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机智的运用

合集下载

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师的教育机智

浅谈教师的教育机智【摘要】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教师;教育机智;教育措施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智总是与特定的教育情境有关,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中面对复杂而微妙的教育问题时说表现出来的迅速地、准确地、灵活地、恰当地进行行动的能力。

1802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将教育机智作为一个教育问题来讨论,在他的首次关于教育的演讲中,他对教师们说,“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他认为教育机智,“介乎理论与实践之间”;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作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的过程中自然地展现出来;“机智是一种行动方式,它首先依赖于人的情感或敏捷性,仅仅从遥远的意义上依赖于由理论和信念形成的判断”;“机智对情境的独特性非常敏感”。

一、教师教育机制的表现1、教育机智首先表现为克制或耐心面对复杂的、激烈的、突发的教育冲突事件或场景,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

2、教育机智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经历保持一种开放的观点,努力避免用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和传统的、习惯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或冲突。

3、教育机智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一个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总是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需要,时刻认识到学生的“未完成性”或“未成熟性”。

4、教育机智表现为对学生影响的潜移默化教育机智并不总是表现在激烈的、突发的教育情境之中,也表现在对学生影响的潜移默化之中。

用细心去影响学生,用细腻的方式去感化学生。

5、教育机智表现为教师对情境的自信教育机智总是与特定的教育情境相关。

浅谈 教育机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 教育机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教育机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顾名思义,所谓“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迅速、准确、灵活、恰当地做出判断、处理,以保证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

有时候,对突如其来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临时改变教学计划、重新拟定教学设计,以推动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这样,尽管具体的教学程序作了暂时修改,但是从整体教学目标来看,并不会影响既定的教学要求。

语文课堂几种常见的“教学机智”归纳如下:(一)故弄玄虚──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综合性学习,都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小礼物”。

这些“礼物”既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实物,也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乐曲,甚至可以是吸引学生的话题。

只要能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有助于课堂教学,都可以借用来作为课堂教学的“道具”。

我们要相信,学生天生就是乐学的(二) 循循善诱──引导研学仅有兴趣还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有一定的钻研精神。

有些学生读课文,只是留意文章的故事情节,缺少深层次的思考,教师要善于启发,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例如本人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很多同学可以想到“于勒的命运令人同情”,但是问题却深入不下去了。

于是我就让学生开展专题研讨:“于勒的哥哥的命运是谁造成的?”这个“专题”实际上隐含着一系列问题。

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许多结论:1.于勒的哥哥(菲利普)一生也是贫困潦倒的;2.菲利普夫妇的自私是有原因的,也许是环境所迫;3.菲利普夫妇是自私的,也是可怜的;4.资本主义金钱关系不仅可以让人流漓失所、一贫如洗,也可以让人自私自利、六亲不认……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简言之,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养,就要让学生学会“研学”。

(三)欲擒故纵──指导方法学生有了钻研精神,常常还是会出错,但是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可以让学生“把错误犯得更大一些”。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善于利用课堂资源
利用课堂突发事件,引导学 生解决问题
利用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引 导学生思考
利用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合 作与交流
利用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 学策略
教学机智的培养 方法
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储备
学习专业知识: 掌握教育学、心 理学等理论知识
提高教学能力: 通过实践锻炼教 学技能,如课堂 管理、提问技巧 等
培养创新思维: 关注教育前沿动 态,不断更新教 学理念和方法
提高沟通能力: 与学生、同事、 家长建立良好的 沟通关系,促进 教学效果
增强课堂观察和应变能力
观察学生的反应和 情绪变化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和方法
应对突发情况,保 持冷静和理智
教学机智可以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机智可以培 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提高他们 的综合素质。
教学机智可以增 强师生之间的互 动和沟通,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自信心
教学机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课堂突发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机智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教学挑战。
教学机智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 环境。
教学机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教学机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机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机智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机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师教育机智的运用策略1.因势利导。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指顺着学生心理、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加以有效地引导。

学生的发展趋势,既有向坏的方面转化的可能,也易于按人们的期望发展,而教师的“利导”就是基于这种好的发展趋势之上的点拨、引导。

发展他的优点,克服他的缺点,力求使外部的诱导、启发,通过学生内因而起积极的作用,在这里“势”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导”才是施教的重点和中心。

2.随机应变。

教育情境错综复杂,瞬息万变,随时会发生一些意外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能迅速地判明情况,及时地确定行为方向,采取果断的措施,否则会使问题发展蔓延,甚至使自己处于难堪境地。

要适时根据情况,灵活果断地处理事先未预料的问题,及时调节,消除矛盾,如在公开教学中,教师由于紧张在课堂中讲错或说错的现象有可能出现。

有时老师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学生们发现了。

3.掌握分寸。

掌握教育分寸就是讲究教育的科学性。

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通情达理,且说话合度、行为得体、方式适宜。

在教育工作中,如果不注意分寸,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学生过分的赞扬,就会使他们养成骄傲,不踏实的坏习惯,过头的批评,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过分的爱抚会削弱他们的意志,过分的严厉会养成他们性格上的盲从或固执;过分的迁就会形成学生松懈、放任的习性,过分的苛求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高的教育要求会使学生望而生畏,过低的要求则会对他们失去教育意义等。

所以,善于掌握教育分寸,是教师的一种教育艺术,也是教育机智的一种最明显的标志。

教师既要坚持对缺点不妥协的原则性,同时又要耐心诚恳的帮助学生,对需要“热处理”的应抓住时机,当机立断,迅速处理,不能拖延,对需“冷处理”的要不急于表态处理,待时机成熟时再逐步加以处理,使得学生心悦诚服。

2.审时度势。

审时是仔细研究时局;度势是估计情况变化,针对实际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

审时度势的方法常常表现在德育中,当学生处于困境、遇到挫折、遭受突发事件打击时,内心会承受很大压力,如果班主任能抓住这一契机,对这些学生表示关心和理解,伸出热情之手,为他们排忧解难,必然会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灵,充分表达了教师的事业心,品德修养、 制造性思维品质、言语表达功底、课堂民主作风等教育技能、技巧,而不 是花拳绣腿,有意卖弄技巧。
〔单位 河南省内乡县灌涨中心小学〕
第2页共2页
幽默、机灵的教学风格和热情、专注、求实的教学看法的凝聚点,是教师 旁,爸爸到外边干活,我想麻雀也应当是这样。〞老师听完,热情地表扬
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的临界点。在教学中可接受以下几种方法: 了这位同学,这位老师这种“反守为攻〞的方法不失为课堂教学应变的一
一、借题发挥
种好方法。
指对课堂上出现的外来干扰准时进行商量,然后引入正题。如:语文
败。如:一位科学教师正在做试验。“同学们,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这个抽了空气的马德堡半球,当年用了八匹马都未能将它拉开,如今请两 位同学来试一试。〞教师说完,两个同学走上讲台用力对拉,相持不多久, 球竟被拉开了。这位老师随机应变,妙补一语:“早知道你们俩的力气比 八匹马的力气还大,我就该换一个较大的马德堡半球。〞说完,教室内充 满了轻松、解除了教师的窘境。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答,只是把问题反弹给学生,让学生商量之后再因势利导作出正面解释。 如:一位老师在讲《麻雀》一课时,当老师问:“麻雀妈妈是怎样跟猎狗
搏斗的〞这一问题时,有学生说:“这只老麻雀不肯定是妈妈,也可能是
“蝉〞字的词语。〞马上有学生举手,有人说:“金蝉〞……这样,老师 理。
借“蝉〞发挥,马上转移了学生的留意力,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四、妙语补失
二、反守为攻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课堂上教师难免失言,演示试验也难免失

浅谈教师的语言机智

浅谈教师的语言机智

浅谈教师的语言机智“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语言是“肺腑”、“精神”的体现;“诚于中,形于外”,语言是内心的表白。

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意“甜”、“趣”、“短”、“活”,同时更要注意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时机。

因为教育艺术是影响“人”的艺术,影响“人”的前提是知道“人”、理解“人”,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地观察和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情况,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这一手段去使教育对象发生改变。

结合实际工作,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在不同情境中处理幼儿问题的应变技巧:1、让“惩罚”变为“奖励”。

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我们的处理不当极易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正确运用惩罚与批评上要下一番心思,怎样才能让惩罚做到既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又能达到惩罚的效果呢?吃饭了,孩子们都认真的吃饭,只有家宜停了下来和两边的小朋友又说又笑,几经提醒毫无奏效,别的孩子的饭都添了,她碗里得饭仍不见少,几乎每餐如此。

严行制止吧怕影响她的进餐情绪,正当进退两难时,她一起身将椅子摔到在地,于是一个温和的“惩罚”之计油然而生:“呀,家宜椅子摔疼了了,它站不住了,来我借你个位子到老师的大椅子着儿来吃吧?这样就是领吃了。

”坐在老师的椅子上她有些得意,这样既没有说话对象又能看见大家认真吃饭得样子,这一顿饭她吃的可好了。

这样,孩子并没有感觉到老师的“惩罚”,而是在认为老师给她的鼓励,在“领吃”的过程中无意达到了“惩罚”的目的,2、拟人化语言贴近幼儿的心理,让教育语言更具活力。

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说服教育,往往因让幼儿感觉太空而有失说教的效果,所以在教育的语言上一定要贴近幼儿的心理,把语言变得生动一些,那样教育语言才更具效力。

再一段时间中,班里有几名幼儿总爱把小椅子当马骑,几次说服教育后,仍有几名“聪明人士”不失时机的钻空子来搞个“小动作”。

一天,泉龙又在“驾、驾”的骑着马,只听“嘭”的一声响,他那把本已松动的小椅子“散了架”,他被摔倒在地上而且手指处也被蹭出了点血,泉龙很害怕,哭着看着零碎的椅子,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得手破了。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机智的研究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机智的研究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机智的研究教学机智指教师面临新的意外情况时,能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并因势利导地采取有效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是教学教育目标能顺利实现的保证,也是教师从事教学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具有不同性格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事前难以预料的特殊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够对突发的教育问题沉着应对、巧妙处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缺乏教学机智的教师则往往相反,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导致教学教育工作上的挫折和失败。

“教师缺乏了所谓的教学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中的好教师”。

1 本研究对教育机智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1 教学机智的定义。

本研究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突发地,随即变化的情景下立即采取有教育意义的行为的创设。

1.2 教学中教育机智产生的理论基础包括:①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为教学中教育机智的产生阐明了实践基础;②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为教学中教育机智的部动因;③系统观理论为教学中教育机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1.3 教学中教育机智是“智慧的化身”。

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在教学中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1.3.1 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1.3.2 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教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教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敏感捕捉教育时机 巧妙应对教育情境——浅谈如何做一个拥有教育机智的教师

敏感捕捉教育时机 巧妙应对教育情境——浅谈如何做一个拥有教育机智的教师

撷英篇案例背景教育情境是我们每天教育活动、教育实践的场所。

教育时机就位于这种活动和实践的中心。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常常必须在教育时机的这一瞬间,以一种机智的方式去行动。

教育机智是对教育时机的敏感捕捉,是对教育时机的巧妙应对,这一应对可能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也可能是什么都不做。

案例描述学校财务室门口,站着哭红眼睛的儿子、不舍无助的妈妈和手握银行卡坚定要去付费的爸爸。

这样的场景,在此前的招生工作中从未遇过。

我走近的时候,孩子本能地转过身去,用手臂狠狠地擦着眼泪。

“老师,您好!我们考虑好了,要交费。

”爸爸看到我来,便往财务室里走,满脸的无奈。

“不着急,有什么我能帮助的吗?”我问道。

“没有,考虑好了。

”爸爸斩钉截铁地说。

一旁的妈妈默默地流泪,欲言又止。

“您好,我是招生办的老师,有什么我能做的吗?”我转向妈妈问道。

妈妈哽咽着说:“孩子初中一直名列前茅,中考发挥失常,没法进入他最理想的学校。

老师,让您见笑了。

”“不会的,要不这样,缴费先稍等一下,我跟孩子谈谈,你们看呢?”我征询家长的同意。

爸爸妈妈都看向孩子,期待他的回应。

片刻,孩子转过身来,低声地说:“可以的。

”将父母安顿好后,我带着孩子来到了办公室。

“你好,我是招生办的老师,我姓张。

”我先介绍了自己。

“张老师好,我叫王×!”他的眼睛还是红红的。

我给他倒了杯水,递了张纸巾。

安静了会儿,他说:“老师,出分后我一直心情不好,今天来确认入学,但我的同桌今天去他的高中报道,我们本来约好一起去那儿的。

”他又哽咽起来。

“不好受的原因是觉得自己本该跟他进入同一所高中?”我问道。

“是的。

是我自己没有发挥好,怨不了别人。

”王×说。

“为什么没考好?”我追问。

王×想张口,又沉默了。

“你现在可以不回答。

良好的学习状态保持了吗?知识掌握得扎实吗?能灵活运用吗?心理状况如何?”我列出了我能想到的因素,继续说道:“无论什么原因,中考作为检测学业成果和心理素质的手段,有它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育机智的运用
浅谈教育机智的运用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比如学生答错问题,教师出现失误,学生打架,学生辱骂教师等等。

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教师如何巧妙地解决,便是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

教育机智是任何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才能和素养。

乌申斯基曾说:“不管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教育机智显得尤为缺乏。

还记得刚刚登上讲台的我,总是被弄得手忙脚乱,招架不住局势。

有一次,我去上一堂二年级的语文课,当时有七位老师在听。

之前我辛辛苦苦准备了一段精美的导入语。

可当我说到“大自然”一词时,
学生却一脸茫然。

原来学生还没有对大自然这一词语形成概念。

我左思右想,让学生看了看窗外的树木、蓝天、白云,又让他们想象河流、田野的样子,这一尴尬问题才得以解决。

即使我们把课准备得再好,我们也不能确保在课堂上的顺利实施。

如果我们灵活的运用教育机智,我们或许在课堂上可以游刃有余;如果我们缺乏教育机智,我们就会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

如何运用教育机智解决突发事件呢?
1.化干戈为玉帛
有一位以管理严格闻名的教师,担任了一个乱班的班主任,学生们预感到非
要挨整不可了。

第一天上课,就有一个号称在男老师面前能“过五关,斩六将”的女生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写了几个斗大的歪歪扭扭的字:“某某,请回去!”
这位老师走上讲台,见此十分生气,真想狠狠教训学生一顿,让他们知道人是不可以随便被侮辱的,然而,经验告诉他,制作恶作剧的学生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老师的激动,暴跳如雷。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上好第一堂课,于是他微笑的说:“谢谢大家对我的恭维,我还没来就把我的大名登载到黑板报的头版头条了。

其实,我没有这么伟大,更没必要有劳大家把我请回去。

在今后的班级工作中,如果你们认为我不称职,我会自动下台。


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随心所欲,不负责的对待学生,处理问题时不能夹杂个人情绪,任性妄为。

即使当学生眼中冒犯自己尊严
时,也不采取有伤学生心灵,有损教育效果的态度和行为。

2.变“有心栽花”为“无心插柳”
语文课上,一向以调皮出名的小张在同桌回答问题的时候,把一包酸奶放在她的座位上,待同桌坐下时,她便洋相百出,同学们不由得大笑起来。

老师不得不中断讲课,一边让班干部陪她去换衣服,一边对学生说:“看来这酸奶是长脚了,不偏不倚,正好走到了她的凳子上。

”于是让学生回家写一篇作文——《酸奶“长脚”了》。

下课后,小张便找到了老师,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又向同位道了歉。

第二天老师检查作文时发现学生们的作文写得很不错。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许在最没有教育意义的地方,最有教育的活力。

学生在恶作剧时有时我们以不予批评,不加训斥的方式,而是把它转化为一种更有意义的活动,这样或许会更加事半功倍。

3.因势利导,化险为夷
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板书题目《狼牙山五壮士》时,却写成了《狼牙山五位壮士》。

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时教师才明白过来,顿时尴尬满面。

最后他急中生智,说:“同学们,这两个题目相比,哪个更好呢?”学生说:“《狼牙山五壮士》更简练。

”最终圆了场。

即便是老师,他也有出错的时候。

但机智的思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4.便春风化雨为润物细无声
实习的时候,我的课堂总是那么乱糟糟的。

警告他们一遍,他们便安静一分钟。

有一次课,我都警告五遍了,他们依然说他们的。


后我摔门而去,伤心地离开了教室。

三分钟后班长找到了我,说:“老师,对不起,我们错了。

您回去给我们上课吧,我们保证不说话。


教育有时不在于教,而在于悟。

让学生自己去意会,这样或许更有效果。

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会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瞬间,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个脱离预设的,稍纵即逝的“细节”。

即景生成教育资源,让这种灵光一闪“焕发光彩”,让教育更有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