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应知应会知识[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院感应知应会

院感应知应会
拖把、抹布:500mg/L(1:100)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清水冲洗,晾干 备用
四、环境保洁方法
THANKS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


CONTENTS
1
医用防护用品使用
2 手卫生与职业暴露后的处置
3 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与交接
4
环境卫生保洁
一、医用防护用品的使用
医用防护用品: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帽子、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手套、隔离衣、防护服、防水围裙、
鞋套
1、作用
3.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二、手卫生与职业暴露后的处置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313—2019 2019年11月26日发布 2020年6月1日实施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手卫生定义:
洗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 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2.使用方法:
1)帽子 a.将脑后的长发挽成发髻,刘海向上梳理 b.将帽子由额前向脑 后罩于头部,尽量不要让头发外漏
2)(外科)口罩 a.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 方带系于头顶中部b.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 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c.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接触后的随访与咨询
艾滋病病毒接触: 接触后应于六个月内开展艾滋病病毒追踪检测,包括在 接触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 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 等。
医疗废物的分类 ➢ 感染性废物 ➢ 损伤性废物 ➢ 化学性废物 ➢ 病理性废物 ➢ 药物性废物

院感应知应会

院感应知应会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一、医院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由(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2)医院感染管理科和专职人员, (3)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科室主任、护士长及科室监控医生和护士) 组成的三级网络构成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是我院法定代表人黄黎峰院长。

院感科每季度对各科室进行检查指导。

二、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三、以下情况属于医院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 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亦属于医院感染。

在原有感染基础上浮现在其他部位新的感染 (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者在原有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产后获得的感染。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四、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 .在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惟独细菌的定植,而没有炎症表现。

2 .由创伤或者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等。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 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苞症病毒、弓形体、水痘病毒或者巨细胞病毒等的感染。

4.患者原有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五、医院感染发生的危(wei)险因素有哪些?1.滥用抗生素。

2.多次侵袭性操作。

3 .医院环境的污染,包括医疗用具、器械、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等。

4.易感人群:婴儿、老人、大手术后病人、危重病人、慢性基础性病病人、应用免疫制剂、放射或者化疗患者。

六、何谓医院感染爆发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者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期内发生 3 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一)保洁人员应知应会1、上班时怎样做好个人防护?答:(1)上班穿工作服,清扫地面需戴口罩、帽子。

(2)接触具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的医疗废物时要戴手套。

(3)处理针头、刀片等锐器时,防止锐器刺伤。

(4)手套污染后不得触碰其他清洁环境及物品(如电梯),脱手套后要洗手。

2、日常工作中在什么时候要洗手?答:(1)接触每个患者前后。

(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之后。

(3)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4)处置医疗废物或生活垃圾后,脱手套之后。

(5)接触清洁物品、配餐前。

(6)下班前。

3、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进行处理?答:(1)锐器刺伤: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①在伤口旁轻轻挤压,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禁止在伤口局部挤压。

②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

③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伤口消毒,需要时进行包扎。

(2)皮肤黏膜污染:①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

②用生理盐水反复冲刷黏膜。

(3)报告本科室主任或护士长。

4、医院废物的管理要求?答:(1)医院废物分为生活废物和医疗废物。

(2)生活废物用玄色袋盛装;医疗废物用有标示的黄色公用袋盛装。

(3)隔离病房的生活废物属于医疗废物,用黄色专用袋包装。

(4)禁止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非存放地点倾倒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

5、病区清洁与消毒的准绳(你平常是怎么搞卫生的?)答:(1)医院各环境的清洁均接纳湿式清洁。

(2)各项清洁工作由洁到污、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由上而下进行。

(3)必须做到一桌一巾、一床一巾,擦拭前的抹布与擦拭后的抹布应分开放置;一房间一拖把一清洗,更换病房时应清洗拖把,洗拖把的水应及时更换。

(4)隔离病房:清洁消毒安排在末了进行,抹布、拖把及等物品公用。

(5)不同区域的拖把、抹布严格区分,标记明确,不得混放混用。

(6)完成清洁工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并进行手卫生。

6、抹布、拖把的终末处理答:(1)第一步:用清洁剂清洗干净;(2)第二步:在500-10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3)第三步:用清水冲洗;(4)第四步:晾干备用。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一)保洁人员应知应会1、上班时怎样做好个人防护?答:(1)上班穿工作服,清扫地面需戴口罩、帽子。

(2)接触具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的医疗废物时要戴手套。

(3)处理针头、刀片等锐器时,防止锐器刺伤。

(4)手套污染后不得触碰其他清洁环境及物品(如电梯),脱手套后要洗手。

2、日常工作中在什么时候要洗手?答:(1)接触每个患者前后。

(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之后。

(3)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4)处置医疗废物或生活垃圾后,脱手套之后。

(5)接触清洁物品、配餐前。

(6)下班前。

3、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进行处理?答:(1) 锐器刺伤: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①在伤口旁轻轻挤压,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在伤口局部挤压。

②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

③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伤口消毒,必要时进行包扎。

(2)皮肤黏膜污染:①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

②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

(3)报告本科室主任或护士长。

4、医院废物的管理要求?答:(1)医院废物分为生活废物和医疗废物。

(2)生活废物用黑色袋盛装;医疗废物用有标示的黄色专用袋盛装。

(3)隔离病房的生活废物属于医疗废物,用黄色专用袋包装。

(4)禁止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非存放地点倾倒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

5、病区清洁与消毒的原则(你平时是怎么搞卫生的?)答:(1)医院各环境的清洁均采用湿式清洁。

(2)各项清洁工作由洁到污、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由上而下进行。

(3)必须做到一桌一巾、一床一巾,擦拭前的抹布与擦拭后的抹布应分开放置;一房间一拖把一清洗,更换病房时应清洗拖把,洗拖把的水应及时更换。

(4)隔离病房:清洁消毒安排在最后进行,抹布、拖把及容器等物品专用。

(5)不同区域的拖把、抹布严格区分,标记明确,不得混放混用。

(6)完成清洁工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并进行手卫生。

6、抹布、拖把的终末处理答:(1)第一步:用清洁剂清洗干净;(2)第二步:在500-10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3)第三步:用清水冲洗;(4)第四步:晾干备用。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知识(简要版)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知识(简要版)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知识(简要版)院感方面】一、医院感染管理知识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3、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4、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5、灭菌是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6、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二、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时限包括四种情况:1、散发病例(个案病例)24小时内填表上报到医院感染管理科。

2、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一)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二)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三)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一)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二)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院感相关知识应知应会

院感相关知识应知应会

院感相关知识应知应会1、什么是标准预防?答:标准预防是指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

要点:首次接触病人,假设每个病人都有传染性,做治疗时戴手套、口罩、必要时防护眼罩。

2、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何谓医院感染流行?两者的区别?答: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一般是指一周内,最长不超过半个月)发生3例或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暴发往往反映一种短时波动。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是指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又或是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院感染流行则体现的是一段时间内感染病例发病率与常年发病率水平的一种比较,一般当医院感染病例发病率高于历年发病率3~10倍,我们就认为发生了医院感染流行。

在实际中,医院感染暴发后,如果没有及时被发现并得到控制,常常可以引起医院感染的大范围的流行。

但是,并不是暴发就一定导致流行,也不是流行就一定有暴发。

可以这样说,如果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增多,医院感染的散发病例明显增加,出现显著超过历年发病率水平的情况,就导致医院感染流行,但其中并不一定有医院感染暴发的情形发生。

一般来说,医院感染暴发往往在范围上较为局限,可能只涉及1~2个科室,而医院感染流行的范围相对较广,往往可涉及多个科室、全院乃至几个医院。

注意:当评审专家提出:如同一个病区在短时间内发现3例以上发热的病人时,你是怎样处理的?回答:首先要明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是否都是医院感染的病例,再查病原学检测,分析是否是同种同源的院感病例,如果是院感病例,又是同种同源的细菌,则就要想到是否为医院感染暴发现象。

3、医院感染暴发处置流程如何?答:(1)科室发现有医院感染暴发的现象时,立即(最迟不少于24小时内)电话或填报表上报院感科。

院感应知应会

院感应知应会

预防医学科应知应会1.传染病疫情报告执行什么基本制度?答:执行首诊负责制,依法依规及时报告法定传染病,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要求的落实。

2.法定传染病共多少种?包括哪几类,各有多少种?答:法定传染病共40 种,分为甲类2 种、乙类27种和丙类11 种。

3.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分别包括哪些疾病?答: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 禽流感。

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发现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之后,应在多长时间内进行疫情报告?答:发现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在2 小时内进行报告,发现乙类、丙类、重点监测传染病在24 小时内进行报告。

5.发现法定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什么措施?答:发现甲类传染病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采取措施包括:(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6.为规范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我院建立有哪些传染病相关规章制度?答:建立有《传染病管理制度》、《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传染病管理奖惩制度》、《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管理制度》、《肺结核病防治管理制度》、《艾滋病防治管理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知识应知应会

医院感染知识应知应会

六、医院感染及传染病知识应知应会1、何谓医院感染?答:是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指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场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何谓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答: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管理网络组成。

3、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有哪些?答: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有: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透析室、消毒供给室、新生儿室、产房、内镜室、口腔科、烧伤病房等。

重点监控环节为:各种插管、注射、手术、内镜诊疗操作。

重点人群:ICU的病人、老年人、新生儿、长期卧床病人、营养不良病人、留置各种管道的病人、耐药菌病人、手术病人、病危病人、结核抗酸染色阳性的病人。

4、何谓手卫生?答: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5、何谓卫生手消毒?答:为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6、何谓外科手消毒?答: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去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的过程。

7、外科手消毒的卫生学标准是什么?答: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8、卫生手消毒的卫生学标准是什么?答: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9、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哪些原那么?答:先洗手,后消毒;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展外科手消毒。

10、如何洗手?答:要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取适量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按洗手六步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否那么洗手不符合要求。

11、六步洗手法的具体步骤如何?答: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②手指穿插,掌心对手背揉搓,交换进展;③掌心相对,双手穿插沿指缝相互揉搓;④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交换进展;⑤拇指在掌中揉搓;⑥指尖在掌心揉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的定义:凡是住院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非已处于潜伏期的,而在住院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病例或疾病,不论受感染者在医院期间或是出院以后出现症状,均称为医院感染。

潜伏期不明确者一般认为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可初步判定为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指在医疗机构同一科室(病区)的患者中,短时间(一周内)内出现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病原菌感染的病例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指在同一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一周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戓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医院感染暴发处理报告流程:
1、发生或者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时,及时向科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同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电话497),并通过医院局域网上报《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到医院感染管理科。

2、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查找感染源、传播途经和引发感染的因素。

3、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控制措施。

4、如本单位调查处理存在技术困难或者其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请求浦东新区疾病控制中心协助医院感进行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5、如发生下例情况之一时,医院应当于12小时内向浦东新区卫生处报告:
①、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③、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6、如发生以下情形之一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发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②、发生特殊的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7、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安全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手卫生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洗手WHO关于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的5个指征包括:(两前三后)
1.接触患者前;
2.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
3.接触体液后;
4.接触患者后;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
1.掌心对掌心揉搓;
2.手背交叉,掌心对手背搓揉
3.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搓揉;
4.双手互握搓揉手指;
5.拇指在掌中搓揉
6.指尖在掌心搓揉
7.手腕的清洗
标准预防及措施
标准预防: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都可能带有可被传播的感染原,需进行隔离,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接触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一、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二、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三、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指征(见前文)。

四、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
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
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

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
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
料污染。

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可重复使用的用品和设备的消毒灭菌。

6.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
7.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隔离(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保护性隔离)
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处置
1.医务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上,不慎被锐器损伤或发生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除
自己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外,立即报告护士长和科主任。

2.不慎被锐器损伤或发生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小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护士长和科主任接到报告后,及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4.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填写《医务人员锐器损伤调查及处置表》,并
进行对受伤者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5.被HBV阳性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者,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
价球蛋白,同时对受伤者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如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μg、5μg、5μg(按0、1月、6月间隔)。

6.如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立即请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的专家会诊,指导预防
性用药。

7.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
进行检测。

8.发生HIV、HBV/HCV职业暴露事件,及时向院领导汇报。

9.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和HIV暴露后预防性用药方案中的药品由院药学部提供。

10.乙肝疫苗由预防保健科负责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