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词插上飞翔翅膀
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研究综述文/解非[内容摘要] 诗歌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
综观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呈现出三种形态:诗意综合性、文化地域性、风格个性化。
少数民族诗人是当代诗歌界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他们的诗歌始终坚守着一种神性的自觉的虔诚的信念,恪守民族的品格,叩问时代的精神,其诗歌创作的精神气质、思想内蕴、审美旨趣、文化心理对于当代诗歌在某种程度上都起到了缓冲和存续的作用,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 民族智慧、民族的形象、民族诗人、诗意综合性、文化地域性、风格个性化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几千年过去了,许多诗篇还广为流传,同时,中国还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广阔地域间共同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诗歌表现自己民族的情感和历史,诗歌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灵性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他们与汉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诗歌艺术。
诗歌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也凝聚了一个民族丰富质朴的思想感情,优秀诗作不可能建立在海市蜃楼上,它必定是建立在一个民族坚实的肩膀上,立足的基点就是其民族性和民族传统,同时,它也一定是我们的时代诞生的孩子。
每一个少数民族诗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平等自由生存的理念,这种心态自然流露出的情感才是人性的本真本源,才是诗歌灵魂的实质所在,可见,骨血是一个诗人的气韵,心灵是一个诗人的宇宙。
一如华兹华斯说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现传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征,在追求自己的艺术创作的时候自动肩负起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认识到诗歌作品对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诗歌的形式让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具有很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结。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人对经典诵读的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等。
可见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何等重要。
但目前的古诗教学现状令人担忧,片面追求背诵数量令人感慨,“填鸭式的串讲,囫囵吞枣式的翻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令人叹息。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我校近年来努力探索诵读经典诗文教学有效方法,以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宽他们的心胸与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为目标,力求探索出诵读古诗的新思路,取得了一些成效,作为一名参与其中的语文老师,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写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一、营造诵读氛围,浸染书香气息(一)营造校园诵读氛围创设书香校园,品味翰墨馨香。
“书声朗朗,文墨溢香”是校园文化品位的写照,引导学生与书为友,悟读书之法,品读书之趣。
1.优化校园书香环境。
一是点染书香空间,在校园走廊、橱窗上张贴古代名人画像、经典诗文等书法作品;校园主要通道两旁设置精心设计的文化宣传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样的名言警句;课室门外悬挂四季景物描写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等等,随处可见的经典名句,营造轻松诗意氛围,浸润学生心灵,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2.渲染书香育人。
在每天早读课前十分钟,学校统一诵读经典诗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书中圣贤交流,使心情得以舒展宁静,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新的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各科上课中途整顿纪律口令一改往常的说教命令,均使用经典名句,让经典在师生中耳熟能详;每天下午放学时间学校广播站开设诵读栏目,播放古诗词配乐朗诵,让学生在品味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妙诗意中结束一天的学校生活,惬意无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效为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效为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新课标》把三维目标调整为“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
”可见,“活”是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把课教活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这里,我想就刚刚结束的录像课《我有一个梦想》,就如何有效地给我们的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认识。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气氛“活”跃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后我让学生自己对着黑板上板书的题目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了“我”有一个怎样的梦想?“我”为什么要实现这个梦想?“我”怎样实现这个梦想?实现梦想后的前景如何?既然学生急于想知道梦想是什么,我就打破课文的自然顺序,紧扣课文标题,采取中间“爆破”两端“开花”的方法。
思路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帮助学生理清了作者的演讲思路。
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整个课堂很快活跃起来。
二、视频呈现,直观教学——(让)思维灵“活”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提出“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替代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
”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相对薄弱,认知程度不够深刻,特别是入校不到一年的高一学生认识水平很有差距,直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在导入时就选用谭晶的歌曲《我有一个梦想》,(播放音乐)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激起了学生对梦想的憧憬。
这篇演讲词时间上、空间上都距离学生非常遥远,为了让学生顺利进入文章的学习情境,我又剪截视频直接呈现给学生作者的介绍,华盛顿集会的导火索(播放视频)。
接着我又情景再现马丁·路德·金演讲的英文视频(播放视频)。
我与诗词结缘作文600字

我与诗词结缘作文600字
飞翔是需要翅膀的,而宋词——文学上的瑰宝,为我插上了文学的翅膀,使我自由自在地遨游语文世界。
早在我牙牙学语时,爸爸把我抱在怀里,兴致勃勃地教我背“鹅、鹅、鹅”。
我像个小鹦鹉一样背的欢实。
等到大了些,我可以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对唐诗的兴趣愈加浓厚。
我常常在房间背了“离离原上草”,又诵“为谁辛苦为谁甜”,想象完“白发三千丈”的模样,又揣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情。
妈妈说我吟诗的腔调很有“味道”。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我和爸爸去书店,本来只想买本《唐诗三百首》,然后我看到还有一本书叫《宋词三百首》,翻开一看,我马上对爸爸说:“爸爸,这本我也要!”这是我接触宋词的开始,虽然它不如古诗对仗工整,押韵和谐,但是我仍然很喜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细腻;喜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缠绵;更喜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
那是我兴趣最浓的阶段。
现在我已踏入初中的校门,开始体味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惆怅;开始欣赏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开始懂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离愁,开始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匆匆。
徜徉在的海洋中让我平添了一份书生的气质。
因为与唐诗宋词的结缘,我见识了几千年唐风宋韵的风采;因为与唐诗宋词的结缘,我开始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唐诗宋词时时刻刻为我编织着我的翅膀,使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我相信,这对诗词双翼将会载着我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翱翔。
乘着歌声的翅膀诗词

乘着歌声的翅膀诗词
1.歌声悠扬传千里,心向远方意未休。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婉转歌声绕耳畔,思绪飘飞忆旧游。
—— 李白《清平调・其一》
3.清歌一曲入云霄,豪情壮志冲九天。
—— 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
4.歌声如诉情无尽,岁月如歌忆往昔。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悠扬歌声随风起,诗意人生乐无边。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嘹亮歌声震四方,热血沸腾展豪情。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甜美歌声醉人心,梦幻世界映眼前。
—— 李商隐《锦瑟》
8.动人歌声传爱意,两心相悦共缠绵。
—— 柳永《雨霖铃・寒蝉
凄切》
9.激昂歌声催奋进,勇敢前行不畏难。
—— 辛弃疾《破阵子・为
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0.空灵歌声入仙境,忘却尘世烦恼忧。
—— 陶渊明《饮酒・其五》
11.欢快歌声响耳畔,幸福时光永留存。
——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12.深情歌声诉衷肠,思念如潮涌心间。
—— 晏几道《临江仙・梦
后楼台高锁》
13.嘹亮歌声破长夜,黎明曙光在眼前。
—— 王安石《登飞来峰》
14.悦耳歌声绕梁久,美妙旋律韵无穷。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5.温柔歌声暖人心,爱意满满映眼眸。
—— 李清照《一剪梅・红
藕香残玉簟秋》。
让什么插上飞翔的翅膀作文

让什么插上飞翔的翅膀作文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我们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
而梦想啊,就像是一只等待起飞的鸟儿,要是能给它插上飞翔的翅膀,那可不得了!小时候,我的梦想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今天想当超级英雄,拯救世界;明天又想做个大画家,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画下来。
可是,那时候的梦想就像没有翅膀的风筝,只能在心里晃悠。
我可没那么容易放弃。
我知道,要让梦想飞起来,就得给它插上知识和努力的翅膀。
于是,我开始找各种绘画的书籍,从最基础的线条、形状学起。
我还报了绘画班,跟着老师一笔一划地练。
那过程可真是酸甜苦辣都有。
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我能在画板前坐上好几个小时,眼睛都花了,手也酸得不行。
这就好比给梦想的翅膀装上羽毛,一根一根的,虽然很辛苦,但每一根羽毛都让梦想离天空更近一步。
除了知识和努力,勇气也是梦想翅膀上的重要羽毛。
有一次,学校有个绘画比赛,我特别想参加。
可是我心里又害怕,怕自己画得不好被人笑话。
这时候我就想啊,如果我连这点勇气都没有,那我的梦想就永远只能在地上爬了。
于是,我鼓起了勇气报名参赛。
在比赛过程中,我把我学到的东西都用上,用心去画每一笔。
虽然最后没有拿到第一名,但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的梦想也因为这次勇敢的尝试,飞得更高了一点。
现在啊,我的绘画水平虽然还没有达到大师级别,但我能看到我的梦想在天空中越飞越高。
它带着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带着我对美好的向往,在知识、努力和勇气的翅膀助力下,自由自在地翱翔。
我想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不管这个梦想是大是小。
只要我们给它插上知识、努力和勇气的翅膀,它就能带着我们飞向那片属于我们的蓝天。
也许在飞翔的过程中会遇到风雨,会遇到困难,但只要翅膀还在,梦想就不会坠落。
所以啊,朋友们,让我们一起为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吧,向着那美好的未来,出发!。
描写读诗词的唯美文案句子(精选合集2篇)

描写读诗词的唯美文案句子(篇一)读诗词,如同漫步在花丛世界,细细品味,余音缭绕心头,让灵魂在文字之间舒展开来,感受那份唯美的当下。
1. 诗词如借来的翅膀,让我在文字的世界中翱翔。
2. 吟诵诗词,化作心灵的馨香,在宁静中绽放。
3. 诗词之美,在于词句间的那份诗意盎然。
4. 一首诗,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每个字都值得珍藏。
5. 读诗如触动琴弦,每个音符都是心灵的律动。
6. 诗词如细雨,洒落在心田,滋润着一颗花朵般的心灵。
7. 读诗如谈心,与古人对话,融入写意的画卷。
8. 诗词之美,在于那份超越时空的思绪相通。
9. 唯美的句子,如心灵的邀约,带我进入诗词的境地。
10. 诗词之韵,如风吹过耳畔,让心灵激荡无边。
11. 读诗如入画,与诗人共赏春花秋月。
12. 诗词之美,在于那一笔一画间流淌出的情感。
13. 一首好诗,如一杯醇美的茶香,舒缓心灵的疲惫。
14. 诗词如泉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内心的沃土。
15. 读诗如在琴键上流淌指尖的柔情,宛如一曲心弦。
16. 诗词之境,如行走在山水画中,悠然自得。
17. 一阙佳句,如一瓣娇艳的花朵,在心海中怒放。
18. 读诗如闲游在思想的花园中,沐浴着诗意的阳光。
19. 诗词字里行间,有鸟儿的鸣叫,有风儿的低语。
20. 坐看云起,流连诗海,感悟诗词独特的魅力。
21. 读诗如漫步在时光的长廊,品味古人的情怀。
22. 诗词之美,在于那份纯粹的言语交融。
23. 佳句如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思绪中舞动诗意。
24. 读诗如轻舟起航,航向心灵的彼岸。
25. 诗词之境,如置身于梦幻的世界,与诗人相伴。
26. 笔下诗句,如涟漪般荡漾心湖,唤起琴弦的回响。
27. 读诗如走进一幅美妙的画卷,沉浸在文字的绚烂中。
28. 诗词之美,在于那份流转于文字间的美好情愫。
29. 佳句如痴痴的爱情,温暖了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30. 读诗如与古人轻轻相拥,在文字中寻觅心灵的归宿。
31. 诗词字里行间,流淌着岁月的痕迹,约定了诗心的相聚。
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兼谈古诗词音乐创作

TODAY艺术研究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兼谈古诗词音乐创作戴娟娟(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摘要:当古诗词遇见音乐,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可以说其艺术成就和思想甚至是一个永远挖掘不完的宝藏。
当古诗词遇见与现代音乐就仿佛是夜空中最亮的那一轮明月,散发着无可抵挡的光芒。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说华夏人因之而雅爱中国古代诗词,将古诗词与音乐结合,既丰富歌曲内涵,又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
关键词:古诗词;现代音乐;音乐创作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1)06-0184-02 古诗词与音乐相当于一颗树上的两片绿叶,二者之间有着许多微妙的联系。
音乐与诗,乃至舞蹈早就是三位一体的存在,他们之间相互依存。
我国诗歌最早的原始形态就是劳动号子,他们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语言、音乐、舞蹈的变化而发展。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就是一部强有力的诗、乐、舞一体的结合。
辗转流经的飞逝之外,我们在当今社会也需要一次次的流红滴翠的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的相遇。
1.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古诗词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早在中国音乐史书中,就有像《诗经》、《楚辞》等列入其中。
五四运动之后,像赵元任、唐文治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歌曲,流传至今。
在现当代,当我们路过大街小巷,只要您稍作留意就会发现许多不同形式的古诗词音乐。
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穿越过前年的时光,突然与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产生出一首首回荡在我们耳畔的动听旋律,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音乐视频影像时,我们才发现我们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近了一步。
如: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何日君再来》曾一度受到了大家的喜爱,直到后面我们所熟知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东风破》等一系列歌曲,为我们学习古诗词更近了一步。
2.古诗词作为现代音乐创作中歌词的精妙之处歌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创作古诗词时,选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诗词插上飞翔的翅膀
古诗词作为一种凝练、含蓄、抽象的文学样式,鉴赏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较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能力才行。
如何让心灵在古诗词的丛林中自由飞翔,鉴赏古诗词的隐形翅膀究竟在哪里?
一、想象的意境
有句名言说:疯子、情人和诗入都是满脑子结结实实的想象。
疯子看见的魔鬼,比广大地狱里能容纳的还多;情人和疯子一样疯狂,他从一个埃及人的脸上看到海伦的美;诗人转动着眼睛,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狂,从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他的想象为从来没人知道的东西构成形体,他笔下又描绘出它们的状貌,使虚无飘渺的东西有了确切的寄寓和名目。
来读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是一首颇具浪漫主义特色的词,在歌咏明月这一题材上有新的发展和特色。
一是构思有新意,作者从月亮落下之后起笔,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时而飞向太空,时而沉入海底。
最令人惊叹的是,生活在八百年前的作者,竟然在词中想象出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
我们这里月亮西沉后,那边才见月亮东升。
王国维在《人
间词话》中叹曰:“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
”其次是本词巧妙安排神话传说,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集中起来加以选择提炼,创造出浪漫色彩浓厚的神话形象。
想象是诗的翅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诗人。
想象本质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准确把握和精彩表现,是作者用新的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想象力是在你的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是人的创造力最宝贵的品质。
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大,对生活的理解就越深刻,情感体验就越强烈,审美体验就越丰富。
二、想象的类别
一是比拟法,或运用拟人手法,把物拟作人,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人的性格情趣,使无生命的物具有人的灵性和活力。
或采用拟物手法,把人拟作物,让人物形象在物的映衬下更形象、具体。
如陆雪沧先生的《鹧鸪天·水仙》:“玉靥无须脂粉敷,青罗一袭净如蕖。
天生梅质凌霜雪,自许兰心羡雁凫。
湘洛近,女娥趋,轻舟荡漾好风舒。
盈盈万顷浮虚月,梦断西窗杯水濡。
”
把水仙想象为一位玉靥青罗、梅质兰心的美人儿,使人充分领略到水仙花的清雅、高洁。
又如李广洋先生的《踏莎行·荷花》:“翠盖佳人,碧荚南浦,亭亭婉若凌波舞。
江清月冷动新凉,红衣脱尽芳心苦。
泥藕丝长,莲房日慕,每思倚闾愁如许。
一场恶梦已醒时,待归儿向娘亲诉。
”
同样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形容荷花为翠盖佳人,这位佳人不
但清丽而且深情款款,幽怨深深,令人同情。
二是比喻法,依照人或事物之间在性质和形态上的相似性,在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基础上,对相似事物进行生动具体的想象,尽情展示描写对象的形与“神”。
比喻可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
如黄勤先生“荫庇一方挥大笔”,比古樟为大笔,就是近取譬,因古樟与笔在形象上有相似性。
潘炎珍先生《游雁荡山》:“遣望龙漱飘素练,近看玉屑溅晴空。
”龙漱瀑布,仿佛素练,水花飞溅,犹如玉屑,也是如此。
远取譬,则喻体和本体之间,时空相距遥远,更需要一双慧眼,才能发现,于诗而言,更有价值。
三曰幻想法,根据主题的需要,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愿望为依据,通过梦幻的方式,虚拟美妙的虚幻世界。
以寄托自己的向往,追求和志向,从而提升、开阔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
幻想是想象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许多诗人,都非常注意运用幻想加强作品的艺术性。
四日联想法,即由此及彼的想象。
从空间言,可以由此处到彼处,也可以由彼处到此处;从时间的角度言,可以由过去到现在,也可以由现在到过去,或由现在到未来,互为补充,相互丰富。
诗人大多离不开联想,不必举例了。
三、夸张的魅力
夸张,是诗人在反映客观现实和表现主观感受时,为了突出事物的数量、性质、情状特征,强化作者的思想感情,故意不拘泥于
事物的常规形态,而是合理放大或缩小描写对象,使事物更鲜明丰满。
夸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扩大”和“放大”,将“芝麻”夸成“西瓜”。
如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另一类是缩小,将“西瓜”说成“芝麻”,也可以达到夸张的效果。
如“五岭速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话把连绵的五岭巍峨的乌蒙与小河里翻腾的细浪、孩子手中滚动的泥丸等同看待,更加突出了红军长征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夸张手法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生活中绝不会有的事,诗人写来却使人觉得合情合理,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是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反而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王之焕《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实玉门关外并非没有春天,只不过比关内来得迟且比较短暂罢了。
但王之焕却说那里没有春天,这就突出了关外的荒凉及驻守关外的兵士的愁苦。
运用夸张手法,应从客观现实出发,以真情实感为基础,而不是随心所欲胡说一通。
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之句,有人认为太夸张了,鲁迅认为:“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
使我们立即知道燕山原来那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就变成笑话了。
(作者单位:湖南省澧县澧阳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