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_战船介绍
郑和下西洋的船都有哪些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郑和下西洋的船都有哪些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郑和下西洋的船只从名称和作用上来区分,一共有五种类型的船只。
第一类,这类型的船叫做“宝船”。
这种船只在整个航海行程中只有很少数量的,据不完全统计,估计在郑和下西洋的整个行程中,总共出现的数量不超过65艘。
这种船只的特点是很大,其体积远远超于一般的船只,一次性可以容纳上千人。
宝船的舵比一般的船都要大,需要两、三百人才能拉动,这种船的作用主要是容纳空间大,可以载物或者载人,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能上宝船的人除却主要的指挥还有一些外国使臣等。
第二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马船”。
它的体积相对宝船来说要小很多,马船的主要用途是运输船,一些货品、物件等等都是放置在马船上的。
第三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粮船”。
这种船的功用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是用来运输粮草的,这些多士兵的出征,必须在物资上有一定的配备,这些物资几乎全部存放在粮船之上。
第四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水船”。
这里几乎是将士们的住所。
第五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战船”。
体积相对来说最小,灵活轻便,如果遇到突发战争,可以用来对敌。
郑和下西洋在位皇帝是谁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出行船只最多、航海时间最久、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海上航行,甚至比起欧洲来说,中国的航海事业足足领先了近一百年。
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令世界各国为之瞩目,同时向世界各国传达了明朝实力强盛、明朝不容小觑的现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范围内的伟大的壮举之一。
郑和之所以能够成功下西洋,除却郑和本人能力出众以外,同样离不开明朝在位皇帝的大力支持,如果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支持,郑和下西洋很难成行。
那么郑和下西洋在位皇帝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支持郑和下西洋呢?图片来源于网络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曾为燕王。
公元1376年,朱棣来到凤阳老家,在此处住了将近四年多,这一段民间生活对朱棣的影响极大,让他有了想要改善民间疾苦的宏伟愿望。
明代船只种类

明代船只种类明代是我国航海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船只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从巨大的海洋贸易船到小巧的渔船,每一种船只都承载着明代海上交通与贸易的兴盛。
本文将介绍明代常见的几种船只。
一、宝船宝船是明代最大最豪华的船只,主要用于朝廷贡船和外交使节。
它的船身高大,船体宽阔,常常装饰着华丽的彩绘和黄金装饰物。
宝船的船头高耸,船尾翘起,象征着“龙腾虎跃”的意象。
船上设有华丽的宫殿和舱房,为贡船官员和使节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驱寇船驱寇船是明代为了应对海盗袭击而建造的一类船只。
这种船只船身低矮,船头尖锐,便于快速行驶和冲撞。
船体结构坚固耐用,船上装备有强大的火炮和武器,方便对付海盗。
驱寇船通常与其他船只编队,形成强大的船队,保护海上贸易和航行安全。
三、官船官船是明代政府为了管理海上贸易而建造的船只。
它的船身中等大小,船体结构简单实用。
官船通常装载着政府官员、商人和士兵,用于海上巡逻、护航和税收征集。
这种船只的特点是船体结构坚固,船速较快,能够适应各种海况。
四、渔船渔船是明代常见的一类船只,主要用于捕鱼和海产品的运输。
渔船通常较小巧灵活,船身低矮,便于操纵和进入浅水区域。
渔船多为木质结构,船头尖锐,船尾平直。
船上配有渔网和捕鱼工具,方便渔民进行捕捞作业。
五、商船商船是明代海上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
商船一般中等大小,船体结构简单耐用。
商船的船头较为平直,船尾略微翘起。
船上设有货舱和货仓,方便装载和运输货物。
商船通常载有大量的商品和商人,航行范围广泛,是明代海上贸易的重要支撑。
六、运粮船运粮船是明代为了运输粮食而建造的一类船只。
运粮船通常较大,船体宽阔,船上设有大型的仓库和储粮设施。
运粮船的船头较为平直,船尾稍微翘起。
这种船只主要用于从南方运送粮食到北方,满足国家的粮食需求。
明代的船只种类繁多,每一种船只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宝船彰显了明代朝廷的豪华和威严,驱寇船保护了海上贸易的安全,官船管理了海上事务,渔船捕捞了丰富的海产品,商船促进了海上贸易的繁荣,运粮船满足了人民的粮食需求。
中国17世纪的风帆战列舰—明朝鸟船

中国17世纪的风帆战列舰—明朝鸟船17世纪初,随着荷兰殖民者的到来,中国的海域纷争不断。
明军、海盗、荷兰人互相攻伐,新式的滑膛炮——红夷炮随着战事的开展也在中国的海军中逐步普及。
同时,中国水师中原有的福船、苍山船、沙船等战船已经不再适应战事的开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行动迅捷的新型战舰——鸟船。
"鸟船〞,因其在海上航行速度快,形似在海面上高速飞行的海鸟,故而得名。
鸟船是从嘉靖时的开浪船开展而来。
一开场的鸟船体型较小,船身比较低矮,船头尖细,设有四桨一橹,行驶快速,船可容三五十人。
万历时,在沿海,海商开场用鸟船载货去各地贸易,其"船身长,安两艕,有橹六枝,尾后催稍橹两枝,不畏风涛、行使便捷。
〞说明这时的鸟船的体型较嘉靖时有所增大,船身的两旁从4支桨便为6支橹,在船尾也增加了1枝橹,其推进力得到增强。
到了崇祯年间,鸟船的船体相对于嘉万时期的鸟船进一步加大加长,其身长已经到达了七丈五尺〔约23米〕,而且橹设在船尾,两旁并不设橹部。
何如宾在"兵录"记载了此时鸟船的特征:"头小肚澎,身长体直,尾有两边,催橹两枝,有风扬帆,无风摇橹,转折轻便,篷长橹捷,如鸟之飞也。
〞鸟船的船身虽然庞大,但速度却与沙船、唬船并驾齐驱,适宜在近海作战。
所以该船成为了明军的制式装备。
除了明军军舰之外,在当时,还有一种下洋的大型商船,也被称为"鸟船〞。
这种船只体型硕大,船长可达十余丈,吃水深,载重量要比兵船大的多,多被闽粤客商驾乘用来从事远洋贸易。
因此该船常常受到沿海海盗的"关爱〞,海盗在海上抢夺商人的鸟船后,也使用这种船只作为自己的海盗船。
民族英雄成功的父亲——大海盗芝龙就曾抢夺粤商的鸟船作为自己的海盗船,其对手海盗香舰队中同样也有许多鸟船。
明军攻打香时,就曾焚毁香3只鸟船。
根据记载,香每艘鸟船都安大炮十余门,载员300余人。
这种远洋鸟船有的为单层甲板,有的为双层甲板。
古代战船趣谈

古代战船趣谈古代战船趣谈关于船舶的由来,在中国、埃及、英国、希腊等地都有不少传说。
其中我国民间流传的大禹治水造舟和《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便是其中两则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
据专家分析,现代船舶的鼻祖是独木舟。
独木舟很可能起源于山洪暴发时,不会游泳的人们抱着树干原木得以逃生。
于是,人类就尝试着改造这些树干原木:将其掏空,使之在水中更加平稳,并能装更多的人或物。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在7000年前就已经有了独木舟。
独木舟诞生后,人类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学会用更多的木头建造更大的船舶。
而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随着战争的出现及战争由陆上蔓延到江河湖海后,专门用于水上战争的船只就从普通船舶中分化出来,并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古代战船。
中国和地中海国家是古代战船的发源地。
公元前16~11世纪,我国商代就已将舟船用途军队的运载工具。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就率兵车300乘,近卫军3000人,甲士4.5万人,并联合了一些其他部落的军队,大举伐纣。
参战部队由47艘大船运送,在孟津渡河,直捣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灭亡了商朝。
这次渡河作战,组织严密,规模空前,派有专人指挥舰只。
但这些船只毕竟是临时征集的,没有专门用于水战的兵器和人员,因此还算不上真正的战船和舟师。
最早的桨帆战船为单层桨,公元前1200多年出现于埃及、腓尼基和希腊。
公元前800年,单层桨战船开始装上青铜铸造的船艏冲角,用来进行海上战船间的撞击战。
公元前700年,在腓尼基和希腊等国造出了两层桨战船。
公元前550年,希腊最先造出三层桨战船。
它长40~50米,排水量约200吨,有170枝桨,划桨时航速可达6节,顺风时可以使用风帆。
主要武器为舰艏冲角,载有18~50名进行接舷战战士,战士携带矛、剑、弓、标枪和盾牌;无武装桨手170人。
此后,三层桨战船成为地中海沿岸各国海军舰队的主力,并持续了十几个世纪。
公元前6世纪中期,我国正值春秋时期。
为了适应水网地区作战的需要,南方的吴国、越国、楚国和北方面临东海的齐国,都先后建造和改装战船,并抽调官兵进行水上训练。
中国四大航海船

中国四大航海船中国四大航海船专题简介福船和广船、沙船、鸟船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船。
15世纪是中国帆船发展鼎盛时期,造船工艺和技术领先世界,而福船是当时应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船型之一。
福船福船,亦称“大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
也是明代一种巨型战船。
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
"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
抗倭名将戚继光说:“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
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
”古代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
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
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
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优良战舰。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它采用的就是中国古代适于远洋航行优秀船型--福船型。
《明史·兵志四》:“(大福船)能容百人。
底尖上阔,首昂尾高,柁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中为四层,最下实土石,次寝息所,次左右六门,中置水柜,扬帆炊爨皆在是。
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板,可凭以战。
矢石火器皆伏发,可顺风行。
” 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宝船是商人和海盗们对超大型福船的通称,这种船适合近海贸易,载人和载货量均是一流,船体宽大结实,百叶窗一样的木质船帆可以使用很多年不换。
前进速度慢而稳,通常用来运载瓷器等易碎物品,只有泉州到吕宋之间海盗较少的海面上,这种船才出现。
扩展阅读:福船百科中国船舶发展史。
跑船是什么类型的工作。
中国古代四大船分为哪四类?广船广船产于广东,与沙船、福船成为我国古代的三大船型(也认为有四大船型——广船、福船、沙船、鸟船)。
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上宽下窄,线型瘦尖底,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
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擸(木字傍)维持。
中国古代战船发展简述

中国古代战船发展简述学号:01123074姓名:武衡中国古代战船发展简述我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我国目前拥有着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
然而,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我国与周边邻国海权纷争不断,使我国在海洋资源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这其中部分原因是我国自古以来只看重陆地边界,不重视海洋领土,忽视了海权。
但是作为海洋斗争武器的战船,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在战船方面的发展历史,我收集了许多此方面的资料,在此整理。
以求读者有所收获。
一、中国古代船舶的起源与发展战船是一种专门化的船舶,它的发展与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息息相关。
历史上每一次造船技术的发展,都极大推动了战船建造技术的变革。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历史上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研究古代战船的技术变革。
新石器时代: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先民们逐渐认识到落叶、树干、葫芦等一些物体具有浮性,学会了利用天然存在的有较大浮力的物体如树干、芦苇捆、大葫芦等作为水上漂浮工具。
此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船——独木舟。
“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易经》)夏:在不晚于夏朝时出现了木板船,这是造船史上一个重大创举。
在独木舟的四周加上木板以增大容量,圆底独木舟逐步变成了船底的中间部分,被称作“龙骨”,这样就变成木板船。
在木筏的两舷增加原木或木板,对筏体采取堵漏捻缝的措施,木筏就变成另一种木板船。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再受原株树木的局限,而能够建造更大的船。
春秋战国:出现了特点不同、形态不一的各类船舶。
铁制工具的使用和诸侯争战,促进了这一时期的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水运业的发展。
民间有以快速为主的轻舟、扁舟,还出现了适用于短途客运的舲船。
专供国君乘坐的是大舰艅艎,又称王舟,其建造坚固、航行轻快并且雕刻华丽,技术工艺达到较高水平。
晋代:水密舱壁首次出现。
水密舵壁增加了船舶横向强度,便于舱室分隔利用,尤其对抗沉性有利。
中国古代战船种类

中国古代战船种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水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船舶文化和船舶技术。
战船作为船舶中的一类,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古代战争中重要的一环。
下面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战船种类。
1、楼船:楼船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船之一,也是中国船舶史上的一种后发先至的巨型船只。
初期楼船主要用作水上防御,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由单一防护转变为兼具防护和作战的大型战船。
2、板桥船:板桥船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战船,船身两侧矮墙中间有木板或竹板搭成的桥,三面围成落水河,只有船头是留出来的出入口。
板桥船的优势在于可以用板挡住敌军攻击,落水河则可防止敌军登船。
3、八仙船:八仙船是明朝时期的一种战船,船长八十尺,宽二十尺,高六尺八寸,装备有八门炮,可同时朝着船的两侧攻击敌船。
因为船漂亮、造型独特,船上装饰华丽,所以八仙船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船只,也是人们欣赏和享受的对象。
4、奉化船:奉化船又称“升仙船”,是浙江明清时期一种专门用于水陆兵战的战船。
船长约八十尺,船宽二十多尺,船体高六七尺,最高处有楼阁。
船内装有炮、弓箭、火药等武器,船头还配有长柱,可支寡显威、勇猛无比的水手爬上去攻击敌人。
5、火船:火船是一种特殊的战船,它以火为武器,用炬木、火箭等点燃船身上的燃料,向敌船投掷,焚烧敌船。
火船既能够袭击护城河中的敌军,也能够奇袭敌舰,攻破敌军水师。
靠近敌方时,火船上乘员快速驶离,火势不断蔓延,令敌方大声痛呼,被考验士兵死死困住。
6、龙船:龙船起源于中国古代远古时期的民间祭龙活动,用于载送龙头、龙尾等装饰物品。
后来,龙船被用作一种军事船只。
龙船船身长达数十米,两端高耸,形状如龙,船头部分镀金贴彩。
船身中央设置龙头神像,常常配有楼阁、装备有火炮和弓箭等武器。
总之,中国古代战船种类繁多,每一种战船具有独特的船体结构、装备和用途。
这些战船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航海业和军事防御的发展,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盘点中国古代战船之最

盘点中国古代战船之最1.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
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
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
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
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
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
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
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
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
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许已成文物,或许仅留有文字图纸的身姿。
在炎黄文明的演进中,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样的风情万种?1.大船,在春秋孕育发展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战船介绍
明代初年曾出现造船的第一次高峰期,史书曾多次记载明代积极充实军备、建造战船,仅沿海一带的战船就有五千艘左右,如果加上沿江临河的战船,明代的战船总数就更多了。
明代中叶,为了抵御倭寇,掀起了第二次大规模建造战船的高潮。
明代战船种类极多,除了前代已有的战船,如楼船、蒙冲、斗舰、海鹘、走舸、游艇等外,还有四百料战座船、四百料巡座船、九江式哨船、划船等。
除了建造战船外,明时期还有了严格的战舰编队制度,当时战舰有二十多种,其中著名的战舰就是福船。
网梭船:超小型,形如梭,竹桅木帆,吃水七八寸,内有2—4人,装备二三支鸟枪。
战时二三百船蜂聚蚁附。
鹰船:轻型,两头尖翘,不辨首尾,进退如飞,机动性强。
四周用茅竹密钉以掩护,竹间留铳眼。
常冲入敌阵,与沙船配合。
连环船:轻型,长4丈,形似一船实为二船。
前船占三分之一,后船占三分之二,中用2铁环相连。
前船有大倒须钉多个,上载火球、神烟、神沙、毒火,并有火铳,后船安桨载乘士兵。
战时顺风直驶敌阵,前船钉于敌船上,并点燃各种火器,同时解脱铁环,后船返航,后船既返,前船烈焰旋起,敌船遂焚。
子母船:轻型,母船长3丈5,前2丈,后1丈5,只有两边舷板,内空,有一小船,上有盖板,有4桨可划,用绳索与母船绑。
母船有柴火猛油,火药火线。
战时母船迅速抵近
敌船,钉在一起,点燃母船后人乘子船而返。
有飞轮, 4名水手。
先伪败于敌,诱敌登船,开动机关,使敌从上层落入中层刀板钉板中。
赤龙舟:轻型,船身像龙,分为3层,内藏火器刀枪。
船首如龙头张口,内藏士兵一人,侦察敌情。
龙背用竹片钉之,胸开一小铁门,两侧各有1口供一兵划桨。
身有坚木架2个,船龙骨以铁坠,使船平稳。
内部除兵器外不装他物,2兵于其内发射火器,一兵掌舵操帆。
常以数百船齐射攻敌。
苍山船:小型,吃水5尺,装备千斤佛郎机2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4把,喷筒40
个,烟筒60个,火砖30块,火箭100支,药弩4张,弩箭100支。
全船37人,水手4人,
战士33人,编三甲。
第一甲佛郎机与鸟枪,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车轮舸:以轮击水的战船,长4丈2,宽1丈3,外虚边框各1尺,内安4轮,轮头入
水约1尺,船速远快于划桨。
船前平头长8尺,中舱长2丈7,尾长 7尺。
上有板钉棚窝,通前彻后,两边伏下,每块板长5尺,宽2尺。
作战时先放神沙、沙筒、神火,之后掀开船板,士兵立于两侧,向敌船抛掷火球,发射火箭,投掷标枪,毁杀敌船。
海沧船:中型,吃水七八尺深,风小时机动,配合福船。
千斤佛郎机4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6,喷筒50,烟罐80,火炮10,火砖50,火箭200,药弩6张,弩箭100。
乘员53人,水手9人,战士44人,分4甲。
第一甲佛郎机和鸟枪,第四甲火器甲。
福船:大型,身高大,底尖上挑,首昂尾翘,树2桅,舱3层,船面设楼高如城,旁有护板。
士兵掩护在其后向敌船射箭发弹,掷火球、火砖、火桶。
并顺水顺风撞沉倭船。
舰首备红夷炮1门、千斤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迅雷炮20门,喷筒60个,噜密铳10支,弩箭500支,火药弩10张,火箭300支,火砖100块,及冷兵器上千。
乘员64人,水手9人,战士55人,编5甲。
一为佛郎机甲,操舰首炮、佛郎机,近敌掷火球火砖;第二甲是鸟枪甲,专门射鸟枪;第三、四甲为标枪杂役,兼操舟近战;第五甲为火弩甲,专射火箭。
蜈蚣船:大型,仿葡萄牙多桨船,底尖而阔,航行迅速,逆风亦可行,不惧风浪。
上有千斤佛郎机舰炮并有火球、火箭。
三桅炮船:巨型,水师主力,身高大,首昂尾翘,航行迅速,不惧风浪。
树3桅,主桅高4丈,船长20丈,舱5层,船面设楼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红夷炮8门,千斤佛郎机40门。
郑成功水师曾以此大败葡萄牙东印度公司舰队及荷兰殖民军,此船造法样式均失传,
仅东山岛出土过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