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小区景观环境规划理念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 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 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 城市居民住区环境规划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层 面。从这个生态意义上说,景观生态模式,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 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是未来城 市居民区环境发展演化过程的必然。主要功能以绿色经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范区, 物流业及配套居住集中发展城区为主。南地块规划以商业贸易、物 流集散、文化娱乐、教育、休闲公园及配套居住为核心的城市功能 区为主。项目地块虽位于昆明官渡区,但是交通体系非常发达。快 速路北京路途经本案西侧、昆曲高速路直接让本地块与曲靖相连, 真正打造大昆明1小时生活圈;正在拓宽的丰元路(原7204省道)横穿 地块内;汀东商业大街与地块南侧相连。现阶段城市配套及其设施。 如大型购物中心、重点中小学及幼儿园、以及医院医疗单位、城市 休闲广场、娱乐餐饮等精神性消费有待随着新城建设来完善。 拟完成图纸目录: ⑴、居住区区位图 ⑵、土地利用现状图 ⑶、景观系统规划图 ⑷、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⑸、总平面图 ⑹、竖向规划图
第四阶段:定稿阶段(2020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依据指导 老师的意见,对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认真修改,进行定稿。 第五阶段:答辩阶段(2019年4月下旬)。根据安排学院统一安排, 进行论文结题答辩。
五、完成研究(设计)所需条件及落实措施 (一)阅读大量文献,丰富自己的理论专业知识。 (二)多次实地考察。 (三)规划合理的方案,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 (四)整理资料,收集有用信息,并进行归纳,使其合理化 (五)与论文指导老师交流探讨。 六、参考文献资料 [1]陈卫元.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浅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4) [2]官文娟.现代开放式居住区规划探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3]罗正敏.居住区改造规划[D].南京林业大学,2015 [4]赵茜.南京市居住区绿化树种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 2016(8) [5]王丝.基于生态视角下居住区规划中植物配置的探讨[J].华东科 技:学术版,2015(2) [6]徐艳芬.北方居住区建设管理中常见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 2015(13) [7]孙斌,李亮.小居住区的定位及规划原则[J].城乡建设,2016(5) [8]李春萍,翟国勋.居住区景观规划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 院学报,2015(3)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库(全)

单项1 在下列城市中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称是(C)A 南京B苏州 C 常熟 D 扬州2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B)A 经济B 速度C规范D秩序3历史地段土地使用调整的途径:(A)①保持原用途②恢复原用途③纳入部分其他用途④改为新的用途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4以下什么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和保障(A)A.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B.城市规划C.历史沿革D.城市居民的认知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C)大类A.46B.68C.10D.736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示意图的比例尺一般为(C)A、1/20000---1/5000B、1/10000---1/5000C、1/10000---1/2000D、1/30000---1/2000 7某消防站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有车五辆,则该消防站为(B)A、一级消防站B、二级消防站C、三级消防站D、四级消防站8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经验认为(C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A 4B 5C 6D 79下面哪个类型是内廊式住宅和外廊式住宅的变形式,一般用于高层住宅。
(C)A 并联式B 梯间式C跃廊式 D 内天井式10(C)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居住区内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基本都是用这种方式。
A.人车交通分行B.人车共存C.人车混行D.人车部分分行11仓储用地是指城市中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以下属于它的有(C)A 商业服务内部的B 对外交通设施内部的C 包装加工车间的D 工业企业内部的12郊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包括:(A)A疏散一些不适宜在城市中心区发展的工业企业B.大城市建成区的蔓延C城郊防护林待遭到破坏D农田蔬菜地遭受蚕食13建设部制定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明确指出:“城市规划的总体期限一般为(B)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案详细

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案详细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1.1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与意义1.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目标1.3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4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布局2.1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类型2.2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2.3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设计方法与步骤2.4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案例分析第三章: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3.1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要求3.2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设计原则3.3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布局形式3.4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4.1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与要求4.2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设计原则4.3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形式4.4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案例分析第五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5.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概念与要求5.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设计原则5.3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布局形式5.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六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6.1 生态环境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6.2 居住区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6.3 居住区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方法6.4 居住区生态规划案例分析第七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建筑风格7.1 建筑风格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7.2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的基本原则7.3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的设计方法7.4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案例分析第八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人文关怀8.1 人文关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8.2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原则8.3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人文实践方法8.4 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文案例分析第九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技术创新9.1 技术创新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9.2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技术创新的应用9.3 居住区规划设计技术创新的未来趋势9.4 居住区规划设计技术创新案例分析第十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评价与改进10.1 居住区规划设计评价的标准与方法10.2 居住区规划设计评价的实践案例10.3 居住区规划设计改进的策略与措施10.4 居住区规划设计改进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定义、作用以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求和原则

中心绿地 名称
设置内容
要求
最小规格 最大服务半径
(ha)
(m)
花木草坪,花坛水
面,凉亭雕塑,小
园内布局应有明确
居住区公园 卖茶座,老幼设施,
1.0
的功能划分
停车场和铺装地面
等
800-1000
小游园 花木草坪,花坛水 园内布局应有一定
0.4
400-500
面,雕塑,儿童设 的功能划分 施和铺装地面等
组团绿地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求、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居住区景观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而影响到开发商和设计
师对住区景观的设计有着更高的追求。在居住区的基本组成,规模等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以 住区(包括居住区级、小区级和组团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点或面,以各级道路为线, 采用景观设计的手法和素材,对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原则、方法以及近年来景观设计 的新趋势等内容进行介绍。
小区道路
路面宽 5-8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 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 10m
组团道路
路面宽 3-5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 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 8m
宅间小路
路面宽度不宜小于 2.5m
园路(甬、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
动场地等。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
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 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下表规定。(表内“设置内容”可根据具体 条件选用)
表 4-2 居住区各级中心公共绿地设置规定
居住区规划是在城市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任务和城市现状条件,进行城市中 生活居住用地综合性设计工作。它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几方面的要 求。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居 住区规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有:(1)选择和确定居住区位置、用地范围;(2)确定人口和用地规 模;(3)按照确定的居住水平标准,选择住宅类型、层数、组合体户室比及长度;(4)确定公 共建筑项目、规模、数量、用地面积和位置;(5)确定各级道路系统、走向和宽度;(6)对绿 地、室外活动场地等进行统一布置;(7)拟定各项经济指标;(8)拟定详细的工程规划方案。 居住区规划应符合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施工要求和美观要求等。 一、 居住区基本组成
居住区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日照间距: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围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竖向设计:只为了满足规划区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和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道路竖向设计与场地竖向设计。
雷德朋系统:即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这种系统由车行与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首次在美国的雷德朋小区规划中采用并实施。
城市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围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由若干居住小区或若干居住组团组成。
公共绿地: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建筑小品: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建筑面积毛密度:又称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二.单选题1.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属于哪类用地(C)A.RB.C2C.R2D.R32.关于高层住宅的描述不正确的事(B)A.可提高容积率,节约城市用地B.每层户数超过3户时,要设2部电梯C.高层住宅的高度参考防火云梯高度而定D.高层住宅与周围建筑的间距是根据其高度和耐火等级而定的3.在我国炎热地区的建筑适宜朝向依次是(C)A.南向、东向、西向、北向B.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南向、北向、东向、西向C.南向、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东向、北向、西向D.东偏南45°与南偏西15°以、南向、东向、北向、西向4.以下选项中,应是坡地住宅规划设计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条件是(D)A.朝向B.通风C.采光D.地形5.根据居住用地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可将地面规划为三种形式,分别是(D)A.平坡、台地、台阶B.台地、台阶、混合C.混合、平坡、台地D.台阶、平坡、混合6.为了便于场地排水,场地最小坡度和最大坡度分别为(D)A.3%、8%B.0.5%,8%C.0.3%,15%D.0.3%,8%7.当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B)A.电力、给水、热力、煤气、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B.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C.电力、燃气、热力、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D.污水排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电力、热力、燃气、给水8.居住区工程管线规划应结合居住区道路网规划,宜采用(A)A.地下敷设B.架空敷设C.网状敷设D.平行敷设9.对工程管辖干线综合管沟的敷设时,应将其设置在(C)下面A.人行道B.非机动车道C.机动车道D.绿化草坪带10.下列措施中,会减弱建筑物的保温功能的措施是(B)A.加大建筑的进深B.增加外墙长度C.增加外墙厚度D.建筑朝向尽可能南向11.为使建筑产生活跃,醒目的气氛,富有活力,常采用(C)手法A.变形B.呼应C.对比D.重复12.居住区竖向规划中,广场兼停车场的适用坡度以及绿地的适用坡度的正确选择应是(B)A.0.2~0.3%;0.5~1.0%B.0.2~0.5%;0.5~1.0%C.0.2~0.5%;0.8~1.5%D.0.1~0.5%;0.5~1.0%13.中小学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时间不应小于(D)A.4.0hB.3.0hC.2.5hD.2.0h14.住宅进深在(A)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A.11米以下;1000m2B.12米以下;1200m2C.13米以下;1300m2D.14米以下;1300m215.住宅区容积率是指(A)A.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B.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C.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D.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16.居住区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但坡长不能超过(B)A.8.0%、50B.8.0%、20C.3.0%、20D.3.0%、5017.起居室布置家具的墙面长度应大于多少(C)A.2.4mB.2.7mC.3.0mD.3.3m18.下列哪一项不是确定公共建筑通道宽度与长度的主要因素(C)A.空间感受B.功能需要C.通道两侧门洞的数量D.防火规定19.主要供残疾人使用的走道设计,以下哪一项符合规要求(B)A.宽度不应小于1.2mB.两侧应设扶手C.地面不得有高差D.两侧墙面应设高0.65m的护墙板20.老年人建筑层数为几层时应设电梯(C)A.2层B.3层C.4层D.5层1.公共建筑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主要考虑(C)方面之间的联系A.空间的“主”与“次”、空间的“闹”与“静”、空间的“大”与“小”B.空间的“主”与“次”、空间联系的“”与“外”、空间的“大”与“小”C.空间的“主”与“次”、空间的“闹”与“静”、空间联系的“”与“外”D.空间的“大”与“小”、空间的“闹”与“静”、空间联系的“”与“外”2.下列关于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说法中不妥的是(C)A.在群体建筑造型处理上,结合周围环境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类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室外空间组合B.运用绿化及各种建筑的手段丰富群体空间,取得多样化的室外空间效果C.采用分散式布局是公共建筑全体组合的最优方法D.要从建筑群的使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相互关系,加以合理分区,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布局联系方便3.多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中,当单幢住宅的宽度超过(B)m时,应设置消防通道A.80B.160C.120D.1504.一般来说,空间是指(B)A.由点、线、面占据、扩展或围台而成的三度虚体B. 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或围台而成的三度虚体C.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概念D.一个地方所占据的体积5.把社区分为居住社区和精神社区的分类方法是(B)A.从历史发展角度分类B.从空间特征角度分类C.从社区结构和特点角度分类D.从社区生活方式角度分类6.根据社区结构和特点把社区分为(A)A.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B.流动性社区和村舍式社区C.居住社区和活动社区D.流动性社区和汇集式社区7.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居住用地人均指标为()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下列选项正确的为(C)A.14~24,16~25%B.16~26,18%~30%C.18~28,20%~32%D.20~30,22%~35%8.居住区人行道最小宽度不得小于(C)A.3.0mB.2.0mC.1.5mD.1.0m9.中国古代居民多以(C)为主,这种情况对居住区的布局形态影响极大A.家族聚居,并采用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B.木结构低层院落围合形成城市广场、院落等公共活动中心C.里坊制为居住单位D.“天人合一”、“相天法地”10.下面哪项容不是居住用地选择的必要因素(C)A.有良好的自然条件B.与工业保持环保距离,靠近就业区C.符合居民生活行为规律的设施D.依托现有城区,充分利用原有设施11.居住区级配套公建的合理服务半径为(A)A.800~1000mB.500~700mC.400~500mD.150~200m12.宅间小路用地面积计入到下列哪一项(A)A.住宅用地B.公共设施用地C.道路用地D.公共绿地13.居住区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一下哪项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围之外的要求(B)A.1/2B.1/3C.2/3D.1/414.中高层住宅是指(A)A.7~9层住宅B.10~11层住宅C.11~12层住宅D.12~16层住宅15.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机动车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多少米及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多少米(A)A.150m、80mB.200m、80mC.180m、70mD.160m、80m16.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有环形的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苦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尺寸不宜小于(),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第二章—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重点解决:密集的建筑、车流、人流与环境的关系—安全/卫生/疏散等等
高层高密度 高层低密度
5
中国香港城区鸟瞰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当代城市居住区在类型和形态上的变化
(2)低密度社区——高品质别墅、洋房等。
形式上:独立、双拼、叠拼、花园洋房等——重点关注私属空间品位与配套水平
(1) 窑洞与地坑院; (2) 澳大利亚地下城 (3) 现代地下覆土住宅
9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2.1.2 乡村住区与城市住区
(1) 传统民居(民族、地区特色) (2) 现代商业住宅(城市与自然的隔离)
10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2.1.2 乡村住区与城市住区
五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十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十五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公共 绿地
支路 次干路 主干路
配套 设施 用地
城市 道路
政府主导 社区服务 嫁接体系
政府派出机构
街道办事处
基层群众自治 组织
拥有共同物权 的民间性组织
社区居委会 业主委员会
15分钟生活圈 10分钟生活圈
5分钟生活圈
居住街坊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12
封 闭 式
开 放 式
小街 区密 路网
问题:两者比较,开放式社区有何优越之处?为什么这样改革?
大
居
除交通便利、
住
公共服务共享
区
外还有何优势?
开发成本
社区管理
开
邻里关系
放
???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15 沙微第⼀章我国居住区规划的演进与前瞻第⼀节概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早在奴⾪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
奴⾪主为便于对奴⾪的统治和征收赋税,实⾏了⼟地划分的“井⽥制”,即将⼟地划分为形如“井”字的棋盘式地块,其中央为公⽥,四周为私⽥和居住聚落,在确⽴⼟地所有关系的同时也由此确⽴了⼟地所有者的居住形式。
殷周时期“⼀井”即为“⼀⾥”,是秦汉“闾⾥”的原型,“井⽥制”的棋盘式和向⼼性的划分形式对我国古代城市的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到北宋仁宗时,由于商业和⼿⼯业的进⼀步发展,这种单居住性坊⾥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和城市⽣活⽅式的变化,原来的坊⾥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代替,城市中有很多常设的和定期的集市,坊墙为商店所代替,宵禁被取消,夜市纷列,住宅直接⾯向街巷,多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
明清北京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城市,虽然城市在总的规划布局、道路分⼯等⽅⾯有了进⼀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由于⽣产⼒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没有较⼤的变化。
18世纪后叶,西欧⼯业⾰命使以家庭经济为主导地位的旧城结构起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城市⼈⼝急剧增长,⽆计划地修建⼤量⾼密度廉价住宅,规模较⼤的住宅区多形成联排式布局,居住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进⼈20世纪以后,在⼀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积很⼩的居住区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童上学和居民采购⽇常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活带来很⼤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过多也⼤⼤影响了车辆的通⾏能⼒和速度。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从⼩到⼤、从简到繁、从低级到⾼级的变化过程,今后还将随着社会经济、⽣产和⽣活⽅式的变化⽽变化。
第⼆节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区规划建设回顾建国以来,我国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事业取得了瞩⽬的成就,尤其是改⾰开放的20年中,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速发展,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突飞猛进, 1979年⾄1995年间,全国新建城镇住宅⾯积达25.5亿m?,是前30年的4.5倍以上。
城市居住区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区设计标准城市居住区设计标准是指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对城市居住区的布局、建筑、绿化、交通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要求的标准。
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居住区设计标准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首先,城市居住区设计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中,应当合理确定居住区的功能分区,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区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同时,要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提升居住区的宜居性。
其次,城市居住区设计标准应当注重建筑环境的质量。
在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中,应当注重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布局,使建筑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建筑的能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城市居住区设计标准还应当关注交通和交通设施的规划和设计。
合理规划居住区的道路网络和交通设施,保障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要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提倡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最后,城市居住区设计标准还应当注重居住区的管理和维护。
建立健全的居住区管理机制,加强对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居住区的长期良好运行。
同时,要加强对居住区的维护和改造,及时修缮和更新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城市居住区设计标准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制定和实施城市居住区设计标准时,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注重建筑环境的质量,关注交通和交通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加强居住区的管理和维护,为居民营造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一般情况下。
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①住宅用地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③道路用地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保留用地不可建用地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7.什么是区位?区位,指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第三章(重点)1.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P42页)主要考虑人口规模、配套设施和行政管理,即按人口规模划分为居住区级(3~5万人)、居住小区级(0.7~1.5万人)、居住组团级(1~3千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2.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各有什么特点,分值高,结合特点进行布局,P44-54图)1.片块式布局: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的群体,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
2.轴线式布局:轴线由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
3.向心式布局: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
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得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
4.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构成的空间无方向性。
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要适当控制建筑层数。
5.集约式布局: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可很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对一些旧城改建和用地紧缺的地区尤为适用。
6.隐喻式布局:把某种事物进行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增强环境感染力,“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7.综合式布局:多种形式综合布局。
8.几项有关技术要求①关于出入口A.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B.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150mC.人行出入口间距≯80mD.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E.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F.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75°②尽端式道路长度≯120m,并应设面积≮12m*12m的回车场3.道路纵坡i(%)、最大纵坡坡长L(m)一般要求:A.机动车道 0.2≤i≤8.0;L≤200B.非机动车道 0.2≤i≤3.0;L≤50C.步行道 0.2≤i≤8.0;L≤300D.无障碍通道 0.5≤i≤2.5;L≤2504.公交站: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市郊或近郊居住区,应为居住区设置专用公交线路,公交站服务半径≯500mm。
5.公建系统一.规划要求:①方便使用②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③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④利于经营管理⑤适应社会发展二.规划布局:①社区活动中心(商业服务设施选择交通方便、人类集中地段,成片或成街布置。
文化体育设施与公共绿地结合形成环境优美的文化娱乐中心。
商业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联合形成综合性活动中心、会所等。
)②教育设施(中小学要求设于环境安静、交通安全的独立地段。
托儿所和幼儿园可联合或单独设置,选择接送便捷,环境安静、安全、舒适、优美地段,有充分日照的室外场地)③医疗卫生设施(设于环境安静、卫生、交通方便、地势平坦、便于病人就诊和救护的独立地段)④基层商业服务设施(分散设置于组团、邻里院落内或其主要出入口附近)⑤市政公用设施(变电所、煤气调压站的位置要根据城市规划市政管网入口方向,并要求处于负荷中心,地势避免低洼。
锅炉房设于下风位,并有燃料、废渣运输车道。
垃圾收集站应靠近便于清运的车行道,并注意掩护)6.绿化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绿地和道路绿地等非公共绿地,区内生态、防护绿地。
--为增大绿化效率,应充分利用空间,发展垂直绿化,提高绿化质量。
①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②与各种活动场所、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相结合③植物品种选择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第四章1.住宅建筑选型考虑哪些因素?①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②适应地区特点③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④利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简称“四节”)⑤注重提高科技含量⑥利于规划布置⑦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2.住宅的合理间距(计算题 P64-66页)※建筑气候区划: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辽宁北Ⅱ.山东、北京、天津、宁夏、山西、河北、陕西北、甘肃东、河南北、江苏北、辽宁南Ⅲ.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东、福建北、四川东、陕西南、河南南、江苏南Ⅳ.广西、广东、福建南、海南、台湾Ⅴ.云南、贵州西、四川南Ⅵ.西藏、青海、四川西Ⅶ.新疆、内蒙古西、甘肃西①L=a·(H1-H2)②L’=b·L3.住宅群体空间组织(P68-69页图)住宅群体空间组合: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4.近宅空间环境、庭院空间环境(了解 P75页)第五章1.公建设施配套按功能性质分类:①教育②医疗卫生③文体④商业服务⑤社区服务⑥金融邮电⑦市政公用⑧行政管理等2.公建设施的规划布置一、沿街布置①沿街双侧布置②沿街单侧布置③步行商业街二、成片布置:院落型、广场型、混合型三、混合布置:沿街和成片相结合四、其他布置3.P101-106看表(重点)第六章1.居住区各类道路的最小宽度:①机动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 双车道宽6~6.5m②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单车道宽1.5m 双车道宽2.5m③人行便道设于车行道一侧或两侧的人行便道最小宽度为1m,其他地段人行步道最小宽度可小于1m。
如人行便道的宽度超过1m时可按0.5m的倍数递增④人行梯道当居住区用地坡度或道路坡度≥8%,应辅以梯步并附设坡道供非机动车上下推行,坡道坡度比≤15/34。
长梯道每12~18级需设一平台2.在安全视距的清除范围内,规定不得设置1.2m视线高度以上的障碍物,以确保行车安全。
3.(重点)4.居住区道路分级(重点宽度要求看P110-111页图)5.无障碍设计(看ppt)6.停车设施规划设计在居住区内的布局常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①分散设置:可利用路边、庭院以及边角零星地段,由于规模小布置自由灵活,形式多样,使用方便,缺点是零散不易管理,影响观瞻。
职能临时或短时间使用。
②集中设置:注意规模的控制,过大的停车场不仅占地多,使用不便,同时有碍观瞻。
增加绿荫保护车里防止暴晒、降解噪音和空气污染。
7.P11页停车场行车通道与停车位的关系(图)第七章1.绿地基本布置形式①规则式②自由式③混合式2.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①组团不小于0.5㎡/人②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③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人第八章(计算)1.P140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一览表(含义?计算?)2.P141主要指标计算3.计算口径P1424.P143页住宅建筑净密度与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例题讨论第九章1.设计地面按其整平连接形式分为①平坡式(适用于建筑密度较大、地下管线复杂的地段)②台阶式(适用于建筑密度较小,管网线路较简单的地段)③混合式2.竖向设计方法的两种方法的区别与特点①设计标高法特点:规划设计工作量较小,且便于变动、修改。
缺点比较粗略,有些部位标高不明确,为弥补不足,常在局部加设剖面。
②设计等高线法特点:便于土石方量的计算、容易表达设计地形和原地形的关系、便于检查设计标高的正误,适用于地形复杂的地段或山坡地。
缺点:工作量较大且图纸因等高线密布读图不便,实际操作可适当简略区别:操作步骤基本一致,只是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差异,设计标高法用标高和箭头表达竖向设计,设计等高线法则用设计标高和设计等高线表达竖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