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的精神交往论 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交往论——马恩的传播观》读书笔记

《精神交往论》是一部文献研究著作,作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中寻找出有关传播思想的内容,并按照现在的传播学体系重新排列,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较完整和清晰的传播观。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照顾到马恩有关传播的所有观点,但是不易于归纳出一条明确的逻辑线索,看不清楚马恩观点的思考推理过程。因此,我不打算按照原书的章节安排来写笔记,而是按照我自己理解的,也许存在的一种逻辑来重新看待此书,帮助我记住马恩的传播观,以及它发展和推演的路径。

我将本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纯粹的理论和逻辑思考,另一部分是对人类历史、具体的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主张。我将马恩对社会形态的观点看做是逻辑的末端,纯粹的理论和逻辑思考是对这一结论的理论支撑——它又分为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部分。

以下是我按照这个思路整理的详细读书笔记:

人类历史的发展→交往的社会形态【原书第十六章】

马克思从宏观角度考察人类交往的过去与未来,提出了与人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密切联系的社会形态。这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的独立性不相同,人的物质交换和精神交往体系也不相同。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特征,并作出了逻辑说明和推理:“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有个性,是第三阶段。”

1.1.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

A.时间跨度: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以前的所有社会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古希腊-罗马社会和整个欧洲中世纪、亚细亚社会)

B.共同的交往特征:

人们的交往始终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个人在交往中始终没有独立的个性,依赖于他们的共同体,以其中一份子的心态参与精神交往。

C.

人的交往形态中,最初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两性交往;

形成氏族的时候,慢慢服从于与“神”的交往,与巨大自然界的交往,表现形式是自然宗教,人通过祈祷、祭祀和舞蹈等仪式与幻想中的神交往。

在原始社会的发达阶段,人民大会成为交往的表现形式。

在原始社会末期,口头文学使得精神交往从与物质交往的交织中逐步分离出来。

初步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分工使得精神活动得以独立,但是公民仍然是作为公民而不是作为

个人参与一切活动,城邦主义或国家主义只是放大了的依赖形态的反应。公民的个性仍然消失在意识形态之中。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人的依赖关系,特点就是直接的人身依附。比如上层等级对下层等级的权利和反过来的义务。这种联系带有政治性质,世俗交往世俗化。这种情况下,精神交往对权力组织来说是一种特权,控制信息的流通,有意封锁信息成为他们生存的条件。在这种外向道路被封锁的情况下,一般人的交往不得不转向内向传播,所以基督教成为普遍的精神交往形式。

亚细亚社会主要指东方社会,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地域19世纪以前的情况。这种社会形态的显著特点是,皇帝是唯一的所有者和权力的唯一象征,造成了精神交往的高度集权、全体官吏和人民依附于皇帝一个人的特殊情况。所以任何交往手段都服务于至高无上的权力,人的价值极为低下。

1.2.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

A.时间:

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指资本主义的商品社会。

B.交往特征:

马克思所说的“物”主要指资本,或是它的具体形式如货币、商品。

当精神生产和交往纳入普通商品的范围,精神产品和精神交往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消费对象。这种商品化,刺激了精神交往向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特权成为人民的普遍权力。因为商品是劳动的产品、交换者地位平等、等价交换,一旦信息交换按照这三点来行事,以往的精神交往特权就没有了。以往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无一例外被纳入社会生产和交换的范围,成为自为、合理地服务于社会的东西。

C.交往异化:

从物的依赖形态中,再次考察人的交往关系,就会发现资本在为人的物质和精神交往社会化开辟道路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就是交往的异化。

人们的交往受到物的控制,是交往异化的基本原因。马克思说,人们的交往屈从于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采取物的权力的形式而存在,独立于与人的关系而存在。“物的社会性离开人而存在了”。

同时,物的联系控制了人的联系。

马克思说:“普遍的需求和供给互相产生的压力,促使毫不相干的人发生联系。”但是这种在物的联系控制下的联系,是人们为了自己的实际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利益使得人们之间相互不信任,保守秘密,关系十分冷漠,正是在这种冷漠的关系之上,人们互相交换。所以,“尽管竞争把各个个人汇集在一起,但它却使个人彼此孤立起来。”

这时的人,“即仅仅通过私人利益和无意识的自然必要性这一纽带,同别人发生关系的独立的人;即自己营业的奴隶,自己以及别人的私欲的奴隶。”

1.3.交往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物的依赖形态已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设想出来的未来社会交往形态——它摆脱了前两种形态对交往的限制,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

在物的依赖形态中,劳动时间是衡量财富的尺度,而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中,自由时间才是衡量财富的标准。这时候的人,不再将自己作为共同体的一个细胞或附属于某个物的一部分参与生产活动。

历史发展的动力→交往革命【原书第六章】

人的交往形态从对人的依赖发展为对物的依赖,都要归功于马克思所说的“交往革命”。

从工业革命后期直至工业革命完成后的若干年内,发生了一场世界性的交通和通信革命,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各种信息产业突飞猛进发展,世界真正进入密集型的社会交往时代。

2.1革命的进程

第一阶段是蒸汽作为动力运用于交通工具,新型的交往手段把整个欧洲和北美联结为一个世界工业地区。不但打通了物质限制,也带去了精神交往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电报的使用和海底电缆的朴实标志着第二阶段——通讯革命的开始,马克思把通讯社和电信看作是现代精神交往的象征物。

与该逻辑相关的论述

如同货币被看作是交换的媒介一样,马克思也把新闻的载体报纸看作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真正纽带”,看作是物质与精神交换的一种杠杆。

2.2时间消灭空间

交往手段的变革,具有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特殊功能,它适应了资本扩张的本性,使整个世界流动起来。因为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运输条件就越重要。

马克思说:“用时间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

用时间消灭空间带来的新情况主要是物质意义上的,但正是由于这些巨大变化,大大刺激了精神交往的发展。人们为了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同样需要用时间消灭空间,不断了解使自己感到陌生的世界遥远地方的情况。现代交易所和新闻事业的急速膨胀,抢行情、抢新闻的职业习惯,实际上是物质交往要求用时间消灭空间,在精神交往方面的一种直接反映。

2.3对信息时代的预测

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首先是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于主导地位。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是第二个特征,即“白领工人”取代“蓝领工人”成为主导,体力劳动者中智力劳动的支出比例也提高。信息时代的第三个特征是资源结构发生变化。信息将成为社会财富增长中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知识的生产力成为关键要素。

最后,科学的组织和决策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

马克思指出,判断未来社会进化程度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

2.4警示

随着精神交往的密集发生,交往资料也趋于集中。交往手段如果在变革后掌握在独裁的寡头手中,结果就不是强化人们的联系,而是加强了专制者控制局面的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