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斯大林

合集下载

评价斯大林体系

评价斯大林体系

对斯大林体系的评价
斯大林是前苏联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也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斯大林体系是当时苏联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体系。

该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联贫困落后的局面,对苏联赶超西方欧美国家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高度集中的额弊端也显而易见,并持续笼罩了苏联多年。

虽然后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人分别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体系的弊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源于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思想。

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成为了苏联最高统治者。

1929年,斯大林宣布停止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托洛茨基的思想。

斯大林模式之于苏联,如同毛泽东思想之于中国,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及时它存在许多弊端,给苏联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但他的存在仍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他是在苏联独特的社会形态下形成的,当时的苏联百废待兴,需要国家机器的干预,于是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斯大林模式。

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我们应该辩证看待。

首先它使苏联国家重工业迅速发展,迅速赶超西方国家。

同时也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物质资料,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该
体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家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停滞不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导致了商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高度控制调配国家资源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限制了社会主义水平的发展;国家权力几种鱼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也极易滋生腐败和产生个人崇拜的问题,。

评价斯大林

评价斯大林

斯大林作为苏联的实际统治者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

他有卓绝的才干,精力旺盛,坚毅不拔。

斯大林个性的突出特点就是残忍性“斯大林”并不是最早他的本名,是他从事革命过程中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字,意思是“铁人”。

生卒年限:1879─1953,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对二十世纪的苏联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内:1925年4月在党的十四大上,斯大林放弃了列宁的经济政策,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探索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贡献,农业集体化、大规模工业化,是苏联成为了重工业和军事大国,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饥荒。

在后期的“大清洗”运动中,斯大林的集权统治达到高潮,斯大林主义还经常被西方学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

对外:与希特勒纳粹德国签订了著名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与德国一起对波兰的瓜分。

在苏联军事威胁下,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三个独立国家,最终归属于苏联。

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也被苏联用武力威胁的手段吞并了,芬兰在威胁面前不肯低头,苏练便发动了入侵芬兰的冬季战争。

斯大林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把苏联一国的经验绝对化,强行向其他国家推行。

外国人心中的斯大林: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1959年12月21日斯大林80诞辰之际(当时斯大林逝世已经6年)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说:“对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她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她的是天才而且坚韧不拔的统帅约·维·斯大林。

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敬仰……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无比的力量。

这股力量在斯大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领导人中,他仿佛是无与伦比的……他(斯大林)接受的是还在使用木犁的俄罗斯,而他留下的却是装备了原子武器的俄罗斯。

”苏联人心中的斯大林:自从赫鲁晓夫掀起"非斯大林化"的恶浪,斯大林的功绩被抹杀,错误被扩大,事实被歪曲,被强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

赫鲁晓夫下台后,"非斯大林化"的氛围一直延续下来。

评价斯大林

评价斯大林

评价斯大林
评价斯大林
斯大林列宁是著名的苏联领袖,也是20世纪初十万个为他所著的史诗般的背景。

作为一位有传奇色彩的领导人,斯大林对苏联具有重大影响。

斯大林一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改革了苏联的社会、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在国际场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意了《联合国宪章》,为联合国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此外,他同时在苏联的社会发展中,也取得了重要的更进,施行了政治对立阶级的消除,推动了苏联的社会进步。

斯大林也有他自身不良的行为,他废除了苏联议会制度,禁止新闻报道,施行
了政治大屠杀,给当时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他还实施了压迫政策,使得苏联社会充满恐惧。

斯大林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领导人,无论从个人看或从集体社会看,他对促进
苏联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他也有一些不良的行为,这些行为给苏联社会造成了深刻的阴影。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所采取的道路、方针、方法以及所实行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总称。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对外关系几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是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其特点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政治上,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干部任命制和职务终生制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舆论一律,思想单一化。

在对外关系方面,坚持反对资本主义的侵略政策,坚持反帝斗针和维护世界和平。

对社会主义国家给予积极的援助和支持,但在处理兄弟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中也犯了严重的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

作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模式,首先,“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人教条化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考虑本国国情,建立起一种排斥市场机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

第二,落后的经济文化制约和旧的历史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农思想,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沙皇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

第三,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险恶的国际环境。

第四,斯大林个人品格中的缺陷。

如强烈的权利欲,粗暴任性。

思想上的片面和武断。

这些个人品格缺陷对苏联模式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本人认为评析“斯大林模式”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弊端,就是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采取冒进的主观的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短期内可能会有很大的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不足取的,而且很危险的。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也的确验证了这点。

斯大林跟随列宁多年,但是却不得其要领。

具体说就是,列宁分析苏联的问题,总能够从苏联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出适合情况的决策,虽然有时候,有过失误但是随即就会改正,而斯大林却要把自己神圣化,大搞个人崇拜,实行大清洗,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丝毫的反对,这不能不是它们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

从而可能暗含了苏联以后的命运。

斯大林模式,就是在农业上推行全盘的集体化;在工业上,重点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苏联当时的国内经济大部分是轻工业、农庄小农业,重工业发展滞后,比之西欧的列强来讲是有很大差距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本应当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济建设。

但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片面的追求集体化,认为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产量。

而且,主张消灭富农,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化。

出发点是好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业公有化,但是也犯了过急过快的错误。

从30年代初开始实行,到1937年就基本上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达到100%。

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公有化,肯定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只是当时的大势是这样的,所以没有完全的暴露罢了。

后来的中国实行的大跃进,农民加入人民公社很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证明了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公有化反而是有害的。

在工业上,把重工业看成社会发展的标志不错,但是不能因此而只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这就忽视了各部门经济要协调发展的规律。

例如,苏联的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到1950年工业产值增加12倍。

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竟至于低于1913年水平。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1.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超大号的紧箍咒,套在苏联经济的脑袋上,勒得它没法自由生长,只能按照固定模式喘气,结果差点憋死。

2. 斯大林模式如同一个刻板的老学究,只认自己那一套规则,经济发展就像被老学究管束的调皮孩子,想创新想撒欢儿?没门儿,最后只能变成听话却没活力的乖宝宝。

3. 这斯大林模式啊,就像是给苏联这辆汽车装了个只能挂一档的变速箱,不管路况如何,就只能慢悠悠地往前挪,还想超车?那简直是做梦。

4. 斯大林模式像个超级独裁的厨师,不管顾客(民众)的口味,只做自己拿手的一道菜(计划经济),哪怕大家都吃腻了,也不准换菜单,结果顾客越来越少(经济失去活力)。

5. 斯大林模式恰似一个死脑筋的裁缝,拿着一把大剪刀,不管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不同的产业和经济类型),统统剪成一个模样,结果衣服(经济体系)穿在身上,不是这里紧就是那里松。

6. 斯大林模式好比一个巨大的磨盘,企业和劳动者就像被蒙着眼睛拉磨的驴子,只能按照固定的路线走,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也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得更自由更高效。

7.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不会变通的指挥家,拿着一根指挥棒,让所有乐器(经济部门)都按照一个节奏演奏,管你是小提琴还是架子鼓,最后演奏出来的曲子单调乏味,没有一点灵魂。

8. 斯大林模式仿佛是一个专横的园艺师,把所有的花草树木(各种经济成分)都修剪成一个形状,原本可能是姹紫嫣红、形态各异的花园(多元经济),硬是被整成了一排排整齐却毫无生机的绿篱。

9. 斯大林模式像是一个霸道的建筑工头,只允许用一种砖头(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盖房子(建设国家经济),哪怕其他材料(市场经济元素)可能更适合,也坚决不用,结果房子盖得又慢又不结实。

10. 斯大林模式犹如一个超级固执的画家,只擅长画一种风格的画(计划经济下的固定模式),画布(苏联经济)那么大,却不能尝试新的色彩和笔触(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最后画作变得单调沉闷。

11.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吝啬的守财奴,紧紧握着钱袋子(经济控制权),企业想自己搞点小投资小创新,就像孩子想从守财奴手里拿点零花钱一样难,经济怎么能活跃起来呢?12. 斯大林模式恰似一个古板的老火车司机,开着一列巨大的火车(苏联经济列车),却只沿着一条铁轨(计划经济轨道)跑,旁边就算有更便捷的新铁轨(市场经济模式),也坚决不换道,最后只能被越甩越远。

斯大林评述

斯大林评述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苏联前领导人,执政近三十年(1924-1953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斯大林在俄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有人指他是暴君,在30年代透过政治大整肃、流放及设立古拉格集中营,害死估计多达2000万条人命。

但亦有人推崇斯大林在二次大战击退纳粹德军的辉煌战绩,并在主政期间推行3个5年计划,把苏联建立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他也在苏联各地建立集体农庄,促进农业机械化,有助提高农业生产。

评价:对于斯大林的评价从斯大林时代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其大体趋向是:从否定走向肯定。

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在世之时,人们不能也不敢客观地评论斯大林的功过。

所谓的评价,确切地说,是对斯大林的爱戴、颂扬和吹捧。

(应该来讲...)赫鲁晓夫时期。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他对斯大林的否定以苏共二十大为标志,二十二大为高潮。

此后,苏联各地掀起了公开批判斯大林的浪潮。

关于斯大林“暴行”的文章、著作、回忆录纷纷出笼。

各种斯大林的纪念物被推倒,以斯大林命名的地点被换名。

(....)勃列日涅夫一方面,继续批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为过去被镇压的人恢复名誉;另一方面,他开始降低调子。

1965年5月,勃列日涅夫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20周年的讲话中,宣布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赢得了战争。

”此后,官方的讲话,各种回忆录,学者的文章,都基本肯定斯大林。

勃列日涅夫可以说是为斯大林部分恢复了名誉。

戈尔巴乔夫抨击斯大林时期所形成的政治体制是“僵化”的集权体制,导致社会生活“过分国家化”,国家机构“官僚化”,人的思想“单一化”。

并将历史上个人迷信和独裁的根源,苏联社会停滞、改革屡遭失败的根源,当时苏联改革缓慢的根源归因于这种体制。

掀起了新一轮的批判斯大林的浪潮。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评价斯大林,是政治压过学术,感情胜过理智,谬误盖过真理的。

)但是,辩证法的逻辑就是物极必反。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采取的集权、计划经济和政治镇压的一系列行为和政策。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像一架机器一样集中掌握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所有权力。

这种体制被认为是对自由、公正和民主的威胁,也被批评为是一种极权主义的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问题是集中对立面。

在这种模式下,国家通过实施计划经济、国有化和对私营企业的限制等方式集中掌握了经济的大部分资源和财富。

这导致了经济的低效率和贫穷,同时也剥夺了个人和企业的自由和创造力。

此外,政治领导人也集中了政治权力,通过镇压反对派和主张不同的人来维护其权威。

这限制了思想和言论自由,阻碍了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在斯大林模式下,集中掌握所有权力的国家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国家官员可以滥用其权力和资源,获得私利和特权,同时,普通人民和弱势群体则被忽视和压制。

这种体制缺乏透明度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巨大的财产失窃和社会不公。

斯大林模式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种模式注重经济增长和产出,而忽视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国家在追求工业化和军事力量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这导致了污染、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是一种过于集权、权力滥用和缺乏民主的体制。

它把国家放在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之上,导致了经济低效、社会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然而,在历史上,苏联斯大林主义的实践也提醒着我们,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有其局限性。

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创造一个兼顾个人和集体的优秀社会体制,以实现可持续、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问题评价再探讨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不仅关涉斯大林个人的是非功过,而且关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斯大林备受争议。

西方敌对势力攻击他,苏共内部如赫鲁晓夫之流丑化他。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斯大林评价中的争议性问题否定斯大林者从哪些方面否定斯大林?概括起来主要有:肃反扩大化、“消灭了4万个指挥员”、工业化路线、流放少数民族、“宗教裁判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被曲解,有的被夸大,以此妖魔化斯大林,丑化社会主义,这是苏联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重要斗争策略。

因篇幅所限,本文就前三个问题作一分析。

1.肃反扩大化。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约一半篇幅是关于肃反扩大化问题的。

肃反在当时的苏联是必要的。

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希特勒上台更使苏联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而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则引发了苏联对反革命分子的警觉,肃反运动成为必然。

希特勒曾说,苏德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斯大林在1937年枪杀了他在俄国的“第五纵队”。

实事求是地讲,肃反运动的确存在扩大化错误。

作为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对此负有领导责任,这一点毋庸讳言。

但在赫鲁晓夫的引导下,人们把肃反扩大化完全归咎于斯大林,甚至把整个三十年代说成是“黑暗的时代”,无视当时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景象。

实际上,肃反扩大化被严重夸大了。

瓦·别洛策尔科夫宣称:“三千五百万完全无辜受害的人们!一亿八千万当中的三千五百万!也就是说六分之一人口被这人吃人的制度吞没了。

”布热津斯基更是高呼“五千万冤魂”。

在三十年代,苏联人口为1.6亿,战争爆发前夜的人口是1.9亿,如果真有三千多万甚至五千万人被杀,那多出来的数千万人又从何而来呢?2.“消灭了4万个指挥员”。

“消灭了4万个指挥员”问题,是指三十年代末山伏罗希洛夫处理的36898名军人退役问题。

当时,国防人民委员部因年龄、健康、纪律、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让这些军人退役。

其中9579人被逮捕。

退役者中许多人提出了申诉。

到1940年5月1口,有12461名指挥员归队,其中包括因政治原因退役的10700名,1500多人被释放,70人被判处枪决。

1941年5月,斯大林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当然,可以理解伏罗希洛夫同志。

失去警惕性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因为为了在前线实施一次成功的进攻,需要成千上万个战士,而为了瓦解这一进攻,只要在参谋部里有两三个该死的叛徒就够了。

可是,无论如何不能证明让4万个武装力量的指挥员退役是正确的,这一措施不仅过分了,而且从各方面来讲也是极其有害的。

”3.工业化路线。

斯大林时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方针。

这也成为一些人否定斯大林的借口。

实际上,严峻的历史环境要求苏联必须采取这样的工业化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不仅使苏联仅用十余年时间,就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年到100年时间才完成的工业化任务,而且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2-1944年,苏联每月生产的坦克超过2千辆,而德国在1944年5月的坦克最高产量也不过1500辆;苏联野战炮年均产量比德国高1倍,迫击炮高4倍,反坦克炮高1.6倍。

苏德战场上卡秋莎炮群惊天动地的怒吼,坦克集团军地动山摇的出击,证明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正确性。

苏联的错误在于,没有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加强农业、轻工业的发展,致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二、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后果全盘否定斯大林,不仅是否定了斯大林一个人,实际上是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最终导致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陷入全面混乱。

1.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斯大林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位探索者。

然而,赫鲁晓夫却以批判个人独裁为借口,把一切脏水都泼到斯大林身上,颠覆斯大林的形象,其实质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掀起了“非斯大林化”浪潮,动摇了苏联人民尤其是青年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并引发了波兰、匈牙利的严重骚乱。

反社会主义势力乘机利用赫鲁晓夫提供的“不人道”等“材料”,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反共浪潮。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沿袭赫鲁晓夫时代的政治观点,号召重评苏联历史,否定斯大林迅速成为普遍的社会运动。

他们把斯大林时期乃至后来苏联的错误都归结为斯大林建立的体制。

这样,就从全盘否定斯大林转向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苏共二十八大对“斯大林模式”正式作出否定性评价,认为斯大林时期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扭曲,是“专横官僚主义体制”,阻碍了社会发展,使国家陷入危机。

公然宣称:“我们的理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这就完全抹黑了社会主义。

实际上,斯大林领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如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经济制度等,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否定苏联共产党的领导。

1991年,苏联共产党这个有着74年执政经历、1500万名党员的大党,仿佛一夜之间亡党亡国,成为国际共运史的最大悲剧。

苏共的失败不是偶然的,这与全盘否定斯大林密切相关。

全盘否定斯大林,事实上就是否定了斯大林领导苏共的这几十年,就是否定了苏共这几十年的成就和历史。

在对斯大林的一片否定声中,苏共的历史成为一个不断犯错误的历史,成为一个不光彩的历史。

与这样的历史决裂就成为必然。

原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博尔金回忆道:“情况越来越糟:党总是在自我批评,说要为自己过去的罪过负责,可是又无力改变现状。

这使得人民对它疏远,把它视为万恶之源。

……形势变得非常紧张。

改革把国家带到爆发革命的边缘,只缺一个借口…… "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全盘否定苏共历史,这就逐步拆除了苏共执政的基础。

在苏共提交二十八大的纲领草案中,公然建议取消宪法第6条关于共产党是执政党的规定!简直是自掘坟墓!不仅如此,这也导致了其他国家共产党员的思想混乱,退党现象大量出现。

3.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

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鼓吹“全民国家”“全民党”,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政党理论,拉开了“信仰危机”序幕。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公开化和民主化的口号下,掀起了重评斯大林的活动。

国家领导人不断指责斯大林,攻击斯大林的文章连篇累犊,要求“粉碎斯大林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有关的一切东西”。

批判“斯大林主义”就要追根溯源。

最后得出结论:斯大林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

这就导致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否定。

苏共“民主纲领派”头目阿法纳西耶夫曾赤裸裸地宣称:“斯大林主义的实质在于列宁主义。

”“斯大林与列宁相比实际上没有任何新的发明。

……我感到最重要的是要揭露斯大林主义所包含的列宁主义实质。

”1990年,《苏维埃文化报》主编阿·安·别利亚耶夫指出:“现在,正是列宁遭到了集中攻击,恰恰在我们的报刊上,而不是在外国的报刊上。

……我们在某些杂志上看到了谈十月革命和列宁本人在以后国家遭遇到的灾难中所起的罪恶作用的重头文章。

而斯大林仅被认为在恐怖方面继承了列宁的事业。

”这就造成了意识形态的严重混乱,结果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潮成为苏联意识形态的主流。

三、评价斯大林应坚持的基本态度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事关全局的大事。

斯大林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是关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事。

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创。

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制度,结果是苏联解体。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1.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斯大林。

斯大林等第一代社会主义国家领袖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由人民群众选择出来的。

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代表了那一段历史、那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追求。

他们有辉煌的历史功绩,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

但不论功绩还是失误都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的。

我们应把斯大林放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把斯大林同20世纪上半叶的国际形势和苏联国情联系起来,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正如毛泽东所言:“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全面地、客观地、科学地分析斯大林的功绩和错误;而不应当用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任意歪曲和篡改历史,主观地、粗暴地全盘否定斯大林。

”例如,有人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姑息、纵容纳粹主义。

但是,在西方世界坚持绥靖政策、英法美再三拒绝苏联联合遏制法西斯的建议的情况下,苏联如何才能保护新生的社会主义,如何才能破除西方“祸水东引”的阴谋?斯大林曾明确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保证我国获得了一年半的和平,使我国有可能准备好自己的力量,在法西斯德国胆敢冒险违反条约进攻我国的情况下予以反击”。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斯大林。

对斯大林的是非功过,应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切忌非黑即白的全面肯定或全盘否定。

毛泽东指出:“我们在总结斯大林的全部思想和活动的时候,必须同时看到他的正面和反面,他的功绩和错误。

”并对那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做法提出了尖锐批评:“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

”评价斯大林,还要区分主次,要看主流。

不能因为斯大林在某些方面犯了错误,就否认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从总体上看,他的思想和观点基本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也就是说主要方面是正确的。

“斯大林的错误同他的成绩比较起来,只居于第二位的地位。

”“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3.着眼于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追究个人责任。

评价斯大林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追究个人责任。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资本主义制度有300多年历史,经历了种种曲折和失败,仍在不断的自我调整。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其发展历程尚不足百年,并且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的。

因此更需要较长时间的改革和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社会主义运动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严峻的挑战,每前进一步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作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第一个探索者,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失误甚至严重错误是难免的。

正如毛泽东所说:“因为我们走的是前无古人的道路。

我历来是‘难免论’。

斯大林犯错误是题中应有之义。

赫鲁晓夫同样也要犯错误。

苏联要犯错误,我们也要犯错误。

”但就此而否定探索者的努力和这一制度本身,却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邓小平明确指出:“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

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他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四、斯大林的历史地位斯大林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领导苏联人民将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领导苏联人民打败德国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帮助亚非拉国家走上独立道路,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开创了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走向世界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