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人家》纪录片——分镜头稿本
A6城建筑之美分镜头剧本定稿0312

一、类型:视频主题片。
二、长度:15分钟
三、主旨:表现当时建设者的审美追求以及紫禁城建筑艺术美学要点,通过有导向性的、富有感染力的、美的画面,
打动观众,引导观众欣赏紫禁城建筑。
四、风格:
1、针对不同国度、民族和文化背景游客受众的审美需求,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把紫禁城建筑之美的知识
点交待清楚;把建筑之美具体化、实物化;追求语言的阳刚性、冲击力和感染力。
把建筑当灵魂之物去
写,使抽象美,变转换为具象美。
2、片子节奏舒展、明快、紧凑,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人更多的信息量和人文知识。
五、音乐与播音:宫廷古典音乐素元为主;语速在4—5字/每秒。
六、音频质量技术等级:16:9宽屏高清(1920×10800)、立体声。
七、内容阐述:
1、从紫禁城布局、形制、色彩和装饰四个方面讲述建筑之美;
2、引导观众在故宫探索属于自己的美的历程。
故宫的美的层次是极其丰厚的,我们只能把其中比较主要
的线索交给观众,需要观众自己调动全身心去观察、体验和思考。
《中国国家地理》影视中心
11。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部纪录片

摘要当敏锐的人类学家把摄影机带进人类学的研究中以后,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当《藏北人家》在国际上名声大振以后,全世界的人类学家和纪录片创作者都把目光投向中国这片充满神奇而诱惑的土地。
人类学和西部纪录片表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人类学和西部纪录片的发展之路,日趋成熟。
但是,很少有人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去研究西部纪录片,本文通过介绍人类学、人类学纪录片和西部纪录片的概念、研究范畴,以及粗略介绍他们的发展历程,从人类学这个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西部纪录片,以人类学的观点为起点,以西部纪录片为落点。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理形态多样化,人类文化资源丰富,丰富的地理文化资源含有许多人类学因素,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西部地域,会有不小的收获。
再者,以人类学为基础,透视西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以及西部纪录片的价值,无一不含有人类学的观点和思想。
我国西部纪录片也曾经辉煌过,但只是昙花一现,并未长久,从人类学的观点出发,为西部纪录片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有助于我国西部纪录片更有效的开拓国内外市场。
再者,文化侵略、文化霸权愈演愈烈,全球一体化理念深入人心,许多文化面临消失或已经消失,而唯一拯救的办法就是影像纪录,因此,西部纪录片担任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将在结论部分结合目前的国际环境,结合我国西部地域特色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为西部纪录片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人类学;西部纪录片;地理形态;文化资源AbstractWhen keen anthropologists put the camera is brought into the study of anthropolog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discipline has entered into a new period. When "the family in the northern of Tibet" of international fame rose to fame later, world anthropologists and documentary creator pay close attention her Chinese this piece of land full of magic and temptation. Anthropolog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surface are two different concepts; actual is existed countless connection,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mature road. However, few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thropology of western documentary, this paper stud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y documentar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concepts and the research category, and introduced their development course roughly from anthropology, this unique Angle to examine the western view of anthropology and documentary, that is to start for placement. Western documentary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 is vast and varied geography, rich resources of human culture words, abundant geographical culture resources contains many anthropology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ople some of the western region, there will be a lot of harvest. Furthermore, based in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 the manufacture process and the western documentary value of western documentary all contain anthropology views and ideas. In China's western documentary also once brilliant, but just a flash in the pan, did not last,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 for the western opens a new roads, documentary in western China more effectively to the documentary develop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Moreover, cultural aggression and cultural hegemony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global integration concept pervasive, many cultural extinction or have disappeared, and the only way to salvation, therefore, that influence the western documentary record as the obligatory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will be a conclusion combin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ith China's western region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nd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Angle of anthropology for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posed some documentaries.Keywords: anthropology; western documentary; geography culture; resources第一章绪论一、选题的目的1922年6月1日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反映爱斯基摩人的影片《北方的那努克》在纽约首映并获得巨大的成功,此电影至今都被认为是纪录片的经典之作,也被认为是人类学电影的诞生之作。
把远方带回身边——纪录片《极地》素材解析与运用

素材前沿\影视素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把远方带回身边——纪录片《极地》素材解析与运用程 诚西藏从来都不是一个缺乏题材的地方。
它的自然壮阔,它的环境残酷,它的信仰纯粹……在它众多的样子中间,纪录片《极地》将呈现它最普通日常的一面。
摄制组走遍西藏6个地区、73个县市,行车里程超过赤道一周,穿越雪地森林,驻守荒原村□编辑/高明燕落,从普通人的爱与感情出发,通过21个故事,向我们展示在这样一个最靠近天堂的地方,人们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片子里,有在无人区生活的野生动物保护员、自封为“公主”的可爱奶奶、藏族的说婚人、壁画师、木锁匠人等等。
有人第一次坐汽车,感叹这是“能跑的沙发”;有人这一生做过最坏的事情,是踩死过几只小虫子。
从平凡中窥见智慧,在普通人身上洞见伟大,去世界的尽头追逐人生,用生命的喜悦照见你我。
正如监制曾海若为《极地》同名书籍所写的序言:所以放眼望去,离你最远的地方,是极地;离你最近的地方,也是极地。
这个冬天,让《极地》温暖你和我。
【人物•面孔】驮盐者——次仁爷爷空空查卡盐湖,海拔5200米。
每年在最冷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一群驮盐队,十几个人加上一百多头牦牛。
在当地,经历采盐、驮盐,是一个男孩成为男人的标志。
他们相信:采盐的苦,就是要经历死以外的所有艰辛。
采盐有多苦?长途不说,这一路,多是风雪,运气不好,还有野兽环伺。
而驮盐者次仁爷爷认为,只有最严格的规矩,才能克服这些困难。
于是,他为驮盐队制定了严格的要影视素材\素材前沿作文与考试•初中版求,犯错一次,在身体揪一撮体毛,以示惩罚。
采盐的过程也要保持绝对的虔诚,为了采到纯度最高的盐,他们要走到极度荒凉、毫无人烟的地方。
采盐的仪式绝不能含糊。
采盐前,先煨桑(点燃香料以祭神祈愿)。
采完盐,要对盐湖女神敬谢,洁净的盐,是盐湖女神赐予的珍宝,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对拥有的一切都不能忘了感恩之心。
在西藏,一袋纯净的盐能换来三袋青稞。
让人动容的是,经过生死考验,来到最纯净的地方采盐,他们不贪婪,只取自己需要的。
纪录片《大城之北》第3集:广袤草原-解说词旁白文案

纪录片《大城之北》第3集:广袤草原-
解说词旁白文案
大城之北系列第3集,将带领观众探索广袤的草原。
这片神秘
而迷人的土地,孕育出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和深厚的文化。
本集将聚焦于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群体之一,蒙古马。
这
些高贵而敏捷的生物在艰苦的草原环境中生存,展现出无与伦比的
适应能力。
观众们将有机会目睹蒙古马如何在草原上奔驰,它们优雅的身
姿和飞驰的速度将令人惊叹。
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可爱的动物们的
生活性和繁衍过程,以及人类和蒙古马之间的紧密联系。
另外,我们将揭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其他奇妙之处。
观众们将欣
赏到草原上其他常见动物的壮观景象,如羚羊、野马和飞禽。
这些
生物和草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草原生态系统高度复杂而精致。
最后,我们将深入了解草原的文化遗产。
观众们将聆听蒙古族
人民的故事和传说,了解他们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
这将为观众打开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让他们体会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本集中,我们将借助摄影技术的高超之处,用细腻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展现草原的壮丽与神秘。
通过这一系列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观众们将深刻体验到大城之北的魅力和独特性。
欢迎观看纪录片《大城之北》第3集:广袤草原,一场草原之旅,与您分享这片土地上的精彩与奇迹!。
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资料

《藏北人家》展现了藏北牧民措达一家人在草原上非常普通的一天的生活。
再现了他们的现实生活,是一段完整的故事。
通过片子我们能够感受到藏民族在与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游牧文明。
这样一种主题的表达蕴含在所有的声画形象中。
例如在阐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时选择了措纳在草原上独自一人放牧、纺线时的生活场景。
这种安静的放牧环境是一个思考的好环境,用它来表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比较合适。
从表面看起来,解说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价值观,而是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说“藏北牧民之间的相互帮忙是不计报酬的”,而这种“相互帮忙”和“不计报酬”恰恰是藏北牧区的特点,与沿海地区的情形大相径庭。
解说词利用这个有意义的细节画面,使观众很自然地领悟了片子的深层意义,透过事实了解了藏北牧民的价值观。
接下来影片又巧妙地选择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讲述了藏北牧民的婚姻观。
婚姻是涉及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情,利用罗追帮助措达洗头这个细节,正好表现了两个人的通力合作与配合。
用这段画面来讲述婚姻观,特别是讲述稳固的婚姻关系,是比较合适的。
纵观上面三段影片,讲述的都是地地道道的理念。
从人生观、价值观讲到婚姻观,阐述每一种观念时皆精心选择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细节,借助于这个细节把观念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有时甚至只字不提观念本身,选取典型意义的画面细节,不着痕迹的给我们传递藏北牧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
透过这些,让我们感受到藏北牧民那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生存状态。
只是饶有兴味地描述事实,但观众透过事实所体会到的则是观念。
透过藏北牧民那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纪录了藏北牧民始终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劳动与生活。
它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
首先,他的主题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
主题更趋向于深层、永恒的内容。
纪录片解说词

纪录片解说词纪录片解说词在现在社会,我们需要用到解说词的情形越来越多,在写作上,解说词有一定的书写规范。
写起解说词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解说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纪录片解说词特点一、形象生动,画龙点睛形象生动的解说词简洁凝练、优美流畅,能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和美的享受。
为了表现漓江水的宁静或欢快,创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作了形象性的解说:“有时她是这样的娴淑而宁静,用那委婉的柔波,梳理着碧绿的长发;有时她又是那样的活泼而开朗,有意在炫耀着那孔雀开屏似的衣裳。
”(纪录片《漓江水》)如此形象生动的语言引领人们陶醉于漓江水的柔美之中。
画面具有形象性,解说词也不例外,但两者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解说词往往是对画面的补充、点染和深化。
好的纪录片解说词正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结合。
在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创作者刘郎对浙江海盐的南北湖产生一种与在名山胜水中截然不同的感受:“与别处的山水更为不同的是,这里的湖,像盐一样地把乡村的质朴,溶化在水里;这里的山,又像臂膀一般,把淳厚的民风,揽在了自己的怀中。
”(纪录片《情醉湖山》)画面是实实在在的“南北湖”风光,而解说词则伸向了我们看不见的画外,用两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乡村的质朴”和“淳厚的民风”化抽象为具象、变无形为有形,给观众留下思索和回味的自由天地,激活了他们的想象和再创造。
二、幽默诙谐,情趣盎然富有幽默感的纪录片解说词不仅能表达创作者的情致和感悟,传递画面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信息与感情,还能让观众在另一种“审美空间”中获得“审美期待”的满足。
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大型生态纪录片”的《森林之歌》一经播出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该片以生动、写实,又不失浪漫的拍摄风格,精彩、奇妙,又不失深度的内容,让人们了解到真实的自然生态文明。
尤其是那种中国式幽默,生动优美,深沉隽永,使看似平淡的自然场景变得颇富情趣和意蕴。
在《云横秦岭》一集中,为了争夺猴王宝座,正值壮年的流浪公猴“八字头”与老猴王“甲板”进行了一番较量:“这颗大树是历任猴群首领的宝座,现在它是属于‘甲板’的。
第一章电视专题片导论在我国,电视是典型的“舶来品”,而电视专题却是地

电视专题片到底是什么?这是围绕在实践领域和学术界的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很多时候,“专题片”大多与纪录片相混淆,或直接冠以“纪录片”的名称,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和操作中的迷惘。有人说“领导让拍的是专题片,自己想拍的是纪录片”;有人说“有主持人出现的是专题片,没有主持人的是纪录片”;有人说“有主观解说词的是专题片,纯客观记录的是纪录片”;甚至还有人说“专题片就像是论文,而纪录片是小说、散文,其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遵命,一个是创作”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在电视纪录片中,主题是复调的、多维的,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纪录片的叙事主要是“再现”性质的,是一种“对现实的记录”,侧重于“故事”的“线形”发展,关注的是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是一段相对完整的时空流动,所有的声画形象都蕴涵着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形象大于思想,将内容寓于生动的叙事形式——声音和画面之中,将观点隐藏于被拍摄者的动作、表情、言谈和经历描述中或者镜头的背后,给受众留出一个无限的开放性的解读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电视纪录片追求对象的真实,而电视专题片则追求观念的真实。
而电视专题片由于主题先行,进行的是横向纪录,凡是与主题相关的人物、事件均可纳入镜头,所以其镜头语言是多样性的。正如高鑫先生所说:“电视专题片,不仅可以运用表现现在进行时的镜头,而且可以运用表现过去时的镜头……可以运用将来时的镜头,诸如梦幻镜头、梦境镜头,乃至于意识流的镜头。”
② 剪辑思维
一般来说,电视作品的剪辑风格可以分为两种:再现性剪辑和表现性剪辑。再现性剪辑重在客观事实的陈述,主要功能是写实;表现性剪辑则更注重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主要功能是写意。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先行”容易使观众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剪辑中应多采用较具趣味性的表现性剪辑。而纪录片更强调纪实性,多运用长镜头,讲究一种“无技巧”剪辑,其剪辑思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再现性剪辑。纪录片叙事线索往往比较明显,进入剪辑后,编辑方式更注重客观事实本身的陈述,内容表达多于主题表达。
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纪录片文案脚本(二稿)

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纪录片文案脚本(二稿)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纪录片文案脚本(二稿)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专题片文案脚本(二稿)1、本文为初步文案,时长55分钟左右。
成稿保持框架不变,但具体落实到每段文案,根据视频剪辑的特点会有较大改动。
2、如按照《穿越昆仑》模式,其行文风格和采访点以传播为主,相对偏向于精炼、直白的大白话,势必舍弃掉很多信息点,请指挥部明确。
3、如有遗漏、增补或删减,请指挥部书面形式反馈一个附带文案。
编号内容要点备时长注第一部分:引言7分钟1、横断山脉、三江断裂带概况;7分钟2、当地缺电少电事例;3、川藏联网政治背景与工程目标;4、工程情况概述。
第二部分:工程情况36分30秒(一)引言 1、川藏联网工程沿线地理、气候环境概述。
2分钟(二)勘测设计1、设计单位背景;2、案例:勘测设计单位实地测量+航飞制作1:1万地图满足工程使用;3、设计过程中针对特殊地理气候环境进行的设计创5分30秒新。
(三)基础施工1、横断山脉地理地貌对工程基础施工带来的影响;2、案例:组合式轻型旋挖机的研制和功效;3、案例:针对当地低温情况下作出的应对措施。
6分钟(四)运输 1、承接上文过渡、工程沿线交通情况及背景介绍;2、运输线规划、兵站式管理、三级危险评定管理方法介绍;3、工程索道规划及建设情况介绍;4、马帮运输简要介绍;5、工程交通运输大数据。
6分钟(五)环保 1、承上启下过渡、案例:施工现场植被保护情况介绍;2、案例:川藏联网工程线路为保护竹巴龙保护区绕路;3、环保水保总体情况大数据。
4分钟(六)医疗 1、承上启下过渡、高原对于施工人员的生理风险介绍;2、三级医疗体系的及功能介绍;3、电塔组立过程中研制的高塔供氧系统介绍;4、医疗保障体系大数据7分钟(七)组塔放线1、承上启下,引入工程针对特殊环境积极进行科技攻关;2、碳纤维抱杆的使用和在川藏联网工程中的意义;6分钟3、八旋翼无人机放线在工程中首次得以运用;4、防跳槽多轮组合式滑车在工程中得以实践并将大范围推广;5、塔身碳纤维拉线支撑等施工工艺创新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
5s
湖边的羊群
背景乐
远
8s
飞翔的小鸥
然而,这湖光山色在牧人们看来,或许只是一种单调。
背景乐
全、远
拉镜头
25s
湖水边措达专心纺线
草原的自然风光
措达安静地纺线,他几乎不去注意眼前的大自然美景。他已经看惯了这里的日出日落、云起云飞。大自然对他来说,只意味草青草黄。他所关心的,是不会有大风暴,或者大雪造成牛羊丢失和死亡。
近、全
逆光
19s
白玛仍在用力捣奶
从发酵的牛奶中分离出酥油需要很长时间。在夏季产奶多的时候,妇女们几乎每天都要干这种又累又费时的活儿.
近、全
25s
措达穿衣走出帐篷
女人忙碌了两个小时以后,男人醒来了。罗追告诉丈夫,昨晚羊群跑了。措达不紧不慢穿上衣服,走出帐蓬去找羊。
全,远
摇镜头,推镜头
20s
措达找羊去
羊群
纯洁得恰似藏北碧蓝的天空和晶莹的雪山。
口哨声
远、全
拉镜头、摇镜头
16s
女人走出帐篷准备干家务
丈夫外出放牧,女人们就留在家中,干各种家务活。
全
17s
喂狗
这些牧羊犬十分凶猛,白天必须拴住以免伤人。牧人爱惜狗,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他们从不吃狗肉,狗老了,就让它自然死去。
全
3s
狗
狗叫声
全、特写
摇镜头、推镜头
三孩子戏耍
家中最轻松的是老人与孩子。
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在家里受到尊敬,平时只干点轻活儿。
孩子们无忧无虑,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玩耍,到了上学的年龄也不上学。孩子们的学校,就是大人从事的生产劳动和各种家务事。措达和罗追认为,孩子们上学没有多少用处,他们耍学的是将来在劳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本领。牧区的孩子一般七、八岁就开始帮家里干活。措达家的几个孩子现在还小,最小的儿子格桑旺堆,才3岁,大儿子坚参5岁,女儿叫才旦卓玛,6岁.他们现在主要是玩耍。
远
摇镜头
14s
极目眺望纳木湖
湖光山色,安详秀丽
放牧生活是单调的,眼前是他每天都能见到的蓝色的湖。一年到头,他就围绕着湖边游牧,他熟悉这里的一切。
背景乐
全、远
10s
湖边的牲畜
背景与
全、远
摇镜头、拉镜头
35s
蓝天、白云、远山湖水
藏北草原是中国高山湖泊最多的地区,有大小湖泊370多个,永远与这些湖泊相伴的,是一系列雄伟的高山.蓝天下山峰的刚劲和湖水的柔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远
固定镜头
3s
草原
远
摇镜头
19s
令人注目的是,藏北草原的遥远和艰险筑成了一道厚重的屏障,将自己和外部世界远远隔开,使今天的藏北文明,得以保持同几,千年前基本相似的形态。
远
固定镜头
4s
牛群在晨光中过河
远、全
推镜头
12s
草原上蜿蜒的河流和念青唐古拉山
辽阔的藏北草原南部,是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主峰海拔高达7000多米。
远、全
摇镜头、推镜头
15s
山坡上放牧的措达(早晨的光线)
一天的放牧生活开始了。
羊叫声
近、远
跟镜头、摇镜头
6s
措达悠闲的走着
蓝色的纳木湖
口哨声
近、全
摇镜头
12s
水草丰美的放牧场
措达小憩
来到水草丰美的牧场,措达就可以休息一会儿了。
特写,近
拉镜头
30s
措达悠闲地盘坐湖边纺羊毛
勤劳的藏北牧民是闲不住的,放羊时手里总少不了一个纺线锤。虽然一天只能纺几两羊毛,天长日久,纺出的线就足够编织。一家人的生活用品。
背景乐
远
5s
变幻莫测草原
在藏北,天地山川巨大的自然力压倒了一切。
背景乐
全
摇镜头
12s
牧人祈祷
牧人们崇拜自然,他们每日向天、地、神祈祷,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又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妥协和谐调的关系。
远、全
拉镜头
10s
帐篷
措达还在纺线
当他们的生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他们的确难以象局外人那样去欣赏藏北草原的自然美景了。
点燃干牛粪很费力,这种羊皮风箱,在城市里只能放到博物馆里去,在这里它却必不可少.不过操作起来需要熟练的技巧。
近,中
11s
罗追烧茶
罗追要在丈夫起来以前,将茶烧好。两个女人在不停地忙碌着
近
28s
白玛费力地捣着高高的酥油筒里的牛奶
罗追帮忙
罗追虽然怀有八个月身孕,但她同藏北草原所有妇女一样,每天忙碌不停。据说,牧区的妇女即使生了孩子以后,也不休息,当天就要干活。这里的环境使他们具备了坚韧的意志和强壮的体格。
夜间负责看管羊群的是几只牧羊犬,昨晚风大,牧羊犬未能尽到责任,但是人们并不着急,晚上羊群不会跑多远。
特写
2s
吹动的布
音乐
全、特写、近
34s
罗追蹲在地上祭神草原曙光中的祭神
帐蓬同围烤绕的轻烟
天边出现曙色。罗追来到帐蓬的一角。这里是他们每天祭神的地方。在一个简易的香炉上,放上几块牛粪火,盖上柏枝,再撒上一点糌粑面,一种淡淡的香味就弥漫在草原清晨的空气中。这是藏北牧人特有的一种祭神仪式。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祭奠自然和神,祈求这一天平平安安地过去.
音乐
6s
帐篷外的香炉弥漫着烟
音乐
特写、近、全
摇镜头
26s
白玛草地上用力地抛牛粪
帐蓬外,白玛忙碌着。她把新鲜的牛粪抛洒在周围的草地上,以便白天晒干后作为燃料。牧人们并不认为牛粪脏,晒干的牛粪烧起来没有怪味。
全
1s
水流边喝水的羊
35s
姑娘有爱美的天性,虽然环境严酷,女人们仍然很注意修饰自己。他们追求一种自然的、纯净的美。
在措达家,老人和孩子睡在里面,措达和女人睡在靠外的地方.
特写
17s
静谧安睡的孩子在梦里翻身
帐蓬不仅仅用来睡觉。实际上,所有的牧民生活都以帐蓬为中心,每天的生活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5s
夜晚中的帐篷
月亮
特写,全、近
摇镜头、拉镜头
32s
早上罗追起来活动
罗追挤奶
清晨5点,天还很黑,女人们就起来了。夏天的夜晚仍然很冷,地上有霜冻。罗追披着防寒的毛毡,开始给牦牛挤第一次奶。
近
跟镜头
34s
吹着口哨自得其乐的措达
措达不识字,除拉萨以外没有到过别的地方。他不知道外界是什么样.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悲哀.但是措达却认为自己很快乐。平静的生活、纯补单调的精神活动构成了他们快乐的基础。这是一种,外人难以理解的‘快乐,牧人的快乐单纯得如同孩子们的笑容
口哨声
远景
摇镜头
10s
碧蓝的天空和晶莹的雪山
全、近
摇镜头
12s
白玛走出帐篷准备去背水
全、近
摇镜头
9s
草原
吃草的马
草原的清晨,万物苏醒。
中、全
跟镜头、拉镜头
25s
白玛背水回家
十八岁的白玛是个能干勤快的姑娘,她和藏北所有妇女一样,身材结实,每天要干许多重体力活。
近
摇镜头
5s
白玛回到帐篷看到刚醒的孩子
欢快的嘻闹声(同期)
近、特写、全
25s
给孩子穿衣
每一顶帐蓬上方都有一个通风口,下雨时可以盖上。
全,近
摇镜头
11s
措达盖完帐篷走进帐篷,外面下着雨
30s
帐篷的内景
帐蓬的面积约有十平方米,中间是一个火塘。里面正对着帐蓬门口有一个简陋的神龛,供着佛象。帐蓬的四角堆着装有粮食、衣物和毛皮的口袋。晚上,一家人就睡在这一个帐蓬里。
全
摇镜头
11s
晚上月光中睡觉的人们
歌声
全
2s
马吃草
背景乐
全,中
逆光,摇镜头,拉镜头
28s
牧羊人在草原上放牧
歌声
远
固定背景、推字幕,字幕淡出
10s
宽广的草原
藏北人家
远
摇镜头
10s
早晨的远山
风声
远
10s
高原雪山
人类的足迹,也许很晚才踏上地球之颠这块高高在上的土地。
远
摇镜头
20s
连绵的群山
神秘的藏北有无数传说,但是谁也说不清楚最古老的祖先是谁.考古学家至今还没有在这里.发现比新石器文化更早的人类活动遗迹。
特写
22s
储备酥油
措达家一年大约能生产五、六十公斤酥油,除了交售少量酥油给政府,其余归自己支配。
远。特写
摇镜头、推镜头
24s
措达找羊回来,全家开始吃早餐
措达找羊回来,全家开始吃早餐。
特写、近
拉镜头
16s
早餐前他们点起香火,老人默默地诵经.
早餐前他们点起香火,老人默默地诵经.
特写
推镜头
20s
制作糌粑
这是牧人们普遍食用的一种食品,叫糌粑,它是用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加上一点酥油和热茶做成的.吃法很特别。
远
剪影,摇镜头,推镜头
32s
很多迹象表明,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一样,藏族牧人的祖先很可能是从遥远的地方迁移进来的。谁也不知道生存手段极为弱小的原始部落,为什么选择了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作为自己的生存之地
全、远
剪影,拉镜头
40s
晚霞中的牧人羊群
藏北草原的地理高度决定了它的自然条件极其险恶。然而,艰难的环境最能激发出生命的潜能。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证明了:文明诞生的环境,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而不:是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他认为:优秀需要苦难,美,是艰难的。藏北牧人的祖先,正是在这个高寒缺氧、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游牧文明
草原上的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