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宾生平简介
王洛宾生平大事记

王洛宾生平大事记1913年12月28日,生于北京东城区一个职员家庭。
1919年9月,入北京“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学习。
1928年6月暑期在哈尔滨结识了塞克,塞克是他走进艺术殿堂的向导与启蒙。
1928年底,王洛宾为塞克的诗集《紫色的歌》第一首词“在海的那边”谱曲,这首歌当时在哈尔滨妇孺皆知,流传甚广。
与此同时,王洛宾还和塞克共同创作了“西巴扎尔夜歌”。
1931年毕业于北京通州潞河中学。
1931年9月,王洛宾被保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
他的钢琴教师是德国人谷不克,声乐教师是沙俄贵族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作曲教师是从巴黎留学归国的汪德昭。
王洛宾从他们那里受到正统的音乐教育,这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在北京铁路扶轮中学任音乐教员。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前往山西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驻地在万安镇。
在这里王洛宾幸运的见到了贺老总,服务团共200多人,王洛宾成了乐队指挥,并创作了《洗衣歌》、《风陵渡的歌声》、《献给你》、《老乡、上战场》等歌曲,这些歌曲从黄河两岸传唱到抗日前线,传唱到了全国各地,受到了朱老总的嘉奖,1938年,为萧军《八月的乡村》谱写主题歌“奴隶只爱”,后随塞克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前往甘肃、青海等地宣传抗日。
《西北歌声》在兰州出版。
1939年,在青海创作改编《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青春舞曲》、《虹彩妹妹》等民歌。
1940年,王洛宾在兰州结识了维吾尔族歌手,记录创作了许多首维吾尔族民歌,有名的《马车夫之歌》后改名《达坂城的姑娘》就是在这里创作的。
同年,他又深入哈萨克住地,创作了《流浪的哈萨克》、《小马驹》、《沿着天山》、《美丽的姑娘》等哈萨克民歌,并且出版了《西北歌声》、《青海歌声》两部歌集。
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之歌》一直传唱到当时的重庆,蜚声海外。
民族音乐家王洛宾生平简介

民族音乐家王洛宾生平简介王洛宾(1913.12.28-1996.3.14),名荣庭,字洛宾,曾用名艾依尼丁,汉族人,出生北京,中国民族音乐家。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希望大家喜欢!王洛宾生平简介王洛宾出生在北京一个油画匠家庭。
他的祖父是浙江人,原本是靠卖茶叶蛋为生了,后来辗转流落到北京。
王洛宾的爷爷则是非常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家,在北京很是有名气,他的爷爷还很喜欢音乐,游族成家庭乐队,在家自娱自乐,好不热闹。
可能王洛宾的父亲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的影响下,吹拉弹唱无所不精。
民国十六年夏天,王荣庭就读于北京通州潞河中学。
同年秋天,他参加了基督教的教堂唱诗班,富有音乐天赋的的王荣庭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了唱诗班的佼佼者。
民国十七年,王荣庭的父亲因病去世,他去姐姐家报丧,不想在打工时,认识了塞克、金剑啸、沙蒙等艺术上的好友。
他还和塞克学了七弦琴(现在的吉他)。
塞克作为王荣庭的启蒙老师,不但教会他弹吉他,还教会他怎么唱歌、作曲。
九一八事变,王洛宾被送到北平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在哪里他学到了正统的音乐教育,为之后的创作打下深厚的基础,也在那一年王洛宾创作了出了他的第一首曲子《奴隶之爱》。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王洛宾便几集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期间创作了《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等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
之后改编了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后,便同西部结下不解之缘,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被人称为是“西部歌王”。
王洛宾作品特点王洛宾是我国的的民族音乐家,他一生的创作无数,那么王洛宾作品特点是什么?他早期多以抗日歌曲为主,在建国后,则是与西部结缘,创作多为民歌。
所以前期王洛宾作品特点是歌曲前期多是慷慨激昂为主,能鼓舞士气。
后期民歌,则贴近生活,朗朗上口。
王洛宾作曲家,他可以说是个土洋结合的音乐人,他受到过正统的音乐教育,又是出生于书香门第。
王洛宾编写的歌曲

王洛宾编写的歌曲
【原创版】
目录
1.王洛宾的个人背景和音乐生涯简介
2.王洛宾的歌曲创作特点和风格
3.王洛宾的歌曲代表作及其影响力
4.王洛宾对我国音乐界的贡献和影响
正文
王洛宾,原名王义贞,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他的音乐生涯跨越了近一个世纪。
自幼酷爱音乐的他,在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在上海从事音乐创作,后赴香港发展,成为我国早期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长达六十多年的音乐生涯中,王洛宾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为我国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洛宾的歌曲创作特点和风格独具匠心。
他擅长将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的作品。
王洛宾的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内涵丰富、深入人心。
此外,他还十分注重歌词与旋律的和谐搭配,使得他的作品在演唱时更具表现力。
王洛宾的歌曲代表作有《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茉莉花》等,这些作品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特别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被誉为“东方小调”,风靡全球,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
王洛宾对我国音乐界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丰富了我国的音乐文化,还在国内外传播了我国的民族文化。
同时,他以自己的实践推动了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音乐人。
第1页共1页。
王洛宾墓碑碑文

王洛宾墓志铭王超海公元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凌晨洛宾仙逝,二十日向遗体告别,二十二日送骨灰进京,边城乌鲁木齐三降大雪。
天公为其志哀,世人无不称奇。
王洛宾原名荣庭,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北京,三四年肄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三七年投身抗日救亡宣传。
辗转千里,驻足青海。
四九年参加解放军进入新疆。
乐坛耕耘六十余载,创作歌剧六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千余首,出版歌集八部。
情音怡神,中外沸扬,殊才饰疆,懿范流光。
洛宾名重。
其歌获国家金唱片奖,《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为二十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达坂城的姑娘》和《阿拉木罕》等歌久唱不衰,他多次赴国外办音乐会与讲学,联合国总部展示其民歌成就,巴黎音乐学院音乐教材和世界歌星罗伯逊保留曲目均有其歌。
王洛宾重谊。
为学生幼儿谱曲,为边关将士挥笔,为工农大众抒情,为海外华人合唱团赠歌,情深意切,众口皆碑。
洛宾谦逊。
对民谣之父、音乐大师、西部歌王等称谓淡然处之,却将新加坡友人赠其“传歌者”三字视为珍宝。
洛宾爱国。
两次铁窗之苦,未断其云游乐海、振兴民乐之梦,终生致力于让中国民歌流行世界五百年之宏愿。
洛宾大志。
先生舍爱妻黄玉兰及三幼子在京只身西进。
五一年妻病故后独身苦将三子养育成人,耄耋之年坚持自理,拈米舔骨节俭之至,乐骑单车至八十有二。
其作品通俗朴实大气,盖源其品性也。
千里驹兮杂于马群,需伯乐兮相而拔晋。
西部曲兮流于民唇,承洛宾兮识而传真。
驹无伯乐兮无以千里,曲无洛宾兮中外寡闻。
民间瑰宝兮撷之于民,人间绝唱兮得之于心。
传歌之志兮可喜可钦,洛宾之功兮青史永存。
《音乐生活报》1996年5月31日评析:该墓志铭写得文彩飞扬,旷野大气,盖洛宾先生之品性滋染所致。
全文介绍了洛宾并不复杂的经历后,重墨浓笔写其一生的艺术成就。
而洛宾先生的艺术成果,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这些又均是久盛不衰的艺术珍品。
其间所提到的洛宾先生的音乐活动又无不展现了其不求名利但求艺术,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中国民歌之父”王洛宾

“中国民歌之父”王洛宾王洛宾,原名荣庭,1913年12月28日出生于北京。
我国著名作曲家、艺术家,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
1988年6月离职休养(艺术一级,文艺六级)。
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1991年7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30年,王洛宾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那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初创年代,相当程度地采用欧洲音乐教学的方法。
当时,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学归国的汪德昭先生,钢琴教授是德国人谷布克,声乐教授则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
1937年11月,他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
1938年5月,他在兰州参加“西北抗战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49年9月,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
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宣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
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创作了《萨拉姆毛主席》、《社会主义光芒照在我老汉的心坎上》、《亚克西》等10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歌曲,在整个新疆乃至全国广为传唱,鼓舞着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获新生的王洛宾又积极投身于音乐创作,并以惊人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带血的项链》、《托木尔的百灵》、《奴隶的爱情》等3部歌剧的音乐创作。
其中以反映哈萨克族生活为题材的《带血的项链》,于1981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会演,荣获二等奖。
他为传播和发展祖国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

经典旋律段落欣赏
歌曲开头
歌曲开头的旋律优美动听,引人高潮部分
歌曲的高潮部分旋律激昂、慷慨 激昂,让人感受到了对远方和自 由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结尾部分
歌曲的结尾部分旋律平缓、柔和, 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让 人回味无穷。
04 演唱技巧与表现方式探讨
当代民族音乐发展现状
当代民族音乐在保持传统的基础 上,不断吸收现代音乐元素,呈
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民族音乐在流行音乐市场中占据 一定份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
始关注和喜爱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教育和传承得到了重视, 各类民族音乐节、比赛等活动也 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展望未来民族音乐发展趋势
民族音乐将继续保持多元化的发展趋 势,不断吸收新的音乐元素和表现形 式。
现场乐队的伴奏能够丰富歌曲的音乐层次,提升演唱的整体效果。
演唱者表现
演唱者的服装、动作、表情等都会影响到现场表演的氛围,需要与 歌曲风格相协调,营造出完美的表演效果。
05 歌曲影响与传播途径研究
对后世音乐创作影响
1 2
启发了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
王洛宾在《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巧妙地融入了民 族音乐元素,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 感。
推动了西部民歌的发展
该歌曲作为西部民歌的代表之一,对于推动西部 民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影响了流行音乐的创作
许多流行音乐人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在那遥远 的地方》的旋律和元素,使得该歌曲的影响得以 延续至今。
在各类媒体中传播情况
广播电视媒体
自歌曲诞生以来,广播电视媒体一直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 之一。各类音乐节目、文艺晚会等都会播放或演唱这首经 典之作。
王洛宾

艺术欣赏结课论文——作曲家王洛宾生平简介班级:08金融学姓名:王博学号:0806505021王洛宾(1913—1996年),中国作曲家。
原名荣庭,字洛宾,1913年12月28日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7岁入北京“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学习,12岁考入北京通县潞河中学,1931年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1934年因母亲病故家庭生活困难,肄业于北师大艺术系。
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他南下参加八路军,并改名为王洛宾。
1938年,他创作了30多首歌曲。
同年,他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处长伍修权的介绍,加入西北抗战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了7个月。
1939—1941年,王洛宾到青海回教中学任教,其间他经常深入民间采风、参加郑君里的《祖国万岁》电影摄制组工作及到各地巡回演出,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优美动听、流传极广的民歌。
1941年因宣传抗日,王洛宾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在兰州沙沟监狱达一年。
1949年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任命为第一兵团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
1950年1月任新疆军区文艺科科长,翻译出版《苏联最新歌曲集》。
1950年5月,王洛宾请假到西宁探亲,携家属到兰州工作,因家庭困难得不到解决,写信给新疆军区政治部要求辞职。
1950年11月携家属回北京居住,并到北京八中任教,被选为北京市音教联常委等。
1951年6月,根据新疆军区要求,王洛宾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妻子受惊吓卧床不起,留下三个无人照料的儿子离开了人间。
1952年2月,新疆军区军法处以散布谣言、长期逾假不归为由判处他两年劳役。
服役期间,他完成了话剧《丰收》的谱曲并创作了一批歌曲。
1954年8月被释放后,他被安排到南疆军区文工团任教员。
1960年4月,王洛宾又因历史问题被关进乌鲁木齐第一监狱长达15年之久。
狱中,王洛宾以惊人的毅力,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包括用中、英文对照写出的《共产党宣言》组歌、《毛主席语录》组歌及8首歌曲等。
王洛宾简介

王洛宾:1913年12月出生在北京一个小职员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京戏迷,13岁那年只身跑到东北投奔红色苏俄未成,18岁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跟随俄国沙皇的小姑母学习西洋音乐,后来因家贫难以供养而辍学,24岁那年,北平芦沟桥事变爆发,他再次出走,奔赴大西北参加了作家萧军、塞克、丁玲领导的西北抗日战地服务团。
在六盘山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一个名叫“五朵梅”的乡村妇女唱的一首“花儿”,他被那纯朴、率直、热情、奔放的旋律所震撼,下决心在西北扎下根来,搜集整理和创作西域民歌。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王洛宾在西北已创作出了《达坂城的姑娘》、《草原情歌》、《阿拉木罕》、《半个月亮爬上来》等700多首情歌,很快写出了三部歌剧的音乐:《托木尔的百灵》、《带血的项练》、《奴隶的爱情》。
其中《带血的项练》获1980年全国文艺汇演二等奖。
《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千里驹兮杂于马群,需伯乐兮相而拔晋。
西部曲兮流于民唇,承洛宾兮识而传真。
驹无伯乐兮无以千里,曲无洛宾兮中外寡闻。
民间瑰宝兮撷之于民,人间绝唱兮得之于心。
传歌之志兮可喜可钦,洛宾之功兮青史永存。
音乐名人名言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
———柴科夫斯基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
———罗杰·诺斯拥有音乐,对人的一生而言已然足够,但是,只用有限的一生去拥抱音乐,是不够的。
———拉赫曼尼诺夫音乐与音符并没有任何关系,音符不过是传达音乐实体的媒介物而已。
———柴利毕达克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
———福楼拜音乐只对安宁的心境具有魅力。
———蒲柏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大声不入里耳、曲高和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乐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古人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洛宾生平简介
有“西部歌王”之称,1934年期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1937年11月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
1938年5月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
1988年6月离职休养(艺术一级,文艺六级)。
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
享年83岁。
1940年在西宁任音乐教育工作,负责组建“青海儿童抗战剧团”,创作歌舞剧《沙漠之歌》及《送郎出征》、《穆斯林青年进行曲》等抗战歌曲。
1941年春天前往兰州与妻子罗姗解除婚约。
之后被兰州反动当局以“共产党嫌疑”罪名逮捕,关押在兰州城北大沙沟监狱,苦狱三年。
在狱中创作《蚕豆谣》、《我爱我的牢房》、《睡在戈壁滩上》等二十余首囚歌。
1944年5月经多方营救出狱,回到青海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改编《阿拉木汗》、《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依拉拉》、《曲曼地》等民歌。
1945年与妻子黄玉兰在西宁结婚,之后生育三子。
1951年冬天黄玉兰在北京病逝。
1960年在新疆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20年。
关押狱中。
1962年被假释出狱,回原单位带罪服务,任音乐教员、创作员。
改编《江巴拉汗》、《草原上的金太阳》、《天上的云》等数十首民歌。
1965年被押回狱中继续服刑10年。
先后在狱中搜集改编《哈来龙》、《离别》、《阿顿江》、《高高的白杨》、《萨阿黛》等数十首民歌。
1975年刑满出狱。
在政治上继续被管制,在生活极度困难时改编《我愿变成一杯香茶》、《西淋江》、《你的热泪把我的手背烫伤》等数十首民歌。
1978年为新疆工一师文艺宣传队创作歌剧《托木尔的百灵》。
1996年3月14日因患胆囊腺癌在乌鲁木齐军区总医院去世,享年83岁。
20日王洛宾追悼大会在乌鲁木齐市举行,新疆自治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社会各界1500多人参加,国内外社会团体及知名人士发来唁电、唁函500件,送花圈200多个,沉痛哀悼王洛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