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白华的《流云》小诗(一)
三个层面分析宗白华《小诗》88字

三个层面分析宗白华《小诗》88字原文:啊,诗从何处寻?生命的树上在细雨下,点碎花花声!凋了一枝花在微风里,漂来流水音!谢落在我的怀里,在蓝空天末,遥遥欲坠的孤星!我轻轻的压在心上。
她接触了我心中的音乐化成小诗一朵。
赏析:宗白华(1897—1986)美学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美学著作,偶尔写点小诗,也体现着他的美学观。
这两首小诗就是极好的例证。
这是两首各自独立的小诗,但有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第一首在回答“诗从何处寻”的哲理,第二首则是这个回答的实践。
三个层面分析:1、词汇:小诗没有“陌生”的词汇,但表述后,产生了新意。
如“寻”字面的意思是找,但诗中却是“感悟”“悟”“体验并提升”(继续写)。
2 、句法和语法:突破“现代汉语”的惯例,显得陌生,但前后联系,却能品出新的意向。
如“在细雨下,点碎花花声!凋了一枝花”,“点碎”在句法结构上“陌生”点在这里是动词。
应该“带宾语”名词,动宾结构,可是碎是形容词。
凋了一枝花,动宾短语,语法上,应该看做“主语省略”,但省略的主语是什么?从前句看,应该是“声”,声音能“凋”吗?“凋”的“对象”(宾语)应该“有形”,但诗的形象是“感觉”的产物,(无形),语法上是“主宾不对称”。
陌生却能“理解”,和诗上句“寻”照应。
3、《诗》告诉我们,诗是从生活中来的。
“花花声”、“流水音”和“孤星”都是自然客体,是诗的源头。
但是,源头不是诗,也不能自己产生诗,诗得靠我们去“寻”。
《小诗》则告诉我们,要能寻到诗,就必须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花“谢落在我的怀里”了,要“接触了我心中的音乐”,才能“化成小诗一朵”。
而这个过程,是我主观努力完成的,就是我要把它“轻轻的压在心上”。
宗白华诗歌

宗白华诗歌
现代诗歌:宗白华的三首《流云小诗》赏析
小诗
生命的树上,
凋了一枝花,
谢落在我的怀里。
我轻轻的压在心上,
她接触了心中的音乐,
化成小诗一朵。
点评:这浪漫唯美、生动形象的诗句,出自著名哲学家宗白华先生笔下,寥寥数语即写出了诗歌的轻盈美妙。
其诗集《流云小诗》中的作品,即是此般感觉,带给人如春天里百花盛开的一簇簇美好。
诗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点评:作者的全诗以“灵感”两字贯通主旨,到底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诗的灵感?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
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这些都是大自然里常见的景物,所以这样的灵感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颗能够倾听灵魂的声音就行了。
人生
理性的光
情绪的海
白云流空,
便是思想片片。
是自然伟大么?
是人生伟大呢?
点评:在《人生》这首诗中,宗先生强调人生是伟大的,它由理性、情绪和自然界的一切组成。
人贵在有思想。
那么,到底是自然还是人生伟大?留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和思考。
我想:人是很复杂的,有思想、有志向、有情感,对世间种种也是在不断揣摩和体验,对于万物而言,人是伟大的;对于宇宙而言,人又是渺小的。
流云小诗

返 回
相他有月他蓝他是我我 思也时华只天只深的 的 的幽阳的流的映谷心 歌咽春残出星着中 心 调着信照了光了的 。 志。 。 泉 , :
返 回
悄起我落她眼 悄了静在静 波 的一悄我悄 微纹悄的悄 颤 的身的 。 心上眼 。波
:
返 回
夜
黑夜深 万籁息 远室的钟声俱寂。 寂静—寂静— 微眇的寸心 流入时间的无尽。
返 回
清想仿远海星海 夜君佛峰水河 上 来正君载激流 梦念之明蓝碧 中我容月空夜 。,。,。,
返 回
宗 白 华
著
序
当月下的水莲还在轻睡的时候, 东方的晨星已渐渐的醒了。我梦魂 里的心灵,披了件辞藻的衣裳,踏 着音乐的脚步,向我告辞去了。我 低声说道:“不嫌早么?人们还在 睡着呢?”他说:“黑夜的影将去 了,人心里的黑夜也将去了!我愿 乘着晨光,呼集清醒地灵魂,起来 颂扬初生的太阳。
夜
海 上
小 我 诗 眼 的 月 波 心 问 落 筑 时 室
返 回
化一我月月 作瓣的落 落 她一心时 时 梦瓣花 中的谢 的清了 蝴香, 蝶 。
返 回
问
花儿,你了解我的心吗? 她低低垂着头,脉脉无语。 流水,你识得我的心么? 他回眸了几眼,潺潺而去。 石边倚了一支琴, 我随手抚着他, 一声声告诉了我心中的幽绪。
返 回
蓝黄碧白红紫我筑 空昏月云日霞筑 室 卷倚照与为作室 来坐我我孤帘在 海青行语灯幕海 潮石。,。,滨 音下 之 。, 上
夜 (宗白华创作新诗)

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灿着。
诗歌鉴赏:
这首诗虽题名《夜》,但是它的深意不仅仅是写夜之景致,而是抒发一种天人合一的泛神论思想。在静静的夜空下,凝望在浩瀚的太空中闪闪发光的星群,诗人顿生一种崇敬的情意:星星看似渺小,然而无数的星星却能凝聚成恢宏的太空。此时,诗人悟出一个道理:尽管自己很是渺小,但是伟大是由无数渺小组成;所以渺小同时也是伟大。慢慢地,他觉得自己的微躯仿佛也变成了一颗小星,熔化在恢宏的星流之中。这一层意思表现了诗人归随宇宙心愿,是“万物即我”的泛神论思想的体现。接着,诗人强调地表示,由于归化宇宙,身心与万物融汇,精神便得到净化与升华;而一旦达到如此境界,诗人的心就同一张明镜一般,能容下宇宙星辰。那么,“我即万物”,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宗白华在与就郭沫若、田汉的论诗通信中早就表示,他推崇泛神论,主张诗人要重视“人格”锻炼,与内心的修养。泛神论当然有局限性,但它把个人的位置提高到“神”的地位,这适应五四时期反对专制、提倡个性解放的要求;而重视人格锻炼,这也是历来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所重视的。
五四时期,由于普遍关心社会改革的风尚,这种风尚又导致诗人对探求世界观的重视,因而当时诸多诗人注重诗的精神内涵,哲理诗也就兴盛起来。泰戈尔小诗的输入,又替这股执法增添了动力。像冰心一样,宗白华也是以哲理小诗享誉诗坛的诗人之一。宗白华专攻哲学,所以他更加有意识地以哲理做诗的骨子。他的诗不是即兴式的小幅描写,或刹时的内心情感变化的抒发,而是某种哲学思考的诗化。他曾说过:“我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首“宇宙诗”。同时,在体式上,他也不同于以泰戈尔和俳句为样式的自由式短句。他说,他的诗受传统的七绝、小令的影响颇深,认为可以借鉴词曲的“意简而曲,词少而工”的长处,这首诗即可以窥见诗人在这方面的尝试。
《流云》歌曲点评

《流云》歌曲点评
宗白华先生的《流云》与冰心的《繁星》《春水》在“五四”时期一度流行的小诗中影响最大。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说:“《流云》出后,小诗渐渐完事,新诗也跟着中衰。
”宗白华因此被人称为“小诗殿军”。
宗白华主要吟咏自己对人生、自然、爱情的真实感受。
他的诗灌注着一股强烈的生命情怀和宇宙意识,是对生命存在的真切体悟和对理想生命境界的无限渴求,充满动人的哲思,虽是小诗,但境界廓大空灵。
《流云》和当时很多新诗-样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注重“化景为情,融情于景,境与神会,美在神韵”。
也就是注重诗歌意境的创构。
他说:“唐人的绝句,像王、孟、韦、柳等人的,境界闲和静穆,态度天真自然,寓顶丽于冲淡之中,我挺喜欢。
后来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和日本的俳句毫不相干,泰戈尔的影响也不大。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
宗白华是新诗初创期最重视意境的诗人和评论家。
他最优秀的诗篇都非常注意意境的构建。
在《新诗略谈》中,宗先生谈到:“诗的定义可以说是:‘用一种。
美的文字一音律的绘画的文字一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
这能表写的、适当的文字就是诗的‘形’,那所表写的意境,就是诗的‘质’”四诗人通过一系列清丽的物象使诗歌意境明晰可观。
物象与意境的巧妙结合,使人从物象之中自然洞察出诗歌意境的妙处,给人以奇高的艺术境界享受。
《流云小诗》

•
人物观点
宗 白 华
《流云小诗》
• 诗集。宗白华作。1923年出版。收诗 四十八首。 • 表达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对自 然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 • 作品兼受中外诗歌的影响而不拘一格, 具有空灵而幽深的意境。
• • • • • • • • • 你 对 我 默 然 无 语 〃 我 在 此 独 立 苍 茫 你 长 梦 几 时 寤 < 你 沉 雾 几 时 消 < 怎 堕 入 长 梦 不 醒 的 迷 途 < 你 这 样 聪 慧 多 才 的 民 族 怎 蒙 了 漫 天 无 际 的 黑 雾 < 你 这 样 灿 烂 明 丽 的 河 山 祖 国 〃 祖 国 〃
流云小诗宗白华宗白华流云小诗流云小诗下载顾城流云流云小诗新浪美从何处寻流云
《流云小诗》
宗白华
中画 境 成 象 观 生《 学 “ 学 宗 心家 ” 艺 交 的 在美 大 融 的 白 ”诗 。 术 融 生 《学 师 贯 先 华 。人 他 之 互 命 美散 ” 中 行 , “ 将 所 渗 清 学步 。 西 者 字 艺 意 以 , 调 散》 著 艺 和 伯 术 境 为 成 与 步、 有 术 开 华 创 称 艺 就 客 》等 美 理 拓 , 作 为 术 的 观 中。 学 论 者 我 的 中 的 灵 的 指宗 论 的 , 国 中 国 “ 境 自 出白 文 一 被 现 心古意是然 华集代誉代 主先 美 为 美 之代 构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 祖 国
欣
• 诗 •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赏
人生
理性的光 情绪的海 白云流空, 便是思想片片。 是自然伟大么? 是人生伟大呢?
:“
浅析宗白华《流云小诗》的“冲淡”美

75南腔北调诗意思说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小诗以浅显易懂、富有哲理著称,抒写诗人瞬间的灵感,如璞玉般晶莹透亮,诗风大多清新自然,如同一股清风吹向了诗坛,在年轻群体中一时引起轰动。
宗白华的《流云小诗》无疑是小诗中的优秀代表。
诗人通过小诗表达了对宇宙、生命的看法,意味隽永、富含哲理。
《流云小诗》的这一特点被大家普遍认为和接受,但是细读《流云小诗》则会发现它在某些方面与古代文论《二十四诗品》中的“冲淡”美暗合。
“冲淡”美虽然是针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风格提出的审美范式,但是不可否认,它与现代小诗《流云小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何为“冲淡”,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写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1]。
其中前四句是对诗人创作心态的阐释,“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是说诗人以恬淡、静默的心境创作诗歌,以纯净的心态感悟体察宇宙。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是说创作主体应吸收天地浩然之气,独立于尘世之外而心中自有一番天地。
总而言之,这四句诗阐释了具有“冲淡”美的诗歌的创作主体心态,诗人应保持恬淡自然、超然物外,不沾染凡尘世俗之气但是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淡然而不淡漠,静默而不冷漠,对于天地万物及人生百态有着极强的感知力。
只有秉持着这样的创作状态,才能创作出具有“冲淡”美的诗歌,这也正是《流云小诗》具有“冲淡”美的主要原因。
而“犹之蕙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这四句诗描绘了“冲淡”的诗境,清风吹拂着衣衫,漫步在幽静的竹林聆听自然的乐音,感受人与自然的融合。
寥寥数语便通过清幽的自然景象和人物行动描绘了静谧幽寂、恬静优柔、空灵明秀、淡然疏朗与自然合一的“冲淡”的诗境,最终达到“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而浅析宗白华《流云小诗》的 美“冲淡” 文/曹祎琰摘要: 本文通过对《二十四诗品》中“冲淡”的阐释,分析论述《流云小诗》“冲淡”美的具体表现和成因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流云》小诗解析

《流云》小诗解析摘要:《流云》小诗是宗白华先生对生活、人生、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他通过自然界的各种物象:星空、大海、山川、草木等来描绘创造富有意境的画面,以抒情的方式将它们娓娓道来,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领悟到人生的真理。
关键词:《流云》;解析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21-01一、流云的由来宗白华先生将“流云”作为诗集的名称,体现了他对流云的无限喜爱之情,他说:“我小时候虽然爱好玩耍,……天空的白云和复成桥畔的垂柳,是我孩心最亲密的伴侣。
……很想做一个‘云谱’。
”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云是多么的钟爱,我感觉宗先生将“流云”作为题目也因它所蕴含的深刻的内涵。
首先“云”是干净的、纯洁的,高挂于天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沾染尘世的污秽与恶浊,且能够长久的保持,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与感官的享受;其次“流云”是流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透过“流云”也许在不经意间就可以体会到伟大的和谐的宇宙情怀和意识;再次“流云”是流动的,就好像流动的跳跃的生命,代表着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生命精神,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与生命的真谛。
以《流云》为题的诗篇:宇宙的核心是寂寞,/是黑暗,/是悲哀……/落日的朦胧中,/我与宇宙为一。
/这首诗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诗中说宇宙的核心是寂寞黑暗悲哀,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呢!“流云”有着干净清新的形态、强大的深刻寓意,以此为题,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二、物象的选择《流云》小诗是宗白华写的哲理性的小诗,但并不像别的诗篇那样的晦涩难懂,而是以清新自然的语言、闲和静穆的意境,向我们展现出一种美好的愿望,映射出人生的哲理,让我们了解人生的真谛。
宗白华先生说:“……朝霞满窗时,我也赞颂红日的初生。
我爱光,我爱美,我爱力,我爱海,我爱人间的温暖,我爱群众里千万心灵一致紧张而有力的热情。
”这向我们展示了宗先生生命的活力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赞颂,“光、日、海、云”等都是希望、温暖、宽广、活力的代表,“夜、月、星”虽可能会有悲观之情,但却预示着美好光明的来临,而“晨、春、花”等更是带有生命的光辉和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宗白华的《流云》小诗(一)
摘要:诗集《流云》在其微小的诗歌文体之内包蕴的是阔大的世界生活,有如夜观星火,渺渺小小之光遍布天宇,令观者收览众宇之物象。
缘于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刻印象,作者体现在诗里的物、意充满着古典的艺术气息。
同时因其美学家的独特目光,对世界渺小物无限之美的挖掘,在《流云》小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物象;意境;“初发之芙蓉”
一、创作背景
和众多的书斋型学者一样,宗白华(1897~1986)度过的是单纯的学者、教授的一生,少有起落与波澜,平
静得近乎平淡的一生,然而,平淡中自有其不平淡者在。
从21岁(1918)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时起,宗白华便发愿为建设未来中国的新文化而奋斗终身。
在此后六十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他矢志不移,默默从事着他以为应做的那份工作。
他有意避开政治漩涡的裹挟,以边缘地带自处,不求闻达,甘于淡泊,唯独对他的学问——艺术境界的追求,至死难忘。
宗白华唯一的诗集《流云》初版于1923年。
作为非主流的小诗运动的殿军,这部诗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
除了得到少数诗人和批评家的好评,《流云》在当时及其后的诗坛上似乎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宗白华本人对这些诗作却十分珍视,1947年曾以《流云小诗》之名重版,1986年临终前,又将其全部收入文选《意境》。
宗白华曾以他的这部诗集得以复归而欣喜,希望读者将这些诗作当作实践之体验,与那些探究艺境的理论文章合而读之。
因此,这部诗作在他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试着对这部作品作些诠释。
美学家眼底下的花花草草尽显“美”之光,唯美是他们意识里的追求,其意在通过对美的发现进而对美的艺术审美,以至明静身心,清晰思想。
宗白华便是这样的美学家。
“宗白华对中国艺术研究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两大类型,即‘错彩镂金’的美与‘初发芙蓉’的美。
而后者是中国古典艺术追求的最高美的境界。
”鲍照曾说谢灵云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而颜延之的诗是“铺锦列绣,亦雕瑰满眼!”宗白华说:“这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
”他认为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中国古代艺术的各个方面。
比较起来,他认为“初发芙蓉”的美比“错彩镂金”的美具有更高的境界。
因此,在对中国古代艺术美的继承上,宗白华更多的接受了“初发芙蓉”的美,《流云》小诗是这方面的杰作。
诗集《流云》虽曰小诗,但小诗并不小,观其物象意境,其广阔之面直至世界千千万万。
在其微小的诗歌文体之内包蕴的是阔大的世界生活,有如夜观星火,渺渺小小之光遍布天宇,令观者收览众宇之物象。
缘于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刻印象,作者体现在诗里的物、意充满着古典的艺术气息。
同时因其美学家的独特目光,对世界渺小物无限之美的挖掘,在《流云》小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思想内涵
《流云》小诗所表现的思想内涵是通过诗人对“流云”种种形态的观察、体悟、参照自己的情心,表达诗人所追求的“流云”之美。
诗歌里面突出地表现着对“云”的眷恋喜爱。
“云”包括了诗人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人为何独喜“流云”,而不是花草、风雨呢?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找原因:
(一)“云”意象在历史文化中的内涵是宗白华向往“云”境的背景
“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
从诗经到楚辞,人们对“云”的认识已相当深刻,并已赋予了“云”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浮云”喻飘浮不定的高志、理想,屈原《悲回风》有“怜浮云之相苹”,宋玉《九辩·四》有“仰浮云而永叹”。
到汉魏唐宋,“云”的文化意蕴更是不断的得到丰富和深化。
丰富的“云”的意象内蕴激荡着宗白华的情感,那些充满着中国文人普遍心态的“浮云”、“白云”、“青云”同样是宗白华的心态,
因而对“云”的追逐正体现了诗人对古典诗歌的追逐。
(二)宗白华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态度是他喜爱“云”的根本原因
宗白华以“美”的目光参照自然景物,追求自然之美,自然中的景物便成了他内心的外在表现。
“云”表现出的温和,时起时伏的形态正好契合诗人的审美态度,因而对“云”有了独特情感。
在《我和诗》里写道:“我小时候虽然好玩耍,不念书,但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
天空的白云和覆成桥畔的重柳,是我孩心最亲密的伴侣。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看天上的白云变幻,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
云的许多不同的形象动态,早晚风色中各式各样的风格,是我童心里独自玩耍的对象。
都市里没有好风景,天上的流云,时常幻出海岛沙洲,峰峦湖沼。
我有一天就云的各种境界,分别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等等,很想做一个云谱……”可见“云”的形态早早地占据了诗人的心灵,对“云”的向往体现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占据诗人心灵的“流云”在于“流”和“云”所固有的内蕴,“流”有流动、流逝的思想倾向,“云”则包含了诗人对物理世界流逝的淡淡的忧愁和生命情感的表现。
诗人追求自然美的向往转向对“流云”的酷爱之上。
三、艺术境界
诗人以“美”为艺术追求,以“流云”为心灵的形象表现,通过清丽的物象使诗歌意境明晰可观,这是诗人在《流云》诗里的表现技巧。
物象与意境结合,使人从物象之中自然洞察到诗歌意境的绝妙,美贯穿着整个物象意境,给人以奇高的艺术境界享受。
在诗人眼里,美从哪里来呢?作为一种抽象的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对抽象之“美”的向往追求,在具体的美的物之间寻找,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形成物与意的结合。
《美从何处寻?》曰:“啊,诗从何处寻?/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
原来,在诗人追求美的目光里,美在于“细雨”、“落花声”、“微风”、“流水音”、“蓝空”、“孤星”之间,在于一切天地自然间的万物万象,是一种自然美。
而对这些自然间的万物万象,诗人寄予柔和的、美的、真的情思,即使是“细雨”下,也非离人泪,没有悲切愁伤,即使是“落花声”、“流水音”,也不会是“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的感叹,对于这些自然万物之间的勃发和凋落,诗人的态度是平和的,平静的,使人从中看出,作者将生命看成是宇宙运转的一个步骤、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去过多的理会顾虑生命的生死或者喜悲,作者更看重的是从自然发展的角度发现自然中的美,并从中收获为心灵的一种艺术享受,将自然生息作为必然的运转,因而,即使是“落花声”、“孤星”,也是美的。
作者在他的散文《我和诗》里写道:“纯真的刻骨的爱和自然的深静的美在我的生命情绪中结成一个长期的微渺的节奏,伴着月下的凝思,黄昏的远想。
”从美之中,可见纯真的爱。
诗人对万物万象的情思,便正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及自然之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