了水的表层,从而阻止了大气中的O2进一步溶入深层水中,同时大量死亡的藻类分解又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中的溶解氧量逐渐降低,从而导致水中的鱼类、虾类等水生动物大量窒息死亡。

2.赤潮和水华可造成水质恶化,使水体丧失饮用价值和娱乐价值。

由于藻类生物集中在水层表面,使阳光难于透过表层,水下生物因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影响生存和繁殖,如持续时间过长也会引起水下生物的死亡,使水质变臭,人不能进行游泳、垂钓和划船等活动。

还有,某些藻类分泌如NH3、H2S等有害物质
(如夜光藻大量繁殖时会造成水体的氨浓度剧增,当它们死亡时又会分解产生硫化氢),危害水体生态环境,并使其它生物中毒;某些藻类(如多边膝沟藻)产生的毒素可以在食物链中传递,从而引起人、畜中毒,甚至死亡。

3.赤潮和水华可造成营养物质的循环存在,使得水体难以自净。

一方面,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另一方面,水体中死亡的植物在厌氧条件下腐烂、分解,又将氮、磷等营养元素重新释放到水体中,供植物生长利用。

这样循环往复,就形成了植物营养元素在水体中的循环,使它们可长期存在于水体中。

历史追踪
•1972年日本磨滩发生赤潮,一次死鱼1428万尾,损失71亿日元,而名贵鱼种消灭,留存鱼种品质下降。

•1986年福建东山发年一起因食用受赤潮毒素污染的贝类而造成136人中毒、一人死亡的事件。

•1999年夏天,中国渤海湾多次发生赤潮,最严重一次发生水域面积达6300Km2。

水体的富营养化确实危害不浅,那么它对人类是否就是一无是处呢?哪也不尽然,听说过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做“苍海变桑田”吗?这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对人类的贡献。

水体的富营养化致使大量水生植物尸体沉积水体底部,会使水深逐渐变浅,日积月累,这些湖泊、水库、浅海等的水体会演变成沼泽,最终演变为桑田。

拓展视野藻类的生长对水质的影响
藻类等浮游植物体内所含碳、氮、磷等主要营养元素间一般存在着一个比较确定的比例。

按质量计C:N:P=41:7.2:1,按原子数计C:N:P=106:16:1。

大致的化学结构式为(CH2O)106(NH3)16H3PO4。

藻类大量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志,由此可从多方面影响水体的水质。

在适宜的光照、pH和具备充分营养物质的条件下,天然水体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本身的原生质,其总反应方程式可写为:106CO2+16NO3-+HPO42-+122H2O+18H++能量+微量元素→C106H263O110N16P(藻类原生质)+138O2,从反应式可以看出,藻类繁殖所需要的各种成分中,成为控制因素的是氮和磷,所以藻类繁殖的程度主要决定于水体中这两种成分的含量,并且已经知道藻类能吸收的是无机形态的含氮、磷的营养物。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赤潮和水华作为水体的灾害已严重制约着沿海和水域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大力防治,加强水体环境的保护。

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研究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有:1.污灌。

把富含氮、磷的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可以一举两得,而且土壤吸收处理比二级生物工程处理更为彻底。

2.利用生物工程。

在含氮、磷的污水中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这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附或吸收氮、磷、挥发性酚等成分,制约浮游藻类的生长,以净化水质。

在赤潮多发区养殖某些海藻吸收富余的氮和磷,可以减少赤潮的发生,如铜藻可固定2%~3%的氮、0.1%~0.3%的磷,江蓠可固定5.9%~6.1%的氮、0.4%~0.5%的磷。

3.研制无磷洗衣粉,代替含磷洗衣粉。

目前洗涤剂的代磷助剂被广泛看好的是4A沸石,它主要是同碳酸盐、或柠檬酸、硅酸盐体系配合使用。

为了有效地抑制赤潮和水华的发生,我们必须加强水体的环境保护,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建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正确的水资源开发规划,建立赤潮和水华等水体灾害的快速反应机制,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范美坤,陈宇春.赤潮·水体富营养化.化学教育,1999:1~2.
[2]赵彦顺等.赤潮漫谈.化学教学,2000:26~27.
[3]唐有祺,王夔.化学与社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5~129.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