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融合术综述

【摘要】腰椎滑脱(Lumbar spondylolisthesis)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创伤、劳损等原因造成相邻椎体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
脊柱融合术(spinal fusion)在治疗椎体滑脱的疾病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脊柱外科和内固定器器械的发展,脊柱融合术有了很多方法,包括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脊柱后外侧融合术,微创方法有应用内窥镜、特殊显露器械或经皮入路完成腰椎前、后路融合固定术等等。
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前路腰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腰椎滑脱;ALIF;PLIF;TLIF;一、腰椎滑脱的发病机制:腰椎承受胸椎向下传导的压力,又向下传至骶椎和骨盆,它的骨性结构形成一个前凸的弓形,扩大了躯干重心基底的面积,加强了直立姿势的稳定性,对负重及维持腰部的稳定至关重要;同时也形成正常成人腰椎以L3为中心前突,L4,L5 有向前下移位的倾向,而L3及其以上腰椎则有向后下移位的倾向。
由于此弓形以骨盆和骶椎为基础,故骶椎和骨盆的空间排列结构尤其是前后方向的倾斜对腰椎前凸和前倾的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两个相邻的椎骨由前部的上下椎体、椎间盘形成的椎体间纤维软骨连结和后部两侧的上下关节突形成的微动滑膜关节形成一个三关节复合体,关节囊、韧带附着于周围,联系于节段之间,进而形成了骨-间盘-韧带复合体,称为脊柱功能单位,也可称为运动节段。
背侧的肌肉(腱)、筋膜一方面作用于所跨过的脊柱后部关节,可对后方关节产生压力,使脊柱各运动节段得以伸直和排序,维持直立姿态,同时中和前部的作用力;另一方面则构成运动的主动部分。
腰椎间盘突出内固定融合术后,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内固定融合术后,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腰痛症状,而腰椎间盘突出内固定融合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术后需要进行充分的护理和注意事项,以帮助患者切实恢复健康。
一、术后康复护理根据手术情况、手术方式和个体差异,术后康复时间不同,一般需要床上休息1~3天或卧床7天,待疼痛减轻后逐渐恢复活动。
在床上休息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平卧位或侧卧位,饮食及大小便需卧床,最好连接尿袋,减少伤口及手术区的移动,避免拉伤手术区。
2. 细心照顾患者情绪,保持心态平静,保持愉快的思想状态有利于术后恢复。
3. 术后早期应多给予简单的床上运动,如翻身、上下床、左右转动,以防止疲劳与交叉感染。
床垫要保持清洁干燥,换洗时要注意协助翻身。
4. 注意术后排气,预防便秘。
5. 保持切口干燥清洁,以防感染。
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在术后7~10天拆线。
二、术后注意事项术后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活动、药物等。
1. 饮食方面:术后24小时内以流质为主,如白米粥、面汤、果汁等,次日开始进食软食,如面条、粥、蛋类、奶制品等,当渐渐适应时,逐渐增加饮食种类和量。
忌吃过硬、过冷、过热、刺激性、去燥性、油腻性食物,以免影响手术区的恢复和肠胃道的功能。
2. 活动方面:腰椎间盘突出内固定融合术的康复过程需要慢慢进行,患者需要尽可能多进行适当的运动,来帮助康复。
适当的步行和体操是最好的开始,并逐渐增加运动量。
手术后患者要避免长时间的坐、站、行走,尤其是摆臀、低头、扭腰、站立时间过长等动作,以免增加腰椎间盘的负担和损伤。
3. 药物方面:术后要按照医生开的处方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剂量。
应注意药物的时间、剂量等。
术后应注意避免过度用药,以免引起药物依赖或药物过敏反应。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内固定融合术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非常重要,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及时跟进康复治疗方案,切实掌握正确的康复技巧和方法,以达到疾病的最佳康复效果。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TLIF介绍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介绍经腰椎后路的椎间融合术PLIF诞生于上个时间50年代,由于椎间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丰富的血液供应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因而融合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也随之改善;但是PLIF手术术中需要腰椎两侧广泛的椎旁肌剥离,导致椎旁肌术后一定程度的失神经改变;需要切除两侧更多的后方结构,如椎板,椎间小关节等;技术上需要对双侧神经根进行一定的牵拉,增加了神经根损伤的几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技术TLIF,术中一般不必牵拉神经根,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TLIF技术获得迅速推广;但是手术的肌肉入路并没有改变,开放腰椎后路TLIF手术对肌肉的损伤的缺点仍然影响着TLIF手术的远期疗效;与腰椎融合技术同步发展的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MIS;1997年,Foley和Smith提出管状牵开器技术,解决了脊柱后路的微创入路问题,减少了腰椎后路常规手术对椎旁肌的牵拉和剥离;2001年,Foley提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应运而生;2002年,Koo首先报道微创经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技术MIS-PLIF,2003年,Foley首先报道了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MIS-TLIF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MIS-TLIF在手术技术、适用指征等方面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为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手术适应征1.症;2.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3.症;4.腰椎退变性侧、后凸;经过在国内外脊柱中心的学习和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究了相关资料,作者在全面掌握了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技术的基础上,对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的器械和技术作出改良,使得学习曲线大大降低,在保留原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减低了手术时间和费用,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医生可以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更多的患者受益;:全麻;体位:俯卧于标准手术台;手术技术1.减压在C臂透视辅助下决定手术切口;标记两侧的椎间小关节,在正位相,标记出手术椎间隙上下的椎弓根位置;最后标记上下椎弓根外侧的连线;在此连线上做手术切口;切口长2-3cm,一般位于正中线旁开2指处;切开深筋膜后,在椎旁肌外侧沿Wiltse入路分离间隙;放置逐级牵开管道,完成扩张后,工作通道底部置于椎间小关节复合体,旋紧固定臂;对于单侧神经根致压者,切口选在症状侧;切除下关节突及部分上关节突,完全显露椎间孔,解除神经压迫;如病人存在中央椎管狭窄或对侧侧方椎管狭窄,可将手术床向对侧倾斜,并将工作通道向内倾斜,可清晰显露增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的,以椎板咬骨钳或带弧度高速磨钻实现充分减压;2.椎间隙准备和椎间融合在工作通道下,逐级放置椎间撑开器,切除软骨终板及大部纤维环和髓核,显露骨性终板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上位神经根,避免损伤;完成椎间隙准备后, 进行椎间植骨融合操作;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是理想的植骨材料,但同时又带来附加的手术创伤,造成取骨区并发症;作为替代手段,目前常用的选择是应用内置自体松质骨的椎间融合器Cage,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和临床疗效;国外学者应用椎间融合器结合重组骨形态蛋白-2rBMP2等,临床随访也获得良好疗效;融合器的材料也出现一些改进和革新;从最初的钛金属,弹性模量更接近骨组织的聚醚醚酮,到可降解的多聚体材料PL-DLA等;在椎间融合的基础上,也可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实现360度融合;3.经皮椎弓根螺钉器械固定在C臂透视辅助下,选择椎弓根螺钉的进针点;通常进针点位于横突根部和上关节突基底的连线交点;和开放腰椎后路手术相比,椎弓根螺钉进针点可更偏外,以获得更大的向内角度,增加螺钉的抗拔出力;决定了进针点后,以Jamshidi针进行椎弓根穿刺,以正侧位透视纠正进针方向,理想的进针方向和深度是,在正位相上,Jamishdi针的针尖接近椎弓根投影的内侧缘时,侧位相上针尖正进入椎体;确认以上方向和深度后,放入椎弓根导针,以空心丝攻进行椎弓根的攻丝,应注意导针的位置,既要防止操作中导针退出,更要注意攻丝的过程中带入导针,如果穿透椎体前方,可能造成内脏和大血管的损伤;完成攻丝后拧入合适长度的椎弓根螺钉;重复以上步骤放置其余椎弓根螺钉,放入固定棒,进行节段压缩,恢复腰椎前凸,最后完成固定;术后处理术后第一天可以下地活动,三天内出院;临床疗效一般而言,MIS-TLIF的疗效与常规TLIF手术相当,但在手术相关创伤、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以及康复时间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有多项研究比较MIS-TLIF和open-TLIF手术的两年随访结果,临床疗效相似,但MIS-TLIF 术后早期较轻,住院时间短,早期康复,并发症较少;MIS-TLIF的临床疗效不低于开放TLIF手术;但在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和手术和治疗的相对费用来说,MIS-TLIF具有明显的优势;。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每年约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性和非融合性两大类。
椎间融合手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
本文主要就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优缺点及新近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腰椎间盘是身体负重量最大的部位,一般认为机体从20岁以后椎间盘便开始退变,外伤及腰椎反复活动和负重等均能加速这种退变。
当退变到达一定阶段,纤维环产生薄弱区域,其内部的髓核便会突出。
椎间盘(髓核)突出时神经根及硬膜囊会直接受到压迫,产生神经根痛及功能障碍,这是由于神经根对机械压迫非常敏感,因为神经根没有周围神经那样的结缔组织保护鞘[2]。
突出物压迫和机械刺激还会影响椎管内小血管,致神经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引起功能障碍。
有研究认为,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功能障碍较单纯压迫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当椎间盘突出发生时,髓核还能引起神经根、硬膜和马尾神经的炎症,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确认。
新近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椎间盘突出会在局部产生免疫反应,这是因为正常的髓核封闭在纤维环中,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的某些成分便会与机体在神经根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2 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的概念首先由Cloward在1940年提出,即切除椎间盘,通过植骨或内植物将椎体间关节融合。
经过不断发展,椎间融合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
椎间融合术可以切除导致疼痛的椎间盘,并提供腰椎节段间坚强的融合固定,以维持腰椎的承重作用,同时可以恢复椎间隙的高度扩大椎间孔,解除或缓解神经根压迫[2]。
手术治疗原则是充分减压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目的是去除突出物造成的压迫和刺激,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3]。
按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手术配合

感谢观赏
• (3)合理安置体位:后路腰椎手术采取俯卧位,俯卧位垫根据患者胸廓 和腹腔的容量节中间空隙,需让患者之胸部、腹部有空间移动,达到 胸部、腹部不受挤压的目的,使患者通气时胸腔、腹腔可自行舒缩, 以维持正常的呼吸频率、通气功能及静脉回流。俯卧位时主要的受力 点如为脂舫按海或骨隆突处,由于长时间的被动体位很容易发生皮肤 压力图,床单位予以大棉垫铺置,避免管道衣物等异物受压,膝部减 压安置男性生殖器注是护,面部受力点间歇减压,同时避免眼部压迫。
• 腰椎前侧(经腹膜)手术: 经腹膜腰椎前侧入路通常用于融合 L5-S1,虽然显露L4-L5椎间隙时需要游离部分大血管,但是该入 路也可用于L4-L5的椎间融合。
• 腰椎前外侧(腹膜后)手术: 与经腹腔入路相比,经腹膜外显露 腰椎前部有以下有点:1.可以显露L1至骶骨的所有椎体,而经腹 腔入路很难显露L4水平以上椎体;2可以利用此入路行感染的引 流,没有术后回肠炎的危险。
• 7.椎板减压用榔头、骨凿、咬骨钳或椎板咬钳咬除椎板,在目标 节段完成椎板切除。递神经剥离子、神经根拉钩探查松解神经根。
• 8.切除病变椎间盘、椎间隙和终板的准备根据医生习惯递椎板撑 开器、椎间撑开器撑开。递尖刀片切除后纵韧带,递髓核钳(先 直后翘)、椎板咬钳、咬除椎间盘。备推拉器、镶凿。备不同型 号的铰刀,用铰刀撑开椎间隙直至获得理想的椎间高度,用最后 的铰刀维持椎间高度。用刮匙(各种型号)去除间盘碎片和终板, 反复旋转刮除残留的软组织和软骨。
• (2)患者心理护理:腰椎手术患者术前往往行动不便,对手术后的愈后期望 高,希望恢复正常生活。所以术前要给予患者正确、客观的心理预期,避 免术后引起不必要的心理落差。2.术中关注的问题
• (1)严格执行核对制度: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在麻醉前、 手术切皮前、手术结束时根据手术安全核查表的各项内容认真核对并 签名。
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 椎间融合

淮安市中医院骨伤科 秦树连
• 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 出、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的常用手术路径。 其手术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切除椎体后 缘及椎关节增生的骨刺、切除突出的椎间 盘,直接解除对神经根脊髓及椎动脉的压 迫;二是通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盘 植骨,使椎间盘融合,达到稳定腰椎,消 除对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的 动态刺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稳定 性高(三柱固定)、固定节段少、影响脊 柱活动度小等优点。
一、名词解释
• 椎管狭窄:临床上以退变性椎管狭窄为最 多见,包括: • 1、椎间盘蜕变 • 2、随之而来的是椎体唇样增生 • 3、后方小关节也增生、肥大、内聚、突入 椎管 • 4、椎板增厚 • 5、黄韧带增厚,甚至骨化。
• • • • •
其他原因也可引起椎管狭窄: 1、腰椎滑脱 2、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产生的椎管狭窄 3、继发性,如全椎板切除后形成的瘢痕 4、腰椎爆裂骨折,椎体向椎管内移位
椎间盘的解剖
二、组织解剖
• 腰椎共有5块,腰椎的椎体较颈椎和胸椎大 而厚,主要由松质骨组成,外层的密质骨 较薄。椎体呈横肾形,上下面平坦,周缘 有环形的骺环,环中骨面粗糙,为骺软骨 板的附着处;前面较后面略凹陷。
二、组织解剖
组织解剖
• 椎间盘的作用:对脊柱具有连接、稳定、 增加活动及缓冲震荡的弹性垫作用
七、小结
• 熟悉椎弓根内固定器械的特点 手术护理人员要在术前熟悉掌握椎弓根钉内 固定器械的特点,充分了解各种内固定是如 何进行撑开、压缩、固定;椎弓根钉钉长度 如何根据脊椎的部位、患者的性别、身高进 行选择;熟悉椎弓根钉钉植入顺序及医生手 术的特点,才能更好的配合术者进行手术, 减少手术时间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并发症。
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腰椎融合术(LIF)是一种通过将融合器置入椎体间,从而使椎体间融合的技术。
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椎肿瘤、外伤、脊柱畸形等领域。
自腰椎融合术诞生以来,应用最为普遍的是两种后方入路: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
在过去的15年里,多种前、外、侧方入路被广泛的运用,这些手术方式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的优势在于:在充分暴露椎间隙植入融合器的前提下,不损伤椎旁肌肉及后柱结构。
本文就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XLIF)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解剖学研究、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做一综述。
一、XLIF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XLIF)最早由Pimenta1等在2001年报道,其自1998年至2001年在内窥镜下完成了100余经腰大肌入路的前路椎间融合术。
此后,该种术氏不断发展并出现了不同的器械通道。
据报道,XLIF的适应症1-3包括节段性脊柱不稳、盘源性疼痛、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人工椎间盘术后翻修、胸腰椎骨折、肿瘤、以及进行性、退变性脊柱侧弯等。
近年来也出现了将XLIF用于治疗急性椎间盘炎、单节段结核、腰椎骨折4、5、12的报道。
XLIF的禁忌症1.3报道不多,包括以前广泛的腹膜后手术(如肾手术)和L5/S1水平的疾病、严重的椎管狭窄、中重度滑脱、旋转型侧弯,以及腰椎骶化,因为腰椎骶化可能包含变异腰肌解剖和移位的腰丛神经。
同时,据报道,治疗失败的一个很大的风险是骨质疏松6;因此,骨质疏松症(T-score 2.5)是手术的相对禁忌症。
骨质减少患者(T-score 1.0至2.5),需要采用较宽的融合器或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来减少沉降的风险7.8。
二、XLIF的解剖学研究2003年,Moro10等针对腹膜后外侧入路内窥镜下腰椎手术安全区进行了评估。
使用了30具防腐尸体,其中6具用于研究神经根和腰神经丛的位置,将尸体冰冻至-80℃,然后将尸体沿腰椎椎间隙、椎体上1/3处以及椎体下1/3处水平切开,在计算机中输入每个切面的腰神经丛和神经根的照片.定义椎体前方为A区,椎体后方为P区,椎体按照前后依次平均分为I-IV区,计算机可以分析出相应区域的腰神经丛和神经根的分布;解剖剩下的24具尸体,观察生殖股神经在腰大肌的走行及两者的位置关系。
2021版: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1版: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摘要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但其具有一定的学习曲线,且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把握不准会带来不良后果,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LLIF的专家共识。
为规范LLIF在国内腰椎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推动该技术的稳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制定了LLIF专家共识,以供业界参考。
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由Capener[1]于1954年首次报道并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其后,Larson等[2]于1976年将该术式改良并广泛地应用于腰椎疾患的手术治疗。
2006年,Ozgur等[3]首次应用L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L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在获得满意手术效果的同时,该项技术具有出血量少、植骨面积大和融合率高等优点。
但由于LLIF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而且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把握不足,导致在围手术期的评估与处理、并发症防治及术后随访等诸多方面存在争议,对LLIF的稳步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LLIF的应用在国内尚无相关专家共识。
为规范LLIF在国内腰椎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推动该技术的稳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4]进行LLIF专家共识的制定。
本共识由工作组详细查阅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后,制定共识所用的调查问卷,并邀请以腰椎学组委员为主的国内65位脊柱外科专家共同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
调查研究过程先后经过三轮问卷调查及会议讨论,按照Delphi调查研究法对问卷中获得70%(含)以上专家同意的条目纳入共识范畴,并以此为依据起草了本共识,以供广大同道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融合术
后外侧融合术
PLF 是腰椎融合术中 开展最早最普遍的术 式, 其通过将病变节 段间横突和小关节去 皮质处理后,在其间 植入大量的碎骨使上 下节段融合。
腰椎融合术
优点:手术方法简单且易于暴露。 缺点:由于不对椎间隙进行处理,易出现椎间隙的异常运 动。同时椎间盘源性疼痛得不到解决。由于其侧方沟槽内 缺乏机械性应力刺激及软组织的阻挡,使得后外侧植骨较 易吸收。 但如能做到彻底地去除植骨区的皮质骨、充分地植骨、再 利用器械的加压作用,使得植骨块和植骨床紧密接触,保 证植骨处有较好的融合环境,PLF 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腰 椎融合术。
cage操作
植入后术野
两枚cage应对称
thank you
暴露
部分切除椎板和小 关节,小关节的外 侧部分必须保留以 维持后主的稳定性
cage操作
暴露
椎板切除后,切除 黄韧带,暴露硬膜 囊和纤维环后缘
cage操作
暴露
用神经保护器小心 轻柔的将硬膜囊牵 向对侧,以显露椎 间盘的外侧缘
cage操作
暴露
牵拉硬膜囊时,应仔 细对椎体后方硬膜外 静脉的出血进行止血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单独使用融合器时,融合器可 陷入椎体或移位,故多与后路 内固定联合应用。使用融合器 后,后路内固定的要求下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正天cage
正天cage
表面锥形齿防止融合 器移动,提高稳定性 PEEK及钛两种材质 便于术后影响检查 垂直植骨窗最大化,便于 植骨,获得长期稳定效果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椎间融合术
是通过腰椎前、后路手术在椎间植骨或植入cage并植骨等 方法,使腰椎间关节之间发生骨性结合,从而建立和维持 腰椎稳定性。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按手术入路不同,椎间融合术分为三种
ALIF PLIF
前路椎间融合术 后路椎间融合术
TLIF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矢状位上5°锥度, 以符合解剖 子弹头型设计,便于置入, 可自动撑开椎间隙
正天cage
cage操作
暴露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 者取俯卧位,取后正中 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脂 肪
cage操作
暴露
切开棘突两侧的 腰背筋膜,钝性 分离椎旁肌
使用自动拉钩最 大限度地暴露椎 板、关节突和横 突
cage操作
cage操作
软骨终板处理
将椎间隙中的剩余间盘组织及软骨终板去除, 直至骨性终板有出血点为止。
骨性终板应尽量保留,因其强度大,可以很好 的防止植入后cage下沉。
cage操作
软骨终板处理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交替使用终板锉、 骨刮刀来清理附着在骨性终板上的 软骨终板,器械的使用规格必须与 融合器的规格相符,以便使cage的 植入更加顺利。
LIF的优点
由于椎体和椎间盘承受腰椎的大部分载荷,故椎体间 植骨使腰椎的稳定性更佳。 椎体间接触面积大,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植骨床,植骨 融合率较高。 可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隙,有利于神经根减压。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ALIF
前部腰椎融合术(ALIF)是经 过腹部切口,将受累脊柱的一 部分切除并植入替代物。同时 给以内固定加强整个结构的稳 定性 前路椎体间融合可以在直视下 处理椎体间终板
PLIF
TLIF
1、保护大部分后纵韧带,能防止 1、对椎旁组织损伤仍较大,导致术 植骨块的移位,利于骨融合 后腰部力量减弱,术后生活质量影 2、避免过多牵拉硬膜囊和神经根 响较大。 2、技术要求较高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脊柱手术应用内固定的目的是要达到固定节段的骨性融合。 单纯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时,负荷完全由后方结构传递,可能导致内固 定失败,如断钉和螺钉切割椎弓根移位。 一定要确切、有效的植骨。
cage操作
植入cage
将cage齿状面朝向上下终板, 通过骨锤敲击植入器尾端将其 植入,cage应在椎间隙中,距 椎体后缘3—4mm。同理植入对 侧cage
cage操作
选定cage型号
根据术前对施术椎节的影像学测 量结果及最大试模型号,选择相 应大小的cage,并将骨碎片填入 植骨腔中,并用压紧器将植骨碎 片压实。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TLIF工作区域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优点 ALIF 1、对椎管结构干扰小,避免神经 根和硬膜囊损伤 2、腰椎后部骨性结构及椎旁肌无 伤 1、直视下操作神经根及硬膜囊 2、较为完全的切除间盘组织 3、一个切口 缺点 1、创伤大,剥离少 2、大血管损伤 3、男性交感链损伤 4、必须再行后路内固定器械支撑 1、过度牵拉导致神经根及硬膜囊损 伤 2、植骨块可能移位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ALIF工作区域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PLIF
是通过切除后路椎板后牵 开硬膜囊和神经根,切除 椎间盘,置入植骨块或融 合器于椎间隙中,并辅以 后方钉棒内固定器械达到 稳定脊柱及提高融合的术 式。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PLIF工作区域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TLIF
通过后方一个切口行前柱支 撑 在一个切口内单侧进椎管, 达到减压和融合的目的 同样具有通过使用椎间融合 器使前柱获得支撑的生物力 学优点
cage操作
摘除间盘
首先以手术刀矩形切开后 纵韧带和纤维环,然后用 各种髓核钳取出椎间盘
cage操作
摘除间盘
常规清理椎体后缘及其下 位椎体后方上缘骨赘,以 方便显露间盘
cage操作
摘除间盘
应确保在间盘摘除 时,硬膜囊始终处 于保护状态下。
cage操作
椎间隙测量
将带槽开路器插入至椎 间隙,位于其头部下方 有刻度标线,大多数情 况下,开路器插入的深 度为25—30mm。
腰椎椎间融合术
市场部 张淼
目录
腰椎融合术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正天cage
cage操作
腰椎融合术
适应症
腰椎结核 腰椎骨折 先天性畸形
发育性畸形
腰椎退行性疾病 椎间盘疾病
腰椎融合术
原理
以病变椎体为中心, 在病变的上一个椎体 和下一个椎体间进行 融合,使其成为一个 整体。
作用
cage操作
椎间隙测量
开路器从8mm开始,每规格 以1mm递增,直到13mm
将最薄的一侧插入椎间后, 旋转90°,以撑开椎间隙。
cage操作
椎间隙撑开
依次在两侧椎间隙中交替插 入大一号的试模,直到椎间 隙的高度足够已达到神经根 的减压
此步骤需用神经根拉钩来保 护。
将一个试模滞留在术区,以 保证对侧有足够的空间来处 理终板和植入融合器。
限制运动
维持解剖 防止畸形发生
腰椎融合术
后侧融合术 后外侧融合术 椎间融合术
腰椎融合术
后侧融合术
后侧融合术是最早的腰椎融合技术,其融合的部位为双侧 椎板和关节突,其适应证非常局限,只能在椎板保持完整 的情况下方可应用。 且不能解决因退变或破裂的椎间盘 产生的盘源性腰痛。 现在已经基本上被淘汰,但是为现代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