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强化练习.doc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一、选择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B.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C.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2.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至清国面有今日之败者……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巨,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摆;文艺乃为繁荣之阶梯耳,岂是济夫实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制度改革的必要性B. 需要引进自然科学C. 应积极向日本学习D. 军官素质有待提高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B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C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D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A. AB. BC. CD. D4.北洋水师的英国教官琅威理“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水师中有“不怕丁军门(提督丁汝昌),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官兵处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琅威理被迫辞职回国。
此后,北洋水师“晚间住岸者,一船其半”。
由此可见A. 北洋官兵自觉维护主权B. 英国侵略势力受到一定遏制C. 北洋水师已经实现西化D. 社会环境制约近代海军发展5.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word版包含答案)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同步练习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
若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三元里人民斗争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2.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
这表明(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3.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这表明当时(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4.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5.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发生了一系列战斗。
以下战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 )A.平壤陆战-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B.丰岛海战-平壤陆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C.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D.黄海海战-丰岛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6.晚清状元张謇将某条约十款内容逐一记录在日记中,他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尤其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心疾首,发出“几罄中国之膏血”的感慨。
【导与练】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这表明当时(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解析:A 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立场,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安徽安庆期末)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B.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C.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求和思想解析:A 材料中“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说明梁启超认为李鸿章过于依赖国际调停,这是导致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7·河北张家口期末)德国驻日公使曾接到国内电训:“现在日本的和平条约(《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尽管后者的范围尚小,我们不得不抗争。
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
”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 )A.列强清除了日本在华势力B.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C.日本遭到了西方列强侵略D.德国占据大量中国领土解析:B 德国认为日本在华的扩张以及《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说明了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激烈,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4.(2017·广东中山期末)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
2.过程(1)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中方主力尚存,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反帝斗争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1)发动战争:1900年6月,英、美等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进攻受阻:义和团和爱国官兵在廊坊和天津打击侵略者,联军退回天津。
(3)攻陷北京: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3.结果: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年9月。
2.内容及危害3.影响(1)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概念阐释]1.势力范围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2.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
租借土地的主权不转移,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
[名师点拨]1.义和团的扶清与灭洋(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的是()A.七国之乱B.安史之乱C.杯酒释兵权D.胡惟庸案2.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最终被哪位帝王废除?()A.B.C.D.3.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明太祖时期开始创立B.明成祖时正式确立C.明宣宗时获得票拟权D.是中央级决策机构4.“台湾岛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血腥统治下,遍地荆榛,一片荒凉,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
经过十多年的浴血斗争,才把荷兰人赶走,恢复了先人的基业。
”其中的“我”是指()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5.废除丞相后的朱元璋“躬览庶政”,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力不从心。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参知政事B.由宦官充任机要助理C.设殿阁大学士D.由六部长官组成内阁6.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A.戚继光为扫清倭寇作出重大贡献B.戚继光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C.其斗争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D.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7.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C.郑和船队六次下西洋D.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由刘家港出发8.明朝末年爆发了农民战争,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政治黑暗和天灾不断是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随后在此建大西政权C.皇太极率清军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D.多尔衮乘机入关推翻明朝,迁都北京9.据学者统计,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明太祖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
导致他工作如此之多的原因是()A.宰相制度的废除B.蒙古军队的南下C.宦官专权的出现D.军机大臣的失职10.连横在《台湾通史》中道:“及明之季,荷兰入处,布政施教,始以其法颁之台湾,所谓属地之法也,其贱乃不得与齐民齿。
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1历史习题: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随堂达标训练+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题: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这样就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B2.《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答案:D3.★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C.中美两国对义和团的立场一致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答案:D4.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5.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
“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确认为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
它是( )A.致远舰B.定远舰C.靖远舰D.经远舰答案:A6.下面所列是1840—1901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A.中华民族的奋起B.西方列强的入侵C.晚清政府的改革D.近代的民主革命答案:B7.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中最能反映列强新的侵略要求的是( )A.开辟新的通商口岸B.割占中国领土C.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D.勒索大量赔款答案:C8.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课后习题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朝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中国出现了更多的“仗义死节之士”,说明程朱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信仰,C项正确。
2.(河北邢台高二期中)两宋时期,山水画日益发展成熟,大批文士及山水画家对宇宙自然生命奥秘产生了兴趣,通过自然界的山川木石体现“心”“情”“诚”“意”“顿悟”等时代精神和审美认识。
这一现象( )A.反映了佛道思想的相互融合B.受到心学的深刻影响C.受到主流思想体系变化的影响D.表明山水画成为主流,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来明理,材料中“通过自然界的山川木石体现‘心’‘情’‘诚’‘意’‘顿悟’等时代精神和审美认识”反映的是理学对山水画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佛道融合的特征,排除A项;心学强调内心反省,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山水画成为主流,排除D项。
3.下列宋朝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 )A.柳永B.苏轼C.李清照D.秦观,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可知该词的风格豪迈奔放,属于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故B项正确。
4.《书林藻鉴》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反映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B.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彩C.表现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D.反映书法艺术追求得意忘形,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朝书法艺术丰富多彩,有楷书、行书、草书等,风格各异,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四个书法家并不代表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故C项错误;书法艺术追求的并不都是得意忘形的状态,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第X 2课强化练习2014年9月16日星期二一、选择题1.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 点是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2. 公元前21世纪,禹Z 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 4.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直辖市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 A. 河南、河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重庆5. 西周宗法制卜•维系大宗与小宗之间关系的纽带是 A.财产B.地域C.宗教D.血缘6. 《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恒 王、周顷王先后派人去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
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 C. 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 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人的诸侯国7.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口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 制度化权利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这一现象的岀现, 主要M 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8. 通过宗法制度,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人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 法制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 周王室——周王正室所生之子 ②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A. 王位世袭制収代禅让制 C.科举制収代九甜中正制 3. 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A. 封邦建国C.制定礼乐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这里的“封建”是指B. 建立军队D.营建都城 B.湖南、湖北A.周王室衰微B.周王室受到各诸侯的摆布④卿大夫封地一一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9.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
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10.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Z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両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政治11・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木格局的是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12.秦朝专制主义屮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皇权至高无上B.屮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13.中国古代冇一位大臣向皐帝进言:“臣闻殷、周Z王千余岁,封了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阳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Z臣,无辅弼,何以相救战?事不失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分封制D.主张中央集权1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屮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15.秦灭六国Z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屮的“三皇”、“五帝” Z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16.2002年,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里耶古城出土T 37000余枚简牍,这批秦简上可有“洞庭郡”的字样。
这里所说的“洞庭郡”是A.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域B.相当于“县”,隶属于郡C.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方行政机构D.中央政府以下的四级统治机构17.在评论秦朝火亡时,历史学家张恺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
” 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称皇帝,制《秦律》B.置三公,行郡县C.焚书坑儒,筑长城D.统一文字,平定南越18.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这句话主要说明的问题是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B.说明屮国古代政治相对停滞的特征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1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Z滨,莫非王克B.皐权至高无上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人同伦20.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吋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然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二、非选择题2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徳,以藩屏周。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LI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口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Z》请回答:(1)材料二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指出推行这种制度的目的。
(4 分)(2)该制度对西周政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你认为后世统治者可以相仿西周分封治国的方法吗?说明理由。
(5分)22 •阅读下列材料(处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口:“在德不在鼎。
”庄王口:“了无阻九鼎!楚国折钩Z 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口:“……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Z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史记・是世家》请回答:这个是什么事件?(2分)这个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23.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4分)高一历史第h 2课强化练习参考答案2014年9月16日星期二21.【答案】(1)制度:分封制。
口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2)作用:巩固了西周对新占领区的控制,建立起了一套比商代封国制度更加紧密、关系更加明确的制度。
不能。
理由:血缘关系不能维持长久的政治关系;诸侯拥有较人的独立性,容易威胁王权和屮央的统治。
22.【答案】事件:楚王问鼎。
说明: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挑战。
23.【答案】天Z变局: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吋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变化:从分封制到椰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高一历史单元测评一参考答案1——5 BCACA 6——10 CBDBB 11——15 CCACB 16——18 ACB19.【答案】(1 )分封制的崩溃。
(2 )制度:郡县制。
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入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Ilf禄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西汉出现了王国问题;唐末出现了藩镇割据。
汉代: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实彳亍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耒代:从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重文臣轻武将;重中央轻地方。
(4)原因:元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进行管辖,实行了行省制度。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幵端,影响深远。
(5)政治制度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政治制度的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20.【答案】(1 )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特征:皇权高度集中。
(2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军机大臣接受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3)宰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
(4)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5)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