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合集下载

谷铭三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案

谷铭三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案

谷铭三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案
张天文;谷言芳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1993(0)4
【摘要】谷铭三主任中医师,生于1904年,辽宁省复县人。

17岁从师于际飞,20岁悬壶故里。

谷老从事中医临床70载,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临床以医治疑难顽症见长。

今摘其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案二则,以窥一斑。

【例一】王××,男,54岁,司机。

1980年12月15日初诊。

头痛头晕1年。

1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头痛头晕、疲乏无力。

就诊于本厂医院,经查红、白细胞均增高,对症抗炎治疗1周无效。

转至市某医院。

【总页数】2页(P38-39)
【关键词】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药疗法;膈下逐瘀汤/治疗应用
【作者】张天文;谷言芳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大连铁路卫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王云铭辨治男性不育症验案2则 [J], 张登山
2.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六)——辨治妇产科疾病验案 [J], 李今庸
3.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七)——辨治肝胆脾胃疾病验案 [J], 李今庸
4.沈铭辨治疑难杂症验案3则 [J], 沈良成
5.彭万年教授运用经方治验糖尿病性心脏病验案三则 [J], 陈氏秋云;彭万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传秘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百治百愈水蛭汤

『不传秘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百治百愈水蛭汤

『不传秘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百治百愈水蛭汤秘方:生水蛭12g(装入胶囊后用药汁吞服),红花9g,桃仁12g,穿山甲9g,大黄6g,当归15g,血竭6g,三棱12g,莪术12g,黄芪20g,党参12g,黄精12g,地龙9g,丹参15g,冰片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病例:马某,女,45岁,农民。

三个月前因头晕,头痛,关节肿痛就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g210/L,红细胞8.9X10 12/L,白细胞4.1X10 9/L,血小板150X10 9/L,血红细胞比容65%。

骨髓穿刺检查: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增生,尤以幼红细胞增多症。

即予羟基脲、干扰素、环磷酰胺及静脉放血等治疗月余。

但病情始终未缓解,故转中医治疗。

观其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全身皮肤呈棕红色,多处有紫红色瘀点、瘀斑,口唇紫黑,自觉五心烦热,体温三十八点二度,耳如蝉鸣,四肢麻木,头晕头痛,入夜尤甚,自汗盗汗,常湿衣衫,口渴喜饮,尤喜冷饮,胸腹隐痛,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质紫暗,苔薄黄,脉弦细。

此为毒邪胶结,淤血内阻为患。

治以:破血散结,扶正培本。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服用14剂,身热减轻,唯四肢入夜灼热,头痛头晕明显好转,神疲乏力改善,自汗止,但仍有盗汗,汗量减少,二便调,但感腹胀纳差。

效不更方,并于前方加入焦麦芽12g,焦谷芽12g,焦六曲9g,焦山楂12g,炒白术9g。

继服20剂后,面色转为红润,食纳增加,皮肤瘀点、瘀斑颜色变浅或消失,盗汗亦止,头晕头痛仅于用脑或运动后有之,程度亦大为减轻。

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80g/L,红细胞6.6X10 12/L,白细胞4.3X10 9/L,血小板140X10 9/L,血细胞比容50%。

于前方去大黄、焦麦芽、焦谷芽、焦六曲、焦山楂,守方继用30剂,皮肤瘀点,瘀斑消失,头晕头痛轻微,其余诸症若失。

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50g/L,红细胞5.8X10 12/L,白细胞4.4X10 9/L,血小板150X10 9/L,血细胞比容42%。

中医医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中医医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益气养阴治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案病案:兰某,男,48岁,1988年4月28日。

主诉:头晕头痛、面色红赤2年。

病史:头晕头痛、手脚发凉、颜面发红已2年,近几个月头晕面赤逐渐加重,并增心悸、失眠、多梦,心前区灼痛。

1986年3月因患甲状腺肿曾做甲状腺次切除术。

查体:体温36.2℃,血压140/100mmHg,双耳及面部呈对称性紫红色,双眼巩膜、结膜充血,口唇发绀,口腔黏膜,上颚及咽部明显充血,舌质红绛、舌苔薄白而干,右侧颈动脉搏动明显,双肺无异常改变,心率58次/分,心尖部第一心音亢进,可闻及Ⅱ级较柔和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大1厘米,质较软,无触痛,脾大2厘米。

四肢远端呈对称柴红色,手触之发凉,脉沉迟。

化验室检查:红细胞690万/ mm3,血红蛋白23g/100ml,白细胞13800 mm3,多形核细胞78%,淋巴细胞18%,单核细胞2%,血小板340000 mm3,网织细胞0.3%,红细胞形状无异常,出血时间2分,凝血时间7分。

骨穿结果:早幼红细胞1.4,中幼红细胞26.6,晚幼红细胞13.4,有核细胞数明显增生,红系统增生以中幼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均等,着色深呈缗线状排列,多染性易见,巨核细胞增生,以成熟为主,血小板增多,成堆,形状有畸形偏大。

心电图:电轴左偏-45o,左前半支阻滞,不全性右束支阻滞。

西医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诊断:眩晕辨证审机:邪热入营,血脉不畅。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方药:清营汤玄参15克生地30克麦冬15克犀角2.5克黄连10克丹参20克银花15克竹叶心 7.5克连翘15克。

一日一剂。

二诊:服药七剂,症无改变,细审脉症,方知病家及久病气阴两虚所致。

气虚,血行无力,阳气不能达于四末,因而四肢不温,脉沉而迟;阴虚、虚热内生,热扰神明,故心烦少寐,头晕面赤;所以取益气养阴之法。

生地40克丹皮20克玄参20克麦冬20克天冬20克牛膝15克黄芪25克桃仁15克人参15克龟板15克枣仁20克三诊:服药十剂,头晕心悸稍减,皮肤红紫变浅,四肢转温,微汗出,脉转沉缓。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辨证论治方法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辨证论治方法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辨证论治方法本病可分为气滞血瘀、肝胆实热及热盛迫血三型。

1.气滞血瘀型 面色暗红或黧黑,肌肤甲错,口唇青紫,胁下积块,痛有定处或胸胁胀痛而走窜,女子可见痛经或闭经,经色紫暗有血块。

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此证以病程较长、肝经所过部位疼痛及痞块为辨证要点。

情志失常则令气病,长期情志不遂或外邪内侵,使肝气失于疏泄,气机失于条达,导致肝气郁滞而见胸胁胀痛而走窜;肝气郁滞日久,则血行不畅,造成瘀血内停,并逐渐形成胁下积块、痛有定处、口唇青紫、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等。

气滞导致血瘀,瘀血反碍气机,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舌、脉亦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桃仁、川芎、红花各10g,赤芍、当归、三棱、莪术、夏枯草、乌贼骨各15g,牛膝、生牡蛎各30g,桔梗、甘草各6g。

有出血倾向加仙鹤草、参三七;腹部包块者可加服大黄廑虫丸;脾脏肿大者加用当归龙荟丸;月经不调者与七制香附丸合用。

2.肝胆实热型 面红目赤,头晕胀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胁肋灼痛,口苦目眩或耳鸣,或黄疸,或衄血、吐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证以肝胆实火所致的头、目、耳、胁的火热炽盛症状为辨证关键。

肝胆实火循经上冒巅顶,攻击头目,故见面红目赤、头晕胀痛;肝火传胆,胆热上逆则口苦;肝胆火盛,木失条达,故烦躁易怒;胆火内扰,神不守舍,故失眠多梦;肝火内炽,肝络失和故胁肋灼痛;火热炽盛,血热妄行可见吐血、衄血等。

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胆实热之征。

治宜清肝泻火,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木通、生甘草、黄芩各10g,生栀子、生地、泽泻各15g,鸡血藤30g,青黛12g 后下下。

瘀血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出血加仙鹤草、白茅根、藕节、丹皮;热盛加双花、水牛角、地丁;治疗过程中如白细胞高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低者则重用白花蛇舌草、连翘、草河车各30g以清热解毒。

3.热盛迫血型 壮热口渴,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甚则烦热躁扰,神昏谵语,斑疹显露,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女子崩漏。

17.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诊疗方案

17.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诊疗方案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2016年发布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

1.主要标准(1)男性HGB>165g/L、女性HGB>160g/L,或男性HCT>49%、女性HCT>48%。

(2)骨髓活检示三系高度增生伴多形性巨核细胞。

(3)有JAK2 突变。

2.次要标准血清EPO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水平。

诊断需符合 3 条主要标准或第 1、2 条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二)证候诊断参考《实用中医血液病治疗学》(王启政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出版)[2]、《常见血液病中医诊疗范例》(陈信义主编,科技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3]拟定。

1.热毒血瘀证面色红赤,貌如醉酒,肌似溢血,发热,口苦目眩,咽干舌燥,尿赤便干,心悸不宁,食欲不振,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皮肤瘙痒,或有骨痛,舌质红绛,或伴瘀斑瘀点,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有力。

2.气滞血瘀证面色暗红或紫暗,口唇紫暗,胸胁满闷,心下痞满,肌肤甲错,或呃逆不适,或胁下积块,痛有定处,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

3.阴虚血瘀证颧红耳赤,低热虚烦,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口燥咽干,腰膝酸软,衄血、便血、尿血、呕血,血色鲜红兼见血瘀证候,或有骨痛,舌红或红绛见瘀点瘀斑,脉细或兼数。

4.阳虚血瘀证面目暗红、虚浮,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肢体麻木,或痿废不用,或局部固定刺痛,便溏,阳痿,舌淡胖或有瘀点、瘀斑,脉沉迟或涩。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热毒血瘀证治法:解毒清肝,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桃仁、红花、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止痛,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柴胡、甘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存在 JAK2 V617F 突变或者 JAK2 外显子12的突变。
2.次要诊断指标:血清EPO低于正常值。 主要标准②在以下情况不要求:如果主要标准③和次要标准同时满足,且血红蛋白男性>185g/L, 女性>165g/L,或血细胞压积男性>0.55,女性>0.49。 3. 诊断条件:符合3项主要标准,或前2项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则可诊断。
(五)骨髓细胞体外培养 确认是否有内源性红细胞集落形成。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主要诊断指标 : ①血红蛋白,男性>165g/L,女性>160g/L,或者血细胞压积,男性>0.49, 女性>0.48,或者红细胞容积超过平均正常预测值的25%。
②骨髓活检提示相对于年龄而言的全髓细胞高增生,包括显著的红系、粒系增生 和多形性、大小不等的成熟巨核细胞增殖。
芦可替尼用于对羟基脲无应答或不耐受的病人。
谢谢
三、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表现 头痛、眩晕、多汗、疲乏、健忘、耳鸣、眼花、视力障碍、肢端麻木与刺痛等症状。
2.多血质表现 皮肤和黏膜红紫,尤以面颊、唇、舌、耳、鼻尖、颈部和 四肢末端为甚,眼结膜充血。
三、临床表现
3.血栓形成、栓塞和出血:血栓形成和梗死常见于脑、周围血管、冠状动脉、门静脉、肠系膜等; 出血仅见于少数病人。 4.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 5.肝脾大:是本病的重要体征;脾大多为中、重度肿大,表面平坦,质硬,引起腹胀、纳差、便秘; 若发生脾梗死,则引起脾区疼痛。 6.其他:高尿酸血症,继发性痛风、肾结石及肾功能损害;高血压病;皮肤瘙痒。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 红细胞计数增高至(6~10)×1012/L,血红蛋白增高至(170~240)g/L,呈小细胞低色素性
(由于缺铁),红细胞比容增高至0.6~0.8。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 白细胞增多至(10~30)×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 可有血小板增多,可达(300~1000)×109/L。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治疗思路之一:活血解毒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治疗思路之一:活血解毒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治疗思路之一:活血解毒
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领域上,中医也占有一席之地,且针对性的中草药方剂调治介入真红的治疗,是具有明显的效果。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治疗思路之一:活血解毒
方剂:白花蛇舌草、赤芍、黄药子、川芎、元参、紫草、丹皮、黄芩、栀子、黄连、丹参、金银花、连翘、青黛、卷柏。

加减:
血瘀重者桃仁+水蛭
肝阳上亢者加泽泻+珍珠母
热郁血分者加水牛角+竹叶
毒邪壅盛者加金银花+连翘+大黄
医者说法: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位在骨髓,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是气滞血瘀,血气有余,以血瘀毒邪为多见,所以紧扣血瘀毒邪而致血脉流动不畅的病机,采用活血解毒法,协调肝脾肾三脏功能,调节气血,随证加减。

综上,每位患者情况不同,具体开方以及剂量问题需要通过专业中医大夫来制定。

活血解毒法在治则上照顾了肝不藏血、肝阳独亢的血实证,以大量清热泻火之品而治之,又维护了肾水亏乏、水不济火的肾元虚损证。

在此房基础上考虑到病位在骨髓,故用黄药子一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玄参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玄参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专题笔谈・玄参用于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李金全 梁翠萍(山西省朔州市第三人民医院,036002) 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是高发病。

我们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入玄参,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取得良好效果。

现举例介绍如下。

例1:闫某某,男,4岁,2005年12月6日初诊。

发热、咽痛2日。

患儿2日前出现发热、咽痛,纳少,平素大便干结,4~5日一行。

家人诉自去年以来,每隔2~3个月,即发病1次,口服用药效果不佳,每次均须静脉滴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5~7天方愈。

查体:体温3818℃,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 度肿大,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化验血常规:白细胞1318×109 L,中性粒细胞0182。

中医诊断:风热感冒。

西医诊断:急性扁桃体炎。

处方:玄参15g,柴胡6g,黄芩6g,菊花6g,连翘12g,薄荷6g(后下),生甘草6g,浙贝母4g(打),牛蒡子8g,灯心草3g,决明子4g,通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服3剂后,体温正常,咽痛缓解,大便通畅,继服3剂告愈。

2006年,患者曾3次发作急性扁桃体炎,均以中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入玄参治愈。

较往年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例2:赵某某,女,6岁,2006年11月21日初诊。

咳嗽5日,发热2日。

5日前因受风寒而出现咳嗽,白天为重,痰白不畅,昨晚发热,体温3815℃,咽不痛,纳可,大便正常。

查体:体温3812℃,咽部充血,扁桃体 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散在干 音,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咳嗽。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处方:前胡10g,桔梗10g,僵蚕10g,连翘15g,黄芩10g,紫苏子、紫苏梗各6g,白术8g,枳壳8g,玄参15g,清半夏10g,浙贝母6g(打),牛蒡子8g,生甘草4g,薄荷6g(后下),车前子3g(包),赤芍、白芍各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11月26日二诊:发热已退,咳嗽减轻,咳痰畅,前方去车前子、赤芍、白芍,加神曲15g、板蓝根10g、鱼腥草3g,继服3剂而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气养阴治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案
病案:兰某,男,48岁,1988年4月28日。

主诉:头晕头痛、面色红赤2年。

病史:头晕头痛、手脚发凉、颜面发红已2年,近几个月头晕面赤逐渐加重,并增心悸、失眠、多梦,心前区灼痛。

1986年3月因患甲状腺肿曾做甲状腺次切除术。

查体:体温36.2℃,血压140/100mmHg,双耳及面部呈对称性紫红色,双眼巩膜、
结膜充血,口唇发绀,口腔黏膜,上颚及咽部明显充血,舌质红绛、舌苔薄白而干,右侧颈动脉搏动明显,双肺无异常改变,心率58次/分,心尖部第一心音亢进,可闻
及Ⅱ级较柔和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大1厘米,质较软,无触痛,脾大2厘米。

四肢
远端呈对称柴红色,手触之发凉,脉沉迟。

化验室检查:红细胞690万/ mm3,血红蛋白23g/100ml,白细胞13800 mm3,多形
核细胞78%,淋巴细胞18%,单核细胞2%,血小板340000 mm3,网织细胞0.3%,红细胞形状无异常,出血时间2分,凝血时间7分。

骨穿结果:早幼红细胞1.4,中幼红细胞26.6,晚幼红细胞13.4,有核细胞数明显增生,红系统增生以中幼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均等,着色深呈缗线状排列,多染性易见,巨核细胞增生,以成熟为主,血小板增多,成堆,形状有畸形偏大。

心电图:电轴左偏-45o,左前半支阻滞,不全性右束支阻滞。

西医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中医诊断:眩晕
辨证审机:邪热入营,血脉不畅。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方药:清营汤
玄参15克生地30克麦冬15克犀角2.5克黄连10克丹参20克银花15克
竹叶心 7.5克连翘15克。

一日一剂。

二诊:服药七剂,症无改变,细审脉症,方知病家及久病气阴两虚所致。

气虚,血行
无力,阳气不能达于四末,因而四肢不温,脉沉而迟;阴虚、虚热内生,热扰神明,
故心烦少寐,头晕面赤;所以取益气养阴之法。

生地40克丹皮20克玄参20克麦冬20克天冬20克牛膝15克黄芪25克
桃仁15克人参15克龟板15克枣仁20克
三诊:服药十剂,头晕心悸稍减,皮肤红紫变浅,四肢转温,微汗出,脉转沉缓。

四诊:在原方基础上化裁
生地40克玄参20克丹皮20克麦冬20克天冬20克牛膝15克白芍15克
黄芪25克桃仁15克人参15克龟板15克枣仁20克
五诊:服上方十五剂,头晕大减,手足冷感基本消失,食欲增加;皮肤、眼结膜、口
腔黏膜色泽明显变浅,脾于左肋下可触及0.5厘米。

6月5日复查血常规:红细胞610万/ mm3,血红蛋白18g/100ml,白细胞8000
/mm3,淋巴细胞30%,血小板120000 mm3,网织细胞1%,分叶核66%,嗜酸细胞3%,出血时间1分,凝血时间7分,胆固醇200mg,守上方继服三十余剂,骨穿结
果恢复正常骨髓象,痊愈出院。

按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造血系统疾病,血液学特点是:骨髓造血功能亢进、红细胞显著增多,血液黏稠度高,临床特点为皮肤红紫,脾肿大。

国内患本病较少见,晚期可转变为白血病,可能是一种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最后以
骨髓纤维化而告终。

本例有明显的皮肤红紫,脾肿大,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增高等
改变及骨髓细胞显著增生,符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

中医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症,对此病也无专门记载,更无专方。

我们根据中医理论以气阴两虚辨证论治收到满
意效果,这充分说明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只要辩证准确,用药恰当,就能收到较好的
疗效。

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王宜增医案 (P32-33)
清营汤
为清热剂,具有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功效。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
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临床常用于治疗
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证属热入营卫者。

歌诀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银花、连翘、元参、黄连、竹叶心、丹参、麦冬。

用量
犀角(水牛角代替)30g,生地黄15g,元参9g,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黄连
5g,银花9g,连翘6g。

用法
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方义
本证多由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所致。

治疗以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为主。

邪热传营,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结,故身热夜甚;营气通于心,热扰心神,故神烦
少寐,时有谵语;邪热深入营分,则蒸腾营阴,使血中津液上潮于口,故本应口渴但不渴;若邪热出入营分,气分热邪未尽,灼伤血络,血溢脉外之征。

方中犀角清解营分之热毒,
故为君药。

生地黄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用,既清热
养阴,又助清营凉血解毒,共为臣药。

温邪初入营分,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
营分之邪外达,此即“透热转气”的应用。

黄连清心解毒,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热
与血结。

以上五味药为佐药。

配伍特点
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养阴”,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运用
本方用于热入营分证,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若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若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
羚羊角、钩藤、地龙以熄风止痉;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之属,清热涤痰;营热多系由气分传入,如气分热邪犹盛,可重用银花、连翘、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
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之属,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禁忌
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诊,原著说:“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并在该条自注中说:“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以防滋腻而助湿留邪。

附注
附方
清宫汤
组成
元参心、竹叶卷心、犀角(水牛角代替)、连心麦冬、莲子心、连翘心。

用量
元参心9g,莲子心2g,竹叶卷心6g,连翘心6g,犀角(水牛角代)30g,连心麦冬9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心解毒,养阴生津。

主治
温病液伤,邪陷心包证。

发热,神昏谵语。

方义
“宫”乃心之宫城,即心包。

本方证乃温热之邪陷入心营,逆传心包所致,治疗以清心
解毒,养阴生津为主。

故原书用药特点是犀角取尖,余皆用心,意取同类相投,心能入心,即以清心包之热,补肾中之水,且以解毒辟秽。

用于上证,可使心营热清,水火交融,热
毒清解,心神得安。

若与清营汤相较,则本方重在清心包之热,兼以养阴辟秽解毒,清营汤重在清营中之热,兼以透热转气,故所治各有不同。

加减化裁
痰热盛,加竹沥、梨汁各25毫升;咯痰不清,加瓜蒌皮4.5克;热毒盛,加金汁、
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9克,荷叶6克,石菖蒲3克。

重要文献摘要
①《温病条辨》卷1:“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

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


②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方中犀角、黄连,皆人心而清火。

犀角有清灵之性,能解夫疫毒;黄连具苦降之质,可燥乎湿邪,二味为治温之正药。

热犯心包,营阴受灼,
故以生地、玄参滋肾水,麦冬养肺金,而以丹参领之入心,皆得遂其增液救焚之助。

连翘、银花、竹叶心三味,皆能内彻于心,外通于表,辛凉清解,自可神安热退,邪自不留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