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意象特征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无题》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抒情诗歌,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和情感,表现出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
一、意象丰富,诗情充沛
《无题》全诗充满了意象,诗人通过丰富的描写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得非常充沛。
比如,诗中描绘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话让人联想到人生中初次相遇与别离的悲喜,突出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二、形象生动,言简意赅
李商隐的诗歌以简洁为主要特色,但每一首诗歌的表达都非常精准。
他擅于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这就是他的艺术特色之一。
《无题》就是典型的李商隐诗歌,以简单的词语,如“初见”、“秋风”、“画扇”等将情感表达得非常生动。
三、古风雅韵,筆调清新
李商隐的诗歌受到了唐代文学的影响,古风雅韵成为了他诗歌的主要特色。
他熟练运用古典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诗歌的形式极为典雅。
《无题》的筆调清新,句式优美,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文学修养和情感深度。
四、情感真挚,不拘形式
李商隐的诗歌不拘形式,以情感的真挚感染人心,这也是他的艺术特色之一。
《无题》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深刻感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真挚。
总之,《无题》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其意象丰富、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古风雅韵等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商隐的诗歌不 butu拘于朝代形式,以人情万象为主题,为后世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宝贵瑰宝。
李 商隐《无题》诗中的爱情隐喻与哀愁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爱情隐喻与哀愁李商隐,这位晚唐的诗人,以其深情绵邈、隐晦迷离的诗作独步诗坛。
他的《无题》诗系列,宛如一颗颗璀璨而神秘的星辰,在文学的浩瀚天空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其中,爱情隐喻与哀愁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弦的情感画卷。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爱情常常被隐喻为种种美好而又虚幻的意象。
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吐丝,直至生命的尽头,蜡烛燃烧,泪尽成灰,这是何等的执着与坚贞。
诗人用春蚕和蜡烛来隐喻爱情中的付出与牺牲,那种无怨无悔、至死不渝的情感跃然纸上。
又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彩凤虽无飞翼,不能比翼双飞,但心灵却能相通。
这里的彩凤隐喻着现实中的重重阻碍,而心有灵犀则象征着爱情中灵魂的契合与相知。
爱情在他的诗中,有时还被隐喻为梦境。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远别的相思之苦,在梦中化作啼哭声,却难以唤醒心爱的人。
这梦境虚幻而又令人心碎,它承载着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又如“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以巫山神女的梦境来暗示爱情的缥缈不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虚幻感。
而这些爱情隐喻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哀愁。
那是一种求而不得的哀愁,“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心爱的人远在蓬山,本已遥不可及,却又仿佛隔着万重山峦。
这种距离的阻隔,让爱情变得可望而不可即,哀愁也随之而生。
也是一种相思之苦的哀愁,“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天本是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季节,但诗人的心却不敢与春花一同绽放,因为相思之情只会化为灰烬。
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绝望,哀愁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更是一种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哀愁,“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清晨对镜,担忧青春容颜的消逝;夜晚吟诗,感受着月光的清冷。
时光匆匆,爱情却未能如愿,哀愁在岁月的流逝中愈发深沉。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他自身在仕途上也屡屡受挫,这无疑对他的爱情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东风无力百花残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东风无力百花残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其中的意象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1. 意象特点:
- 东风:通常代表温暖、生机和活力,这里的“东风无力”则暗示了春天即将过去,温暖的力量逐渐减弱。
- 百花残:描绘了百花凋谢、残破不堪的景象,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衰败。
2. 作用:
- 烘托氛围:通过描绘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败的景象,诗人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 象征离别的悲伤: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败的意象,也可以被视为对离别的隐喻。
春天的离去和百花的凋零,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结束和离别的悲伤。
- 表达无奈和伤感:这句诗通过描绘自然的衰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难以持久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总体来说,“东风无力百花残”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离去和美好事物的消逝,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痛和无奈之情。
这种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
鸣。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论文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On the imagery of Li Shangyin's love poems目录内容摘要┈┈┈┈┈┈┈┈┈┈┈┈┈┈┈┈┈┈┈┈┈┈┈┈┈┈┈┈第1页关键词┈┈┈┈┈┈┈┈┈┈┈┈┈┈┈┈┈┈┈┈┈┈┈┈┈┈┈┈┈第1页一、意象的丰富性┈┈┈┈┈┈┈┈┈┈┈┈┈┈┈┈┈┈┈┈┈┈┈第2页1.朦胧意象┈┈┈┈┈┈┈┈┈┈┈┈┈┈┈┈┈┈┈┈┈┈┈┈┈第2页2.动物意象┈┈┈┈┈┈┈┈┈┈┈┈┈┈┈┈┈┈┈┈┈┈┈┈┈第2页3.典故意象┈┈┈┈┈┈┈┈┈┈┈┈┈┈┈┈┈┈┈┈┈┈┈┈┈第3页二、意象的感伤美┈┈┈┈┈┈┈┈┈┈┈┈┈┈┈┈┈┈┈┈┈┈┈第4页三、意象的朦胧美┈┈┈┈┈┈┈┈┈┈┈┈┈┈┈┈┈┈┈┈┈┈┈第4页参考文献┈┈┈┈┈┈┈┈┈┈┈┈┈┈┈┈┈┈┈┈┈┈┈┈┈┈┈┈第6页摘要: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朦胧幽微,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独特的诗歌意象。
他的爱情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寄托了感伤的情绪来表现内心世界,达到诗歌意境的独特美。
作为诗歌的主要构成部件——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意象更主要的在于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表现诗人的心灵世界。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李商隐爱情诗意象的丰富性、感伤美和朦胧美,说明李商隐爱情诗的悲剧之美,以及李商隐爱情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意象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王玉霞摘要: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朦胧幽微,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独特的诗歌意象。
他的爱情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寄托了感伤的情绪来表现内心世界,达到诗歌意境的独特美。
作为诗歌的主要构成部件——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意象更主要的在于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表现诗人的心灵世界。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李商隐爱情诗意象的丰富性、感伤美和朦胧美,说明李商隐爱情诗的悲剧之美,以及李商隐爱情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论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 (2)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摘要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一.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把表现朦胧的美感当作自己的创作追求,这在我国文学上史上是罕见的。
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的论诗者对李商隐这些“深情绵邈”、“隐词诡寄”、“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爱情诗,历来众说纷纭,争讼不息。
有人斥责,贬之为“绮才绝骨”;有人赞赏,认为其爱情诗“但觉情味有余,无所谓语工而意不及者”,还将其诗奉为“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的神妙境界;也有人感慨,发出“独恨无人作郑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喟叹。
对于这些大相径庭的评价,我们不能肓目赞同或一味反对,而应当对朦胧美这一审美形态时行具体分析,区分这种审美形态的优劣,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朦胧美是和清晰相对的一种审美形态。
我们知道,诗人用清晰的形象反映现实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它的题旨十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如白居易的诗歌,就明朗晓畅,平易近人。
还“首章标其旨,卒章显其志”。
唯恐读者不明白,把创作意图说得清清楚楚。
但是,过于清楚了,使人一眼就能看穿,毫无回味的余地,缺乏了含蓄蕴藉的美感,这是诗歌之大弊。
因此,人们常常更愿意去追求一种朦胧的美感,在某种情况下,朦胧比清晰更美,这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当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关照的时候,由于距离或别的事物的障隔,看不清客体清晰的形象,往往会产生猜不透测不准的困惑,从而激起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意象特征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意象特征摘要:李商隐作为晚唐时期的一位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诗人,在其诗歌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制造缤纷绚烂的意象,以此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爱情诗中更是将意象融入出自己的风格,以此来寄托自己内心的伤感情绪,使得诗歌的意境具有独特的美感。
本文主要是通过李商隐的爱情诗意象进行分析,阐述爱情诗的悲剧美与感伤美,进而对李商隐诗句的魅力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
关键词:爱情诗;意象;特征晚唐时期,李商隐的诗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诗歌艺术的顶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
他的爱情诗深情柔婉,斑斓迷离,具有跳跃式的凄迷情思、非逻辑的意象组合,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朦胧、深邃和神秘,诗中所指似是而非、意味无穷,达到了他所追求的模糊事实,以“隐弊”形式来表达自己深挚爱情的目的。
一、意象特征之一———凄迷感伤李商隐从小就遭遇不幸,其后又陷于牛李党争的漩涡中,对爱情执着追求但妻子早逝,造成他孤介的性格,使诗歌表现出一种浓郁的感伤美。
诗歌描写的大都是男女主人公相思之苦,以及诗人对美好精神世界的感悟和追求。
诗中意象多选择夕阳,残照,落花、破镜、哀筝、枯荷,将自己的悲情寄托于这些事物之中。
这些残缺意象的选用,集中反映了他情感被阻、美好爱情不能实现的苦痛和煎熬,以鲜明的意象写出了等待的哀怨、希望的破灭、相思之苦,无奈之痛,其感伤美也是现实造成的诗人与所思之人间的两难处境的情感升华。
李商隐与妻子王氏感情深笃,诗集中写夫妇爱情生活和离家外出怀念王氏的诗,写得感情真挚,但同样散发着丝丝感伤之情。
如《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1]。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写远书不至,独寝人不堪忍受清冷凄寒;诗人通过空床、青苔、红树、落月等意象表达自己的孤寂凄凉之情;此外,他写的王氏悼亡诗,更是哀怨凄绝,感伤浓烈。
如《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写出妻子逝去后恍惚怅惘之态,在沉痛的悼伤之情中织入浓重的身世之感和对于现实环境的凄冷感受,何等感慨悲伤!二、意象特征之二———斑斓多姿李商隐是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灵境遇,感情浓烈而细腻。
李商隐情感诗中的意象及其对后世诗词的影响

0062017.08第1期李商隐情感诗中的意象及其对后世诗词的影响 李商隐是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凭借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的新高峰,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他的情感诗尤其是以《无题》为题的情感诗享誉千秋。
其情感诗深情绵邈、隐约迷离、刻骨铭心而又不易索解,不少诗(特别是无题诗)具有跳跃式的情思,非逻辑的意象组合,令人感受到它的美丽、深邃和神秘,却又情真而事幻,诗中所指猜不透、说不尽,“埋没了事情的真相”,以“隐僻”的形式表达爱情的目的。
情感上的李商隐是一个失败者,他总是失望多于希望,痛苦多于快乐。
与柳枝姑娘的初恋之花刚刚开放,就已深切地体味到凋零的失落之痛。
在玉阳山修炼时,和女道士宋阳华的恋情虽然带有自由恋爱色彩,但由于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和道教戒律,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场爱情悲剧。
李商隐和王茂元的女儿虽你情我愿,但因这场婚姻夹杂了太多政治因素,最终使其不得不卷入了党派争端的漩涡。
因此,这场婚姻对于李商隐而言,有着双重悲剧性。
爱而不得,得而不永,这种一生在爱与痛的边缘徘徊游走的独特经历,锻造了李商隐情感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融入诗中,通过在诗中构建异样的“意象”,表达了内心世界的沉思、孤寂和独白。
一、李商隐情感诗的意象特征(一)意象特征之一——丰富多姿 李商隐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其感情浓烈而细腻。
他的诗歌是通过想像、借助典故而非直抒胸臆地把实情实景转化为一种扑朔迷离、朦胧隐约的意象,透过象征手法呈现出来。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以及自然中的诸事万物皆成了其诗中的意象,缤纷七彩、活泼空明。
据统计,李商隐情感诗中出现的人物有东方朔、沈约、何逊、谢庄、庾信、青女、素娥、嫦娥、凤女、萼绿华、杜兰香、湘妃、楚女、西施、宓妃、赵飞燕、李夫人、崔罗什、玉郎、萧史、洪崖、王子晋、赤凤、秦宫、襄王、宋玉、陈后主、隋炀帝、曹植、王羲之、阮籍、刘桢、苏小小、冯小怜、卓文君、西王母、郑樱桃、卢莫愁等一众人物,且一人构造一个故事。
浅析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征

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界的意象。
李商隐诗歌中大量运用了自然界的意象,如“春潮带雨晚来急”、“夜半无人私语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
这些意象都是他对大自然情怀的浓厚体会,也是他对生命变化不断的眷念之情。
二、宫廷文化的意象。
李商隐在其作品中广泛使用宫廷文化相关的意象,如《锦瑟》中写到“天高任鸟飞;云深不知处” 、《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等。
这些形式都能勾勒出一副壮丽耀眼而又庄重神圣的宫廷图画。
三、心理情怀的意象。
李商隐通过对心理情怀所作出表示,如《望庐山瀑布》中写道: “日照香炉生紫火;遥看瀑布欲封天。
有花忽隐明浓;无鸟忽飞是还乾。
……… ” 这样尤其抒发出一片孤独而又追寻平衡之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意象特征
发表时间:2018-07-27T15:58:05.40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7月作者:邵楠[导读] 本文主要是通过李商隐的爱情诗意象进行分析,阐述爱情诗的悲剧美与感伤美,进而对李商隐诗句的魅力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
安阳师范学院
摘要:李商隐作为晚唐时期的一位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诗人,在其诗歌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制造缤纷绚烂的意象,以此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爱情诗中更是将意象融入出自己的风格,以此来寄托自己内心的伤感情绪,使得诗歌的意境具有独特的美感。
本文主要是通过李商隐的爱情诗意象进行分析,阐述爱情诗的悲剧美与感伤美,进而对李商隐诗句的魅力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
关键词:爱情诗;意象;特征
晚唐时期,李商隐的诗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诗歌艺术的顶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
他的爱情诗深情柔婉,斑斓迷离,具有跳跃式的凄迷情思、非逻辑的意象组合,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朦胧、深邃和神秘,诗中所指似是而非、意味无穷,达到了他所追求的模糊事实,以“隐弊”形式来表达自己深挚爱情的目的。
一、意象特征之一———凄迷感伤
李商隐从小就遭遇不幸,其后又陷于牛李党争的漩涡中,对爱情执着追求但妻子早逝,造成他孤介的性格,使诗歌表现出一种浓郁的感伤美。
诗歌描写的大都是男女主人公相思之苦,以及诗人对美好精神世界的感悟和追求。
诗中意象多选择夕阳,残照,落花、破镜、哀筝、枯荷,将自己的悲情寄托于这些事物之中。
这些残缺意象的选用,集中反映了他情感被阻、美好爱情不能实现的苦痛和煎熬,以鲜明的意象写出了等待的哀怨、希望的破灭、相思之苦,无奈之痛,其感伤美也是现实造成的诗人与所思之人间的两难处境的情感升华。
李商隐与妻子王氏感情深笃,诗集中写夫妇爱情生活和离家外出怀念王氏的诗,写得感情真挚,但同样散发着丝丝感伤之情。
如《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1]。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写远书不至,独寝人不堪忍受清冷凄寒;诗人通过空床、青苔、红树、落月等意象表达自己的孤寂凄凉之情;此外,他写的王氏悼亡诗,更是哀怨凄绝,感伤浓烈。
如《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写出妻子逝去后恍惚怅惘之态,在沉痛的悼伤之情中织入浓重的身世之感和对于现实环境的凄冷感受,何等感慨悲伤!
二、意象特征之二———斑斓多姿
李商隐是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灵境遇,感情浓烈而细腻。
他敏感多思,诗歌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无穷无尽的想像,借助底蕴丰富的典故,把实情实景转化为一种扑朔迷离、朦胧隐约的意象,并通过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因而他爱情诗中的意象,有时缤纷绚丽,有时活泼空明。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以及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成为他诗中的意象。
据不完全统计,李商隐爱情诗中出现的人物有仙界大神,有凡间人物,而且每人都有一个故事。
诗中的境地有瑶池天庭等天上幻境,有人间具体的真实地名。
这些意象的使用,表现了李商隐爱情诗超凡脱俗的魅力。
意象的丰富性在一首诗歌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用“庄周梦蝶”“望帝啼鹃”“沧海明月”“暖玉生烟”等丰富的意象,表现爱情的甜蜜和迷惘,形象优美,意境深沉,想像神奇,隐约朦胧,韵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三、意象特征之三———迷茫朦胧
由于李商隐的经历、思想和审美情趣与众不同,诗中多用带有朦胧色彩的意象。
在他的诗中,神仙痴语,世外物象比比皆是,诸如嫦娥奔月、王母下凡、弄玉吹箫、楚宫云雨……并以贴切而富有情韵和象征意味的词藻加以表现,使诗的意象蒙上了一层迷茫窈渺的色彩,像轻纱,如梦境,似雾里之花。
这些缥渺、无定的物象、事象都具有一种忧伤而又朦胧、雅致而又无奈、艳丽而又梦幻的特征,表现出一种惘然、无奈、寥落、凄凉、飘泊等复杂的情绪。
在他的爱情诗中,一些片断的意象被组织在一起,使诗境更加虚化,进一步创造出朦胧情思和朦胧境界。
这些片断的意象凄美跳跃,错落排比,虚虚实实,造给人以朦胧梦幻之美[2]。
如《无题四首》:(第一首)“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全诗围绕“梦”来写远别之恨。
出句以实境为梦境,对句疑梦境为实境,这些片断的意象和喻象错落排比,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把诗人在恍忽迷离中一时的错觉、幻觉写得极为生动传神,使情思和意境极为朦胧。
结语
综上所述,李商隐在爱情诗中喜欢运用缤纷多彩以及朦胧梦幻的感伤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伤痛与无奈,所以说,诗的内涵已经超脱俗世之外,并且到达了一种更高的境界之中,像著名的诗句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比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等,将具体的事物表现为多种层次的朦胧意境,使得惆怅、迷茫以及感伤的情绪能够得到较好的表达。
对于意象的表达与分析,映衬现实环境,使得诗歌的境界更富有深意,也更具有魅力。
作为一种朦胧美,诗歌的境界更加的富有层次感,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整体上上升了一个高度。
参考文献
[1]赵鹤涵. 浅析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特征[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0):119.
[2]蔡燕.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论李商隐爱情诗的“间阻之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S1):87-95.
邵楠,1996,女,汉族,河南,安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45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