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礼仪教案
四年级文明礼仪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2.掌握一些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
3.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和礼貌待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文明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
2.穿衣礼仪。
3.饮食礼仪。
4.交往礼仪。
5.公共场合礼仪。
三、教学过程:学生来到教室,教师和学生互相问候,示范并要求学生回答礼貌用语“老师好”、“同学们好”,并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文明礼仪。
1.教师板书,“文明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并给学生举一些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文明礼仪的好处。
2.穿衣礼仪:教师会投影一个穿衣的图示,让学生看图再说出注意穿衣的常识,然后让学生Group出一些穿衣礼仪的好习惯,并报告出来。
学生报告后,教师进行点评,并补充一些常见的穿衣礼仪,比如在特别场合要穿正式的服装,颜色要搭配适合等。
3.饮食礼仪: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饮食礼仪,如吃饭的时候要坐直,不要嘴巴大张等。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Group出一些饮食礼仪的好习惯,并报告出来。
学生报告后,教师进行点评,并补充一些常见的饮食礼仪,比如餐桌上要有礼貌地使用餐具,不发出吵闹的声音等。
4.交往礼仪:教师用真实案例向学生展示交往礼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怎么样的表现。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报告出一些交往礼仪的好习惯。
学生报告后,教师进行点评,并补充一些常见的交往礼仪,比如要注重他人的感受,要耐心倾听等。
5.公共场合礼仪:教师给学生举一些在公共场合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的例子,如排队等候时不能插队等。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Group出一些公共场合礼仪的好习惯,并报告出来。
学生报告后,教师进行点评,并补充一些常见的公共场合礼仪,比如要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不要大声喧哗等。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和礼貌待人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文明礼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能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相关的规范。
小学四年级《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教案5篇第一篇:小学四年级《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教案讲礼仪,我做合格小学生活动安排:(一)主持人讲话。
甲:亲爱的同学们,文明礼貌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就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人人就都会有良好的礼仪规范和文明行为表现。
乙:现在我宣布:“四年级讲礼仪,我做合格小学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进行活动。
乙:我们先来看一看大屏幕的这首小诗吧,这可是我们全班同学智慧的结晶哦。
中国礼仪代代传,孔融让梨敬父母黄香暖被教育人,中国礼仪不能忘争做礼仪小标兵,争当三礼好学生。
甲:鲜花的绽放有其固定的季节,车辆的行驶有其规定的轨道。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似乎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医治思想上存在的毛病,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瞧,我们班的医生正在给病人看病呢!请看小品:“我为行为规范开药方” 乙:哦,现在我终于知道了,讲文明、有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翁,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中国礼仪当然不能忘。
甲:既然这样,让我们一起铭记先知对我们的告诫吧。
请看大屏幕,大家齐读乙:你瞧,文明礼仪伴着四季的脚步,悄悄地,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了,它像春风、像夏雨、像秋歌、像冬雪,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请听诗朗诵《文明礼仪伴我行》。
甲:做文明的人要有良好的行为,乙:做文明的人要有良好的习惯。
甲:做到这些,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下面请同学们“唱响新童谣”乙:轻松一刻,猜猜这是什么词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猜词!(词语可能与文明话题有关)该轻松一下了,注意看投影。
我先来说说游戏规则:(1)游戏时间一分钟。
(2)两个男生一组,两个女生一组,共选两组。
(3)在猜的过程中,大家不得提示。
(4)猜词语时,不得出现发音与猜的词语中相似的字,不能用英语。
(5)能过3个词语即可过关,连续三次失误取消游戏资格。
四年级上册全套文明礼仪教案

四年级上册全套文明礼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友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文明礼仪1. 导入:讲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明礼仪的必要性。
2. 教学内容:介绍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如问候、道歉、感谢、恭维等。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仪场景。
2. 教学内容:教授生活习惯方面的文明礼仪,如排队、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等。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文明现象,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第三课时:学会尊重他人1. 导入:讲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2. 教学内容:教授尊重他人的文明礼仪,如不嘲笑他人、不随意评价他人、礼貌待人等。
3.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校或家庭中尊重他人的实例。
第四课时:团结友爱,共建和谐1. 导入:讲解团结友爱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2. 教学内容:教授团结友爱的文明礼仪,如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共同进步等。
3.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小组游戏,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第五课时:诚实守信,做人的基本原则1. 导入:讲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的价值。
2. 教学内容:教授诚实守信的文明礼仪,如不作弊、不撒谎、遵守承诺等。
3.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实践诚实守信的例子。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文明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文明礼仪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课时:礼貌用语,彰显修养1. 导入:讲解礼貌用语在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教授礼貌用语,如“请问”、“谢谢”、“对不起”、“打扰一下”等。
四年级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教案

四年级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2. 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仪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遵守。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班级的整体素质。
二、教学重点1. 文明礼仪的基本知识2. 文明礼仪的良好习惯3. 文明礼仪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文明礼仪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或案例3. 讨论问题及答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文明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新课导入:介绍文明礼仪的基本知识,如问候、道歉、感谢、敬意等。
3. 案例分析:观看相关文明礼仪的案例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文明礼仪的魅力。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5.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6. 总结提升: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强调文明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7. 课后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觉遵守文明礼仪,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8.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课后实践的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10. 总结评价:在学期末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奖励和鼓励。
六、教学内容1. 学习文明礼仪的基本原则,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遵守规则等。
2. 探讨文明礼仪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如学校、家庭、公共场所等。
3. 分析文明礼仪对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看或讨论实际案例,深入理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2. 使用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文明礼仪行为,增强实践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文明礼仪实践作业,如制作文明礼仪小卡片,记录一天的文明礼仪行为等。
四年级下礼仪教案

四年级下礼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知道在不同场合下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礼仪的习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文明礼貌地与人交往。
3. 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识,使其明白礼仪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堂礼仪:学生的着装、发型、坐姿、举手发言等。
2. 交往礼仪:如何与同学、老师、家长、陌生人交往,如问候、介绍、道别等。
4. 家庭礼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姐妹间的相处等。
5. 节日礼仪:了解并传承我国的传统节日礼仪,如春节、中秋节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2.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练习礼仪。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礼仪的理解。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礼仪知识。
四、教学安排第1-2周:课堂礼仪第3-4周:交往礼仪第5-6周:公共场所礼仪第7-8周:家庭礼仪第9-10周:节日礼仪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着装、坐姿、举手发言等,了解其遵守课堂礼仪的情况。
2. 学生交往表现:观察学生在校园内外与同学、老师、家长、陌生人交往时的礼仪表现。
3.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的书写、格式等,了解其对待学习的态度。
4. 学生礼仪知识竞赛:组织一次礼仪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5. 学生礼仪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礼仪实践活动,如文明礼仪宣传、礼仪表演等,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策略1. 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讲解和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礼仪话题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角色扮演:设置不同的礼仪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家校合作: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习惯,确保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都能做到文明礼仪。
四年级文明礼仪教案(包括上、下学期)

四年级文明礼仪教案(上学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如问候、道歉、感谢、告别等。
3. 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做到文明礼貌。
二、教学内容:1. 礼仪的定义与重要性2. 基本礼仪知识:a) 问候礼仪:如何向他人问好、回答问候等b) 道歉礼仪:何时道歉、如何道歉、道歉的语言表达等c) 感谢礼仪:何时表达感谢、如何表达感谢、感谢的语言表达等d) 告别礼仪:何时告别、如何告别、告别的语言表达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难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遵守礼仪,做到文明礼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礼仪的定义、基本知识及重要性。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正确的礼仪行为,学生跟随模仿。
3. 实践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所学礼仪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礼仪的定义与重要性。
2. 讲解基本礼仪知识:分别讲解问候、道歉、感谢、告别等礼仪。
3. 示范与模仿:教师示范正确的礼仪行为,学生跟随模仿。
4. 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将所学礼仪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总结所学内容。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所学礼仪知识,做到文明礼貌。
四年级文明礼仪教案(下学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如公共场所礼仪、餐桌礼仪等。
3. 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做到文明礼貌。
二、教学内容:1. 公共场所礼仪:如购物、观影、参观等场合的礼仪要求。
2. 餐桌礼仪:如何正确使用餐具、遵守餐桌规则等。
3. 其他礼仪知识:如交通礼仪、网络礼仪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难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遵守礼仪,做到文明礼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场所礼仪、餐桌礼仪等基本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正确的礼仪行为,学生跟随模仿。
3. 实践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所学礼仪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四年级礼仪教育样本课程教案 全册

小学四年级礼仪教育样本课程教案全册第一节礼仪的概念及特点导入新课:为什么要学习礼仪?不懂礼仪的结果会怎样?有一位年轻的学者准备出国访问,一日他去某国驻华领事馆办理出国手续时由于不懂礼仪,该国领事馆认为此人访问条件不足,要求我方换人。
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
学习礼仪是为了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而且个人懂不懂得礼仪,会影响到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形象,。
一、礼仪的概念礼:本意为敬神,引申为尊敬。
仪:形式。
“礼”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尊重。
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
(是外在的东西,如仪容仪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程序和方式等)二、相关概念的辨析礼貌指一个人在待人处事时,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友好,在仪表、仪容、仪态以及语言和动作上谦虚恭敬的表现。
如一个微笑、一声“您好”。
礼节指人们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祝颂、问候、致意、致谢、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如作辑、跪拜、握手、双手合十、拥抱、亲吻等。
礼仪是涵盖了礼貌和礼节,礼仪在层面上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礼貌是礼节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
礼宾是指按一定的礼节和仪式接待宾客(多用于外交场合)。
三、礼仪的特点共同性、时代性、差异性、公德约束性、延续性、通俗性上世纪70、80年代初期的打招呼,中国人往往见面就问“吃了没有?”时下最新的打招呼用语是:“最近去哪儿旅游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家庭有了电视,人们见面常问“今天看什么节目没有?”中国人吃饭有个习惯,为了对别人表示尊重,就给他夹个菜,但是国际礼仪是绝不允许的,国际礼仪讲让菜不夹菜。
“百年婚姻演变”第二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一、礼仪的起源:礼仪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起源时期。
二、礼仪的发展奴隶社会:礼仪制度确立,并打上阶级烙印夏商周时期:五礼、九仪、六瑞、六挚、六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汉代:叔孙通、董仲舒—“君权神授”、天子宋代:程颢、程颐和朱熹的“天理论”明朝:礼仪日臻成熟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西礼仪道德大杂烩三、现代礼仪:现代礼仪既继承了传统礼仪,又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2024年小学礼仪教案

2024年小学礼仪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礼仪知识,包括礼貌用语、餐桌礼仪、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等。
引导学生理解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明白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学会以礼待人。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和践行礼仪。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礼仪知识,做到言行举止得体。
培养学生观察、模仿、实践的能力,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礼仪知识的普及与理解,包括基本的礼貌用语和公共场所行为规范。
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如何在不同场合表现得体。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形成正确的礼仪观念和行为习惯。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使礼仪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导入主题)通过一个有趣的礼仪小故事或情境模拟,引起学生对礼仪的兴趣。
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礼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礼仪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传授知识,明确要点)详细讲解礼仪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正确的礼仪行为范例,加深学生理解。
3. 实践操作(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组织学生进行礼仪模拟练习,如餐桌礼仪、打招呼等。
邀请学生互相观察、评价,指出彼此的优缺点,共同提高。
4. 情景讨论(分组讨论,深化理解)设置不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这些场景中应如何表现礼仪。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交流、学习。
5. 总结反思(总结知识,反思行为)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礼仪知识,强调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礼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礼仪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互动探究法:鼓励学生互相观察、讨论、评价,通过合作学习促进知识内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小学四年级礼仪教案
篇一:小学礼仪教案4、礼貌用语
篇二:四年级礼仪教案
《中国第一古都安阳》教案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省情(上册)》教科书/海燕出版社20XX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省情(上册)》第一课
主题:中国第一古都安阳
课时:共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王松琴/曲梁镇下牛中心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按教育部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
凸现各地特色的则是地方课程。
2.教材分析
省情教育的开设是让学生了解河南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艺术以及河南省的社会发展等内容,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礼仪教育则对广大中小学生从坐、立、行、语、体态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书法艺术教育可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新科技教育着重向学生介绍影响人类现代生活、有代表性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材料、新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知识讲座内容丰富,安排有人口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国防教育、禁毒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等内容,着重发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
3.学情调查分析
课前,对72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人对河南了解的太少。
因此要开展综合实践数学活动,让学生去经历“探究”,到“应用”。
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殷墟是最早的古都。
2.知道甲骨文是汉字中最早的文字体系。
评价任务
1.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对安阳的了解
2对同学的板演情况进行正确判断,并能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篇三:四年级省情礼仪教案
《中国第一古都安阳》教案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省情(上册)》教科书/海燕出版社20XX年版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省情(上册)》第一课主题:中国第一古都安阳课时:共1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王松琴/曲梁镇下牛中心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按教育部要求,新的(:小学四年级礼仪教案)基础教育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
凸现各地特色的则是地方课程。
2.教材分析
省情教育的开设是让学生了解河南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艺术以及河南省的社会发展等内容,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礼仪教育则对广大中小学生从坐、立、行、语、体态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