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教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谢廖沙·勃鲁扎克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遭遇战争磨难,经历生死存亡,最终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本课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以及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主人公谢廖沙在战争中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理解战争背景下,人物性格的塑造。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战争背景下,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遭遇。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2)提问:你们认为,战争背景下,一个人会遇到哪些困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
(2)记录关键词语,概括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课题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XX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把握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师生合作探究主备人授课人共2学时授课时间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调整(教师因材施教)课堂导入: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的是谁?全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人?索XX,还有谁?凡XX。
他们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
但是他们原来素不相识,那么是什么使他们走在一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肖XX的作品。
一、为什么索XX和凡XX走在一起呢?1、凡XX是个什么样的孩子?1)用来形容凡XX的时候,最多的是什么字?明确小。
小家伙,脏小鬼,小脚,小眼睛,小雏儿,孩子的弱小2)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形象)孩子的纯真3)为什么索XX收养凡XX?促使索XX打定主意收养凡XX的根本原因是:明确孩子的悲惨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41页,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同是战争受害人,相逢何忍再分开?所以他们虽素不相识,却走在一起了。
孩子那么弱小,那么纯真,但是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园,有着那么悲惨的遭遇,这是什么造成的?二、索XX领养凡XX是怎样的状态,他有过怎样的遭遇呢?其他同学考虑三个问题:(一)随着索XX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三)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怎样写得,为什么?划曲线图:受伤被俘成功逃亡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出车祸离开(一)随着索XX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心缩成一团,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领养孤儿(心轻松光明)出车祸离开(悲愁的心,心震荡得厉害,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1、儿子死后:(指名朗读9、10两段)“我走到棺材旁边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鉴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象,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情节的把握。
(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小说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与分析。
(2)小说深刻主题的挖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小说中的典型实例,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4. 鉴赏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深入剖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人性关怀。
五、课后作业1. 复述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基本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一个象征意象,阐述其作用和意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象征手法分析、主题探讨等方面的思维深度。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第一篇: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他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教学难点索科洛夫那种战后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体现,教学方法首先就以“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为什么能走在一起”为切入口,然后让我们看到那么弱小纯真的凡尼亚却又那么悲惨的遭遇,直接揭示主题:可恶的战争。
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起走近索科洛夫的心灵,让学生深刻感受他的悲惨遭遇,而在这样的悲惨遭遇时,他却还能去关心凡尼亚,从而深入地了解主人公人性的坚韧和伟大,课堂中则是用文中主人公心的变化为重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自己从人物形象中推出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课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
这几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三、课文探讨解题:《一个人的遭遇》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索科洛夫①上了前线-------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②被俘受尽折磨------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③逃出集中营——“激动极了”。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等奖5篇

4、《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不同,自己设计吧)一,导入:(在进行这一板块之前,我们利用学校的闭路电视网络播放若干部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所以在导入的时候简单了很多。
并且对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上有很大的帮助。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教师招部好片子让学生看看)在我们看过的几部影片中,我们知道战争留下了太多的创伤,在战争中,我们应把目光放在谁的身上呢?谁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学生各抒己见,但基本上都是士兵啊,烈士啊,敌人啊等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它会让我们知道在战争年代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谁。
――――――板书《一个人的遭遇》二,学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本文的线索。
(5――8分钟)问题设计: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学生基本上会回答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三,问题设计: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教师补充前面的情节,让学生在事例中总结)2,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
〈学生会说善意的谎言〉b,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3,收养儿子这段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他们都找到了爱的所在,家的所在。
《一个人的遭遇》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一个人的遭遇》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本文来自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那个专题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刻认识非正义战争的反人类性,认识和平关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珍视和平环境。
专题内有三个小板块:“遭遇战争”“黑背地的心迹”“历史的画外音”。
《一个人的遭遇》是本专题“遭遇战争”的第一篇,看得出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对战争的有所感受,以及对战争中人性有所感受。
教学时需要考虑新课程的这种编排意图及达成目标。
《一个人的遭遇》是长篇小说节选,因此学生需要对原著有所了解,还需要对该小说过去有过的阻碍有所了解。
因为是小说的文体,需要兼顾文本的体裁特点来设计教学,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把握,应当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那个专题所选教材全部来自外国小说,文章也欠缺典范。
教学中一是会给明白得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西方那种冗长的叙述刻画也让学生学习中缺少趣味。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小说在历史上的阻碍。
2、了解战争中人民的凄惨遭遇,明白得并坚决和平愿望,形成良好的人文意识。
3、研读文本,学会分析观赏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感受作品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感受其坚忍不拔的性格与温情善良的品质。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与问题探讨课时设置:2教时(自习预备1课时,课堂研习探讨1课时)自习要求:1、通读全文,自我积存字词。
2、故事是在如何样一个大历史背景中发生的?3、本文的主人翁有如何样的遭遇?4、本文的主人翁有如何样的心灵世界?5、结合《同步导学》《成材之路》完成有关练习。
第2教时教案一、导入小说的学习要求二、了解作者及小说在历史上的阻碍肖洛霍夫,苏联作家,生于俄罗斯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
1923年发表小品文《考查》、《三人》和《钦差大臣》等。
1924年参加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同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
19 26年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问世,同时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同时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老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二、作者简介重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梳理结构,整体感知文章题为“一个人的遭遇”,一个人指索科洛夫索科洛夫遭遇了什么?他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1、课文之前的情节:⏹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国内大饥荒(1922年)父母去世⏹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1942年)受伤被俘,智擒德军上校,回到队伍2、课文中的情节:、四、文本研习⏹先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第一次:“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第二次:“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第三次:“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第四次:“要及时的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1)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说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来车祸(悲愁的心)】(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教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教师版)【教材分析】1、本课文位于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课。
安排授课2学时,第一课时预习为主,第二学时进入文本研习。
从专题角度看,它是和平祈祷的第一课,要求是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来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2、本文文体属于小说,讲述了一个二战军人的后半生的遭遇,课文内容简单易学,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细微处表现出来,这一点容易忽略。
【学情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能迅速熟悉和理解本文内容。
学生均处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社会,所以对主人公的痛苦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战争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伤害没有更深入的切身体会。
【教学构思】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进战争的影像世界从而导入课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研习的方式学习本文,期间使用讨论、探究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总结阶段运用图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
激发学生对和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
2、品位小说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重视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目标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刻认识战争灾难。
【教学难点】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细节分析法讲授法【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文预习一、导入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座山峰被冲入大海前得坚持多少年?一些人获得自由前要苦熬过多少岁月?一个人假装没有看见罪恶要扭转多少次头?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美国乡村歌手鲍勃·迪伦在1963年和别人共同合作,写下了这首反战歌曲《答案飘在风中》,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教师版)【教材分析】1、本课文位于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课。
安排授课2学时,第一课时预习为主,第二学时进入文本研习。
从专题角度看,它是和平祈祷的第一课,要求是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来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2、本文文体属于小说,讲述了一个二战军人的后半生的遭遇,课文内容简单易学,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细微处表现出来,这一点容易忽略。
【学情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能迅速熟悉和理解本文内容。
学生均处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社会,所以对主人公的痛苦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战争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伤害没有更深入的切身体会。
【教学构思】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进战争的影像世界从而导入课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研习的方式学习本文,期间使用讨论、探究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总结阶段运用图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
激发学生对和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
2、品位小说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重视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目标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刻认识战争灾难。
【教学难点】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细节分析法讲授法【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文预习一、导入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座山峰被冲入大海前得坚持多少年?一些人获得自由前要苦熬过多少岁月?一个人假装没有看见罪恶要扭转多少次头?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美国乡村歌手鲍勃·迪伦在1963年和别人共同合作,写下了这首反战歌曲《答案飘在风中》,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愿望。
在2600多年前,我们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也曾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德者不处。
”这句话是说战争是不吉利的,有德之人是不会去接近它的。
孙子在《孙子兵法》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但是在我们蔚蓝色的星球上,总是时断时续地笼罩着战争的硝烟。
匈牙利的一名教授曾经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到2003年的57年中,世界上又暴发了500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约有200万人死于战火,无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而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
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
损失的财富折合成黄金可以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
战争,无论是局部的还是世界范围的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往往是伤残甚至死亡,废墟和绝望。
一些有良知的作家,拿起了手中的笔,从各个角度记录了战争中发生的一幕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就是这些作品中优秀的一部。
二、作者简介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
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
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
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
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
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
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
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
1990年苏联宣布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
在卫国战争中,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沉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肖洛霍夫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普通人在战争后的伤痛回忆。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遭遇,乃至全人类在战争中的遭遇。
三、基础知识1、生字邂逅(xièhòu)狙击(jū)送丧(sāng)雏(chú)喃喃(nán )胳(gā)肢窝窒闷(zhì)着(zhuó)想模样(mú)唧唧喳喳(jījīzhāzhā)胡诌(zhōu)吝啬(lìn sè)如鲠(gěng)在喉哽咽(gěngyè)2、近义词辨析:邂逅:指以前见过的人,也可以用来指不曾相识的相遇,又含有一丝缘分。
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掩蔽:着重指遮蔽,对象是人或物,不能用于抽象事物,多用于军事、治安场合。
掩藏:着重指隐藏,对象常是人、物,使用范围较广。
震动:指重大事情、消息震动人心。
震荡:着重指动荡不定,多较强烈并带有一定的持续性,多用于具体物体。
安定: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稳定。
安宁:秩序正常,没有骚扰。
四、课文研读(一)熟悉课文前情梗概:小说分三个部分,开头和结尾分别是“我”和索科洛夫的结识与分手,主体部分是索科洛夫的自述。
在课文开始前,我们从前情梗概中可以看到:索科洛夫的前半生: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了红军;大饥荒(1922年),父母去世;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1942年),受伤被俘,找到机会俘虏了德军少校,回到队伍。
(二)过渡:今天我们接着来品读索科洛夫回到队伍后经历的一切。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前苏联在电台播放这篇小说时,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传到我们国家后,使许多读者泪飞如雨。
听众、读者的眼泪是感动的泪,是激起了共鸣的泪。
而在我们的小说节选部分,也多次描写了主人公的眼泪。
第二课时(三)文本研习(关于主人公的眼泪描写):1、先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讨论明确]第一次:课文36页“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第二次:课文37页“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第三次:课文40页“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2、为什么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讨论明确]丧子之痛:“我的心痛得那么厉害”“我的心仿佛有东西断裂了”在失去儿子之前,已经失去了很多:比如被饥荒夺去了生命的父母亲,比如被炸弹夺去生命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又比如那曾经的家园只留下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野草遍生……儿子是索科洛夫最后的希望,然而就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敌人的枪弹再次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打碎了索科洛夫最后的期待。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一个又一个苦难,一个人的眼泪究竟有多少可以流啊!(为使学生加深理解,可以指导学生阅读35页,文章第6、7自然段的相关部分,从索科洛夫盼望与儿子想见的喜悦中,体会反衬出的得知儿子牺牲消息时的悲。
)3、最后的亲人的失去,使主人公心痛不已,泪已干枯,而遇见凡尼亚为什么竟使索科洛夫又热泪盈眶?(1)先看一看凡尼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讨论明确]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动作:“他听到我的叫声,身子哆嗦了一下”“叹了一口气”“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
一直没有松开。
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像粘住了一样。
”小结:凡尼亚是一个天真纯洁、又历经战乱、饱尝人世沧桑的惹人怜爱的战争孤儿。
凡尼亚的动作近似疯狂,可以看出对于亲情和父爱的渴望,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2)遇见这样一个孩子,“我”为什么会流泪?[讨论明确]孩子的弱小——我的保护欲望孩子的纯真——我的怜爱之心孩子的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41页,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遇见凡尼亚,让我重新找到了做父亲的幸福感,凡尼亚使“我”的心灵得到慰藉,“我”的精神有了寄托。
(朗读相关段落,体会索科洛夫的心情。
)着重把握39页“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要被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曾经的打击使“我”心如坚石,再也没有眼泪,而这个小精灵终于又让那颗如死灰一般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我的心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3)为什么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地特别详细?[讨论明确]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4、凡尼亚遇见了索科洛夫之后,生活中重新充满了阳光,而主人公是否从此告别了眼泪,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思考为什么“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讨论明确]忧虑:“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为凡尼亚的将来忧虑;痛苦:“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丧失亲人之痛是难以抚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