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作业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1篇《小石潭记》作业(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1篇《小石潭记》作业(含答案)

第11篇小石潭记一、[2021亳州市利辛县三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琅琊溪①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琅琊溪位于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可:(2)佁然..不动佁然:(3)悄怆幽邃.邃:(4)但.见流出山中花但: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小石潭记》(节选)写景动静结合,其中写动景的句子是“, ”;《琅琊溪》写景虚实结合,其中(虚/实)写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 (虚/实)写山中的春意。

(4分)4. 《小石潭记》(节选)和《琅琊溪》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作,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4分)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劝学》作业检测(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劝学》作业检测(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劝学》作业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作业检测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绳:墨线,是木匠做工时用来取直的工具。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这里指乘车而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第三段着眼“登高而招”等日常生活现象,指明了学习中常用的借地势、借风力、借车马、借舟楫的方法。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解)①鄙,边境。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宋昭公出亡(_____)(2)吾知所以亡矣(_____)(3)被服以立(_____)(4)卒得反国(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父不在,乃。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补充原文。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____)(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____的作用。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A.孔君平的话刚说完,杨氏之子马上就做出了回答,说明小孩子的反应速度快。

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

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

(4)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或日:“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

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

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

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

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由此观之,则亡佐急矣。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之,必有其间。

夫士存则君尊,士亡则君卑。

”周威公曰:“士壹至如此乎!”对曰:“君不闻夫楚乎?王有士曰楚候胥,丘负客,王将杀之,出亡之晋,晋人用之,是为城濮之战;又有士曰苗贫皇,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鄢陵之战;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胡可无贵乎?”(节选自《说苑・尊贤》)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B.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阊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C.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D.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桓公兼有之”与“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兼”字含义相同。

B.“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使人:叫人。

②必:总是。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请:要求。

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

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回答问题。

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掘于谷而得其斧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年级语文秋季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秋季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秋季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_______》。

[2]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惠:①受到的好处。

②智慧。

③敬词。

甚聪惠(________)[3]读下面的句子,停顿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为设果,果有杨梅。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他为孩子带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B.孩子给孔君平摆上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2. 课内阅读。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 ),薰以桂椒,( )以珠玉,饰以玫瑰,( )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1.这则寓言的题目是“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薰以桂椒薰:____________________饰以玫瑰玫瑰:____________________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椟: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s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ǐ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⑴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⑵给下列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解释:A.听见;B.听见的事情、消息;C.有名望的;D.用鼻子嗅;E.姓。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1]加点字注音。

不耻下问(____)诲人不倦(____)岂(_____)默而识之(_____)[2]解释下列字词意思。

士人:______________ 下流:______________ 厌:______________耻:______________ 知:______________ 识:_______________[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文阅读。

短文(一)晏子使楚晏子将①使楚。

楚王闻②之,谓左右③曰:“晏婴,齐之习辞者④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⑤?”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⑥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⑦?’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⑧晏子酒。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语文版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语文版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①之,得狐。

狐曰:“子②无敢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④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⑤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⑥不信⑦,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⑧乎?”虎以为然,故遂⑨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食:吃。

②子:你。

③无敢:不该。

④长(zhǎng):为首领,执掌。

⑤逆:违背。

⑥以……为:认为是……⑦信:诚实。

⑧走:逃跑。

⑨遂:于是。

[1]联系上下文,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虎求百兽而食之(____)A.要求,请求B.寻求,寻找C.帮助(2)虎以为然(____)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正确的解释。

A.它们,指代百兽B.它,指代老虎C.它,指代狐狸 D.它们,指代老虎和狐狸(1)虎求百兽而食之(____)(2)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____)(3)兽见之皆走(____)[3]下面对句子“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4]这则寓言讽刺了_______的人。

2. 文言文阅读。

执①竿入城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②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③?”遂④依而截之,乃入城.注释:①执:握。

②俄:一会儿。

③何不以锯中截而人: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再入城呢?④遂:于是。

[1]开始的时候这个鲁国人是怎样进城门的?(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后鲁国人怎样进了城门?(用自己的话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说法不符合小古文内容的一项是()A.执竿者不会随机应变,遇事不知变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课后练习一、“历史”遗留问题。

结草: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

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

及洛,魏颗败秦师于辅氏。

获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

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

”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

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左传·宣公十五年》)参考译文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

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

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

”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

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后世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衔环: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

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

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

’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

参考译文杨宝是汉代弘农郡人,九岁时,杨宝在华阴山北边,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击伤后坠落在树下,一群蚂蚁将受伤的黄雀围困起来。

杨宝怜悯黄雀,就把它带回家,放置在一个小木箱里,每天用菊花来喂养它。

过了一百多天,黄雀的伤养好了,羽毛也长全了,它每天早上飞出去,晚上又飞回来。

有一天晚上,夜过三更,杨宝还在读书尚未睡觉。

忽然,一个穿着黄衣服的少年来向杨宝再三拜礼,他对杨宝说:“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奉命到蓬莱仙山出使,不小心被鸱枭击伤。

承蒙您怜爱救助,非常感谢您的大恩大德。

”说完,黄衣少年送给杨宝四枚白玉环,并说:“让您的子孙像这白玉一样品行高洁,位居三公。

”结草衔环: 比喻感恩戴德,至死不忘。

后世用结草衔环代指报恩。

二、文言文阅读苟晞,字道将,河内山阳人也。

少为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深器之。

齐王(司马)冏辅政,晞参冏军事,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廉察诸曹,八坐以下皆侧目惮之。

及冏诛,晞亦坐免。

惠帝征成都王颖,以为北军中候。

及帝还洛阳,行兖州刺史。

汲桑之破邺也,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为前锋。

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

后讨吕朗,破汲桑故将公师藩,败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时人拟之韩白。

封东平郡侯,邑万户。

晞练于官事,文簿盈积,断决如流,人不敢欺。

其从母依之,奉养甚厚。

从母子求为将,距之曰:“吾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邪?”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

坐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

既而素服哭之,流涕曰:“杀卿者兖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将。

”其杖法如此。

晞见朝政日乱,惧祸及己,而多所交结,每得珍物,即贻都下亲贵。

兖州去洛五百里,恐不鲜美,募得千里牛,每遣信,旦发暮还。

初,东海王越以晞复其仇耻,甚德之,引升堂,结为兄弟。

越司马潘滔等说曰:“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

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

”越以为然,乃迁晞青州刺史。

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永嘉五年,怀帝恶越专权,复密诏晞讨越。

越与徐州刺史裴盾共讨晞。

晞使骑收河南尹潘滔,滔夜遁,及执尚书刘会、侍中程延,斩之。

会越薨,盾败。

诏晞为大将军大都督,督六州诸军事,增邑二万户。

(选自《晋书•苟晞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B. 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C. 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D. 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中“拜”指授予官职,“转”指平调官职,“行兖州刺史”中“行”指代理官职或兼职。

B. 文中“河北”指黄河以北,与《鸿门宴》中的“将军战河北”中的“河北”所指范围基本相同,与现在行政区域“河北”不同。

C. “会越薨”中“薨”指王侯司马越的死。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死。

”可谓“死”之等级森严。

D. “邑万户”指食邑万户。

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社会地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苟晞治理政事有才华。

他年轻时就被人赏识,先后担任过司隶部从事、尚书右丞、北军中候、兖州刺史、东平郡侯等官职。

B. 苟晞带兵打仗有谋略。

东海王司马越以苟晞为前锋征讨并平定汲桑,后讨吕朗,破公师藩,败石勒,时人把他比作韩信、白起。

C. 苟晞治人执法很严明。

其弟做督护时被砍头,之后他穿丧服去哭丧,吊祭时称杀弟弟的是我兖州刺史,哭弟弟的是我苟道将。

D. 苟晞为人处事较圆滑。

在朝廷政事混乱时,他担心遭到祸患,广泛结交朋友,每次得到珍贵物品,都快速运送,拿去巴结京城权贵。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

坐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

(5分)(2)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

(5分)参考答案:1.D。

2.C(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A(担任的官职并不是全在年轻时;“东平郡侯”不是官职,是爵位)。

4.(10分)(1)他坚决要做将领,苟晞就把他任命为督护。

犯了法,苟晞依仗法令把他斩首。

姨母叩头请求饶恕,苟晞没有听从。

(“固欲之”1分,“以为”1分,“坐法”1分,“杖节”1分,大意1分)(2)您亲自掌管兖州,经营中原各地事务,像屏障一样护卫本朝,这就是说在事情发生之前谋划,在动乱发生之前做准备。

(“牧”1分,“经纬”1分,“藩”1分,“此所谓”1分,大意1分)【译文】苟晞,字道将,河内山阳人。

年轻时担任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十分器重他。

齐王司马冏辅佐朝政时,苟晞在司马冏幕中担任参军,被授予尚书右丞,转调尚书左丞,查访巡察各官署工作,尚书省的高级官员以下对他都感到害怕。

等到司马冏被诛杀,苟晞也获罪免官。

晋惠领兵征讨成都王司马颖,任命苟晞为北军中候。

等到惠帝返回洛阳,任用苟晞兼摄兖州刺史。

汲桑攻破邺城时,东海王司马越出京驻在官渡以征讨汲桑,任命苟晞为先锋。

苟晞攻克了汲桑的九个堡垒,就平定了邺城,然后返回。

后讨伐吕朗,攻破汲桑原来的部下将领公师藩,在黄河以北打败了石勒,威名大振,当时有人把他比为古代名将韩信、白起。

被封东平侯,食邑一万户。

苟晞对公事很熟悉,公文簿册堆满几案,裁决像流水一样迅速,别人不敢欺骗他。

他的姨母依靠他过活,苟晞对她的赡养非常丰厚。

姨母的儿子请求做将领,苟晞拒绝说:“我从不用王法宽恕人,你不会后悔吗?”他坚决要做将领,苟晞就把他任命为督护。

犯了法,苟晞依仗法令把他斩首。

姨母叩头请求饶恕,苟晞没有听从。

斩首以后苟晞穿上白色丧服去哭丧,流着眼泪说:“杀你的是我兖州刺史,哭弟弟的是我苟道将。

”他执法严明就像这样。

苟晞见到朝廷政事一天比一天乱,害怕祸患会涉及自己,因而广泛结交权贵,每次得到珍贵的物品,就送给京城里的皇亲贵族。

充州离都城洛阳五百里,食品一类东西送到恐怕不能保持鲜美,就购求到日行千里的牛,每次派遣信使,早晨出发晚上就回来。

以前,东海王司马越因为苟晞为自己报仇雪耻,非常感激他,把他拉到堂上,结为兄弟。

司马越府中的司马潘滔等劝告说:“兖州是重要地方,魏武帝曹操据有此地辅助汉室。

苟晞胸有大志,长久地让他处在兖州刺史的位置上,那就是祸患生于心腹之中了。

如果把他调任青州刺史,多给他加一点虚衔封号,苟晞一定高兴。

您亲自掌管兖州,经营中原各地事务,像屏障一样护卫本朝,这就是说在事情发生之前谋划,在动乱发生之前做准备。

”司马越认为说得对,就改授苟晞为青州刺史。

游击骑兵在成皋一带巡查,抓住了苟晞的信使,果然查获了朝廷给苟晞的诏令,于是造成很深的疑虑怨恨。

永嘉五年,晋怀帝痛恨司马越大权独揽,又秘密诏令苟晞讨伐东海王司马越。

司马越同徐州刺史裴盾共同讨伐苟晞。

苟晞派骑兵捉拿河南尹潘滔,潘滔在夜里潜逃,等到抓获了尚书刘会、侍中程延,把他们斩首。

正好赶上司马越死去,裴盾兵败。

诏命苟晞为大将军、大都督,督管六州诸军事,食邑增加到二万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