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作者宗白华一、飞动之美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缥缈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书报告本篇⽂章讲到中国园林建筑所表现的⼆个美学思想:第⼀,飞动之美,在古代雕刻常⽤龙,虎,鸟,蛇这⼀类⽣动的动物形象,汉代的舞蹈,杂技等艺术⼗分发达,绘画,雕刻,也呈现⼀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前进的活⼒。
第⼆,空间之美,指出“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还提到中西建筑之间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对空间的使⽤上。
西⽅建筑内部与外部不通透,⽽中国建筑每室⾃凿窗户,内外通光,⼀个字就是“通”。
中国古代园林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摸拟接近⾃然的布局美,也就是本于⾃然,⾼于⾃然,它⽬的在于求得⼀个概括、精炼典型⽽⼜不是⾃然⽣态的⼭⽔环境。
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引起的审美感情。
这样的创作⼜必须合乎⾃然之理,也就能获致天成之趣。
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然美与⼈⼯美⾼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活事例为⼀体,形成了⼀种把社会⽣活、⾃然环境、⼈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乳交融在⼀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在⽂字可以感受到宗⽩华对虚⽆之美⽂化美学内涵的推崇,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些建筑本⾝,可以欣赏到外界⽆限空间中的⾃然景物,使⽣意盎然的⾃然美融于怡然⾃乐的⽣活美境界之中,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互相渗透,⼈⾜不出户,就能与⾃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创造⼀个洋溢着⾃然美的园林“⽣境”。
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低错落、相互照应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中的飞动之美,是否可以看作宗⽩华“⽓韵⽣动”的艺术境界,宗⽩华在中西对⽐中对中国艺术“⽓韵⽣动”的阐述,其最后着眼点落在“空间意识”上,也就是说“⽓韵⽣动”的精神最终要通过独特的空间建构体现出来。
中国⼈的空间意识不是⼏何式的,⽽是⽆往不复的流动空间,是⽣命的空间。
文学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却说不出个中缘由,在
莱布尼兹和鲍姆嘉登看来就属于一种模糊的、混
乱的感性认识。
•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 经历了德国古典
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
要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
• ,“美学究竟研究什么”一直是一个引起热烈争议的问题。 但迄今为止基本形成了三种倾向性的意见:
•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 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
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
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
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
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 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 “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 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 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 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读后感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读后感宗白华先生对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论述,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对园林建筑新的认知大门。
以前我逛园林,就觉得那是些有花有草、有亭有阁的漂亮地方。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园林里的空间安排大有学问,每一处都是精心设计的“小心机”。
宗先生说园林建筑里的空间是流动的,就像一场看不见的舞蹈。
我觉得这个形容太妙了。
你看那回廊,它不是简单的一条过道,而是像一条丝带,蜿蜒曲折地串起了园林里的各个角落。
人在回廊里走,就像是跟着这丝带的指引,一会儿看到一片幽静的竹林,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一会儿又转到开阔的湖面旁边,视野一下子变得宽广起来,那感觉就像是从一个神秘的小盒子突然到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上。
这种空间的转换,就像是音乐里的节奏变化,一会儿舒缓,一会儿明快,充满了韵律感。
再说园林里的那些亭子。
它们可不仅仅是给人遮风挡雨、休息的地方。
亭子就像是空间里的一个个标点符号,在不同的位置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山顶的亭子,那是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觉。
它让整个园林的空间有了一个制高点,站在那里,你能把整个园林的美景尽收眼底,仿佛你是这个园林世界的主宰。
而在湖边或者花丛中的亭子呢,又有一种宁静、雅致的美。
坐在亭子里,看着周围的景色,就像是在看一幅天然的画卷,自己也成了画中的一部分。
园林建筑里的门窗也是很有趣的。
那些雕花的窗户,就像是一幅幅精致的画框。
透过窗户看外面的景色,就像是在看一幅幅流动的画。
有时候,窗户的形状和外面的景色搭配起来,简直就是一种奇妙的创意。
比如说圆形的窗户,框住了远处的月亮门或者一座小山丘,就像是一幅天然的圆形构图的画,充满了艺术感。
而且,门窗还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让空间有了层次感。
从一个房间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庭院,感觉空间一下子丰富起来,好像里面的房间和外面的庭院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宗白华先生的文章让我意识到,园林建筑就像是一个无声的诗人,用空间来作诗。
宗白华美学

宗白华美学
宗白华美学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宗白华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
宗白华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学科。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学、艺术和音乐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美的认知和感知的观点。
宗白华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境”和“符号”。
他认为,意境是
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境界和情感状态,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共鸣。
符号则是作品中所使用的各种视觉、听觉等感官形式的表征。
宗白华认为,意境是符号的内核,符号是意境的外在呈现。
在宗白华美学中,他注重探讨艺术作品的内在内涵和审美价值,并力求通过审美体验来达到心灵的升华和人格的提升。
他强调艺术作品要具备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才能触动人们的情感共鸣,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宗白华美学的影响可见于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和美学家的理论观点和创作实践中。
他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研究和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为中国艺术界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感悟宗白华眼中的园林建筑之美

和 生 命 建 立 起 了联 系 ,这 样 的 建 筑 就 如 同轻 盈 灵 巧 的 鸟 类 ,既 能 “ 飞” ,也 能 “ 动” 。
二 园林建 筑艺术 的 自然情 致
中国艺术具 有亲近 自然的共 同特征 ,当然 ,在 园林建筑艺 术 中也时常流露 出种 种 自然情致 。实际上 ,亲近 自然是人主动
国古代 园林建筑艺术也符合这一 创作思想——通过这种虚实结 喜 好把 自然景物 引入庭院 住宅 ,把大 自然情怀带入平 I E I 生活 。 合的建造方式 使其成为有思想 、有生命 的艺术 。 古代 建筑的生命特 质还体 现在它的特殊 “ 身份”上。园林 这是 园林艺术主动亲近 自然 的又一 有力佐证 。 中 国园林建筑艺术的 自然情致还体现在建造设计者的主观
是 能动的。园林建筑作为 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当然也属 于知
一
、
建 筑的生命气质
觉 的对 象。可以发现 ,在这一点上 中外理论是达 成共识的 。因
Hale Waihona Puke 在宗 白华 眼中 , 动态美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的重 要特点之 而 ,当我们以艺术欣赏者的身份解读 古园林 建筑时 ,要特 别注
一
。
中国的 园林建 筑是有生命的艺术 ,它的美感 经常通过 动的 意把握 它们 的能动性 特征 ,捕捉最本 质的精 神内涵 ,把它们 当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艺术精神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艺术精神张泽鸿【内容摘要】宗白华先生的艺术学研究是为其美学建构汲取丰厚学养,因此宗白华美学与艺术学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有着密切关系。
宗白华“终生情笃于艺境之求索”,倡导生命精神和艺术境界,其美学体系建构离不开具体的艺术鉴赏活动。
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全面汲取了理论的精髓,开掘出古典民族美学的现代意味,成为宗白华美学建构的一条重要路径。
宗先生对中国艺术的解读和体验是为了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使传统成为生生不息的动力。
宗白华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精神”这一核心,联系艺术哲学、艺术体验、艺术意境、艺术生命等问题阐幽探微,并在基于价值论的艺术史观与体验式的艺术批评方法等方面亦有重要开拓。
【关键词】宗白华艺术学艺术精神艺术意境艺术批评宗白华先生的美学与艺术学思想渊源深厚,思想根基主要是“生命哲学”,它来自于对中西哲学智慧的汇合融通。
正是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共同滋养了宗白华“辩证思考的哲学心灵”,开辟出通达而多元的世界文化视野,也使得宗先生能在中西古今的文化一艺术碰撞中优游不迫,从容取舍。
探讨宗白华美学与艺术学思想来源,不能不关注它们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关系。
宗白华“终生情笃于艺境之求索”,倡导生命精神和艺术境界,其美学体系建构离不开具体的艺术鉴赏活动。
宗先生认为,美学的研究应当以整个的美的世界为对象,包含着宇宙美、人生美与艺术美,但向来的美学倾向于以艺术美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这是因为艺术的创造是人类有意识地实现他的美的理想,艺术是各民族审美理想的体现。
要想建立未来的“世界美学”,必须要研究各民族的艺术美学,而中国的艺术及其理论自有它伟大独立的精神意义。
故此,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全面汲取了理论的精髓,开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美学的中国化》节选)批准号:06BZX069)阶段性成果。
2222出古典民族美学的现代意味,便成为宗白华美学建构的一条重要路径。
宗 白华这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解读和体验是为了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使传统成为生生不息的动力”。
福建省诏安县四都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四都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期末试卷语文(高职班)出卷人:林玉苹(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一、默写(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2)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3)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已亥杂诗》)(6)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7)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8)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9),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10),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苏轼《赤壁赋》)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15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书报告本篇文章讲到中国园林建筑所表现的二个美学思想:第一,飞动之美,在
古代雕刻常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汉代的舞蹈,杂技等艺
术十分发达,绘画,雕刻,也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
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
映了汉民族在当时前进的活力。
第二,空间之美,指出“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还提到中西建筑之间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对空间的使用上。
西方建筑内部与外部不通透,而中国建筑每室自凿窗户,内外通光,一个字就是“通”。
中国古代园林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而又摸拟接近自然的布局美,也
就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它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是自然
生态的山水环境。
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
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也就能获致天成之趣。
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
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
生活事例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
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
在文字可以感受到宗白华对虚无之美文化美学内涵的推崇,楼台亭阁的审
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些建筑本身,可以欣赏到外界无限空间中的自然景物,使生
意盎然的自然美融于怡然自乐的生活美境界之中,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互相渗透,人足不出户,就能与自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而创造一个
洋溢着自然美的园林“生境”。
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高低错落、相互照应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文中的飞
动之美,是否可以看作宗白华“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宗白华在中西对比中
对中国艺术“气韵生动”的阐述,其最后着眼点落在“空间意识”上,也就是
说“气韵生动”的精神最终要通过独特的空间建构体现出来。
中国人的空间意
识不是几何式的,而是无往不复的流动空间,是生命的空间。
他认为,中国画
家不仅仅是模仿自然,艺术家要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这就是“气韵
生动”的要求。
“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也
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
空间的美学二中提到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这和中国美学核心虚实
相生的艺术精神相对应,宗白华认为,老庄强调“虚”比“实”更真实,是一
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
儒家思想则
从“实”出发,孔子讲“文质彬彬”,孟子说“充实之谓美”,但孔孟并不停
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
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只能体会、欣赏,不能解说、摹仿,谓之神。
所以孟子与老庄并不矛盾,他们都认为宇宙是
虚和实的结合,阴与阳的结合。
,中国艺术上善于运用舞蹈形式,它辩证地结
合着虚和实,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
大而至于建筑,小
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
虚实相生,可以创造出艺术的幽远境界,实的生命是创作的本源,而灵的
空间是中国园林精神的根基,也就是。
”虚处藏气,空中传神。
这种是虚实相
生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
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