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概述讲解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一座跨海大型桥梁工程。
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隧道。
这座大桥的建设是历时多年的艰苦努力的成果,它将成为亚洲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极大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始于2009年,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于2018年正式通车。
这座大桥总长度约55公里,其中包括了29.6公里的桥梁和6.7公里的隧道,以及约19公里的连接线路。
整个大桥由海中大桥、人工岛和隧道组成,是一项集桥梁、隧道、人工岛等多种工程为一体的跨海工程。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它加强了香港、澳门和珠海的互联互通,使得这三个地区形成了一个更加紧密的经济圈。
大桥的通车不仅缩短了香港和澳门之间的交通时间,也极大地降低了通行成本,促进了人员和货物的流通。
这对于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环保方面,港珠澳大桥也采用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以减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包括采用先进的技术减少施工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以及对施工废料的处理和焚烧处理等方式,减少了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一项交通工程,也是一座艺术工程。
桥梁的设计采用了多项新颖的技术,整个工程结构设计精巧,给人一种壮观的美感。
大桥的建设也激发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这座新奇的大桥,大大丰富了当地旅游资源。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建设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工程经费的运用等,但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符合了当地各方的利益诉求。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提升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交通便利性,加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联系,对于提升整个地区的国际竞争力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展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强大实力和雄心壮志。
《港珠澳大桥》课件

社会影响与评价
社会意义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促进了粤港澳地区的经济 一体化进程,加强了地区间的联系与合作。
评价与争议
尽管大桥的建设得到了许多赞誉,但也存在 一些关于环境影响、建设成本等方面的争议 和批评。
05
未来展望与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计划与目标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继续投资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 区域交通连通性。
结合桥梁跨度、地形条件和施工环境,采用预制桥梁段的拼装施工。
关键技术
包括深海基础设计、大跨度桥梁施工、人工岛建设、沉管隧道安装等。
创新与挑战
创新之处
首次在桥梁建设中大规模使用预制桥 梁段拼装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同 时,在桥梁设计中融入了环保理念, 如采用生态保护措施、减少施工对环 境的影响等。
面临挑战
投资
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由中国政府、广东省和香港 特区政府共同出资。
02
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与施工
设计理念与原则
设计理念
以"环保、创新、实用"为核心,强调桥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设计原则
确保结构安全、耐久性,同时满足功能需求,优化施工方案,降低全寿命周期 成本。
施工方法与技术
施工方法
建设背景与历史
建设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 洲地区的交通需求日益增长,原有的 交通通道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建设新 的跨海通道成为迫切需要。
历史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始于2009年,经过 8年的建设,于2017年正式通车。
建设规模与投资
建设规模
全长约55公里,包括跨海桥、海底隧道和人工岛等部分。
挑战与应对
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需加强沟通协调,妥善处理合作中的问题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是连接中国珠海、澳门和香港的一座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也是中国特大跨海工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大桥全长55公里,其中包括长22.9公里的主桥和配套的人工岛、隧道等设施,是一个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的大型工程。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仅在技术上具有重大意义,也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持,促进了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港珠澳大桥的主桥采用了世界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其中包括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等。
大桥主桥采用了大跨度连续钢桁梁悬索结构,主跨长达460米,采用了不少于20项世界先进工程技术,涉及了海洋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多个领域。
大桥的建设难度极其巨大,需要克服海上强风大浪,海底地质条件复杂等多重技术难题,历经多次技术攻关和改进,在全球工程建设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突破,更在于其对于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推动。
大桥的建成将首次实现珠海、澳门和香港的道路交通连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交通方式和便利条件,将有效地促进区域间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动,有力地支持了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战略。
港珠澳大桥所带来的交通便利将极大地拉近粤港澳三地之间的距离,有效地缩短了交通时间,为三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特别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型产业发展将提供很大的支持,对于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桥的建设也将推动珠海、澳门和香港的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机遇。
除了对于交通和经济的影响,港珠澳大桥建设也为当地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契机。
大桥的建设和运营将为当地环境和海洋生态带来新的挑战,对于对周边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将提出新的要求。
作为环境友好型的大型交通建设项目,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也将对于当地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提出新的要求,并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带来新的机遇。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海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跨海大桥。
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自行设计、建设和拥有知识产权的重大工程项目,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刷新了世界工程建设的新纪录,也成为中国新一代基建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下面我们将一起详细了解港珠澳大桥的背景、建设、特点、未来发展等相关内容。
一、港珠澳大桥的背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广东省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同时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日益蓬勃的态势。
作为中国南部地区的经济中心,这三个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传统的海上交通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加强这三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提高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政府决定兴建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大型跨海大桥。
这也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举措,凸显了中国新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雄伟规模和国际先进水平。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历经了十多年的筹备和施工,是一项综合性大型工程。
大桥总长约55公里,包括主桥(主跨长约29.6公里)、连续梁和隧道三大部分。
其设计采用了世界先进的桥梁技术和施工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在桥梁设计方面,港珠澳大桥采用了全球领先的悬索桥、斜拉桥和钢箱梁桥结合的设计理念,兼具美观性、抗风性和施工效率,确保了大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工程施工方面,港珠澳大桥充分发扬了中国人民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和自然困难,创造了世界断桥建设的多项纪录。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工程人员深入海底进行勘探和施工,采用海上、陆地双线并进、多种材料和技术的综合运用,全力以赴保障大桥的完美建设。
也进行了大量环保和生态保护工作,充分保障了大桥周边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成果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奇迹,也是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一座光辉丰碑。
港珠澳大桥简介和讲解

港珠澳大桥简介和讲解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中国香港、澳门和广东省珠海市的大型跨海桥梁项目,于2018年10月23日正式通车。
这座桥梁是世界
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约55公里。
港珠澳大桥由主桥和两个人工岛组成。
主桥采用了大跨度钢箱梁斜拉索桥的设计,其主跨距达到了1,668米,是世界上最长
的斜拉桥主跨。
这座桥的建设运用了大量的创新技术,包括了深海定位、高强度钢索制作、海上浮船吊装等。
港珠澳大桥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有很多创举和亮点。
首先,该大桥采用了人工岛作为桥梁的起点,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对海底生态的破坏。
其次,大桥还设置了紧急救援系统,包括救生站、消防站和紧急避难场所,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人员安全。
此外,大桥还配备了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桥梁的状态和交通情况,提供有效的交通管控。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香港、澳门和珠海之间的交流和交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缩短了三地之间的旅行时间,提高了交通效率,也促进了三地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此外,作为一项技术和工程壮举,港珠澳大桥也为中国在桥梁工程领域的建设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港珠澳大桥工程简介

港珠澳大桥工程简介
港珠澳大桥是位于中国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大型跨海工程,为全球最长的海底跨
海联结系统,链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大特别行政区,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家发展的突出标志。
港珠澳大桥因“三桥一隧”的桥梁、隧道及人工岛等施工组成而构建而成,总计55
公里,是采用联合施工方式完成的工程,国内外高新技术施工共用,为世界上规模最大、
技术含量最高、总造价最贵的桥隧工程,于2017年5月6日正式通车,缩短了海上三地
之间的路程,进一步提升了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中国地区的经济发展。
港珠澳大桥施工方案主要包括:香港、澳门之间24.5公里的跨海桥梁、深圳海峡的
6.7公里的跨海隧道和11公里的海岸线路,港澳跨海大桥的工程主要跨越深圳海峡、金湾港和口岸湾。
共同组成一条直线,将香港、珠海、澳门相连接,此外,还包括三座人工岛。
大桥建设分三种形式,桥梁及隧道组成分为海平面桥梁、双层超低矮墩桥梁等,以及
内外两端的大型支撑物。
隧道采用海底罩式隧道工程,分别在南、北贝、连续断面三处共
计安装50个海底隧管架,覆盖地面工程、海域地形重塑工程、桩子钻探和海底浇注等施
工技术,隧道全长6.7公里。
大桥使用量子通讯系统、综合遥测系统、远距导航系统、图像监控系统、区间控制系统、桥梁状态评价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相互支持,实现安全、高效的桥梁管
理技术。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仅创造了海底超长跨度、断面宽度大、智能化建设、可持续维护
的先进大桥标准,加强了香港、澳门和珠海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中国沿海经济的发展,也
创造了跨域旅游、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港珠澳大桥的小知识

港珠澳大桥的小知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港珠澳大桥,是连接中国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的一座跨海大桥。
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桥梁之一,也是中国自行设计、建设和拥有的最长的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是中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在建设过程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团队。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历经多年,始于2009年12月,耗资560亿人民币,穿越珠江口大海,跨越大小桥13座。
大桥中的主桥全长29.6公里,由两座特大跨度斜拉桥和一座海底隧道组成,分别是珠海连接香港的斜拉桥、澳门连接珠海的斜拉桥和澳门连接澳门东大屿的隧道。
连接香港和珠海的斜拉桥长度达到了12.9公里,刷新了世界斜拉桥记录。
大桥的设计寿命为120年,可承受级强台风的袭击。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团队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材料选择、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把控和管理。
大桥的斜拉桥主塔高达330米,比埃菲尔铁塔还要高出7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跨海桥梁主塔之一。
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独立浮吊技术,建设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事故,施工质量和速度都得到了业界认可。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区域交通效率。
大桥的通车,也使得港珠澳三地的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更加紧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港珠澳大桥还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展示了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技术水平。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行业迈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也为世界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港珠澳大桥能够继续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一座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大桥全称为“港珠澳大桥工程”,是中国政府实施的国家重点工程之一。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中国香港、中国珠海和中国澳门的一座大型桥梁,全长约55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它于2018年10月23日正式通车,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港珠澳大桥由主桥、人工岛和隧道三部分组成。
主桥是整个桥梁的核心部分,全长约29.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人工岛是连接香港和珠海的桥梁出入口,共有人工岛A、B、C三个部分,总面积约55公顷。
隧道则是连接珠海和澳门的通道,全长约5.6公里。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于中国香港、中国珠海和中国澳门的交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缩短了三地之间的距离,便利了人员的交流和物资的流通,还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港珠澳大桥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为了保证港珠澳大桥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大桥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和建造技术,确保了结构的稳固和耐久性。
大桥还配备了先进的监测和维护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桥梁的状态,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问题。
政府还加强了大桥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定期对大桥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其长期使用。
港珠澳大桥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它不仅架起了中国香港、中国珠海和中国澳门之间的桥梁,也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相信,在港珠澳大桥的引领下,三地的合作和发展将会更加紧密和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工程总体方案
3. 工程总体方案
3. 工程总体方案
3. 工程总体方案
3. 工程总体方案
3. 工程总体方案
3. 工程总体方案
⑴ 大桥总体动画片;
⑵ 岛隧工程动画片;
4. 工程特点及难点
4. 1 三地共建共管,同时满足三地要求
⑴ 三地法律、法规存在差异;
⑵ 三地技术标准存在差异; ⑶ 三地工程管理市场环境存在差异; ⑷ 三地工程管理责任体系存在差异; ⑸ 三地工程管理习惯存在差异; ⑹ 三地决策机制及效率存在差异;
开展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安全培训教 育;组织有效的日常及专项安全检查, 督促反馈整改,确保HSE管理效果。
设 计 审 查 部
设 计 办 公 室
财 务 部
计 合 部
物 设 部
工 程 部
HSE 部
总 工 办
质 检 部
测 管 中 心
中 心 试 验 室
综 合 事 务 部
各设计分部
各工区(工区项目经理、安全环保专职人员及作业班组)
香港方 澳门方
2.港珠澳大桥总体管理模式
三地联合工作委员会
香港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 广东方(召集人)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澳门方 澳门建设发展办公室主任
路政署署长
运输署署长
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珠海市常务副市长
交通事务局副局长 港务局海事活动厅厅长
2.港珠澳大桥总体管理模 式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局长
总工程师 局长助理1
小组”,全面开展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
2004年3月,三地协调小组委托中交股份旗下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开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伴随三地协调进展,工可报告几易其稿,逐步 完善。 2006年12月,为加快项目协调,国务院批准成立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 港务局海事活动厅厅长 负责对前期工作中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决策。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COWI A/S(丹麦科威国际咨询公司);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AECOM Asia Company Ltd.(艾奕康有限公司); 上海城建(集团)公司。
3.岛隧工程总承包组织管理
3. 2 建立扁平的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架构 ⑴ 设计施工联动; ①合力解决技术难题; ②同步推进,节约工期; ③减少界面协调; ⑵总部统筹服务工区 ①总部统筹、总控、协 调、管理; ②工区具体组织实施。 ⑶总体技术组对技术把 关,设计施工综合最优;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采用无线网络进行图像、声
音和数据传输,实现了对岛隧工程施工现场的
远程综合监控,对施工现场实时掌控、随时调 度、及时处置。
港务局海事活动厅厅长
3.岛隧工程总承包组织管理
联合体指挥部 独立外审机构 工会委员会
⑵ 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健全HSE管理
项目总经理部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 会,各工区设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项目设置HSE总监7人,独立设置HSE 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27人。
3.岛隧工程总承包组织管理 3.4 推行“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和谐共赢”的项目文化
针对联合体特点,提出“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和谐共赢”的岛隧文化, 并不断完善沟通机制,搭建各成员单位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充分沟通交 流的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增进友谊和文化交融。
3.岛隧工程总承包组织管理
② 完成东人工岛成岛;正在进行软基加固;
③ 完成桂山沉管预制厂土建建设,完成第一节管节足尺模型试验; ④ 完成隧道区基槽开挖55%;
⑤ 完成岛隧及监理区总营地建设;
⑥ 完成临时航道建设;及东、西人工岛测量平台建设; ⑦ 完成西人工岛外隧道基础挤密砂桩施工。 ⑧ 完成深水整平船研制,正在进行沉放驳制造; 计划2012年9月完成首批管节预制,12月底完成首节管节安装。
2003年初香港提出建设港珠澳
大桥的设想,得到中央政府与
香港、澳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 高度重视和认可。 大桥建设将加快珠三角经济融 合,振兴区域经济。
2. 前期工作过程 2003年7月,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完成《香港与珠江西岸交通联系 研究》,大桥建设具必要性和迫切性;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粤、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
澳门侧工作量小,将根据进展陆续开始建设。
5. 工程进展及计划
2010年
2012年
2014年
2011年
2013年
2015年
港珠澳大桥建设管理模式
让世界更畅通
目录
1、岛隧工程概况 1、建设管理总体特点
Contents
2、港珠澳大桥总体管理模式
3、岛隧工程总承包组织管理
1. 建设管理总体特点
1.
三地共建共管,同时满足三地要求, 建设管理界面多,协调工作量大;
3.5
建立以风险管理、标准化管理为核心的多层次管理体系;
⑴ 建设“三位一体”生产指挥系统;
总经理部设立调度中心,其功能为集“生产调度、安
全监控、应急指挥”为一体的施工控制管理中心,采 用“总部调度中心+工区调度室”两级管理模式。
3.岛隧工程总承包组织管理
调度中心目前已建成了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和
AIS终端操作系统,正在完善视频会议系统。
2. 前期工作过程 2008年12月,伴随三地协调逐步 达成共识,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完成 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上 报国家审批。
2009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批 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 前期工作过程
工可完成后,工程分为四大
主体工程 珠海接线 香港接线
块进行组织建设,2016年底
3.岛隧工程总承包组织管理 3. 3 确定工程组织总体工作思路 ⑴ 明确了 “以精细化勘察为基础,以科研为支撑,以专用设备开发为
保障,以标准化管理及风险预控管理为手段,设计与施工互动,总部与工区密 切配合”的总承包总体工作思路。 ⑵ 以“人工岛快速成岛、沉管预制、专用设备制造”为三条关键线路,
全力推进。
4. 工程特点及难点
4. 2 工程规模大、经验少,技术难度大 岛隧工程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综合难度最大 要求最高的工程之一。 ⑴ 规模大、工期紧; ⑵ 技术新、经验少; ⑶ 专业广,工序多; ⑷ 要求高、难度大。
4. 工程特点及难点
4. 3 建设条件复杂,HSE管理极具挑战
⑴ 地处外海,气象水文条件复杂; ⑵ 航线复杂、流量大,海上安全 管理难度大; ⑶ 穿越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环保 要求高; ⑷ 作业工期长,人员多,职业健
5. 工程进展及计划
西人工岛施工照片
5. 工程进展及计划
东人工岛施工照片
5. 工程进展及计划
沉管预制厂概貌
5. 工程进展及计划
5. 工程进展及计划
5. 工程进展及计划
总营地临时码头全景图 已完工的总营地房建主体工程
5. 工程进展及计划
香港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由中交香港振华中标,2011年12月开始填海施工。
⑵引进美国钢桥制造质量管理经验,建立工厂质量管理体系及制度; ⑶引进香港混凝土品质认证制度,建立混凝土品质认证制度; ⑷设置质量管理顾问,加强质量监督;
3.岛隧工程总承包组织管理 3. 1 设计施工总承包联合体组成 ⑴ 2010年11月中交股份联合体中标承担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 联合体共七家单位,中交股份为牵头人,其他六家成员为:
搭建伙伴关系,倡导愉悦的项目文化
⑴ 参建各方在遵照合同基础上,建立项目伙伴关系; ⑵ 倡导参建各方愉悦的项目文化。
实现人性化与制度管理、合同管理的结合。
2.港珠澳大桥总体管理模式 2. 2 特色管理理念
借鉴各行业成熟经验进行HSE管理,推行标准化及风险预控管理 ⑴引进石化行业HSE管理经验,建立项目HSE管理体系及制度;
⑶ 全面推行“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总体建设思想。
3.岛隧工程总承包组织管理
⑷
制定工程总体计划按四大战役实施
第一战役:东西人工岛钢圆筒打设完成(节点时间:2011年12月31日) 第二战役:隧道第一节管节沉放(节点时间:2012年12月31日) 第三战役:沉管隧道的贯通(节点时间:2015年9月30日) 第四战役:岛隧工程全部完工(节点时间:2016年3月20日)
5. 工程进展及计划 珠海侧接线工程设计由中交二公院负责,已完成初步设计,计划2012年下半 年开工建设; 主体工程桥梁施工图设计分为两个设计标,分别由中交公规院联合体(负责总
体)及中铁大桥院联合体负责,施工图设计已完成,正在进行施工招标,计划
2012年6-7月桥梁开工建设;
香港侧接线桥梁正在招标,计划2012上半年工建设;
专用施工标准指南 专用质量验评 标准指南 专用营运维护 标准指南
① 质量认证;
专用营运维护手册
② 信誉评价; ③ 回访及反馈;
专用项目 管理制度
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 协调小组办公室制度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 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 营运管理制度
⑶ 组建国际化管理团队,引进专业咨询机构。
2.港珠澳大桥总体管理模 式 2. 2 特色管理理念
2. 工程规模大、建设条件复杂,工期 紧; 技术新、经验少;专业广,工 序多,要求高、难度大。
2.港珠澳大桥总体管理模式
2. 1 管理架构
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 三地联合工作委员会 交通部技术 专家组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质量 管理顾问
咨询 联合体
设计 联合体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2.港珠澳大桥总体管理模 式 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 中央政府 张晓强 (组长) 国家发改委 副主任 翁孟勇 周波 广东方 朱小丹 郑汝桦 刘仕尧 交通部 国务院港澳办 广东省人民政府 香港运输及房屋局 澳门运输公务司 副部长 副主任 省长 局长 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