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自然地理学

华南自然地理学
华南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2002)

1概念

平推断层

地面净辐射

径流模数

丰水年组

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

草甸与草原

长日照植物

包气带

生物阻限

2 填空

1逆温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那三种----- ----- --------

2气象学中 A表示--------------气团 E-----------气团,在气候类型中 A代表什么气候E代表----------气候,

3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纪,认为是地球--------大爆发的时代

4新月型沙丘属于-----------向沙丘,沙丘走向一般与风向----------. 在多风向作用下往往形成--------------沙丘

5黄土虽然缺乏水平-----------理但是垂直--------理却极为发育

6生物海岸有------------和-----------------两种

7植物群落的演替按发展方向分为---------------演替和---------------

3 简答

1发现中间凹陷周围隆起的环状地貌形态是否可以判断为火山口地貌?

2流水对物质搬运有那些形式

3动物扩散的3种途径

4水位过程线和水位立时曲线的不同

4论述

1论全球气温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2全球降水量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3土壤资源损失和破坏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4南半球雪线低于北半球原因

自然地理(2003)

1 名词

假整合

地堑

大陆岛和海洋岛

河漫滩二元结构

峰丛

逆温层

土壤田间持水量

指示植物

生物量和生产量

辐射适应

2 简答

A 地质年代中第四纪分为哪几个世

B 根据成因和沉积结构的不同,沉积岩可以哪四种类型

C 大气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D 为什么热带气旋73%以上发生在北半求

E 柯本的温暖多雨气候带包括哪三气候类型

F 流水的线状侵蚀作用有哪三种形式

G 植物群落中种群个数的水平分布方式有那些?

H 海洋动物群落划分有哪几个生态带

I 土壤资源丧失和退化的主要途径

J 以知某流域的径流模数是100000M/KM.年问该流域的年平均径流深度是多少毫米?

3、论述

1 看图说明该河流水量补给可能有那些类型?

2北半球山地南坡雪线一般高于北坡但西拉吗呀山却相反原因何在?

3简述地球板快边界类型和特点

4分析城市气候的各种岛效应

自然地理(2004)

一,名词解释

1,单斜山与方山

2,地面有效辐射

3,喀斯特漏斗

4,先锋群落(植被)

5,多度与盖度(植被)

6,径流系数(水文)

7,变差系数(水文)

8,凋萎系数(土壤)

9,淀积层(土壤)

10,孔道

二,判断

1,片岩是沉淀岩中的一种类型

2,花岗岩属于中性的岩浆岩

3,露点温度越低,表示空气中是水汽的含量越高

4,火山岛属于海洋岛,珊瑚岛属于大陆岛

5,岛屿上的生物种类越多,说明与大陆的分离时间越久

6,第四纪可以称是腐乳动物的时代

7,v型河谷中通常没有河漫滩发育

8,红心洲较尖端的方向通常指示的是河流的下游方向

9,粘质土的保肥能力强与壤质土

10,一套沉淀物由上往下依次出现化学岩、粘土岩、砂岩和砾岩,代表一次海侵过程

三,论述题

1,对流层逆温由哪几种形式?简析其成因

2,简述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3,概要描述湿润条件下由赤道到极地典型植被群落的结构和外貌变化

4,大型水库畜水(如三峡水库)可能对自然环境带来哪些地方的影响

5,观测表明我国东部季风区一些大型湖泊上的年降水量较同区陆地少。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

自然地理学(2005)1、名词解释:

第四纪

假整合

阶地

丰水年组

径流模数河网密度

顶级群落

低位沼泽

爱伦定律

生物阻限

2、简答:

1、山地降水与海拔的关系

2、地面坡度和降水侵蚀的关系为什么

3、土壤资源破坏的表现方面

论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题略

自然地理(2006)

一、名词解释

温度与热量

地面有效辐射

大洋中脊

原生黄土与次生黄土

大陆岛与海洋岛

化学风化

高位沼泽

包气带

径流模数

生物阻限

二、简答题

1、流水对物质的搬运有那些方式

2、水位过程线与水位历时曲线有何不同

3、列出全球植物与动物区系的名称

4、河流所携带的悬浮物质为什么最容易在河口地方沉积

5、动物对植物有那些直接的影响

三、论述题

1、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原因及消减热岛效应的可能措施。

2、试述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及其原因。

3、试述风化壳的基本类型及形成条件。

4、为什么平原天然河道是自由弯曲并不断摆动的?浅析其形成机制。

一、名词解释

第四纪与全新世

矿物与岩石

树线与雪线

气团与锋面

地下水位与地下水埋深

峰林与峰丛

沙漠与荒漠

种群与群落

新北界与新热带界

ALLEN定律与BERGNAN定律

二、简答题

1、比较土壤立组、质地、结构概念的不同

2、顶级群落定义,先锋群落定义

3、什么是海陆风?什么是山谷凤?

4、海岸的类型(组成物质的不同)

5、降水的基本类型(形成过程)

三、论述

1、看图分析河流补给类型(河流补给的类型全给写出来)

2、看图写明ABCD四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地理位置

一、名词解释:40

热带气旋

层理,

香农韦纳指数,

生物阻限

二、.简答题:40

1.海岸类型以及特点

2.土壤对植物的影响

3.桂林山水峰林和仁化丹霞山峰林以及张家界峰林的区别

4.土壤从上往下分为哪几层,并简叙其特点?

三、计算题25

是关于径流模数以及径流系数等的题目,回忆起来记不太清了,回学校找到真题会给你发邮件过去。

四、分析题35

请分析太阳,大气,海洋,陆地之间的地理循环

自然地理(2009)

一、概念与分析

1什么是荒漠?荒漠有哪几种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相互联系?

2什么是群落演替?有几种形式?

3什么是沉积岩相?沉积岩相有几种形式?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20分)

1. 用自然地理方面的原理解释下面的现象:

人间四月芬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 山体足够高时,为什么随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而到一定高度时降水量又减少了呢?

三(20分)

给出十个数据计算Cv值

为什么流域小的河流的Cv值大于流域大的河流?

为什么降水量小的河流的Cv值大于降水量大的河流?

四(20分)

给出数据计算各风向的频率画出风向玫瑰图并能指出盛行风风向和主导风向

五(50分)

1. 自然地理的六要素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排序并说明(从反映的时间及程序分析)

2. 为何冰雪天气对华南地区的损失大于东北地区

一、名词解释50分

第四纪

河漫滩

风化壳

粘土矿物

群落演替

二、25分

给了某地城市化前的洪水过程图,画出城市化之后的图,原因。

三、25分

计算降水Cv值,可能是那种气候类型?

四、50分

1、我国暖温带冬雪,中亚热带地区秋雪,为什么会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损失甚至灾害?08年南方雪灾与03、09年11月华北早雪,从气候、植物角度分析成因?

2、根据桃花源记的材料,从地质、地貌、气候、植物角度分析桃花源在哪个地区。

一,名词解释(50分)

绝对地质年代

沉积层理

泥石流

淀积层

先锋植物

二,计算题(25分)

某湖泊常年补给水源不稳定,湖泊总面积为4平方千米,年平均降水量为500mm,蒸发量为1000mm,湖深5米,年流出量为150万立方米/年。求该湖泊更新一次水需要多少天时间?

三,分析题(25分)

近期电视新闻经常报道一些有关地质、地貌灾害新闻,请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写出一些地质地貌灾害的分类,名称。结合这些地质地貌灾害的特征,在房屋选址、修建道路等方面应做出怎样的规避与防范。

四,简答题(50分)

1、为什么喀斯特岩溶地区的水要比其他地区清澈?

2、为什么寒冷地区的高山湖泊比温带地区平原的湖泊清澈?

3、为什么较低纬度地区的黄河中游冬季结冰,而纬度较高的大连港却是不冻港?

4、为什么温带地区的阔叶林叶片比亚热带地区的抵御寒冷能力弱?

5、为什么热带地区的爬行动物比温带地区的体型大许多?

五,论述题GIS(50分)

1、一个是矢量图,一个是方格图,根据这两幅图计算出一地区的植物所占面积大小,要求你分别写出两幅图对应的计算公式。

2、根据GIS技术得出广州的卫星图像,要求从这幅图中分析广州近1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

2012年综合自然地理

名词解释:5分*10

秒差距

焚风

饱和差

径流深度

活动积温

土壤酸度

接触扩散

种族

等级规模法则

旅游资源

简答:10分*4

1. 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基本观点、大爆炸过程和主要观测事实p16

2.结合图(要自己绘图)写出三圈环球的形成过程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p215

3.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p246

4.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p350

论述:30分*2

1.地槽-地台学说的主要观点,画图说明地槽的形成过程,画出地台的内部结构并简要说明p135

2.什么是人类大陆图,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和人口分布的规律 p85

13华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共30分)

侵蚀基准面

汶川地震

风化壳

哈德莱环流圈

二、简答题(10分一个,共60分)

1、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理效应

2、河流补给形式以及特点

3、解释下列名词并画图

基座阶地侵蚀阶地逆断层

4、说出控制我国的三种天气系统

5、地形和气候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6、垂直地带的特征以及规律

三、论述题(30分一个,共60分)

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2、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

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0×5分)

雾霾

树线

冰芯

极锋

风暴潮

红树林

大陆度

地面有效辐射(或地面净辐射)

化学风化

Bergman定律

二、简答题(共9题,任选6题,6×10分)

1、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

2、沉积岩层面构造的类型及各自沉积形成环境。

3、荒漠类型及各类型的空间分布关系。

4、“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流宛转绕芳甸”中的地理现象。

5、为什么冬季黄河中游结冰,而较高纬度的大连则为不冻港?

6、为什么夏季香港比广州气温低,同纬度西宁比济南气温低?

7、解释电磁波谱,光谱特征,简述清水、泥沙水体、湖泊藻类的光谱特征。

8、什么是“植被红移”?列出三种原因。

第九题不记得了,是关于Landsat TM的。

三、论述题(共4题,任选2题,2×20分)

1、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类型特点。

2、什么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形成机制是?

后两道是关于遥感的,没记起来。

2014年考研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综合909真题(回忆版)

翻译(每题2分,共20分)

1. Air mass

2. Carbon cycle

3. Feminist research

4. Limestone

5. Visual image

6. Gobolization

7. Dew point

8. Tides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 回归年

2. 制度文化

3. 政治整合

4. 活动积温

5. 季风

6. 承压水

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何谓热岛效应,是怎么产生的

2. 影响河川径流的因素

3. 布莱克五阶段模型

4. 绘图说明城市同心圆模式

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植物群落进化、演化和演替的区别。演替的类型

2. 以“国庆黄金周“为例,试说明旅游活动对旅游目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该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学

地理学 说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学家表达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从而在实践上更多地注意质量而不是数量,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心理学而不是经济学。如果理想化一点,人本地理学家应该是这样一个亚历山大·洪堡,掌握着海量的事实——也就是名词。但是他还必须爱好自然、能感悟自然并寻求其意义,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样。“它意味着什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永远藏在人本主义地理学家的意识里,从而使他同时能成为一个道德家和哲学家。 地理学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等,将率先获得较多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发展;地理学中研究人文的趋势将会加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5地理学研究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第七、八章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哪几界?P276-279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1、名词解释:生态学、生境、种群、植被、建群种、群落演替、 生态系统、食物链。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科学;P279 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P279 种群: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体;(P292) 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P297) 建群种: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P298 群落演替: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代替的过程;P302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行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P306 食物链: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连接而形成的一个能量和物质流通的系列。P308 2、简述生物之间的关系。(P288-290) (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彼此不能分开而单独地生存。 (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害也无利的关系。 (4)竞争:对于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要求的不同物种或同种的不同个体,为了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其结果,起初双方都受损伤,但最后是一方获胜而另一方被淘汰。 (5)捕食:捕食者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的现象。捕食者因获得食物而受益,被捕食者则受到抑制或死亡。 (6)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组织中吸取营养,但并不经常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 3、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92-296)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种群的大小:某种生物在一定空间中个体数目的多少;密度:在单位空间中的个体数目。 年龄结构和性比: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根据生育年龄和其他各龄级个体的多少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性比:一个种群全部个体中或某一龄级中雌雄性个体的比例。 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成群分布和均匀分布。 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增长:连续地增殖,增长曲线表现为“J”形曲线;逻辑斯谛增长,增长曲线表现为“S”形 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领域性、婚配制度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着重以人文地理为例 一、人文地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 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 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 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 (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 (3)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 (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 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状态走向回暖迹象 (1)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 (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介绍到国内。 (3)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阵地。 (2)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究中开始应用。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三章 重点总结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1、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 2、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3、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气象学把温度为0℃、维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Kpa。 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就是水平气压场。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临区高。 4、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可以分为5层。 5、表示太阳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

太阳辐射强度。 6、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7、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为? 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占大气体积99%以上的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 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使本身温度升高,而后再以大于3um的长波(红外)向外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m 厚的大气层所吸收。 3)潜热输送。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中。 4)感热输送。陆面、水面温度与底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产生能量输送。 8、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外溢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因此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9、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做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地气-系统的辐射能净收入包括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能及整层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之和再减去大气上界向空间放射的长波辐射能。 10、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1)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称为热赤道。 5)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气温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地区。 11、近地面层常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辐射逆温。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地面或水面上时,也会形成逆温,称为平流气温。 12、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叫水汽压。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3、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绝对湿度或水汽密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14、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简称露点。气温降低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 15、水汽凝结条件? 既要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者过饱和(一方面增加空气的水汽含量,另一方面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冷却,使之达到露点),还必须有凝结核(少量尘埃、烟粒等)。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n.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皿.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Natural Geography (070501)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自然地理专业基础理论素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独立工作和研究能力、适应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Urban Ecology 2、城市环境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 of Urban Environment (三)学制 三年 (四)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哲学Philosophy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 (2)学位基础课: 现代自然地理基本问题Fundamental Problems of Modern Natural Geology 地理信息系统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3)学位专业课:

城市水文环境Urban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rban Land Use and Planning 宏观生态学研究途径与方法Approaches and Means of Macro-ecology Studies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测量与地图学Measuring and Cartography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esigning and Exploratio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sing and Planning of Urban Land 专业外语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 专题讲座Lectures on Special Topics 2、选修课程: 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 程序设计Programming 数据库结构原理Principles of Data Structure 网络基础应用Basic Applications of Network 第二外国语(日语)Second Foreign Language (Japanese) 3、实习 4、专业调查 (五)教学和培养方式 采取自学(系统阅读参考文献)为主,课堂讲学为辅,着重组织范例讲解、答疑及专题调查讨论研究等方式开展教学。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举行译文报告会,研究所结合所学语种全文翻译近期本专业外文文选一篇,并公开报告,由导师组作出评语。 第2学年第2学期举行研究生科研论文报告会,结合专业撰写论文,公开报告,由导师组给出评语。用4周时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践及教学实习。 定期举办研究生专题讲座,经考核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同时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院校的学术活动,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 (六)成绩考核 采用闭卷、撰写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记百分制,分优(90-100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四章

第四章xx和陆地水 1、水的作用? 1)灌溉 2)运输 3)医疗 4)工业中广泛用于能量转化和力的传递介质,例如热电厂、水压机和各种冷却装置。 5)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可提取重要的矿物和元素 2、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质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分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3、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这种现象称为水循环。 4、全球水量平衡特点? 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大洋年降水量加入海径流量等于大洋年蒸发量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 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5、洋的主体指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的水域。 6、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内海(地中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临海相通。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临海相分割,但直接受外海洋流或潮汐的影响。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 7、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氯离子大约在海水的溶解固体中占55%,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8、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地球中心所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是这两种引力的平均值,而地球上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同这一平均值比较,大小有差别,方向也不同。正是这一引力差使海面发生升降,所以称为引潮力。 9、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这就是潮流。 10、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做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因地震或风暴而引起的波浪称为海啸。 11、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 12、洋流的成因和分类? 按照成因,洋流可分为摩擦流(主要为风海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倾斜流、密度流、补充流)、潮流 根据海水温度的高低,洋流可分为暖流和寒流。

自然地理学电子版

自然地理学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1.宇宙和天体 宇宙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 天体根据天体各自的特点可将其归纳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 2.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及其层次 天体始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 星系以上的四级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目前已经观测到,在银河系以外,和银河系同一级别的恒星系统约达10亿个。因为它

们都处于银河系以外所以统称为河外星系或河外星云。 银河系:银河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的天体系统。其中恒星是最主要的成员,数目在1500亿颗以上。除了恒星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星云以及星际气体与尘埃。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地月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月球有规律地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 二、太阳和太阳系 1.太阳系的范围和主要成员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 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从日地关系的角度看,太阳又是一颗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恒星。 太阳的大小、质量、温度等物理性质。 3.太阳系的九大行星 1)九大行星的分类 以地球为界,分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 以小行星带为界,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根据物理性质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2)九大行星的绕日公转运动 行星绕日公转的几个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开普勒三大运动定律。 4.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 彗星、小行星 三、地月系 月球概况月球的大小、质量,月地距离 月球外部没有大气层,这一特点造成了(1)月空永远黑暗;(2)月面温度变化幅度大;(3)缺乏大气层保护的情况下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云语地球 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九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 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 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 答: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 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绪论 简答题 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 名词 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 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放射性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名词解释

差:日月引力对地球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然绕黄道轴旋进,而黄赤交角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点。这就是岁差。(2013) 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轴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 德勒章动: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地球的形状轴与地面的交点)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一现象称为极移,实际上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2008) 分点: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 度:地面点沿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度:某一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 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圆即为赤道。 道与黄道面:太阳位于地球的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中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黄道面与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是重合的。 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二面角叫做黄赤交角,为23°27′。 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地水准面: 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称为地壳,在大陆平均厚度35 km,在大洋下平均厚 5 km。(2008) 幔: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称为地幔。个别缺乏地壳处,如大西洋中部,地幔也可形成地球表面。 物:矿物是单位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基本单元。(2009、2012)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网络课程习题及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 1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C 3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 B、

D、 正确答案: B 4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丁莲观测越来越广泛。正确答案:× 5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正确答案:√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 1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B、 C、 D、 正确答案: C 3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4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指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正确答案:× 5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正确答案:√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 1()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B、 C、 D、 正确答案: C 2地理学的发展未来不太会成为()。 A、 B、 C、 D、 正确答案: B 3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 B、 C、 D、 正确答案: D

4人文地理学家对于自然因素对人文过程作用考虑得比较全面,而自然地理学家对人文因素考虑较为欠缺。() 正确答案:× 5要研究区域分异,必须从整个地表环境着眼,才可能得出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正确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 1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2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 B、 C、 D、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题

成都理工大学精品课程 自然地理学 课后复习题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为什么说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轨迹等与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有什么关联?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有哪些地理意义?如果没有自转和公转,地球会变成怎样? 第四节地理坐标 1.什么是地理坐标?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1.地球的内部和外部构造分别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1.地表都有哪些基本的形态和特征?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1.谈谈对矿物的科学认识 2.举例比较矿物的类质同象和同质多象 3.比较石墨和金刚石形态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地壳运动极其构造行迹 1.地壳运动与变形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如何认识板块的相对运动与绝对运动? 第三节关于大地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形成的? 2.什么是转换断层?其研究有什么作用? 3.浅谈有关板块驱动力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1.火山和地震产生原因? 2.中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 第五节地壳的演变 1.相对年代法与绝对年代法的区别是什么?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1.什么是气压?气压的垂直分布有什么特点?水平气压场不同区域对应的天气是什么样的? 2.大气如何分层?为什么对流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3.大气热量的来源有哪些? 4.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有哪些特点?逆温层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1.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空间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2.降水的类型有哪几种?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都有哪些?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1.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2.行星风系是如何产生和划分的? 3.什么是三圈环流? 4.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产生的原因分布是什么? 5.锋的形成原因与分类是什么?每种类型的锋对应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6.气旋与反气旋的区别?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1.气候形成的不同因子有哪些? 2.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有什么区别?地中海型气候又有什么不同?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系统中采用的等级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一,原核生物界: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 细菌和蓝藻; 存活于所有水体和湿润陆地环境。 二,原生生物界: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其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 三,植物界: 1,细胞中具有明显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包括全部藻类植物(蓝藻除外)和所有高等植物。 2,高等植物分为①苔藓植物和②维管植物。而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真菌界:真核生物,体内不含可行光合作用的任何色素而系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五,动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两大类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如日光、热、水、风、矿物盐类和其他生物等。 3,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4,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几个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二,生态因子(光,温,水,气,土)与生物 (一)光与生物 1、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 2、对植物的影响:光的性质、强度和日照长短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 3、光对动物的生存、行为和分布具有直接作用。 (二)温度与生物 1、温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形态结构、行为、数量和地理分布。 2、植物一般生活在0—45℃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生长加快,温度降低,生长减慢。当温度超过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就停止生长,甚至受到伤害。 (三)水与生物 1,根据植物需水程度不同,可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等生态类型。 2,动物对干旱环境适应的方式:迁移;保持体内水分;夏眠。 (四)空气与生物 1,空气对生物的影响可从空气的化学成分和空气运动两个方面考察,而且前者尤其重要。 2,植物具有吸收大气中污染物的能力,具净化环境作用。 3,风的有利影响:是植物孢子、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 (五)土壤与生物 1,土壤的机械组成:粘土多生长浅根性植物;沙土发育深根系为主的植物;在基质流动性很大的沙地上只有沙生植物才能够生存。 2,土壤的酸碱度(pH) 3,土壤盐渍化:红树、盐角草、盐爪爪等。 (六)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复习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 2、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3、经济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在地球系统中: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这种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具有独立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自然地理环境。 6、地理壳的上限为对流层顶;而下限与整个地壳的界限一致,包括了玄武岩。其理由是深成岩也参与地理壳的物质循环,而深处的能力转化又决定着构造作用和普通的地震。原苏联学者中较新近的一件事A.E.科里瓦鲁茨基在1977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中,大气循环是根本的。因此他把对流层的上限作为地理壳的上限,而把区域性潜水的不透水层顶部作为下限。 7、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由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

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交织组合形成。 8、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物质组成、能力组成和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等。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 9、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是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一个空间结构稳定的自然综合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各种过程的方向、强度、形式等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自然现象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不会导致自然综合体的更替,是在现有的空间结构中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该自然综合体的空间结构是保持稳定状态的。因为这种随时间发生的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是周期性重复出现的或有一定的节律性的。10、地球大小的重要意义:1、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2、没有现在的这样的大气圈,就没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没有生物。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1、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0*10000km,这样,就可以将投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线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各不相同。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热量状况有关的自然现象也是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2、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圆球体,当它受到来自一个光源的照射时,就必然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从而产生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