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治疗药概论--ym
合集下载
【PPT】化学治疗药概要

-为DNA合成中所必需的嘌呤、嘧啶碱基 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
5 竞争性拮抗(Bell-Roblin学说)
-由于结构极为相似 • 分子大小 • 电荷分布 -取代PABA位置生成无功能的化合物 -阻碍Dihydrfolic Acid生物合成 -细菌生长受到阻碍
O 0.23nm O 0.67nm H N H O 0.24nm RN- S O 0.69nm H N H
• *1 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 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 扰了细菌的酶系统对PABA利用使其蛋白 质合成受阻因此有抑菌作用。
O H2N OH
2 对氨基苯甲酸(PABA) -是体内合成叶酸的原料 3 叶酸(Folic Acid) -为微生物生长中必要物质, -构成体内叶酸辅酶的基本原料 4 辅酶(F)
*3 增效的机制
• 与磺胺类药物联用, • *-使细菌代谢受到双重阻断 • -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
• -使对细菌的耐药性减少
OH
OH N H2N N N N H O O O
H2N
COOH
H2N
P O P OH OH OH
N N
N N H
NH
COOH
二氢叶酸合成酶 磺 L-谷氨酸 胺 类 二氢叶酸合成酶 药 二氢叶酸 物 TMP 作 二氢叶酸还原酶 用 部 四氢叶酸 位
4 选择性
• 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亲和力的差异
–对人和动物的要比对微生物的二氢叶酸还 原酶的亲和力弱
• 人和动物的影响很小毒性较弱
(二)甲氧苄氨嘧啶
• Trimethoprim • 甲氧苄啶
NH2 N H 2N N O O O
1 结构和化学名
• 5- [(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4-嘧啶二胺
第九章 化学治疗药 2008

1944年,链霉素的发现,首次用于结核病 的治疗,使该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 随耐药菌株的出现,更多的需要联合用药。
抗结核药可分为两大类
合成抗结核药
异烟肼(Isoniazid) 对氨基水杨酸钠(Paraaminosalicylic Acid,PAS -Na) 乙胺丁醇
抗结核抗菌素
由萘啶酸到吡哌酸
O O OH N N
HN N N N N O O OH
萘啶酸 Nalidixic Acid
吡哌酸 Pipemidic Acid
Pipemidic Acid 为1974年由大日本制药公司开发上市的 喹诺酮类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跨入一个新时代。
由萘啶酸到吡哌酸
由萘啶酸到吡哌酸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六节 抗寄生虫药 Antiparasitic Drugs
典型药物:阿苯达唑、吡唑酮、硫酸奎宁、磷酸氯喹、青蒿素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Quinolone Antimicrobial Agents
喹诺酮类药物发现的意义: 是继磺胺药和抗菌素出现后的又一重大发 现。抗菌谱广,易于合成,部分可以和优 良的半合成抗菌素媲美。 研究过程也丰富了药物化学研究技术,如 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应用。
Norfloxacin 结构改造得到的药物
O F N N N O OH
HN F F N N O O OH
培氟沙星 Pefloxacin
洛美沙星 Lomefloxacin
Norfloxacin 结构改造得到的药物
O F N HN N F O OH
O F N HN N N
O OH
氟罗沙星 Fleroxacin
喹诺酮类化学结构分类
萘啶羧酸 (Naphthyridinic acid) 噌啉羧酸 (Cinnolinic acid) 吡啶并嘧啶羧酸 (Pyridopyrimidinic acid) 喹啉羧酸 (Quinolinic acid)
抗结核药可分为两大类
合成抗结核药
异烟肼(Isoniazid) 对氨基水杨酸钠(Paraaminosalicylic Acid,PAS -Na) 乙胺丁醇
抗结核抗菌素
由萘啶酸到吡哌酸
O O OH N N
HN N N N N O O OH
萘啶酸 Nalidixic Acid
吡哌酸 Pipemidic Acid
Pipemidic Acid 为1974年由大日本制药公司开发上市的 喹诺酮类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跨入一个新时代。
由萘啶酸到吡哌酸
由萘啶酸到吡哌酸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六节 抗寄生虫药 Antiparasitic Drugs
典型药物:阿苯达唑、吡唑酮、硫酸奎宁、磷酸氯喹、青蒿素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Quinolone Antimicrobial Agents
喹诺酮类药物发现的意义: 是继磺胺药和抗菌素出现后的又一重大发 现。抗菌谱广,易于合成,部分可以和优 良的半合成抗菌素媲美。 研究过程也丰富了药物化学研究技术,如 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应用。
Norfloxacin 结构改造得到的药物
O F N N N O OH
HN F F N N O O OH
培氟沙星 Pefloxacin
洛美沙星 Lomefloxacin
Norfloxacin 结构改造得到的药物
O F N HN N F O OH
O F N HN N N
O OH
氟罗沙星 Fleroxacin
喹诺酮类化学结构分类
萘啶羧酸 (Naphthyridinic acid) 噌啉羧酸 (Cinnolinic acid) 吡啶并嘧啶羧酸 (Pyridopyrimidinic acid) 喹啉羧酸 (Quinolinic acid)
化学治疗药PPT课件

N
NNN
O OH . 3 H2O
• 吡啶并嘧啶羧酸类
• 7-哌嗪基,1-乙基
• 主要用于敏感性G-杆菌及葡球菌所致的 尿道、肠道和耳道的感染。
盐酸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Hydrochloride
OO
HN
F6
4 3 OH
N1 7
1
N
2 . HCl . H2O
• 喹啉羧酸类
• 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盐酸盐 一水合物
• 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抗菌谱广
• 并由此总结了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OO
F
HN
OH
N
N
• 对诺氟沙星进行结构改造,获得了活性更强, 抗菌谱更广的环丙沙星
OO
F
HN
OH
N
N
进一步的结构改造
1、保持对G-菌的高度活性
FO
2、改善对G+菌的活性
HH F
N
3、增加对厌氧菌的活性
N
N
NH2 O O
H
O
• 有些的抗菌作用完全可与优良的半合成的头孢菌 素媲美
基本结构
3位羧基 4位酮基
5
R4 X
8
R3
R2
OO
3
OH
12
N R1
• 1,6,7,8可引入不同的取代基
发现与开发
• 喹诺酮类药物的问世是划时代的 • 喹诺酮药物的开发始于抗疟药氯喹的发现 • 对氯喹进行结构改造得到7-氯-1-乙基-4-氧
代-喹啉-3-羧酸,发现其有抗菌活性
• 使细菌处于一种超螺旋状态,防止细菌 的复制。
第三十三讲化学治疗药课件

常见化学治疗药物介绍
抗生素
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其 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主要用于 治疗细菌感染。常见的抗生素包 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
糖苷类等。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抗生素通过抑制或杀死细菌细胞 壁合成、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 抑制细菌核酸复制等途径发挥抗
菌作用。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对于预防和治 疗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在使 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免产生
化疗药物可能引起肾脏损 伤,导致肾功能不全。
处理方法
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肾功能 指标,给予保肝、保肾等 治疗。
心脏毒性副作用
心律失常
处理处理方法
化疗药物可能对心脏传导系统造成影 响,导致心律失常。
定期监测心电图和心功能指标,给予 抗心律失常、强心等治疗。
心功能不全
化疗药物可能引起心肌损伤,导致心 功能不全。
抗病毒药
01
抗病毒药
抗病毒药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病毒复制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
染。常见的抗病毒药包括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02
抗病毒药的作用机制
抗病毒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关键酶、影响病毒核酸复制等途径
发挥抗病毒作用。
03
抗病毒药的合理使用
在使用抗病毒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病毒种类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骨髓抑制副作用
01
02
03
贫血、白细胞减少
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 功能,导致贫血和白细胞 减少。
血小板减少
化疗药物可能引起血小板 减少,增加出血风险。
处理方法
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必 要时给予输血、使用升白 细胞药物等治疗。
抗生素
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其 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主要用于 治疗细菌感染。常见的抗生素包 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
糖苷类等。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抗生素通过抑制或杀死细菌细胞 壁合成、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 抑制细菌核酸复制等途径发挥抗
菌作用。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对于预防和治 疗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在使 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免产生
化疗药物可能引起肾脏损 伤,导致肾功能不全。
处理方法
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肾功能 指标,给予保肝、保肾等 治疗。
心脏毒性副作用
心律失常
处理处理方法
化疗药物可能对心脏传导系统造成影 响,导致心律失常。
定期监测心电图和心功能指标,给予 抗心律失常、强心等治疗。
心功能不全
化疗药物可能引起心肌损伤,导致心 功能不全。
抗病毒药
01
抗病毒药
抗病毒药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病毒复制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
染。常见的抗病毒药包括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02
抗病毒药的作用机制
抗病毒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关键酶、影响病毒核酸复制等途径
发挥抗病毒作用。
03
抗病毒药的合理使用
在使用抗病毒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病毒种类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骨髓抑制副作用
01
02
03
贫血、白细胞减少
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 功能,导致贫血和白细胞 减少。
血小板减少
化疗药物可能引起血小板 减少,增加出血风险。
处理方法
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必 要时给予输血、使用升白 细胞药物等治疗。
药理-化疗药物概论PPT

分天然和人工半合成品
抗菌谱: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一属细菌具有抗 菌作用,抗菌范围窄
广谱抗菌药:对多种不同病原菌具有抗菌作用, 抗菌范围广
抗菌活性: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抑制病 原菌生长的药物。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杀灭病原 菌的药物。
化学治疗学: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关系
一、化疗药物发展史
1、古代: 2、19世纪后叶和20世纪初,在细菌培养中证实了
几种抗生素,曾被用于临床,但因毒性太大而被 淘汰。 3、1935年,第一个磺胺药百浪多息进入临床试验 4、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1939年Flory和 Chain制备了青霉素。 5、1924年-1943年,瓦克斯曼经过一系列的系统 工作发现链霉素。 6、1944年后,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 等相继问世。
注意:与耐受性相区别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① 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② 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 核苷化酶等将相应结构 (1)改变靶蛋白结构
如:RFP耐药菌RNA多聚酶的-亚基结构改变 造成的耐药。
(2)增加靶蛋白数量 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
万古霉素
杆菌肽
N-乙酰胞壁酸五肽
二糖复合物 转肽酶
N-乙酰葡萄糖胺
直链十肽
粘肽
甘氨酸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2. 增加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
3. 抑制核酸的合成 ① 抑制叶酸的合成
抗菌谱: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一属细菌具有抗 菌作用,抗菌范围窄
广谱抗菌药:对多种不同病原菌具有抗菌作用, 抗菌范围广
抗菌活性: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抑制病 原菌生长的药物。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杀灭病原 菌的药物。
化学治疗学: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关系
一、化疗药物发展史
1、古代: 2、19世纪后叶和20世纪初,在细菌培养中证实了
几种抗生素,曾被用于临床,但因毒性太大而被 淘汰。 3、1935年,第一个磺胺药百浪多息进入临床试验 4、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1939年Flory和 Chain制备了青霉素。 5、1924年-1943年,瓦克斯曼经过一系列的系统 工作发现链霉素。 6、1944年后,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 等相继问世。
注意:与耐受性相区别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① 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② 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 核苷化酶等将相应结构 (1)改变靶蛋白结构
如:RFP耐药菌RNA多聚酶的-亚基结构改变 造成的耐药。
(2)增加靶蛋白数量 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
万古霉素
杆菌肽
N-乙酰胞壁酸五肽
二糖复合物 转肽酶
N-乙酰葡萄糖胺
直链十肽
粘肽
甘氨酸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2. 增加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
3. 抑制核酸的合成 ① 抑制叶酸的合成
《药理学》教学课件 第34章 化学治疗药概论

8. 最低抑菌浓度:是指在体外实验中能抑制 培养基内细菌(培养 18 ~ 24h 后)生长的 最低药物浓度。
9. 最低杀菌浓度:是指在体外实验中能杀灭 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10. 抗生素后效应:是指撤药后,当血药浓度 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消除之后,细菌的生 长繁殖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11. 化疗指数: 一般用动物实验的 LD 50 /ED 50 或 LD 5 /ED 95 的比值表示,是
第三十四章 化学治疗药概论
青霉素(盘尼西林) 第一种抗生素
病毒
细菌
细菌形态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大 肠 杆 菌
霍 乱 弧 菌
有利有弊
• 细菌通常与酵母菌及其他种类的真菌一起 用于发酵食物,例如醋、酸奶、酿酒
• 正常人体肠道内栖息着500多种、数十万亿 个不同的细菌,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 互相制约、共存共荣的。如帮助食物消化 吸收;合成VitB、 VitK,供给机体。
1
2
3 4 6 5
•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类
• 2.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
氨基苷类 氯霉素
阻断 四环素
误读mRNA
mRNA
阻断肽 大环内酯类 键连接
mRNA
阻断tRNA
mRNA 阻断核糖 体移位
mRNA
• 3.影响细 细胞壁 菌胞浆膜 的通透性
细胞膜
多黏菌素、制霉菌素 两性霉素B
多黏菌素B
• 抗微生物药 • 抗寄生虫药 • 抗恶性肿瘤药
化学治疗药
• 其治疗方法称为化学治疗(化疗)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 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应用化学治疗时,需注意机体、抗菌药物和病原微
生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注重调动机体的防 御功能,减少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效控 制病原体的耐药性,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9. 最低杀菌浓度:是指在体外实验中能杀灭 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10. 抗生素后效应:是指撤药后,当血药浓度 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消除之后,细菌的生 长繁殖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11. 化疗指数: 一般用动物实验的 LD 50 /ED 50 或 LD 5 /ED 95 的比值表示,是
第三十四章 化学治疗药概论
青霉素(盘尼西林) 第一种抗生素
病毒
细菌
细菌形态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大 肠 杆 菌
霍 乱 弧 菌
有利有弊
• 细菌通常与酵母菌及其他种类的真菌一起 用于发酵食物,例如醋、酸奶、酿酒
• 正常人体肠道内栖息着500多种、数十万亿 个不同的细菌,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 互相制约、共存共荣的。如帮助食物消化 吸收;合成VitB、 VitK,供给机体。
1
2
3 4 6 5
•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类
• 2.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
氨基苷类 氯霉素
阻断 四环素
误读mRNA
mRNA
阻断肽 大环内酯类 键连接
mRNA
阻断tRNA
mRNA 阻断核糖 体移位
mRNA
• 3.影响细 细胞壁 菌胞浆膜 的通透性
细胞膜
多黏菌素、制霉菌素 两性霉素B
多黏菌素B
• 抗微生物药 • 抗寄生虫药 • 抗恶性肿瘤药
化学治疗药
• 其治疗方法称为化学治疗(化疗)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 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应用化学治疗时,需注意机体、抗菌药物和病原微
生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注重调动机体的防 御功能,减少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效控 制病原体的耐药性,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化学治疗药

二氢叶酸 合成酶
DNA
二氢叶酸 还原酶
辅酶F 四氢叶酸
二氢 叶酸
磺胺类药物: 与PABA 分子大小和 电荷分布极为相似, 产生竞争性拮抗,妨 碍二氢叶酸生物合成
。 2.3A O O C 。 6.7A N H H H 。 2.4A NR O O S 。 6.9A N H
甲氧苄啶: 配伍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细菌代 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 谢受双 氢叶酸的过程受阻 重阻断
H2N
O S
O
N
N H
N
氨基与磺酰氨基在苯环上必须为对位,邻位及间位无活性
氨基被其它基团替代,但在体内可转变为游离氨基,仍可 保持抗菌活性,即氨基的游离或潜在游离是保持活性的关键
磺酰氨基被其它酰胺基团替代,可保留活性,但活性降低
磺酰氨基N-单取代多可使抗菌活性增加,特别是以杂环取 代时,抗菌活性明显增加;N,N-双取代则可使抗菌活性丧失
OH Ag + N2↑ ↓
3、代谢
H O N H CH 3 N=C COOH O N NH 2
① N CH2CH2COOH 乙酰化 O ② 酰肼水解
N N=C COOH
H
N
②
O OH
N
①
O
H N NHCOCH 3
NH 2NH 2
N-乙酰异烟肼
N N
肼
异烟酸
②
H 2NNHCOCH 3
H 3CNHNHCOCH 3
H2 N N O Cu N NH O 2
N
O
Cu+
N
N NH 2
N
2、性质
碱性溶液中,分解出异烟酸盐、异烟酰胺和二异烟酰双肼
O
NH2
DNA
二氢叶酸 还原酶
辅酶F 四氢叶酸
二氢 叶酸
磺胺类药物: 与PABA 分子大小和 电荷分布极为相似, 产生竞争性拮抗,妨 碍二氢叶酸生物合成
。 2.3A O O C 。 6.7A N H H H 。 2.4A NR O O S 。 6.9A N H
甲氧苄啶: 配伍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细菌代 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 谢受双 氢叶酸的过程受阻 重阻断
H2N
O S
O
N
N H
N
氨基与磺酰氨基在苯环上必须为对位,邻位及间位无活性
氨基被其它基团替代,但在体内可转变为游离氨基,仍可 保持抗菌活性,即氨基的游离或潜在游离是保持活性的关键
磺酰氨基被其它酰胺基团替代,可保留活性,但活性降低
磺酰氨基N-单取代多可使抗菌活性增加,特别是以杂环取 代时,抗菌活性明显增加;N,N-双取代则可使抗菌活性丧失
OH Ag + N2↑ ↓
3、代谢
H O N H CH 3 N=C COOH O N NH 2
① N CH2CH2COOH 乙酰化 O ② 酰肼水解
N N=C COOH
H
N
②
O OH
N
①
O
H N NHCOCH 3
NH 2NH 2
N-乙酰异烟肼
N N
肼
异烟酸
②
H 2NNHCOCH 3
H 3CNHNHCOCH 3
H2 N N O Cu N NH O 2
N
O
Cu+
N
N NH 2
N
2、性质
碱性溶液中,分解出异烟酸盐、异烟酰胺和二异烟酰双肼
O
NH2
《化学治疗药》课件

应对策略:加强科研力度,提高药物研发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加强医 疗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结论:展望未来,化学治疗药物领域将继续发展壮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不断加 强科研和国际合作,才能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采取必要的治疗 措施
加强患者的观察 和护理
告知患者注意事 项,避免再次发 生不良反应
06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感染性疾病治疗案例
案例一:细菌感染治疗
案例二:病毒感染治疗
案例三:真菌感染治疗
案例四:寄生虫感染治疗
肿瘤治疗案例
案例一:肺癌治疗
案例二:乳腺癌治疗
案例三:结直肠癌治疗
案例四:胃癌治疗
其他疾病治疗案例
肺癌治疗案例 乳腺癌治疗案例 结直肠癌治疗案例 胃癌治疗案例
07
总结与展望
总结化学治疗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化学治疗药在肿瘤治疗 中的应用
化学治疗药在自身免疫 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化学治疗药在心血管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
化学治疗药在消化系统 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化学治疗药在内分泌系 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05
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
恶心、呕吐:化 疗药物对胃肠道
的刺激作用
骨髓抑制:化疗 药物对造血干细
胞的抑制作用
过敏反应:化疗 药物引起的过敏
反应
脱发:化疗药物 对毛囊的毒性作
用
肝功能损害:化 疗药物对肝脏的
毒性作用
肾功能损害:化 疗药物对肾脏的
毒性作用
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及时发现并报告 不良反应
结论:展望未来,化学治疗药物领域将继续发展壮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不断加 强科研和国际合作,才能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采取必要的治疗 措施
加强患者的观察 和护理
告知患者注意事 项,避免再次发 生不良反应
06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感染性疾病治疗案例
案例一:细菌感染治疗
案例二:病毒感染治疗
案例三:真菌感染治疗
案例四:寄生虫感染治疗
肿瘤治疗案例
案例一:肺癌治疗
案例二:乳腺癌治疗
案例三:结直肠癌治疗
案例四:胃癌治疗
其他疾病治疗案例
肺癌治疗案例 乳腺癌治疗案例 结直肠癌治疗案例 胃癌治疗案例
07
总结与展望
总结化学治疗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化学治疗药在肿瘤治疗 中的应用
化学治疗药在自身免疫 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化学治疗药在心血管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
化学治疗药在消化系统 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化学治疗药在内分泌系 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05
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
恶心、呕吐:化 疗药物对胃肠道
的刺激作用
骨髓抑制:化疗 药物对造血干细
胞的抑制作用
过敏反应:化疗 药物引起的过敏
反应
脱发:化疗药物 对毛囊的毒性作
用
肝功能损害:化 疗药物对肝脏的
毒性作用
肾功能损害:化 疗药物对肾脏的
毒性作用
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及时发现并报告 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29 Fleming(1929)发现了青霉菌培养液 的抗菌作用
• 1940年Florey和Chain继Fleming(1929)
之后,提炼青霉素结晶作为细菌感染性疾病
的化学治疗,由此开创了抗生素“黄金年代”
医学ppt
5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是一类主要
17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通过抑制细胞壁的 合成而发挥作用
作用机制:
青霉素+PBPS (-)转肽酶活性,干扰黏肽
合成
细菌细胞壁缺损,丧失屏障作
用,导致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死
亡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N-
N-
N×
N×
胞浆
乙乙
酰酰
胞胞
壁壁
磷 霉 素
酸
环 丝 氨
酸 五 肽
酸
胞浆膜
乙 酰
+
乙 酰
胞葡
壁萄
酸糖
• 古希腊人用雄蕨(male fern)作为肠道驱虫药
• 古印度人用大风子(chaulmoogra)治疗麻风
• 我国古代人用豆腐霉治疗疖、痈也在史书上有 所记载
• 16世纪水银被用于治疗梅毒
• 17世纪金鸡纳树皮用于治疗疟疾
医学ppt
4
化疗药物发展简史
• 1932年德国学者Domagk报道红色染料百浪 多息(Prontosil)对链球菌及其他细菌感染 的小鼠具有保护作用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
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的能力。
❖ 药敏实验
医学ppt
9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最低抑菌浓度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 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e effect)
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
第二节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
影响其结构和功能
失去正常生长繁殖的能力
抑制或杀灭病原体
医学ppt
13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inhibition of synthesis of cell wall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不仅抑制,而且能够杀灭病原菌
最低杀菌浓度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 最低杀菌浓度
常用术语
•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 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 化疗指数:LD50/ ED50 或LD5/ED95 • 化疗指数越大,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越小
医学ppt
11
抗生素后效应 (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
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 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 的效应。
• 核糖体:
细菌:70S
50S + 30S
人体:80S 60S + 40S
• 分别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肽链延
伸及合成终止三阶段
医学ppt
21
蛋白质合成(50s) • 大环内酯类 • 氯霉素 • 林可霉素
医学ppt
蛋白质合成(30s
)
• 四环素
22
2、影响核酸合成
(mod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DNA synthesis)
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gyrase), 抑制细菌的DNA复制
利福平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依赖的 RNA多聚酶,阻碍mRNA的合成
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 治疗的药物。
抗菌药 (antibacterial)
抗生素 antibiotics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synthesized
医学appnt tibiotics
6
常用术语
抗生素(antibiotics)
是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
菌属)的代谢产物,能抑制或杀灭其他 微生物。
抗生素
天然抗生素
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医学ppt
7
常用术语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广谱(broad spectrum)抗菌药
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
窄谱(narrow spectrum)抗菌药
仅对一种细菌或少数几种细菌有抗菌作用
的抗菌药
医学ppt
8
常用术语
interfere the folic acid metabolism
医学ppt
14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inhibition of synthesis of cell wall)
• 细胞壁--维持细菌细胞外形完整的坚韧结构 •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又称黏肽)
医学ppt
16
医学ppt
37.抗菌药物概论
Antimicrobial agents general consideration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药物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恶性肿 瘤细胞)所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抗菌药
antibacterial
化疗药物
抗微生物药
antimicrobial
抗寄生虫药
antiparasitic
五胺
肽
×
双双 糖糖 五十 肽肽
杆万 菌古 肽霉
素
β-
×
胞浆膜外 双 糖 十 肽 交 叉 联
内接 酰 胺 类
二、影响胞质膜的通透性
(interfered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plasmamembrane)
多黏菌素类 抗真医学菌ppt药
20
三、抑制生命物质的合成
1、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inhibition of protein synthesis )
抗肿瘤药
抗真菌药
antifungal
抗病毒药
antiviral
antineoplastic
Host
Drug
Antibacterial actio: pharmacokinetics; ADR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化疗药物发展简史
二、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interfer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plasma membrane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modification of protein synthesis
四、影响核酸合成 和 叶酸代谢
mod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DNA syn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