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学生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

合集下载

架起沟通的桥梁

架起沟通的桥梁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 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 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这个环节。活动三:学会沟通的技巧
3.写一写。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沟通方式写在一 张心形的卡纸上,然后贴在黑板上。在我和父母 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沟通之桥。 【设计意图】:写卡片既巩固了沟通的方法,又 为沟通的心灵之桥提供了素材。
活动二:亲子烦恼,需要沟通
3.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在沟通中,发生矛盾时自己 感受。 【设计意图】:谈感受这个环节真正体现了,教师 要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并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 意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活动二:亲子烦恼,需要沟通
4.换位思考。学生各抒己。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上, 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进而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设计意图】:由他人到自己,有生活到内心, 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计换位思考。意在体会 父母的良苦用心,为亲子之间的沟通扫除心理障 碍。
情感、态度、 尝试换位思考,体会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 价值观目标 心和期望,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过程与方法 目标
培养学生与父母进行沟通的能力和选择解 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 目标
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掌握与父母沟 通的基本要领和主要策略。
教学重点
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掌握与父母沟 通的基本要领和主要策略。
活动四:制定沟通计划
1.学生独立制定计划。学生填写《我的沟通计划 表》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课程设计与实施注 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 问题。课堂上我们了解了沟通的技巧,但并不等 于真正的掌握它。制定沟通计划意在为课下与父 母之间有效沟通铺路搭桥。
活动五:课下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尝试 与父母之间进行沟通。

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心灵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层的交流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产生共鸣,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带来更多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而要实现良好的心灵沟通,就需要在心灵间架起一座桥梁。

那么,如何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呢?本文将从沟通的重要性、心灵沟通的特点以及架起心灵沟通桥梁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沟通的重要性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实现人际互动的一种手段。

通过沟通,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意愿,也可以了解到他人的情感、思想和意愿。

沟通在人际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对方,从而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而心灵沟通作为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更是至关重要。

心灵沟通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还可以促进情感交流,增进感情,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和谐。

二、心灵沟通的特点心灵沟通是指人们通过情感体验、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等方式,在心灵上进行交流和沟通。

相较于一般的信息传递和知识交流,心灵沟通更加注重情感的共鸣和情感的传递,通过情感的交流实现心与心的连接。

心灵沟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入内心:心灵沟通是一种深入内心的交流方式,它不仅局限于表面的言语和表情,还能够触及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2. 情感共鸣:心灵沟通更加强调情感的共鸣和情感的传递,通过情感的交流来实现心与心的连接,使人们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交流。

3. 真诚坦率:心灵沟通注重人们真诚的情感表达和坦率的交流,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对方的真诚和善意,从而建立互信、互敬的关系。

4. 需要倾听:心灵沟通需要倾听对方的内心声音,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从而建立起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心灵沟通的特点使得它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并且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三、架起心灵沟通桥梁的方法1. 倾听对方倾听是心灵沟通最重要的一环。

人们需要倾听对方的内心声音,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这样才能建立起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城南小学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

城南小学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

城南小学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各个家庭的联系,防止出现学生在校表现家长不清楚、学生在家表现老师不了解的监管漏洞,真正让学生的行为纳入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视野之中。

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创新使用方法,架起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

一是针对问题,注重及时联系。

联系卡的内容涉及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教师填写,及时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老师建议记载下来,由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

另一部分由家长填写,家长把阅后的意见以及子女在家的情况反馈给学校老师。

这种联系卡相比家长学校上课更灵活“有事就联系,没事就休息”。

二是指导为主,注重可操作性。

为充分发挥“家校联系卡”的作用,真正在老师、学生和家长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学校专门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

要求老师们合理有效地使用联系卡,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报忧不报喜,要根据学生在校的表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和“存在问题”诚恳地写出教师的心语,争取学生的理解,家长的配合。

更重要的是,联系卡要有一定的指导性,给家长提出建议,使家长看了联系卡以后,知道自己从哪些方面怎样进行操作,以利于孩子的进步和发展。

三是精心打造,注重形成合力。

通过老师们的精心打造,这种家校联系方式,受到了众多家长的好评,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回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家校联系卡”进一步拉近了家庭和学校距离,极大地方便了家长、老师之间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成长动态的脉膊,渐渐形成了一股教育合力,从而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循着正确的人生轨迹良性发展。

“家校联系卡”为城南小学架起了一座家校共同关心学生成长的桥梁,为家校合育,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心得体会7篇

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心得体会7篇

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心得体会7篇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在第一时间都要记录在心得中,写心得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将自己的内心想法直观的表达出来,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心得体会篇1让孩子能与自己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热切关注的问题。

对于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并不成熟的阶段,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是他们很强烈的愿望。

但对于成人尤其是父母,他们往往缺少最基本的信任,轻则有意回避与父母的交流,重则还会与父母“过不去”。

这时候的孩子特别需要知心朋友,需要心灵关怀,作为家长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与孩子沟通的主动者。

1、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家长要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

暗示自己:我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要一起成长,我们要一起面对很多问题,我们会比别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乐趣。

现在孩子因为有我这样的家长而骄傲,将来我会因为有这样的孩子而自豪。

告诉孩子:在爸妈眼里“你最棒”,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天赋都能被唤醒。

就像打开宝藏的口诀“芝麻,开门”一样,唤醒这沉睡的巨人也需要秘诀,那就是“你最棒”。

2、对孩子的要求具体化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

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

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

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

同事的孩子上初三了,她很着急,就对孩子说:“初三了,可得下功夫。

”孩子却很茫然,反过来问:“怎样是下功夫?”你的要求孩子无从下手,其实你也说不清楚操作程序。

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

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

架好沟通心灵的桥梁

架好沟通心灵的桥梁

架好沟通心灵的桥梁在高楼林立、经济日益飞速发展的石家庄,当人们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忙碌时,为给孩子补充哪些营养着急时,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忙着报辅导班焦虑时,你可曾想过,在偏远的石桥小学,还有一群这样的孩子们。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2012年马上就结束了。

回首一年中,忙碌而充实,紧张而兴奋,疲惫又乐在其中。

由于第一次以班主任的身份来面对学生,而且是面对一群从幼儿园刚刚进入小学大门的孩子们,起初,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复着一个问题:我能够胜任这项艰巨的任务吗?孩子们会听我的话吗?带着种种的疑问,终于迎来了这群孩子们。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孩子们,首先我比较详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他们的思想基础,智力发展,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有什么脾气,发脾气时家长采取什么办法等,以便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在学校里发生什么情况,我总是及时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协助,共同教育好孩子。

作为一个刚刚踏入社会大门,初出茅庐的我,正是自从这学期担任了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以后,让我也真正的看到了孩子们的调皮与顽劣,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但更多的是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在孩子们身上,我找到了久违的童真,在这里,要对我的孩子们说声:谢谢你们!我们班里有这样一群天真可爱的小豆豆。

一年级开学不久,我就注意到班里有这样一位朴实的小男孩,他叫刘凯,每天早晨都早早的到学校,无论哪组做值日,他都主动认真地帮忙,学习上也从来不用老师操心。

随着天气渐渐变冷,我发现刘凯的手变得越来越皴、越来越黑了,我课下提醒他,注意个人卫生,可是刘凯好像并没有拿我的话当回事,手依旧是黑乎乎的。

紧接着,在语文背诵课文上,我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每次要求回家背诵的课文,我都要求家长签字,可是向来听话的刘凯却一连几天没有签字。

我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气呼呼的问他:“为什么连着几天都不让家长签字!”刘凯胆怯的小声答道:“我爸爸妈妈不在家,家里就我和姐姐还有奶奶在家。

如何与后进生家长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

如何与后进生家长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

如何与后进生家长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有人曾说:"家长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合作伙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启蒙老师",可以说是教师的隐形合作伙伴。

因此,重视与家长对话,主动交流沟通,与家长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非常重要,也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特别在的过程中,与家长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尤为重要。

今年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担任了五(1)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班有一位学生,叫付双,平时沉默寡言,对待学习漠不关心,尽管我怎么询问和激励,他总是一言不发,照常我行我素,真拿他没有办法。

于是,我并常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可每次谈到该生的学习与表现是,家长总是说:"我也没有办法,在家说他又不听,希望老师严格管教…………"等等话语,搞得沟通总是不欢而散,还没有达到沟通的效果和目的,为此,我很苦恼,直到今天,我用心读了李源田老师的《派往明天的教师》一书中"在对话中选择路径,追随教育梦想"一章时,其中真实的事列让我豁然开朗,也深深影响着我。

于是,我结合学生实际试用了以下方法,试着用心与后进生家长沟通,果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共同"爱"生建沟通在后进生眼中,能得到家长和教师们的爱,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一因为家长与教师最关心的是学习和表现,可后进生是多么需要爱和鼓励来抚慰他们脆弱的心灵啊,因此,作为培育祖国未来的的我们,,要与家长共同把爱毫不吝啬地给他们。

<span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font-size:10.5pt;font-weight:normal;mso-spacerun:'yes'">(<span><span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font-size:9pt;font-weight:bold;mso-spacerun:'yes'"><span><span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font-size:10.5pt;font-weight:normal;mso-spacerun:'yes'">)<!---ecmsEndFragment-->也让家长明白:作为教师的我们是爱他们的孩子的,也让他们不要放弃孩子,不要也"恨铁不成钢"的方式爱孩子。

利用“校讯通” 架设学校家长沟通的桥梁

利用“校讯通” 架设学校家长沟通的桥梁

利用“校讯通”架设学校家长沟通的桥梁【中图分类号】g636学校与家庭都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决定着教育的成败。

在教育实践中,很好的开展家庭、学校协同教育将产生极大的积极意义,通过家庭、学校协同教育,既可以促进家庭、学校教育相互支持,积极协作,形成合力,也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励学校在德育过程中拓宽家校合作的领域,寻找新的合作方式,解决深层面的问题。

而“校讯通”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困难的问题,可以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的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

以下谈谈我自己在使用校讯通中的做法和体会:一、有利于家庭作业的及时发布与反馈。

做家庭作业是孩子复习、消化、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能、技巧的一种独立的学习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家庭作业完成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

家长只有知道每天的家庭作业,才能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我经常听到家长说“我每天都问孩子家庭作业是否完成,他总是说做完了”,但是老师一检查就说“忘记做了”或者“丢在家里了”。

“校讯通”平台可以彻底解决这种“学生骗家长”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每天放晚学,我通过“校讯通”平台庭作业都发给家长,督促家长检查。

把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通过“校讯通”平台反馈给家长,家长意识到孩子存在的问题,帮家长出主意,如何督促孩子完成作业。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在老师和家长的长期协力督促下,会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二利用校讯通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提高教育效果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祖辈的心肝宝贝,常常出现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大人事事包办代替,对孩子宠爱有加,常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教师家访心得体会 15篇

教师家访心得体会 15篇

教师家访心得体会 15篇教师家访心得体会 1家访是让老师在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教师登门造访,与学生、家长架起了联系与沟通的桥梁,织成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的纽带,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

一、勤家访,架好主桥梁。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有利于交换意见,也有助于达成共识,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老师上门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也是个触动,容易在教育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教师家访的重点要放在学生身上,通过与家长谈话,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社会交往情况,以及在家庭做家务中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窥探学生的内心世界。

这样,通过了解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发现学生的特长,依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也让家长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

二、整体策化,实施方案。

开学初,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初步制定家访实施方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每学期每个学生老师家访不少于三次分别是期初、期中、期末),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则按计划进行。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校与家庭的学习、表现情况,自行申请教师家访,使自行申请与整体安排相结合,既体现了家访的灵活性,又体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家访谈话要讲究方法。

家访谈话要有方向、有目的,讲究艺术,切不可漫无边际地闲聊。

否则,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耗费了家长析热情,使家长对老师的谈话失去兴趣。

在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行为表现情况时,不要一味地告状、批评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或只提优点,说好的方方面面。

却要以表扬为主,从赞扬的角度切入话题,对学生的缺点却用借桃喻李委婉地指出,通过表扬别的学生在某个方面的优点来提醒家长,让步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的不足,知道今后该朝那个方向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架起学生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
摘要:家长和学生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但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进入青春期以后,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思想意识上与家长产生了分歧而导致关系逐渐疏远,严重的会发生沟通障碍;家长不知道学生想什么、做什么;学生也不愿意与家长交流。

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

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学生家长老师沟通
笔者班上有位学生,父亲打工,工作很辛苦,母亲身体不好,在家做家务和手工,他还有个姐姐在外地读书,经济比较拮据。

他常带香烟进学校,平时表现比较散漫。

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他认为在生活中父母主要关心的是姐姐,而不关心自己。

因对父母的误解,他周末放假经常在外面玩,甚至晚上也不回家睡觉,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父母基本上失去了对他的监管。

针对这种情况我找家长进行了沟通,说出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后家长显得很无奈,一个劲地重复:“我们怎么会不关心他呢?”事实上,世界上哪有不关心孩子的家长呢?只是有些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关心,而一些孩子又无法感受或者理解父母的关心罢了。

作为一名班主任,怎样才能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家长和学生之间消除隔阂,增进了解呢?
一、学生与家长产生沟通障碍的原因
学生与家长之间产生的隔阂主要源于沟通障碍,而障碍产生的原因家长负有主要责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时间问题。

家长太忙,忙于工作和个人事务,没时间管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学生教育的问题,没时间陪伴学生,这样就导致了沟通时间存在障碍。

家长有空的时候学生在学校里;孩子回到家,家长又很少有时间陪伴学生过周末。

最终导致家长与学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少,失去了沟通的空间和氛围,造成沟通障碍。

二是思想问题。

由于家长和学生的位置不同,导致看事物的视角不同,思想难统一。

一般情况是家长希望学生做的事情,学生不喜欢;学生喜欢做的事情,家长大部分都反对。

思想上的不一致造成了学生和家长间在认识上的分歧,甚至产生矛盾,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学生觉得是父母的干涉,让自己失去了独立的人格。

三是态度问题。

部分家长教育学生不以理服人,不平等对待,动辄在学生面前摆家长的威严,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的沟通不是心灵的沟通,而是“领导训话”,使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另外,学生上职校学习,家长大都比较失望,失去了关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再怎么关心也没有什么大的前途。

四是方法问题。

家长总是过多地批评学生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总是横向地与别的学生去比较,经常在无意之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却很少表扬学生的优点,最终导致学生的反感,无形当中形成了隔阂。

五是认识问题。

家长总是想在物质生活上给学生创造优越的条件,而学生不了解现实生活的艰辛,家长的过分宠爱只会让学生养成骄横的习气。

针对以上情况,应分别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双方重新回归正常的家庭教育轨道;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架起学生与家长心灵沟通桥梁的途径
1.从生命意义教育着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采取多种形式、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教师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通过主题班会等,从正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体会作为父母的不易;让学生充分体察父母的处境与内心感受;让学生觉察;父母的人生阶段和心理需求;让学生明白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不能要求父母像小时候一样照顾你;教育学生明白父母给予自己生命的意义,体谅父母,关心父母,爱惜父母,感恩父母。

(2)教会学生经常主动问候父母,关注父母。

每个父母都是关心、爱护自己孩子的,而作为孩子,也要学会关心父母。

在离开父母身边的时候要学会主动地问候父母;在父母生日的时候说一声生日快乐;在父母生病卧床的时候捧上一杯热水……每个父母接到这样的问候都会非常开心、欣慰,觉得他们没有白白付出,他们得到了孩子的回馈。

2.从亲近父母教育着手,引导学生孝敬、信任家长,消除对家长的误解和隔阂
有些学生把父母的关心当成多余,把父母的建议当成唠叨,对父母的言行存在着对抗心理。

作为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天下父母大都关心孩子,只是关心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含蓄一些,有的则外露一些。

不要总是把父母的关心当成管束,要学会接受父母的关心和关怀;父母的经验毕竟比自己要多一些,在生活和学习中,当学生有疑问时要学会倾听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能抱有敌对情绪,以为父母的建议都是说教。

通过亲近父母教育,学生学会了接受父母的关心,而不是把它看成唠叨;让学生学会倾听父母的建议,而不是一概排斥,从而消除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误解与隔阂。

3.从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着手,劝导家长进一步关爱子女
作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一方面应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便于学生家长了解其子女在校情况;另一方面要定期举办家长
会,与家长共同学习如何跟学生进行沟通的艺术,如何更好地关爱他们的子女,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温馨、理解、尊重、信任的亲子关系。

班主任可协同家长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取正确的方式、适度地关心孩子的生活及学习。

每个学生都需要父母的关心,但他们对父母关心的方式和程度有不同的要求,作为父母必须选择正确的方式和合适的度来关心他们的孩子。

何谓正确的方式呢?就是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以学生认可的方式关心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而不是主观地以自己感觉为出发点,用自以为合适的方式过度地干涉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家长关心学生要有适当的度,关心不能过少,又不能过多。

少了,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他,多了,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认为父母把他的一切给包办了,没有自由。

如何才能掌握正确的方式和把握适当的度呢?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进行沟通、协调。

(2)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行为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行为变化。

作为父母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而是要走近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

最好是在户外活动中,创造一些情境和轻松的氛围。

只有经常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及时了解孩子思想及行为上的变化。

在进行亲子沟通时切忌简单、粗暴,对学生一味地进行指责和批评,面对问题应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原因及纠正、补救的方法途径,以帮助的心理进行交流。

(3)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开展双方互动。

生活中,父母不应只告诉孩子阳光的一面。

当父母遇到高兴的事时,会与孩子分享,当父母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也要让孩子知道,让孩子学会与你一起分担;把孩子看作是家庭中独立的一员,这样会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因为困难最能让人团结在一起。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付出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只有透过双方实际的行为,挖掘出背后的情感付出,感受到对方的认同和好感,才能形成和谐的亲情关系。

4.从构建和谐家庭的教育着手,引导学生与家长互让互谅,双方求同存异,化解矛盾
有的父母对学生平时的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了解不够,他们也想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心理的情况,但方法往往不正确,如偷看学生的日记、书信、聊天记录等。

学生对父母的这种行为非常不满。

教师应教会学生对父母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同时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应从内心上检讨,双方互让、互谅才能真正消除误解,才能互敬互爱,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