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合集下载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城市规划原理《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

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

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建筑等。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查。

在本书中,他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作者在书中首先提出了自己的重要关键词——外部空间。

外部空间——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不同于无限伸展的自然环境。

进而提出了积极空间(P)与消极空间(N),前者满足人的意图,从确定外部边框并向内侧整顿秩序;后者是自然发生的,具有扩散性。

在一些概念相对明了之后,作者开始对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进行了探讨。

一、尺度关键的设计公式:D/H 可以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与高度,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脸部高度同距离,还可以是广场的宽度与主体建筑的高度之比,人与墙体高度或宽度之比,对于这些比例的掌握与理解,可以让我们从一个理性的角度来创造一个适宜的,充满活力的空间,使空间成为一种节奏。

卡米洛·希泰(Camillo Sitte)做了有关广场大小的阐述,按照他的说法,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2倍。

这里更多的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从人的视线角度,人的体型特性(身高,体宽等),人与人之间不同距离产生的影响说起,进而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两个假说:1、十分之一理论: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

2、外部模数理论外部空间可以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是我们在设计外部空间是有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二、质感这里涉及的是人与感知物间的不同距离产生的不同质感, 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是有利的,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外部空间设计》一书通过对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深入解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案例和实用的设计技巧。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对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书中对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的目标和意义、设计的要素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通过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明白了外部空间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摆放家具和装饰,而是需要考虑到空间的功能、结构、材料、色彩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外部空间设计。

其次,书中通过大量的设计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实践技巧。

这些案例涵盖了住宅、商业、公共空间等多个领域,每一个案例都展现了设计师对于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创新设计。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深刻体会到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同时,这些案例也启发了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的思考,让我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去探索和实践自己的设计理念。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实用技巧,包括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灯光的运用等方面。

这些技巧对于设计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总结,也为我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

同时,这些实用技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设计的细节对于外部空间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细节的处理来提升空间的品质和氛围。

通过阅读《外部空间设计》,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于自己的设计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方向。

我相信,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和能力,为创造更美好的外部空间而努力奋斗。

感谢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和指引,我会倍加珍惜这份收获,不断前行。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书籍介绍:名称:外部空间设计作者:芦原义信出版日期:1985年3月作者简介: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

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公达一百余例,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译者认为:“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

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 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

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

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主要内容与思考:全书分为四章,从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到要素、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的建立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并附加大量实例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很容易让读者在初学知识概念的同时得出共识。

现如下分章节具体介绍: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由空间概念入手: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

有此认为限定空间的三要素为:地板、墙壁、天花板。

由此引出外部空间的概念: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概念阐述的同时,作者又提出了所谓逆空间的概念,并认为内外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

逆空间的存在以及这种可逆的转换型对于考虑建筑空间时是既有启发性的,作者以意大利建筑内外空间的近似性为例的具体说明了这种可逆性的可能性。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芦原义信(1918 —2003)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银座SONY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大学御殿下纪念堂、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1960年起,他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观点。

结合书中的内容,就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三个方面的理论总结此书读后感,并适当加以案例分析。

一、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及要素作者在定义外部空间时说,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有意义的空间。

在设计师看来,由于这个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可以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比如以意大利锡耶纳小城为例,坎波广场约是100*140平方米的空间,周围建筑以五六层居多,其中有9个三角形铺装形成的扇形广场,周围有石柱。

周围建筑的外墙,在举行赛马时反转成比赛场地的内侧,围合出来广场空间。

在这里,除了没有屋顶,我们是看不出来房屋内外的区别的。

西方城市中的广场就像家庭单元中的起居室一样,广场、街道就是意大利人的生活场所,是城市的客厅。

建筑空间可以分为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积极空间就是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消极空间则是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

对对象A,把包围他的空间B作为充实的内容考虑时,B对A就是积极空间;相反,当包围A的空间是自然非人工意图的空间时,B就是A 的消极空间。

例如,西方油画中,背景经常是用颜料涂满的,可以将背景视为积极空间。

东方的水墨画,背景不一定上色,空白是无限的,扩散的,所以背景是消极空间。

如果A是纪念碑或者雕塑等中心性强的物体,放在空旷的无限延伸的自然环境中,周围就可以看做消极空间。

如果A是居室中的暖炉等物体,居住空间就是积极空间。

空间感觉的理性描述123444

空间感觉的理性描述123444

空间感觉的理性描述------读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有感【摘要】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更多关注的是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而忽略了外部空间。

在解读了外部空间概念的同时指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关键词】建筑空间;外部空间;积极空间;消极空间1 空间的概念与意义空间在一般哲学意义上,是一种物质属性的抽象,但具体到建筑领域,便具有了特定的内涵。

芦原义信的“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质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论断,表明:“空间”在建筑师心目中是个具象概念。

它在建筑科学中又是有着极大的人为性的概念。

所谓“人为性事物”是指“它们似乎只有靠目的或者意图而作为一个系统纳入其生存环境之中,才得以存在的。

如果说,自然现象在对自然法则的从属性上带有‘必然性’的意义,那么人为想象在对环境的易适性上则颇有些‘偶然性”’。

就建筑空间对人的感觉来说,可以有许多性质,如大小、敞狭、内外、复杂简单等等。

当着眼于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时,“内”与“外”的概念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而建筑空间对其具体构成而言,地板、墙壁、天花板无疑都是基本的人为限定物,芦原义信甚至认为,此三者乃“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

“空间”,在建筑活动中还是个同“控制”联系在一起的概念。

人为框定内部空间的六面钢筋混凝土板,自胶合聚结起来那日起,即宣告着争夺“空间”活动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建筑的社会、经济诸职能得以实现。

“外部空间”即“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虽然缺少了一两个空间要素,但其人为控制的特性仍没有变。

事实上可以认为,自立一段孤墙于平地分出阴阳两面空间,或者铺一块毛毯在草坪上而有了一个“特定的场”的时候起,“控制”的特性就生成了。

人类建筑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控制空间活动的历史。

2 外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设计原先一提起“外部空间”就没有选择地想到建筑物以外的空间,没有仔细想过这个建筑物以外的空间包含着多少内容?在建筑设计中往往忽视了“外部空间”的设计,只注重推敲建筑内部空间,这样设计出的建筑常常与周围环境欠协调,单调和突然,缺乏趣味性和人性化。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外部空间设计》是一本由美国著名建筑师约翰·希尔撰写的书籍,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深受建筑设计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喜爱。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对于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约翰·希尔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概念,他认为外部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建筑物外部的装饰和景观,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

外部空间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感受,创造出舒适、美观、实用的空间环境。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外部空间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师的责任,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约翰·希尔在书中还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他强调了设计师需要充分理解场地的特点和环境的条件,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功能,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

他还提到了外部空间设计中的材料选择、植物配置、光线利用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些细节决定了外部空间的质量和舒适度。

通过这些原则和方法的介绍,我对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也对设计师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此之外,约翰·希尔还在书中分享了许多他亲自参与设计的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外部空间,如公共广场、私家花园、商业街区等。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的实际应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于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设计思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案例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作品,更是对于城市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它们展现了外部空间设计的魅力和力量。

总的来说,约翰·希尔的《外部空间设计》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们生活环境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对于建筑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于广大的建筑设计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也会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外层空间设计|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无意识地创造空间建筑者在地面、墙壁和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来创造建筑空间?外部空间:外部空间从定义自然开始外层空间是由的框架定义的,不同于无限的自然。

外部空间是人类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比自然更有意义。

因此,外部空间的设计也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架所包围,外部空间从框架建立了一个向内的向心秩序,在框架中创造了一个积极的空间,满足人们的意图和功能相反,自然是一个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个负空间。

通常,建筑师非常关心他们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这是自然的,但即使是没有被建筑占据的反向空间也应该同样关注。

换句话说,当建筑的周围被设计成一个活动空间时,或者换句话说,当整个土地被认为是一个建筑时,这可以说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倡议:空间满足人们的意图或计划对于空间理论来说,所谓的计划是首先确定外围边界,然后将顺序调整到内部观点(融合)空间的负面性:空间是自然的、无计划的对于空间理论来说,所谓的无计划,就是增加从内部到外部的扩散(扩散率)日本:传统木结构房屋,庭院属于房屋的内部秩序,内外边界都在墙的位置。

美国:独立的郊区住宅,内外边界在住宅和庭院的交界处。

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马路建造,所以内外边界明显在厚石墙的位置第2章外部空间元素1。

尺度建筑间相互作用的有效值为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高度)。

当正方形中的D/H在1和2之间时,空间相对平衡且紧凑。

当D/H 小于1时,建筑物之间的干扰太强。

当D/H大于2时,建筑物过于分离外层空间的第一个假设:外层空间可以采用8-10倍内部空间大小的尺度,这被称为“十分之一理论”80座房间(7.2*18米)或100座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厅的俗称。

这种空间的宽度被认为是根据人们相互聚在一起,作为一致的内部空间限制和传统。

如果我们把这个尺寸增加到8倍,我们可以把外部空间计算为,这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大的外部空间。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刘晲晲 201141020104
目彔
一 引言 二 作者简介 三 主要内容
四 心得不体会
1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2 外部空间的要素 3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4 空间秩序的建立
引言
•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 本彰国社出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亍东京大学,现仸东京大学教授, 幵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 博觅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兊体育馆建筑等。1960年起,他即开 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查。在本书中,他通过 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 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幵结合建筑实例,对 庨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览。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其他手法
1.有效地利用地面的高差。
2.外部空间中水的处理 静止的水面物体产生倒影,可使空间 显得格外深远,幵更好的不环境融为一体。
空间秩序的建立
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
加法空间
由内向外建立秩序,对外来说会 有一些牺牲,每个局部都是十分 人性化的。丌过,作为整体构成, 若超过一定觃模,最终将会引起 混乱。(图1)
1
消极空间(N空间)(图2) ——像自然一样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 (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
2
外部空间的要素
尺度
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 顶觇的囿锥为规野范围,熟规 时成为1°的囿锥。(图1) 1
十分乊一理论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 寸8~10倍的尺度。(图2) 2
外部模数理论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一行程为 20~25米的模数(即用各种办 法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 (图3)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第一部分: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1.1外部空间的形成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的在创造空间。

建筑家,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创造建筑空间。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

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的积极性: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计划性。

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

(收敛性)
空间的消极性: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的。

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想外增加扩散性。

(扩散性)
日本:传统木结构住宅,庭院属于家的内部秩序,内外界限处于围墙的位置
美国:独立式郊区住宅,内外界限在房屋与庭院的衔接处
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着道路修建,所以内外的界限是明显地处于厚重的石墙位置。

第二章 外部空间的要素
1.尺度
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外部空间第一假说: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
八十张席房间(7.2*18米)或者一百张席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大厅的通俗称呼。

这一广度的空间是按照人们相互联欢,并作为一致的内部空间限度和传统性来考虑的。

把这一尺寸加大至8倍这算成外部空间则为:
这些就成为统一的大型外部空间。

它与希泰所说的欧洲大型广场的平均尺寸190英尺*465英尺(57.5*140.9米)是大体上相称的。

外部空间设计的第二假说:
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关于外部孔家,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有高层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

这么模数太小了步行,太大了也不行。

一般看来。

可识别人脸的距离70-80英尺刚好与这个20-25米吻合,一作者自己的经验来说,也是适用的尺寸。

例子:驹泽的奥林匹克公园,这个中央广场约为100*200米,是个相当大的外部空间。

在其中轴线上每隔21.6米配置有花坛和灯具,这一处理照样延续到水池当中。

采用这样的模数制布置,正是使外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一种尝试。

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如果把这个20-25的坐标网格重合在图面上,就可以作为实感而估计出空间的大体广度。

第三章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1.外部空间布局
只有外部空间有了目标,途中的空间才产生吸引力,而途中的空间有了吸引力,目标也就更加突出,他们是可以产生这样的相互作用的。

2.空间的封闭
参考这些情况,一面很好地运用高墙、矮墙、直墙、折墙等加以布置,就可以创造出有变化的外部空间。

3.外部空间的层次
4.外部空间的序列
当设计外部空间时,一开始就给人看到全貌,给人们以强烈印象和标志,这是一种方法;而有节制地不大给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的布置,这也是一种方法。

如果进一步把两者并用,一方面带来强烈印象,一方面又能创造充实丰富的空间,又有什么不好呢?
5.其他手法
有效利用地面高差。

利用可以创造高平面、低平面以及中间平面。

第二部分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
读了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感悟颇多,原来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有也这么多经验规律可寻,不禁想起中国当今外部空间的设计。

在中国很多外部空间是被忽略的,规划师们建筑师们先都是布置好了道路和建筑,然后剩余的空间则是没有进行过规划和预先考虑的外部空间,然后对这些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缝隙空地进行大而广的空间设计,并没有微观层面考虑人的行为或尺度。

当今很多外部空间缺乏人性化、人的尺度、人的需求,从而造成很多空间的浪费,不实用,或者人们的使用仅仅集中在某一时刻点,其他的大多时间这个空间是寂寥的没有人去使用的“死“空间。

由于有的空间的设置不当,反而成为了不法分子的犯罪的集中场所。

1.广场
当今中国很多广场设计追求大与空,一味以大来追求广场的气派与所谓的适用,大与空的广场,过多的硬质铺装,缺乏座椅、绿茵树丛,人们漫步于广场,却难以找到座椅休憩纳凉。

广场周围的建筑本来可以把广场变成一个内聚的公共空间,但“漫无边际”的广场由于尺寸过于巨大,而缺乏向心力,反而更倾向于扩散的离心力,周围的建筑也完全没有起到围合广场的边界作用。

大而空的广场虽然可以提供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场所,但在晚上人们是不敢进入照明不好的树丛地带的或边角地带,人在那里没有良好视线,是被潜意识认为很危险的地带。

当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散步游玩的人们离去后,广场变得寂寥,几乎没有人会在上面逗留,因为大所以更加充满了诸多不安全因素。

当今在大广场面前人们可以试图采用20-25
米的模数的方法来分解限定大广场,使空间变成内向空间,积极空间;或者说把大广场变成尺度较小的若干广场分布于城市当中,这样广场的可达性变强。

广场尺度小,能形成积极的有利空间,广场周围边界的限定建筑的功能多样性能大大提高了广场的安全性。

2.商业步行街
在当今中国很多的商业步行街,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问题,商业街宽度过于巨大,店面的开间也越来越大。

与之传统商业街相比,在传统的古城古镇商业街里,那里常常符合人的尺度,行走在街上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街两旁琳琅满目的商店,在那里逛街充满了无限乐趣,而当今的商业步行街我们只能选着先逛一边,再逛另一边。

大长度的商业街也忽略了人们的步行范围。

里面也缺少供人休憩、停留的空间
总之,外部空间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周围及更大范围的建筑、道路、人都产生了联系,设计它时不要仅仅就空间设计,而需要更加关注与之建筑、道路、人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