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

合集下载

班固

班固

班固班固的生平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是班彪之子。

班彪见另传。

班固九岁能写文章诵诗赋,十六岁至二十三岁游太学。

治学不拘于章句,着重领略大义。

建武三十年(公元54 年),班彪病死,留下了遗作《后传》。

班固此时二十三岁,离开太学,返乡为父守丧,并检阅其父所作《后传》的手稿。

此后,他感到“彪所续前史未详”,于是反复思考,欲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史学事业,自永平(公元58—75 年)初年起,着手撰写《汉书》,专写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的历史。

这是适应大一统的时代需要而编撰的。

自司马迁撰《史记》之后,统一的西汉皇朝由盛而衰,经绿林赤眉起义和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东汉又随之兴起。

在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总结历史经验,在政治上作出对策;另方面又借助思想文化加强思想统治。

史学为适应历史需要,只是补续《史记》是远远不够的。

班彪的《王命论》和《后传》也只是适应临时之需,未能承担历史使命。

班固写西汉全史,给大一统的西汉皇朝以突出的历史地位,总结它的兴亡盛衰及成败得失,才完全适应了历史的需要。

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 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

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

其弟班超担心他受委屈而难以自明,便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

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

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

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班固做了兰台令史,便和陈宗、尹敏、孟冀等人共同撰成《世祖本纪》,这是写汉光武创立帝业的历史。

班固因此升迁为郎。

他又撰写开创东汉的功臣列传以及平林、新市、公孙述等载记,共二十八篇,送呈朝廷。

这些著述,都被后来官修的《东观汉记》所采用。

完成上述著作后,他又在汉明帝指使下继续撰写《汉书》。

他在散文赋《答宾戏》中,表示决心“专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

班固

班固

班固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一生之敌
作为东汉最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引赢得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赞誉。

在史学界,他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班马”或“马班”;在文学界,他又与扬雄、张衡一起被称为“班扬”、“班张”,也有人将他与马融并称“班马”。

可这些人虽与班固齐名,却不与之同时。

难道班固的学问在当时真是独步天下,没有对手吗?
其实不然。

与班固同期也有些与之齐名的文人,傅毅就是其一。

两人本是太学同学,经历也极为相似,却在文学创作中互不服气,一生中在文学和史学领域有过数次“交锋”。

因此,把两人称作“一生之敌”,并不为过。

据陈其泰先生考证,班固在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47),即16岁时到洛阳太学求学,与傅毅成为同学。

从《后汉书·崔骃传》中崔骃“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的记载来看,这种说法不无依据。

当时,班、傅两人已与崔骃一起在太学中崭露头角了。

后来,由于要为父守丧,班固不得不离开太学,回老家居忧。

直到汉明帝永平五年(62),班固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逮至洛阳,后被汉明帝赦免,除兰台令史,作《世祖本纪》。

之后,班固迁为郎,典校秘书,“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

这样,曾经的太学同学又在洛阳相遇。

不过,。

汉书是谁写的

汉书是谁写的

汉书是谁写的
《汉书》是班固写的。

《汉书》的作者是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简介
《汉书》内容极其丰富,以类目计,可分四类:第一类是“帝纪”共十二卷。

因为汉高祖刘邦是汉王朝开国之君,所以《高帝纪》置于诸“帝纪”之首。

此外,分记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等各为“帝纪”一卷;第二类是史“表”,共八卷。

分记诸侯王、异姓诸侯王、外戚、各朝显臣及百官公卿大事;第三类是“志”,共十卷,分记礼乐、刑法、社会经济、水利建设、重要文化以及天文、地理等情况;第四类是人物传记,共七十卷,反映西汉各种代表人物。

他们之中有战功赫赫的将军,有威武不屈的使节,有极力维护皇权的大臣,有权术圆通的野心家,有草菅人命的酷吏,有重义轻生的游侠,有皓首穷经的学者,有腰缠万贯的巨商,还有争宠的后妃,厚颜的佞幸等等。

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活动,可以了解西汉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投笔从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投笔从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投笔从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投笔从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上学的时候,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投笔从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

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

”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

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

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

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作品注释1、戎:军队。

2、扶风:汉朝郡名。

3、平陵:汉朝县名。

4、徐令:徐县县令。

徐县,汉时属临淮郡,今江苏泗洪县一带。

5、彪:;指班彪。

6、修:讲究,重视。

7、内:内心。

8、孝谨:孝敬父母,办事谨慎。

班固《白虎通》

班固《白虎通》

班固《白虎通》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9岁即能作文诵诗赋。

长大后博览群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深究。

所学无常师,也不拘泥于传统的章句之学,以举其大义为目的。

汉明帝时召为兰台令史,后任郎官,典校宫廷秘藏图书。

奉诏编纂《汉书》,历时20余年。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因兵败被追究罪责,死于狱中。

《汉书》未完成的部份,由其妹班昭续完。

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体裁为此后历代宫修“正史”所因袭。

他还著有《两都赋》、《辟雍诗》、《典引篇》等诗文及论议,由后人编为《班兰台集》。

此外,他遵汉章帝之令,将白虎观议经的内容撰集成《白虎通》一书。

汉章帝逃初四年(公元79年),根据校书郎杨终的建议,仿西汉宣帝时石渠阁议经的方式,于洛阳白虎观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同异。

会议的宗旨,根据章帝诏书和杨终建议所言,就是要减省当时经学界盛行的支离繁琐的章句之学,协调各派学术,共正经义,取得“永为后世则”的效果。

与会者数十人,包括今古文经学各派知名学者。

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提出议题,经诸儒讨论、发表见解后,再由侍中淳于越上奏,章帝亲加裁决。

尽管与会者中不乏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经学家,如今文经学家丁鸿、古文经学家贾逵等,都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学者。

但章帝却将总结会议成果、撰写《白虎通》的任务交给了史臣班固。

用意是要超越于各学派之上,而体现官方最高权威。

因此,《白虎通》可以说是由参加白虎观会议的诸儒生共同起草,汉章帝予以选定(包括章帝本人的论断),最后由班固整理、编纂成书的。

严格说班固不能算是《白虎通》的作者,但该书由他整编而成,其贡献又不可抹煞。

《白虎通》,为《白虎通德论》或《白虎通义》的简称。

《后汉书·班固传》记载:“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

《隋书·经籍志》记《白虎通》六卷,未标作者是谁。

《旧唐书·经籍志》注为:“汉章帝撰。

文言文:《陈万年教子》原文译文注释

文言文:《陈万年教子》原文译文注释

【导语】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东汉史学家、⽂学家。

班固出⾝儒学世家,其⽗班彪、伯⽗班嗣,皆为当时学者。

在⽗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诵诗赋,⼗六岁⼊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不精通。

下⾯是分享的⽂⾔⽂:《陈万年教⼦》原⽂译⽂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 《陈万年教⼦》 两汉:班固撰 陈万年乃朝中重⾂也,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

语⾄三更,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怒,欲杖之,⽈:“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何也?”咸叩头谢⽈:“具晓所⾔,⼤要教咸谄也。

”万年乃不复⾔。

【译⽂】 陈万年是朝中显赫的⼤官,有⼀次陈万年病了,把⼉⼦陈咸叫来跪在床边训话。

⼀直说到半夜,陈咸打了瞌睡,头碰到了屏风。

陈万年很⽣⽓,想要拿棍⼦打他,说:“我作为⽗亲教育你,你反⽽打瞌睡,不听我的话,这是什么道理?”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认错,说:“我完全明⽩您所说的话,主要的意思是教我要对上司要奉承拍马*罢了!”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注释】 尝:曾经。

戒:同“诫”,告诫;教训。

语:谈论,说话。

睡:打瞌睡。

欲:想要。

杖:名词⽤作动词,⽤棍⼦打。

之:代词,指代陈咸。

⽈:说。

乃公:你的⽗亲,乃:你 谢:道歉,认错。

具晓:完全明⽩,具,都。

⼤要:主要的意思。

⼤要教咸谄: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

谄(chǎn),谄媚,奉承。

拍马*。

乃:是 复:再。

⾔:话。

显:显赫。

【启发】 1.⽗母是孩⼦的第⼀任⽼师,⽗母的⼀⾔⼀⾏都会在孩⼦⾝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母千万要做⼀个合格“产品”.但是也有教孩⼦⾛歪道的⽗母,⽂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个。

“⼦不教,⽗之过。

”⽗亲如果不给⽣养⼦⼥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做⽗亲的过错。

陈万年喜好结交权势,对他们卑躬屈膝,⽂中内容对他极具讽刺之意。

2.不要光阿谀奉承与听信谗⾔。

3.⽗母不要为⼉⼥做坏的榜样。

4.世上竟然有⽗亲教⼉⼦拍马*学奉承的,陈万年就是这种反⾯的⾓⾊。

30.班固

30.班固

汉书·苏武传
陛下春秋高[103],法令亡常[104],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 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 有云[105]。”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 就[106],位列将[107],爵通侯[108],兄弟亲近[109],常 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110],诚 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 言[111]。”武曰:“自分已死久矣[112]!王必欲降武 [113],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 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114]。
汉书·苏武传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58],不顾恩义,畔 主背亲[59],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60]?且 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 主[61],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62]; 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63];朝鲜杀汉使者,即 时诛灭[64]。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65],欲 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66],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 之,乃幽武置大窖中[67],绝不饮食[68]。天雨雪 [69],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70],数日不死。匈 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71],使牧羝[72], 羝乳乃得归[73]。别其官属常惠等[74],各置他所。
汉书·苏武传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75],掘野鼠去草实而 食之[76]。杖汉节牧羊[77],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78]。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79]。 武能网纺缴[80],檠弓弩[81],於靬王爱之,给其 衣食[82]。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83]。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 [84],武复穷厄。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记载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坚守气节、不辱使命的事迹。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班固(32 年—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班固在父亲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2、《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间 230 年的历史。

二、字音字形1、阏氏(yān zhī)2、煴(yūn)火3、啮(niè)雪4、旃(zhān)毛5、羝(dī)乳6、廪(lǐn)食7、节旄(máo)8、弋(yì)射三、重点实词1、稍迁:逐渐升迁。

2、数:屡次。

3、使:派遣。

4、嘉:赞许。

5、阴:暗中。

6、候:侦察。

7、幸:希望。

8、赂:赠送礼物。

9、发:发动,派遣。

10、当:判处。

11、相坐:相连坐(治罪)。

12、素厚:一向交好。

13、弥山:满山。

14、论:判罪。

15、白:禀告。

四、重点虚词1、以(1)少以父任:因为,介词。

(2)以货物与常:把,介词。

2、为(1)兄弟并为郎:担任,动词。

(2)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替,给,介词。

3、因(1)因厚赂单于:趁机,介词。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趁,介词。

4、乃(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于是,就,副词。

(2)乃幽武置大窖中:于是,就,副词。

五、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单于壮其节:认为……壮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使……投降,动词的使动用法。

(2)空以身膏草野:使……肥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反欲斗两主:使……争斗,动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作动词(1)天雨雪:下雪,名词作动词。

(2)羝乳乃得归:生子,名词作动词。

4、名词作状语(1)杖汉节牧羊:拄着,名词作状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汉书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班(bān)固(gù)。

班(bān)固(gù)。

字孟坚。

扶风安陵人。

东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

班(bān)固(gù)出身儒学世家。

其父班彪。

伯父班嗣。

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

班(bān)固(gù)九岁即能属文。

诵诗赋。

十六岁入太学。

博览群书。

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

班彪过世。

班(b ān)固(gù)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

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

撰写《汉书》。

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

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

班(bān)固(gù)随军出征。

任中护军。

行中郎将。

参议军机大事。

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

班(bān)固(gù)受株连。

死于狱中。

时年六十一岁。

班(bān)固(gù)一生著述颇丰。

作为史学家。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

班(bān)固(gù)是“汉赋四大家”之一。

本名,班(bān)固(gù)。

别称,班孟坚。

字号,字孟坚。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扶风安陵。

出生时间,建武八年。

去世时间,永元四年。

主要作品,《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

主要成就,著写《汉书》。

北征匈奴。

人物生平。

班(bān)固(gù)出身儒学世家。

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

九岁便能文诵赋。

班(bān)固(gù)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

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

受父亲朋友辈学者 * 。

班(bān)固(gù)开阔了眼界。

学业大有长进。

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

受父亲影响。

班(bān)固(gù)也开始留意汉事。

建武二十年。

王充到东都洛阳游学。

拜访班彪。

对班(bān)固(gù)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

认为班(bān)固(gù)将来必定能完成撰著汉代 * 重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

班(bān)固(gù)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

为了进一步深造。

班(bān)固(gù)于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

在这里。

他用功苦学。

贯通各种经书典籍。

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

都能深入钻研。

同时注重见识。

并不拘守一师之说。

不停留在字音字义。

枝枝节节的注解上。

而是要求贯通经籍的大义。

这是他日后能够成长为一代良史的极重要条件。

在这里。

班(bān)固(gù)结识了崔胭。

李育。

傅毅等一批同学。

由于班(bān)固(gù)性格宽容随和。

平易近人。

不因为自己才能出众而骄傲。

所以得到了同学及士林的交口称赞。

到班彪死时。

班(bān)固(gù)虽然年仅二十三岁。

但已具备颇高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

建武三十年。

班彪逝世。

由于父亲去世后生计困难。

班(bān)固(gù)只好从京城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

从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乡里平民的地位。

这对上进心很强的班(bān)固(gù)是一沉重打击。

但他毫不气馁。

立志继承父亲未尽之业的决心并没有改变。

班(b ān)固(gù)认为。

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后传》的部分。

内容还不够详备。

布局也尚待改进;没有撰成的部分。

需要重新续写。

于是他在父亲已成《史记后传》的基础上。

利用家藏的丰富图书。

正式开始了撰写《汉书》的生涯。

同时积极寻求出仕的机会。

永平元年。

汉明帝任命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

准许他选用辅助官员四十人。

班(bān)固(gù)认为这是一个出仕的好机会。

为了积极举荐人才。

也为了显示自己的见识和才能。

上了一篇奏记。

班(bān)固(gù)的自荐没有获得成功。

但他举荐人才的建议。

却大部分被刘苍所采纳。

永平五年。

正当班(bān)固(gù)全力以赴地撰写《汉书》的时候。

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bān)固(gù)“私修国史”。

汉明帝下诏扶风郡收捕。

班(bān)固(gù)被关进京兆监狱。

书稿也被官府查抄。

“私修国史”罪名很大。

同郡人苏朗曾被人告发伪造图谶。

被捕入狱后。

很快就被处死。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

班家上下十分紧张。

害怕班(bān)固(gù)凶多吉少。

班(bān)固(gù)的弟弟班超担心班(bān)固(g ù)被郡署考逼。

无法表白。

便骑上快马赶赴洛阳。

打算上书汉明帝。

替班(bān)固(gù)申冤。

班超策马穿华阴。

过潼关。

赶到洛阳上疏为班(bān)固(gù)申冤。

引起汉明帝对这一案件的重视。

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

班超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全部告诉了汉明帝。

扶风郡守也将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

明帝读了书稿。

对班(bān)固(gù)的才华感到惊异。

称赞他所写的书稿确是一部奇作。

下令立即释放。

并召进京都皇家校书部。

拜为兰台令史。

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

班(bān)固(gù)被拜为“兰台令史”。

受任与前睢阳县令陈宗。

长陵县令尹敏。

司隶从事孟异等人。

共同编撰东汉光武帝的事迹《世祖本纪》。

班(bān)固(gù)与陈宗等同心协力。

很快就完成了《世祖本纪》的修撰。

得到了明帝的赞扬。

由于班(bān)固(gù)在编撰《世祖本纪》过程中的出色努力。

又被晋升为“郎”官。

负责校雠皇家图书。

班(bān)固(gù)继续修撰光武帝一朝的史事。

又撰成东汉功臣。

平林。

新市起义军和公孙述的事迹。

共成列传。

载记二十八篇。

这样。

光武帝一朝的记载大体齐备班(bān)固(gù)到京师后。

弟班超与母亲也随至洛阳。

因家境贫寒。

班超靠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

班(bān)固(gù)被汉明帝任命为郎官之后。

官阶虽低。

但与明帝见面的机会增多了。

加以班(bān)固(gù)文才显露。

逐渐得到汉明帝的宠爱。

后来。

明帝问及为救班(bān)固(gù)冒险上疏的班超。

班(bān)固(gù)据实以告。

明帝非常欣赏班超的勇气和辩才。

觉得他未得任用实在可惜。

便授班超为“兰台令史”。

这期间。

班(bān)固(gù)的职务虽低。

却使班(bān)固(gù)得到较为安定的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

使他有条件接触并利用皇家丰富的藏书。

这就为他日后完成《汉书》提供了重要条件。

班(bān)固(gù)在撰写光武一朝君臣事迹期问。

显露出卓越的才华。

得到汉明帝的赏识。

汉明帝鉴于班(bān)固(gù)具有独力修撰汉史的宏愿。

也希望通过班(bān)固(gù)进一步宣扬“汉德”。

特下诏。

让他继续完成所著史书。

班(bān)固(gù)从私撰《汉书》到受诏修史。

是一个重大转折。

对于《汉书》的完成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从此。

班(bān)固(gù)不仅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

有皇家图书可资利用。

而且有了明帝的这一旨意。

使他著史的合法性得到确认。

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

班(bān)固(gù)开始全身一地投撰史的事业之中。

撰史进度大大加快。

赋颂东都东汉政权建立后。

定都洛阳。

至明帝时。

疏浚护城河。

修缮城墙。

以重整皇宫。

可是。

关中上了年纪的士绅们仍怀恋西汉建都长安的热闹场面。

认为东汉建都洛阳是错误的。

希望朝廷迁回长安。

班(bān)固(gù)认为洛阳更加适宜。

不想迁都议论扰乱人心。

于是作《两都赋》。

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

并从礼法的角度。

歌颂光武帝迁都洛阳。

中兴汉室的功绩。

宣扬洛阳建都的适宜性。

以驳斥关中人士不切时宜的议论。

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

史论秦亡永平十七年。

汉明帝召集班(bān)固(gù)。

贾逵。

郗萌等人到皇宫云龙门。

讨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赞语有无不当之处。

班(bān)固(gù)当庭指出一处错误。

出宫后。

班(bān)固(gù)为进一步说明自己对秦亡的认识。

作史论《秦纪论》。

揭示秦朝历史 * 的必然性。

坚定志向永平十八年。

汉明帝驾崩。

其子刘炟即位。

是为汉章帝。

汉章帝对经学文章同样怀有很大兴趣。

因此班(bān)固(gù)更加受到器重。

常常被照进皇宫。

与皇帝一起读书。

章帝每次外出巡守。

总让班(bān)固(gù)随行。

献上诗词歌赋助兴。

朝廷有大事。

也让班(bān)固(gù)列席。

参与公卿大臣的讨论。

班(bān)固(gù)虽然以知识渊博得到章帝重视。

但念及父子两代才华横溢。

却不能名显于世。

自己年届四十。

仍不得升迁。

他想起东方朔。

扬雄曾在文章中抱怨没能赶上苏秦。

张仪的时代。

便提笔写成《答宾戏》一文。

文章以问答的形式。

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和感慨。

又从从正面反驳自己不该有的想法和抑郁。

鼓励自己坚定志向。

按照既定目标奋斗不息。

全文构思巧妙。

格调高雅。

说理深刻诚恳。

章帝读到后。

更加赞赏班(bān)固(gù)的才华。

也醒悟到班(bān)固(gù)长久居下位不太合理。

便提拔他为玄武司马。

班(bān)固(gù)又在司马相如《封禅》。

扬雄《美新》的基础上。

作《典引》。

述叙汉德。

在文中。

班(bān)固(gù)系统性地评价了“两司马”。

该文主要以四句为主。

形成后来四六句的雏形。

白虎通义建初四年十一月。

议郎杨终指出。

当时由于经学流派的繁衍。

解经歧异很大。

影响经学的传播和发展。

建议应该像西汉宣帝召集石渠阁会议那样。

召集有权威的学者来讲论五经。

裁定经义。

章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下诏诸儒大会白虎观。

讲论五经异同。

以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

会议历时一个多月才结束。

班(bān)固(gù)以史官身份出席会议。

并兼记录。

会后他按章帝的旨意。

将会议记录成《白虎通德论》集当时经学之大成。

使谶纬神学理论化。

法典化。

终成汉书汉章帝建初七年。

班(bān)固(gù)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撰著。

自永平元年开始。

共计历时二十五年。

实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心愿。

全书记述从汉高祖开始。

到孝平王莽被杀。

十二代帝王。

二百三十年间的事迹。

包括《春秋》考纪。

表。

志。

传共一百篇。

《汉书》颁出后。

受到当朝重视。

学者们争相诵读。

班(bān)固(g ù)修《汉书》。

旷日持久。

虽然得到了皇帝和部分士人的赏识。

然而也不过是做了个兰台令史。

校书郎。

玄武司马之类的小官。

因此。

班(bān)固(gù)也在等待时机。

以求建功立业。

北单于派遣使者来朝纳贡。

意欲和亲。

章帝讯问众官。

班(bān)固(gù)分析两汉时局。

建议通使匈奴。

以宣扬汉德。

章和二年。

章帝卒。

汉和帝即位。

年仅十岁。

窦太后临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