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知识树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树

1认识角
2画角
3认识直角、锐角、 钝角并会画
角的认识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并能画出来。
第四单元
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 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 关系密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空间与图形”教材编写特点是:提供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统计与概率”教材编排特点
与一年级教材比,二年级统计的教学内容最大的变化应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上册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了2个单位,并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下册条形统计图每格代表了5个单位,并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根据统计图表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根据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二年级的学生不仅会看懂数据的实际,也会从这些数据中分析数据所反映的问题。我们将具体培养学生:1、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统计与概率”建构感想
我们将经常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统计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统计观念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还将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表内乘法(一)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悉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第三单元
数与代数
表内乘法(一)
三年级上册数学9单元知识树简单又漂亮

一、概述人们常说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实际上,数学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而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三年级上册数学学习中,数学知识树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为良好的数学知识树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跟上教学进度。
本文将从三年级上册数学9单元知识树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简单又漂亮地构建数学知识树。
二、数学9单元知识树的构建1. 确定主干知识点在构建数学知识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数学9单元的主干知识点。
在三年级上册数学中,九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加减法、计数方法、图形和运算符号等。
这些知识点是构建数学知识树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
2. 分解知识点在确定了主干知识点后,需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化和分解。
在加减法的知识点中,可以进一步分解成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3. 建立知识通联在构建数学知识树时,还需要注意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通联和组合。
可以将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算的规律和方法。
4. 增加延伸知识除了主干知识点外,还可以在数学知识树中增加一些延伸知识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也能够拓展更多的数学知识。
三、简单又漂亮的数学知识树1. 清晰明了的结构一个简单又漂亮的数学知识树需要有清晰明了的结构,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通联和组合。
可以通过采用层级结构,将主干知识点放在最上层,然后依次展开细化的知识点,让整个知识树看起来更加井然有序。
2. 色彩搭配合理在构建数学知识树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颜色来进行标识,让不同的知识点有明显的区分。
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加法和减法,或者用不同颜色标识主干知识点和延伸知识点,使整个知识树看起来更加美观。
3. 图文并茂的展示为了使数学知识树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在知识树上配上一些图文资料。
可以在知识树上插入一些简单的实例题,让学生能够通过图文的展示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数学全册知识树

学五 知年 识级 树数
综合应用
法分 应数 用乘 题除
邮票中的 数学问题
美丽的 校园
数的 认识
节约用水
单 式 复 式
统计表
数与 代数
立体 图形 平面 图形
计 算
条形 扇形
学六 知年 识级 树数
位置与 方向
立体 图形
数的认识 探索 规律 式与 方程
数的 运算
图形与 常见 位置 的量
图形的 认识
测量
平移
图形与变换
旋转
统计图
统计表
统计 概率
不确定性
可能性
空间与 实践活动 图形 统计与 实践与 概率 小学数学 应用 知 识 综合应用 树
(1-12册)
数与 代数
对称 拼组
整数应 用题 小数应 用题 分数应 用题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常见 的量
四边形
数据 分析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学 三
概率
数与代数
实践与应用
求平 均数
年月日
统计
可能性
知年 识级 树数
数学广角
解决问题
大数的 认识
内角和 分类 拼组 画角 三角形 角的度量
除法 乘法
数的认识
拼组 梯形
四则运算
数的运算
探索规律
平行四边形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画垂线
比和比 例应用
两位数加减 整十数
两位数加减 一位数
读写法 组成
基数序数 100以内数的 加减法
20以内的加 减法
立体图形 图形的认识
平面图形 前后 上下 左右
数的运算 数的认识 常见的量 认识人民币 统计表 统计图
探索规律
小学数学总结知识树

小学数学总结知识树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其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的认识:- 自然数:用于计数的数,如1, 2, 3等。
-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
- 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如1/2, 3/4等。
- 小数:表示小于1的数,如0.5, 0.25等。
2. 四则运算:- 加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加。
- 减法: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
- 乘法:重复加法的一种形式,表示数的倍数。
- 除法: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
3. 分数和小数的运算:- 分数的加减乘除。
- 小数的加减乘除。
4. 几何初步:- 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 立体图形:如立方体、圆柱体、球体等。
- 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5. 度量单位:- 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
- 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厘米等。
- 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厘米等。
6.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收集: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获取数据。
- 数据的整理:使用图表、统计表等方式展示数据。
7. 简单的概率:-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简单的随机事件。
8. 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通过推理解决问题。
- 问题解决: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9. 数学语言和符号:- 数学表达式:使用数学符号表达运算。
- 数学术语:理解并使用数学术语。
10. 数学应用:- 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应用。
- 科学、工程等领域的数学应用。
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学生能够逐渐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树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树第一单元:基础数学概念
知识树:
自然数和整数
1.1 自然数的定义
1.2 整数的概念
1.3 正整数和负整数的区分
数的比较与排序
2.1 数的大小比较
2.2 使用符号“>”、“<”、“=”进行比较2.3 数的排序和排列
加法与减法
3.1 加法的基本概念
3.2 减法的基本概念
3.3 用数轴表示加法和减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
4.1 乘法的基本概念
4.2 乘法的运算法则
4.3 乘法表的学习
数的倍数与约数
5.1 倍数的定义
5.2 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5.3 约数的定义
5.4 寻找一个数的约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
6.1 分数的基本概念
6.2 分数的表示与读法
6.3 分数的加减法初步
数学问题的解决
7.1 阅读和理解数学问题
7.2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7.3 分析和检验解决方法的正确性
这是一个基础数学概念的知识树,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自然数、整数、加减法、乘法、倍数、约数和分数等基本数学概念的初步认识,并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
希望同学们通
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未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知识树

小学数学知识树在小学阶段,数学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知识树,由一个个基础的知识点逐渐生长、延伸,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让我们一同来探索这棵充满趣味与智慧的数学知识树。
一、数的认识从最开始认识简单的整数 0、1、2、3……到后来的负数,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孩子们首先要学会数数,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例如,1 比 0 大,2 比 1 大,依此类推。
接着,认识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等,明白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所代表的数值不同。
比如 25 中的 2 在十位上,表示 2 个十,5 在个位上,表示 5 个一。
分数和小数也是数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比如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 4 份,其中的 1 份就是 1/4 。
小数则是在测量和计算中,当得不到整数的结果时产生的。
像 05 表示十分之五。
二、数的运算加法和减法是最基础的运算。
加法是把两个或多个数量合并在一起,减法是从一个数量中去掉一部分。
比如 3 + 2 = 5 ,5 2 = 3 。
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如 3 + 3 + 3 = 3 × 3 = 9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例如 9 ÷ 3 = 3 。
四则混合运算则是综合了加、减、乘、除,需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在运算中,还会涉及到运算定律,如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乘法交换律 a × b =b × a ,乘法结合律( a × b ) × c = a ×( b × c ),乘法分配律 a ×( b + c )= a × b + a × c 。
三、图形与几何从认识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了解它们的特征。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也是直角。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树

2的倍数 的特征
求一个数的因数
5的倍 数特征
个数无限
求一个数的倍数
倍数和因数 相互依存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二 因 数 和 倍 数
物体所占空 间的大小
立方米 立方 分米 立方厘 米
V=abh
V=a 3 V=sh
相对的棱 长度相等
正方体 的特征 长方体 的特征
相对的面 面积相等
12条棱
三 长 长 方 方 体 体 和 和 正 正 方 方 体 体
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
真 分 数 小 于 1
假分 数的 概念
最大公 因数
约分的 概念
真分数 的概念
最简 分数
最小公 倍数 通分的 概念
分数的产生
四 分 数 的 意 义
的分 计数 算加 方减 法法
分数加法 的含义
整数的加法运算定 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五 分 数 的 加 法 和 减 法
描述一组数据的集 中趋势,可以用平 均数、中位数和众 数。它们有各自不 同的特点。
高腊芬2011年4月平移对称旋转分数加减法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基本性质因数与倍数空间与图形综合运用解决问题体积和容积求一个数的因数求一个数的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个数无限的倍数的特征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特征12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vsh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数的产生真分数的概念概念最大公因数约分的概念分数最小公倍数通分的概念分数加法的含义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知识树
小学数学知识树
五年级下册
制作者:高腊芬
2011年4月
对称 平移
一年级数学知识树3

数与代数
上一 册年 知级 识数 树学
实践与综 合运用认识周来自的数三、分一分、 认识物体
分一分 认识物体
七、总复习
我有一双小巧手
数 数 1—10
( 数 与 代 数 )
数 一 数
学会 比较 方法
比多少
比 一 比
书 写 5以 内的 加减 法
1—5的 认识
1—5的认识 和加减法 (数与代数)
活动 感受 特征 认识 区分 辨别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树
单位:渑池县第三小学 制作人 赵松玲
全册教学知识树
四、11~20 的认识 一、5以内数 的加减法 二、6~10 的加减法 四、11~20不 进位加法和 不退位减法
二、6~10的认识
一、0的认识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五、20以内的 进位加法 六、20以内的 退位减法
一、1~5的认识
空间与图形
活动 感受 特征
认识物体 和图形
(空间与图形)
活动中 找出标准
分 类
统 计 与 概 率
6-10的 认识和 加减法
人数读写 11-20各数
11-20个数的 认识
(数与代数)
半时
常见的量
认识钟表
(数与代数)
数的 运算 数与代数 实践活动
根据信 息提出 问题并 解决
20以内 的进位 加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变化)半径是联系圆与其它图形的桥梁;……
半径决定了圆的面积;S=πr²(已知半径就可以求面 圆的面积 积;已知半径的平方也可以求面积;半径的变化会引
公式 起面积相关的变化);半径是联系圆与其它直边图形 的桥梁;……
三、研究成果
教学内容
“周长”的教学点
周长的 研究周长是在研究封闭图形的边界(边框)问题;周 认识 长是围成一个封闭图形所有边的长度总和……
等量关系 变化规律
方程
模
型
正反比例
正、反比例是两种重要的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 是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
正比例、反比例的内容是从算术性知识转向代数性 知识,从对“数量”的理解转向“关系”的理解。
一条线的 二条线的
图形的认识
角 6种平面图形
4种体 观察物体
图
度量单位
形
与
图形的测量 周长和面积
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
《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
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
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
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
平面图形面积推导关系图
圆柱、圆锥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
几
体积和表面积
何
图形与变换 对称、平移、旋转 放大与缩小
图形与位置
边
角
正方形
四边相等
四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
对边相等
四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对角相等
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对边平行 对边相等 对角相等 四边相等 四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 √ √ √
菱形 √ √ √ √
长方形 √ √ √
√
正方形 √ √ √ √ √
吴正宪给学生提供了好吃有营养的数学课堂 之五
帮助儿童形成数学知识结构 建立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
面积教学“一条龙”
“六条龙”
课前板书
合数
公因数
因数
偶数
互质数
最小公倍数
分解质因数
奇数
倍数
最大公因数
整除
质因数
公倍数
质数
课后板书
知识点之间的沟通——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第一次沟通 第二次沟通
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研究成果
教学内容
“半径”的教学点
半径是圆中一条特殊的线段,一端点是圆心,一端圆 圆的认识 周上;半径都相等;半径与圆中另一条特殊线段——
直径有2倍关系;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半径决定了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是半径的2π倍,
圆的周长
C=2πr;(已知半径就可以求周长;已知周长也可以 反过来求半径;半径的变化会引起圆的周长发生相关
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
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
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
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长、正方形 的周长
研究长、正方形的周长是在研究长、正方形的边框的 长度;求周长时可以根据边的特点,运用乘法巧算周 长……
长、正方形 面积是在研究内部大小,周长是在研究边框长度;周 的面积 长与面积的有联系;……
圆的周长
研究圆的周长是在研究求圆的边框的长度;求曲边图 形周长的方法是化曲为直;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 有着固定的倍数关系;转化是解决图形周长问题的重 要策略;……
/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
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
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
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