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原典细读三段论

合集下载

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

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

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1.引言亚里士多德首创科学的修辞学,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修辞三段论(enthymeme),是西方古典修辞学的核心和灵魂。

近年来,对修辞式三段论的研究层出不穷,大部分都限定在法律、自然科学、政治以及广告等语体中。

其实并非如此。

修辞三段论早在我国古代,就被文人墨客广泛用于诗词、格言和文言文之中,以达到影响或劝说他人的目的。

本文试探讨修辞三段论的特点以及它在我国古代文体中的运作。

2.修辞三段论的特点“修辞三段论”意思是演说式的推论,原文是enthymema(恩梯墨玛)。

修辞三段论采用连续讲述的方式,它不像论辩式推论那样面向少数观众,而是面向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听众,其目的就是影响听众,使他们信服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这样,修辞三段论的三个构成元素就包含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和一个结论,而且其中一个前提是可以省略的。

例如下面的一个例子: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是勤劳善良的。

这是一个完整的三段论式推理,大前提是“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小前提是“我是中国人”;推理出的结论是“我是勤劳善良的”。

若一前提或结论省略时,其修辞三段论形式可表达为:1)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所以我是勤劳善良的。

(“我是中国人”被省略)2)我是中国人,我是勤劳善良的。

(“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被省略)3)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我是中国人。

(“我是勤劳善良的”被省略)这表明,修辞三段论中的两个前提和结论可以省略其中的任何一个,通过剩下的两方来推理得出。

上述例证还表明修辞式推论的前提是属于人类行动范围的或然的事,所以根据这种前提推出的结论也是或然性的,这是修辞三段论和逻辑三段论的本质区别。

后者是基于必然性基础之上的,不生成知识。

其前提和结论早已经过论证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所得出的结论不是新知识,而是人们公认的真理或事实。

但修辞三段论生成知识,因为它是在论辩的过程中形成的。

语文核心知识归纳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欣赏

语文核心知识归纳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欣赏

语文核心知识归纳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情感、智慧和价值观。

深入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欣赏,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特点以及解读与欣赏的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一、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古代文学作品主要分为诗、词、曲、赋、文五个流派。

其中,诗是古代文学的基本形式,它以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为主要体裁,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思想和景象的美。

词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要目的的短篇抒情诗。

曲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舞蹈的艺术形式,通常以叙事为主要内容。

赋是一种较为繁琐的文学形式,以夸大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为特点,多用于叙事和议论。

文则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述思想和情感的作品。

二、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1.艺术性强:古代文学作品注重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通过对语言、节奏、意象和修辞等方面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2.抒发真情:古代文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感情为出发点,借助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感情和思想经过艺术加工,使读者能够共鸣和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

3.体现时代特点: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是个体感情的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反映。

通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人文关怀以及价值观念等。

4.语言精炼:古代文学作品在表达上注重精炼简练,用词精准,语言优美,并通过修辞手法增强表达的效果。

这种特点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欣赏方法1.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时代: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社会、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通过对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把握作品的结构和体裁:了解作品的结构和文体特点,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整体框架和风格风貌。

古代文学经典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代文学经典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代文学经典鉴赏方法与技巧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鉴赏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下面介绍几种古代文学经典鉴赏的方法与技巧。

1. 阅读原典:首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原典。

了解作者的原始意图和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作品。

同时,要注意不要只看表面的文字,而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含义和象征。

2. 文化背景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通过分析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了解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对于鉴赏唐诗有很大的帮助。

3. 文体识别:不同的古代文学作品采用了不同的文体形式,如诗歌、散文、戏剧等。

了解和识别这些文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

同时,还要注意文体与内容的契合程度,文体的运用是否恰当。

4. 理解意象和象征: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各种意象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来理解其中隐藏的意义和观点。

例如,红楼梦中的葫芦形象象征着封建礼教下女性的局限。

5. 掌握修辞手法: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味和理解作品的美。

例如,杜甫的《登高》运用了山水的对比修辞手法,展示了作者追求理想的壮志豪情。

6. 考察时代特点: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古代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通过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鉴赏和评价作品。

例如,宋代以其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情感而闻名,这是我们欣赏宋词的重要角度之一。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经典鉴赏需要借助于多种方法和技巧。

通过深入学习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与智慧。

古代文学作品的原文阅读与解读

古代文学作品的原文阅读与解读

古代文学作品的原文阅读与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原文阅读与解读是对古代文献、文学作品等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原文阅读与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风格、背景等,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阅读方法1.通读:首先对整篇文学作品进行一遍阅读,了解大致内容和主题。

2.细读:对作品中的重要词句、段落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3.精读:对作品的难点、要点进行深入阅读,可以多次反复阅读,直至理解透彻。

三、解读方法1.理解字词:对作品中的生僻字词进行查阅,理解其含义,确保阅读顺畅。

2.分析句式:分析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理解意象: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意象,如山水、花鸟等,需要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4.分析主题:通过阅读与分析,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5.了解背景: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如历史时期、作者生平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注意事项1.保持耐心:古代文学作品的原文阅读与解读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要有耐心和毅力。

2.避免主观臆断:在解读作品时,要尽量避免主观臆断,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分析。

3.注重积累:阅读与解读古代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要注重不断学习与提高。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更好地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原文阅读与解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习题及方法:一、习题1:阅读《诗经》中的《关雎》,解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意义。

1.理解字词:首先要理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如“关关”、“雎鸠”、“洲”、“窈窕”、“逑”等。

2.分析意象:了解雎鸠的象征意义,以及诗句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解读主题:通过诗句的描述,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如爱情、婚姻等。

答案:《关雎》中的这句诗句通过描绘雎鸠在河洲上的景象,表达了君子对于美好婚姻的追求和向往。

二、习题2:阅读《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选修课“文学名著鉴赏”的三段式教学方法探析

选修课“文学名著鉴赏”的三段式教学方法探析

选修课“文学名著鉴赏”的三段式教学方法探析文学名著鉴赏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绚丽灿烂的人类文学历史,领略文学这一精神产品的迷人魅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得学生面对一部从未接触过的文学作品时,也能够作出自己的解读。

为此,笔者在执教选修课文学名著鉴赏时,大胆采用了三段式教学模式。

结果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的能力大为提高。

一、第一阶段:教师示范性地解读文学名著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可见,任何一个认知主体,其知识的获得,都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灌输而产生的,而是自身积极、主动地建构所形成的。

更具体地说,是通过“同化”(认知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进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与“顺应”(认知个体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两种形式,促使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的。

但是,“同化”也罢,“顺应”也罢,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即认知主体在建构新知识时,必须拥有一个“前结构”(原有的认知结构)。

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认知主体的建构不能无中生有、无所依托,而必须以一定的、已有的知识储备作为建构之基础,以此作为孕育新知识的母体,否则就无异于空手套白狼、空中造楼阁。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炼在自己”,那自然是没错的,但是,要让徒弟自己修炼,作为师傅,首先必须做好“领徒弟进门”这一步,否则,就是师傅的失职。

文学名著鉴赏课程要让学生最终能够独立自主地鉴赏文学作品,就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鉴赏文学作品应该从何处着手,将学生“领进门”。

教师示范性地解读文学名著的过程,正是教师手牵手地把学生引进文学作品鉴赏之门的过程。

初中语文中的古代文学作品解析与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古代文学作品解析与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古代文学作品解析与阅读技巧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析与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初中语文中古代文学作品的解析与阅读技巧。

一、了解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之前,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因素对于理解作品中的意义、想象作者写作的动机都有着重要影响。

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历史课程等方式来获取这些信息。

例如,当我们阅读《红楼梦》时,了解清朝社会的环境和作者曹雪芹的家族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发展。

二、掌握古代文言词汇与写作技巧古代文学作品大多使用文言文进行表达,而文言文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熟悉古代文言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此外,古代文学作品还有许多独特的写作技巧,例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通过学习这些写作技巧,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美感。

三、理解作品的主题与情感表达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有深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仔细阅读、思考作品中的细节和描写手法,可以逐渐领悟作品所要传达的主题与情感。

例如,当我们阅读《论语》时,可以通过对孔子言行的理解,领悟到作者的教育观点和价值观。

四、尝试模仿和创作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不仅可以理解作品,还可以借鉴其中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我们可以尝试模仿古代文学作品的风格,写一些类似的作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灵感,进行创作,展现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五、培养鉴赏能力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

通过培养鉴赏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细致品味作品中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欣赏作品所展现出的美感。

此外,还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听取不同的观点和解读,开阔自己的视野。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中的古代文学作品解析与阅读技巧包括了了解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掌握古代文言词汇与写作技巧、理解作品的主题与情感表达、尝试模仿和创作,以及培养鉴赏能力。

古代文学作品剖析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

古代文学作品剖析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

古代文学作品剖析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古代文学作品剖析: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古代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结构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结构包括序言、中间部分和结尾。

序言通常用来引入故事背景、交代人物关系以及奠定基调。

中间部分则是故事的主体,通过情节展开、人物活动和对话,向读者传递情感和观点。

结尾则是对故事进行总结,回归主题、呼应情节发展,给予读者一个合适的结束。

在结构上,古代文学作品常常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并通过章节或片段的划分,使整个作品更加有机、连贯。

这种线性结构使得读者可以逐步跟随情节的发展,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二、主题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多种多样,涵盖了生死离别、爱情悲欢、家国情怀、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语言的综合分析,揭示出其中蕴含的主题。

一方面,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以人类生活为切入点,探讨了人的人性和处世之道。

例如,在《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人性的善恶纷杂、世态炎凉,以及对世俗人情的批判和反思。

另一方面,古代文学作品也常以家国情怀、社会问题为主题,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患意识,王维的《登鹳雀楼》则描绘了壮丽的江山和礼仪之邦的美好愿景。

在分析主题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作品的风格、象征和意象等方面进行解读。

例如,在《诗经》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宫廷生活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情冷暖的痛苦感受,传递了对真情真意的追求和对虚伪社交的批判。

三、例证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的方法,我们选取了两个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选择明代小说《西游记》作为例证。

这部作品以唐朝僧人玄奘的取经之旅为主线,通过四个主要人物的冒险与成长,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对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古代文学作品解析与评判

古代文学作品解析与评判

古代文学作品解析与评判古代文学作品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人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析与评判,能够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价值,进而对古代文学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特点、解析方法以及评判标准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特点古代文学作品是在古代社会中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思想和道德价值观的反映。

古代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文化积淀:古代文学作品融合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2. 值得尊崇:古代文学作品经历了古代社会的检验与推崇,被认为是经典之作,值得后人学习与研究。

3. 艺术表现力:古代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力,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二、古代文学作品的解析方法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解析,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进行,以深入理解和评价作品的内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解析方法:1. 历史背景与文化情境分析:通过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理解当时的文化情境,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2. 文学形式与结构分析:扣住作品的文学形式和结构特点,例如诗歌的韵律、散文的句式,以及小说的叙事结构等,进一步展开分析与解读。

3. 文本解读和语言分析:深入挖掘作品中的关键词、隐喻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文学技巧,以及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

4. 人物塑造与人物关系分析:审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观点。

三、古代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判,需要借助一些客观标准来进行衡量。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评判标准:1. 内涵深度:作品是否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哲理,以及对当时社会和人类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2. 艺术表现力: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是否独特、卓越,以及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原典细读三段论暨南大学中文系何志军【摘要】古代文学教学由粗放走向精细的路向之一:使读书具有一定的实践品格和可操作性。

借用王运熙先生的三段论,即“找得到材料”、“读得懂材料”、“能分析批判材料”,并在可操作性基础上浸润古代文学“立乎诚”的人文品格,在专业素质培养中体现学人的人间情怀,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获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古代文学;原典;可操作性古代文学教学以文学史为树干,以原典导读为枝叶,构成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生命系统。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唐)及《<世说新语>导读》(下称《导读》)已上过多轮,其间清浊交替,沉淀了不少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养成严谨求实的理性学风,又能享受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层愉悦?我以为,首要在于使学生回到读书本身,以“原典细读”为中心,而非以“记诵教材”为归依。

如何回到读书本身?古人虽云“至法无法”,而读书入门实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王运熙先生曾说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立工作能力,我用三句话来概括:能找得到材料,能读得懂材料,能分析批判材料。

要找得到材料,必须学习文献学(其中目录学是主要的);要读得懂材料,必须多读文学作品和历史,具有较强的古文阅读能力;要能够分析批判材料,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三者缺一不可。

”[1]原典者何也?乃一国学术、文化典籍之源也。

对原典正反反正的阅读和对话,既淬炼心智,又升华心灵。

原典细读如圆规作画,以原典为中心点,以目录、索引等读书工具和扩展文献为涵盖面,划出由浅入深、由小及大的学术境域。

其目的不只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亦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中,培养“立乎诚”的人文品格和活泼泼的人间情怀。

搜集材料:竭泽而渔原典细读,首先是明白原典的文献源流,选择可靠的版本。

以《世说新语》为例,应了解其历代著录、抄本、刻本和注本源流,知其短长,使学生知道何以选择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以王先谦重雕纷欣阁本为底本)和徐震锷《世说新语校笺》(以涵芬楼影印嘉趣堂本为底本)。

专业阅读和分析必建基于可靠的版本之上,而随意阅读则往往不择版本,须知普通版本通常错讹较多,不可不慎。

如何知道某版本较可靠?正如王运熙先生所说,应对文献学尤其是目录学、版本学有一定了解,盖因文献学乃通往文史之学殿堂的大门。

这就是原典细读的扩展教学,以《世说新语》为例而不局限于《世说新语》一书,使学生举一反三。

首先,教师推荐学生课下阅读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并在课上讲解《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古代目录学著作与中国古代图书著录、分类之关系。

其次,推荐傅璇琮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先唐部分就有《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诗经学史》、《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等。

学生对中国古代学术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在原典选择和资料搜集方面也就能执简驭繁了。

为充分理解原典,不能孤立地苦读本文,还需要大量的扩展阅读。

因此,在搜集材料方面,要尽可能“竭泽而渔”。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实例来讲解、演示,重在示范搜求资料的一般步骤。

在不同阶段,布置不同的专项作业,让学生课下亲手操作,课上上台演示,再加以同学讨论和老师点评环节。

例如:《导读》课程的第二次作业就是:任选《世说新语》中一人物,尽可能完备地搜集其生平资料,并推定其生卒年,对生平某一事件、某一作品作系年考辨。

检索步骤大致简述如下:(1)查《世说新语》。

张忱石《世说新语》人名索引(可查正文及刘孝标注所见人物),人物列何门何条,一一可知。

(2)查纪传体正史与编年史。

纪传体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可查《二十四史人名索引》,以中华书局校点本为蓝本,人物列何传、何页,一一可知。

编年史(《资治通鉴》)可查(日)佐伯富《资治通鉴索引》。

先唐文学编年史方面,有《秦汉文学编年史》、《中古文学系年》、《东晋文艺系年》、《南北朝文学编年史》等,此外,还可参看《中国文学编年史》前三卷、《汉晋学术编年》等。

(3)查年谱、家谱和墓志。

年谱可检索《六朝作家年谱辑要》、杨殿珣《中国历代年谱总录》(增订本)及谢巍《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家谱可检索《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看此人是否有年谱或族谱、家谱。

墓志可检索伊藤敏熊、中村圭尔、室山留美子《魏晋南北朝墓志人名地名索引》,此书检索对象为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及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二书。

(4)查方志。

先查《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通志·州郡》,再查《中国地方志联合总目》、《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许多不见于正史的人物,往往在方志中有记录。

由于古今地名变迁,确定人物所属地方,还经常会用到《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等工具书。

(5)查史志著录及总集、别集。

《隋书·经籍志》是否著录此人及其著作?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否收录此人作品?有无此人别集存世?(6)查论著与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如今有日益完善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查询相关论文已愈加便利。

还可借助已出版的部分论文索引,例如前述《六朝作家年谱辑要》就附录有《六朝作家生平研究论文要目》。

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对于动手搜寻资料环节相当积极。

有的同学在检索过程中发现余嘉锡《笺疏》、徐震锷《校笺》两书所附人名索引都有错漏,应当修订;有的同学用数码相机把在图书馆检索到的相关古籍文献页面拍下来,放在PPT主题演示环节,非常直观。

必须提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难题和解决方法:图书馆藏书远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可利用电子扫描图书加以解决。

例如,《导读》课程原典虽仅《世说新语》一书,但涉及扩展图书多达几十部,《古代文学史》课程涉及图书更是不胜枚举,绝无可能人手一部。

读原著尚如此困难,要求学生论文引用文献符合学术规范,实属不易!视乎此,则明了高校学生论文剪切复制风气盛行之一因也。

建议学生:无纸本图书时,可阅读PDF、DJVU或PDG格式的电子扫描图书。

此类图书由纸本原书数码照片或扫描图片转化而来,完全可当原书使用,与txt、word、html等格式图书文字错漏蜂出不同。

此外,电子扫描图书可提供以往稀见难得之古籍刻本、抄本等,“国学数典”网就有日本京都大学、韩国奎章阁等海外藏汉文古籍电子扫描图书,版式、文字与原书一模一样,颇可珍惜。

我认为,古籍数字化潮流的两大方向同样重要:数字化检索与保存古籍原貌。

假如以后版权问题得以解决,此种方式更能充分体现“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的理想,功莫大焉。

毋庸置疑,随着古籍数字化的规模扩大,将来在文献检索方面必然愈加方便。

但是,电子古籍文献的检索,并非会用百度、google就行,教师也应加以引导[2]。

此外,文献检索的便利仅仅是搜集资料的辅助手段,无法代替最根本的原典细读。

只有原典细读才能训练学生扎实的释读能力。

只会电子检索而缺乏释读能力,往往是越堆垛文献,越是云山雾海、望洋兴叹,难以判断文献的源流、价值,更难以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因此,我的态度是,既鼓励学生善用各种电子检索手段,尽可能完备地搜寻文献资料,也要求学生在引用时严格复核纸本文献或电子扫描图书。

最重要的是,通过原典细读锤炼自己的释读能力,并在文献资料广搜精取的过程中锤炼自己的识力,要知道,释读能力和识力犹如一道铁门,把许多游谈无根的聪明人挡在了严肃的学术殿堂之外。

读懂材料:回到语境材料搜集完备,进而要读懂材料。

古代文学文献材料多为文言,与当代白话悬隔既远,梗塞殊多。

读懂材料第一原则:细心。

字、句、段、篇、注,皆应注意,须知粗心乃读书之大敌。

例如有学生释《世说新语·豪爽》9:“桓公读《高士传》,至于陵仲子,便掷去,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3]说桓温读《高士传》读到“陵仲子”这里就把书掷地不读。

这是不明人名、地名而造成的句读错误。

只要细读刘孝标注就可知道,“于陵仲子”即战国齐人陈仲子,迁居到楚国一个叫“于陵”的地方,因名“于陵仲子”。

早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匡章与孟子就曾讨论“于陵仲子”是否是廉士。

实际上,“于陵”作“於陵”(音“乌”)更恰当。

可见学生一是读书不细,二是对先秦典籍不熟,三是未查辞典。

此类错误最常见,只要细心就可纠正。

至于古人称谓复杂,或称名、或称字、或称小字、或称官职、或称爵位、或称地望等等,而魏晋时期高门大族人物关系复杂,尤当细心,拿不准之处应翻查书后人名索引、异称表和汪藻《世说人名谱》(杨勇《世说新语校笺》第四册)核对。

在此点上,教师也曾犯错,比如《世说新语·简傲》11“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条,学生误桓车骑为桓温,我在口头点评学生作业时纠正,说成桓玄,真是去旧误增新误。

桓车骑实为桓冲,曾任车骑将军,乃桓温之弟,桓玄之叔。

第二原则是知人论世、回到文本语境与历史语境。

《古代文学史》和《导读》课程颇重此点,盖因古代文学史所涉及人物,与今日相去邈远,历史语境既异,其言行遂不易理解。

陈寅恪先生曾感慨“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之难得,设若无“了解之同情”,则“数千年前之陈言旧说,与今日之情势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4]此“同情”非“怜悯”之谓,“同一情境”之谓也,只有尽力回到“同一情境”,方可得真了解。

陈垣先生亦云:“读史不知人论世,不能妄相比较。

”[5]古人书籍记录之言行,在今人眼中常有荒诞不经处,往往本能反应作轻率的道德批判,例如《世说新语·德行》14: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

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

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

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

值祥私起,空斫得被。

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

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6]王祥因上厕所,密谋暗杀继子的后母朱氏砍到一床空被子,王祥知道此事后,竟然跪在后母面前,伸长脖子让人砍。

为满足后母的变态欲望而行孝,不惜一死,在任何一个理智的当代人看来,这实在是不可思议之荒诞怪事。

[7]据梁代刘孝标注引《晋阳秋》和《孝子传》,王祥还有“剖冰求鲤鲤自跃”[8]和“后母求炙雀自投”事,更是奇而又奇的小说家言。

但如果读书仅止步于此,无非抱着猎奇的心态,看荒诞可笑的故事,发一通以今律古的道德批判而已。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如果把“合理”理解为合乎逻辑而非合乎公理,则一切事件背后必有其逻辑动因,只不过这逻辑动因我们可能想到、看到也可能看不到、想不到。

基于此,必须扩展阅读,回到历史情境中,探寻此种言行的逻辑。

此类记载最早可追溯至传说时代的舜,《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叟盲,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

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9]《世说新语·言语》6陈纪曾述商代殷高宗放逐孝子孝己、周代尹吉甫放逐孝子伯奇、西汉董仲舒放逐孝子符起[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