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乐记》
《周易》象论的理论内涵及形成因素

《周易》象论的理论内涵及形成因素闫金玲【摘要】As a symbol, cognitive style, a kind of deep structure, xiang has its unique connot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about xiang in zhouyi mainly have three points. One is wu culture in xia and shang as the prototype of the theory. Myths and legends provide basis of the method. The second is the Zhou Dynasty music culture specifing its value orientation. The third is the pre-qin thought promoting its philosophy connotation of Zhou Yi.%象作为象征符号、认知方式、一种深层结构都有其独特的内涵。
《周易》象论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夏商巫卜文化孕育《易经》象论的雏形,神话传说象物应怪为《周易》象论提供方法依据;二是周代礼乐文化规定了其价值取向;三是先秦思想提升了《周易》象论的哲学意蕴。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周易;象;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作者】闫金玲【作者单位】长治市教育学院文科部,山西长治 0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象”是独具中华民族思维特质的重要范畴,源自先民的尚象意识,经夏商巫卜文化及周代礼乐文化之熏染,成为构建古代思想系统之基本文化符号,再经先秦思想家阐释,在《易经》的基础上形成《易传》,演变为蕴涵思维特征、文化观念与审美特质的象论。
《乐记》袭《易》考——《乐记》对《周易》思想的继承

A Probe into the Lnher Itance of Yue Ji from Zhou Yi
——The Inheritance of Yue Ji's Ideas and
Methords from Zhou Yi
作者: 黄晓萍[1]
作者机构: [1]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出版物刊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9-16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乐记;周易;礼乐;阴阳;对立统一
摘要:�乐记》之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对这一问题采用文献学方法进行论述、梳理,认
为《乐记》或秉承其思想:礼乐法天地的天人感应思想、对立统一思想和变易的辩证思想、简
易思想、崇德思想;或用其词句、袭其段落。
通过诠释这些沿袭方式,揭示了《乐记》把《周易》自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人事之学,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乐记》作者问题新论

《乐记》作者问题新论现存《乐记》为《小戴礼记》的第十九篇。
郑玄在《礼记》中注道:“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
”《汉书·艺文志》云:“黄帝以下至三代,各有当代之乐名。
孔子日:‘移风易俗,莫善於乐也。
’周衰礼坏,其乐尤微,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矣。
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为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巳,不能言其义理。
”然而在汉宣帝之时,《小戴礼记》中便收录了“记乐之义的《乐记》一篇,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乐记》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争论很多,主要集中在两种看法上,一说认为《乐记》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公孙尼子,二说认为《乐记》是汉代河间献王刘德及其手下一批儒生采集编撰而成。
还有人猜测是汉代的杂家公孙尼,论证不多,故不特列。
一、关于《乐记》作者的两种主要说法(一)作者为公孙尼子1.证据第一,两处直言《乐记》作者是公孙尼子的史料。
《隋书·音乐志》存录了沈约对梁武帝的《奏答》,其中有“《乐记》取《公孙尼子》”句。
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云:“《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
”有人猜测张守节此说是根据皇侃,而皇侃与沈约是同时代的人。
第二,两处言公孙尼子身份的史料。
《汉书·艺文志》载日:“《公孙尼子》二十八篇”,列于诸子篇的儒家流,其后注明“七十子之弟子”。
《隋书·经籍志》中也有《公孙尼子》一卷,列在儒家,注明“尼似孔子弟子”。
第三,三处疑似有关公孙尼子的史料。
《韩非子·显学篇》论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提到其中一派是“孙氏之儒”(古代“孙氏”与“公孙氏”通用1。
汉代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提到公孙尼子之徒论性情“颇得其正”。
晋代陶潜《圣贤群辅录》进一步讲了韩非子讲的儒家八派,指出了各有所长,如“孟氏以传书为道”,“漆雕氏以传礼为道”,“仲梁氏以传乐为道”,“乐正氏以传春秋为道”,其中有“公孙氏以传易为道”,为“洁净精微之儒”。
第四,《公孙尼子》已失传,两处其他著作对它的辑录,与《乐记》文字基本相同。
《乐记》袭《易》考

《乐记》袭《易》考【作者】黄晓萍,湖北通城⼈,湖北科技学院(原咸宁学院)⾳乐学院教授。
【摘要】《乐记》的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这⼀问题可以采⽤⽂献学⽅法进⾏论述,对⼆者⽂献的沿袭进⾏梳理。
《乐记》或秉承《周易》思想,或⽤其词句,甚⾄整段抄袭其段落,并主要通过直接引⽤《周易》的字、词、句、段落的⽅式,因袭《周易》的思想命题来论证⾃⼰的礼乐思想。
《乐记》把《周易》的⾃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事之学,在中国⾳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
【关键词】乐记;周易;礼乐;阴阳《乐记》是中国儒家⾳乐美学思想的集⼤成者,对后世有很⼤影响。
丘琼荪认为:“历代⾳乐理论,⼜多不出《乐记》⼀书之范畴。
”[①]它的出现并⾮⼀⼈⼀时之作,⽽是在撷取先秦诸⼦⾔乐之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与先秦典籍联系紧密。
正如蔡仲德所⾔:“为提出⼀套完整的⾳乐美学思想,《乐记》必须对诸⼦百家进⾏批判总结,故其于儒、墨、法、道、阴阳、杂各家,或有所批判,或有所吸收,或采⽤其⽂字,或继承其思想,态度各不相同。
”[②]古代典籍中,与《乐记》关联的有《韩⾮⼦》、《吕⽒春秋》、《周易》、《诗经》、《论语》、《尚书》、《左传》、《荀⼦·乐论》、《史记·乐书》以及“三礼”等⼗⼏种。
与《乐记》关系最明显、后世关注最多且疑惑也最多者,则为《诗》、《易传》、《荀⼦·乐论》、《史记·乐书》四部[③],其思想或被《乐记》吸收,或受之影响⽽成。
尤其是《乐记》与《周易》的关系得到众多学者关注,认为《乐记》的形成受《周易》的深刻影响。
本⽂即是对“《乐记》袭《易》”说的梳理与考辨。
《周易》经传在中国学术史上居重要地位,在汉代被称为“群经之⾸”,魏晋时被列为“三⽞”之⾸,其博⼤的思想对中国古典哲学、⽂艺理论均有很深影响。
故《周易·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悉备。
”《四库全书总⽬提要·经部·易类⼀》也说到《易》对乐律理论的涵盖:“《易》道⼴⼤,⽆所不包,旁及天⽂、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外之炉⽕,皆可援《易》以为说。
古代《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的作者都是谁?

古代《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的作者都是谁?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四书五经》之《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四书五经》之《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四书五经》之《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四书五经》之《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四书五经》之《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易: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书:相传为孔子编定诗:相传为孔子编定礼: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春秋:以前曾认为是孔子修订的.现在则认为是鲁国的史官所作乐:已失传。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经,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礼记》: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
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
《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
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絜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
书之失,诬。
乐之失,奢。
易之失,贼。
礼之失,烦。
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
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
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
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
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注释1.广博易良。
易,平易。
良音谅,信也,诚实、诚信也。
《荀子》云: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
《周易》与《乐记》

《周易》与《乐记》《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比的活水源头。
它弥纶群言,笼罩百家,涵古盖今,包裹天地,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四库总目·经部·易类》)从中国古代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则为《乐记》。
它的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阴阳之道、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乐记》又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奠基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所以,分析《周易》与《乐记》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周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一.阴阳之道与乐本论《庄子·天下》称;“《易》以道阴阳”。
这句话说出了《周易》的思想本质。
阴阳为《周易》之本,它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规律。
一部《周易》就是建立在“一”、“一”两个阴阳符号的基础上,这一断一连的两个阴阳符号,经过排列组合而衍成八卦和六十四卦。
《易传》又进一步用阴阳消长之理来解释这两个符号,并以阴阳之道为基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易传》认为,阴阳是推动宇宙万物演变的两种元气,在阳气鼓动之下,事物的属性是刚健的,在阴气支配之下,事物的属性是柔顺的。
自然、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特点,区分为阴阳两大类,如天地、水火、雷风、昼夜等自然现象,男女、君臣、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都是阴阳的表现。
诚如朱熹所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朱子语类·读易纲领》)《周易》以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用阴阳范畴概括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关系,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同时也是音乐之根。
《周易》阴阳之道的大义表现在宇宙生化与天地谐和两方面,《乐记》正是循易道之迹,从这两方面来论述音乐的起源与本质的。
《周易》与《乐记》

《周易》与《乐记》 《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比的活 水源头。
它弥纶群言,笼罩百家,涵古盖今,包裹天地,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 学、 算术, 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 《易》 以为说。
”( 《四库总目· 经部·易类》)从中国古代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 以为说最多的,则为《乐记》。
它的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 阴阳之道、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乐记》又是中国古代音 乐理论的奠基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所以,分析《周易》与 《乐记》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周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和 核心。
一.阴阳之道与乐本论 《庄子·天下》称;“《易》以道阴阳”。
这句话说出了 《周易》的思想本质。
阴阳为《周易》之本,它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 天道、 地道和人道的总规律。
一部 《周易》 就是建立在“一”、 “ 一”两个阴阳符号的基础上,这一断一连的两个阴阳符号,经过排列组合 而衍成八卦和六十四卦。
《易传》又进一步用阴阳消长之理来解释这两个符号, 并以阴阳之道为基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易传》认为,阴阳是推动 宇宙万物演变的两种元气,在阳气鼓动之下,事物的属性是刚健的,在阴气支配 之下, 事物的属性是柔顺的。
自然、 社会中的万事万物, 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特点, 区分为阴阳两大类, 如天地、 水火、 雷风、 昼夜等自然现象, 男女、君臣、 父子、 夫妇等人际关系,都是阴阳的表现。
诚如朱熹所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 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
《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比的活水源头。
它弥纶群言,笼罩百家,涵古盖今,包裹天地,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四库总目·经部·易类》)从中国古代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则为《乐记》。
它的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阴阳之道、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乐记》又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奠基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所以,分析《周易》与《乐记》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周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一.阴阳之道与乐本论《庄子·天下》称;“《易》以道阴阳”。
这句话说出了《周易》的思想本质。
阴阳为《周易》之本,它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规律。
一部《周易》就是建立在“一”、“一”两个阴阳符号的基础上,这一断一连的两个阴阳符号,经过排列组合而衍成八卦和六十四卦。
《易传》又进一步用阴阳消长之理来解释这两个符号,并以阴阳之道为基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易传》认为,阴阳是推动宇宙万物演变的两种元气,在阳气鼓动之下,事物的属性是刚健的,在阴气支配之下,事物的属性是柔顺的。
自然、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特点,区分为阴阳两大类,如天地、水火、雷风、昼夜等自然现象,男女、君臣、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都是阴阳的表现。
诚如朱熹所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朱子语类·读易纲领》)《周易》以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用阴阳范畴概括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关系,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同时也是音乐之根。
《周易》阴阳之道的大义表现在宇宙生化与天地谐和两方面,《乐记》正是循易道之迹,从这两方面来论述音乐的起源与本质的。
首先,《乐记》本易道阴阳生化之理,阐述音乐的起源。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渭道”。
道者,太极也。
太极乃阴阳二气环抱之状,喻示天地浑沌未分之时。
阴阳二气,一动一静,自相交感,变合施受,则出两仪,生天地,化四时,成万物。
这便是《周易》所展示的阴阳生化之理和宇宙构成模式。
本此之理,《乐记》论述了音乐的起源问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乐本篇》)这就是中国古代乐论所谓的“物动心感”说,它强凋音乐的产生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心的结果,其本源则是宇宙间生生不息的气化运动。
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诗品序》)“舞咏”即包含音乐在内的诗、乐、舞的统一体,也就是《乐记》所说的“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这洋,音乐产生的具体过程便是:气-物-心-声-音-乐。
既然音乐与万物的产物都是阴阳气化的结果,那么,追寻音乐的本源当然也就要十溯列天地之间的阴阳之道。
所以,《乐记·乐礼篇》又说:[!--empirenews.page--]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天地之间也。
故圣人曰:“礼云乐云”。
这里着眼的正是阴阳间的动静交合,天地间的生生化化。
这种以阴阳生化为依据,从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角度考察音乐本源问题的思维方式,正源于《周易》阴阳之道,篇中有一大段文字完全抄录《系辞》则是明证。
其次,《乐记》本易道天地谐和之说,论述音乐的本质。
《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哲学乃是重生的哲学,故有“生生之渭易”说,然而,万物生化的基本条件是天地和谐、阴阳调顺。
《乾·彖》:“保合大和,乃利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周易》以“弥纶天地之道”为己任,追求的是宇宙间的普遍和谐。
这种和谐以天地定位、阴阳相得为基础,在阴阳刚柔的对立统一中追求和谐与流变,以便山川相通、雷风激荡、水火交化,最终形成自然界的普遍和谐运动。
《豫·彖》:“天地以顺动,故口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顺动”即天地和谐运动。
日月运行不过,四时推移不忒,百物兴化有序,均是天地和谐运动的表现。
大自然的和谐乐章孕育了音乐艺术的和谐本质。
“乐者,天地之和也。
”《乐记》受易道天地谐和说的启发,把音乐放到天地之间加以审视,以天地之和为音乐和谐的依据,提出了“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论篇》)的观点。
这一观点诱发于宇宙大干生生不息、风雨序次的和谐运动,其本则在《周易》对此,《乐礼篇》作了交待: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
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两段话完全出自《系辞》,《乐记》引而用之,目的在于从天地运行、四时周转的自然和谐运动中导引出音乐的和谐本质。
有人认为:“这两段内容实际与‘礼乐’无关,中间点到两句,也显得附会。
”其实不然。
阴阳之道,一动一静,这是宇宙间万物生化的无穷力量。
阴阳之道有序和谐的运动正是天地大美之所在,而宇宙的和谐已包含了音乐的和谐,天地之美实际上也就是音乐之美,所以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样,《乐记》就为音乐的和谐美找到。
了物质基础和本体依据。
这种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从宇宙生成沦的角度论证音乐的本质问题,正是中国古代乐论的一贯作法。
《乐记》之前的《吕氏春秋·大乐》,乐记》之后的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莫不如此。
阴阳之道作为附着在占筮之经《周易》上的哲学思想,除了具有自然物质性的一面外,尚有鬼神迷信的神秘色彩。
《系辞》曰:“阴阳不测之渭神”,《观·彖》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
”阴阳变化,幽微难测,在其运行过程中,既生出天地山川之丽象,又带来蓍龟河洛之神物,故曰“神道”。
清人江慎修渭之为,“天不爱道,地不爱宝,河出马图,洛出龟书,天地之大文章也。
”(《河洛精蕴》)这就给阴阳之道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这种神秘色彩又具体表现在天尊地卑、天人合一的观念上。
《周易》哲学具有崇阳抑阴的倾向,它把天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赞美它的德比功能:“大哉乾元,万物资生,乃统天”(《乾·彖》)。
天主宰万物,统摄一切,所以囊周易》赋予它人格神的含义,尊之为“上帝”(即天帝)。
大人(有德之君)遵天命以行事,顺天道以施政,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此,大人也就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乾·文言》)然而,人间的和谐与幸福乃上天所赐,故“先王作乐崇德,殷荐[!--empirenews.page--]之上帝,以配祖考。
”(《豫·象》)意即人们在庆贺丰收、胜利之时,要通过音乐来昭明天道,歌功颂德,与神同乐,以答天贶。
于是,音乐便成了天人合一的媒体。
这种与原始宗教巫术相联系的音乐思想,在《乐记》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乐礼篇》说: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神秘而奇特的音乐思想,它把音乐看作是可以[1][2][3]下一页与天地鬼神相感,与自然社会相通的一种应感工具,从而把音乐推向了宗教神学的怀抱。
而这种音乐思想正植根于《周易》天人感应论之中,是《周易》阴阳之道的神秘色彩在古代乐论中的折射。
后世乐论,如班固《白虎通德论·礼乐》,《魏书·乐志》“长孙稚、祖莹论乐”,《隋书·儒林列传》“何妥论乐”,也均有此说。
二.观物取象与乐象说“易者,象也。
”《左传·昭公二年》叙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其不说《周易》而称“易象”,可见《周易》以“象”为基础,“象’是《周易》义理的感性形式,是圣人设教的象征符号。
易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卦象,一类是爻象。
《朱子语类》说:“《易》之有象,其取之有所从,其推之有所用,非苟为寓言也。
”取之有所从”与“推之有所用”,就是《系辞》中说的“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
《周易》易象理论蕴含了艺术思维的精髓要义,给中国古代乐论以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乐记》,专门没立了《乐象篇》以探讨音乐立象的问题。
《周易》是通过“观物”来“取象”的,《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渚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阐述了由天地万物到阴阳八卦的制作过程。
“物”是自然、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象”是对这些事物的模拟、概括。
物为象之本,象乃物之象。
要在物中取象就必须体察万物,师法自然,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仰观俯察,远求近取。
如此方能应物象形,制作体现事物特征的易象。
乐象的制作方法与易象是相通的。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乐本篇》)。
这是说情感决定了乐象的个性特征。
但是,抽象的情感并不就是艺术。
艺术之为艺术,关键在于能将主观的情感融入到一定的物质形式之中,使之客观化。
就音乐艺术而言,这种一定的物质形式就是音响。
《乐象篇》说:“声者,乐之象也。
”这里的“声”指构成乐象的基本要素,即五声、六律。
五声为宫、商、角、徵、羽。
古人认为,五声本于自然,生于气化“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左传·昭公元年》)。
阴阳六气衍为四时、五行,而四时各育其气,五行各有其性,人们通过对四时之气和五行之性的观察、体会,制作了五声。
桓谭说:“五声各从其方,春角、夏徵、秋商、冬羽,宫居中央而兼四季,以五音须宫而成。
”(《新论·琴道篇》)朱长文则说:“圣人观五行之象丽于天,五辰之气运于时,五材之形用于世,于是制为宫、商、角、徵、羽,以考其声焉。
凡天地万物之声,莫出于此五音。
”(《琴史·释弦》)可见,五声是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指导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自然声响的模拟而获得的。
[!--empirenews.page--] 五声表示音程,但还不能决定一只曲子音调的高低,决定音调高低的是十二律。
十二律分阴阳两类: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属阳律,称为“六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是阴律,又叫“六吕”。
通常所说的“六律”,则是包括阳律六律和阴律六吕的总称。
六律也是取法自然的结果,具体说是对一年十二个月不同风气观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