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应用中的若干思考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一、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1. 海绵城市的概念来源与发展海绵城市(Sponge City)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并在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将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减少雨水径流、改善雨水质量、增强城市抗洪能力等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既能保护城市环境又能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城市生态系统。
2. 海绵城市的特点和要求海绵城市要求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改善雨水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和水资源回收利用等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质量。
具体来说,海绵城市需要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一系列绿色基础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利用,降低城市雨水径流的排放,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城市雨洪问题,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海绵城市的概念还有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1. 道路绿化和雨水花园建设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往往忽视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利用。
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下,道路绿化和雨水花园的建设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和花园,收集雨水并进行自然渗透,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的排放,改善道路周边的生态环境。
2. 防洪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下,道路的防洪排水系统也得到了重视。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井和雨水花园,将雨水收集起来并进行自然渗透,减少了雨水径流的排放,提高了道路周边地区的抗洪能力,降低了城市的洪涝风险。
3. 道路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下,对道路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利用,需要选择透水性较好的道路铺装材料,并采用适当的工艺和技术进行施工,保证道路的透水性和抗滑性。
4. 道路排水系统的改善和优化传统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存在着排水不畅、雨水集中排放等问题,无法很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在进行道路施工建设之前,需要对整个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进行设计,合理的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海绵城市属于新型的城市雨水收集系统,不仅可以防止在城市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内涝问题,还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标准。
在市政道路设计工作中,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和技术要结合地域特色和区域规划设计,这样可以有效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为整个生态循环系统和环境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围绕海绵城市技术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为提升市政工程的绿色发展和行业交流。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道路设计引言市政道路项目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人行道、分隔带、车道以及生物滞留带等。
市政道路中的海绵城市概念对任何环节的设计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市政道路工程必须从整体上来看,促进指导思想和多方合作变得更科学、更明智。
建设海绵城市绿化带和分隔带是实现海绵城市理念的关键组成部分。
海绵装置通常出现在绿化带和中央隔离分区,在市政道路施工规划中对道路整体结构意义重大,海绵设施的质量决定了市政道路整体的水平。
1“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海绵城市设计可以实现雨水的吸收、储存、处理和二次利用,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合理响应,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产生的破坏。
“海绵城市”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地区情况、人为因素和自然规律的介入。
在海绵城市项目中,雨水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收集和处理,雨水收集及其充分利用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随着中国生态的逐渐恶化,雨水中杂质和污染物的含量提升,原雨水未经净化进入地下河,污染地下河水。
并且,如果路面透水性不强,降水无法渗透路面,无法补充地下水,最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城市传统街道附近的短暂暴雨可以导致水位快速上升,会给城市排水管道带来巨大压力,影响雨水排放最终造成内涝。
此外,城市规划和发展,无论是绿化工程还是污水处理工程,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摘要:“海绵城市”作为一种规划城市的新的理念,正在逐渐被大家认识。
“海绵城市”好处多多,不仅仅是排水、储水上更有效率,而且更是向居民传播一种新的环保理念,利用一些更好更先进的设计和规划方法,不但能够指导现有的城市进行道路和排水的升级改造,还可以为以后新建城镇和城市提供良好的指导借鉴作用。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入手,讨论了一些城市道路建设的一些问题,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设计要点在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期间,应当重视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建立专门的设计方案,明确各类工作要求,逐渐提高城市道路的雨水储存效果,满足实际设计需求,优化城市道路体系。
1、海绵城市的概述海绵城市就是将城市比喻为海绵,在应对自然灾害以及环境变化时能够具有良好的“弹性”,即下雨时能够吸水、储水、净水以及渗水,在需要时能够将储存的水资源释放出来并进行有效利用,以实现城市良好的水文循环。
近年来城市频繁发生内涝,同时不少城市缺水严重,大量雨水径流被无序排放。
城市雨水径流带来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为解决城市内涝与缺水,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减弱城市面源污染提供了解决思路。
传统的城市道路工程是利用道路排水系统对雨水径流收集后进行集中排放,为了解决内涝问题,雨水排出系统往往非常庞大,对雨水资源的浪费也非常有限。
2、市政道路海绵城市方案设计思路城市道路雨水通常经路面横坡汇流到雨水口,然后经由市政管网进行排放。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方案设计要从“以排为主”转变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实现生态保护”的设计思想,设计可实现蓄流雨水、避免雨涝灾害、实现雨水顺利排出、补充地下水的雨水系统方案。
海绵城市人行道的设计思路是让雨水一部分通过透水砖等透水材料后被土地渗透吸收,一部分经绿地过滤后被土地渗透吸收或被周围雨水收集设施收集后利用或排放。
海绵城市车行道的设计思路是: 利用道路周边植草浅沟进行雨水初级处理后排入雨水口或在路中行车隔离绿化带与路侧绿化带下设置渗透管收集雨水后排出。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摘要:海绵城市概念是通过蓄水、净水和水循环机制,提高城市水资源合理调用能力的城市建设概念。
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道路设计融合在一起能够有效提升市政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排水及蓄水能力。
城市道路排水效果差会给城市带来交通安全问题,采用海绵城市技术及相应辅助设施能够有效避免城市道路积水,为城市交通安全运行提供保证。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设计;运用引言城市排水系统承担着城市正常功能的重要任务,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海绵城市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被广泛应用于市政设施的排水系统,主要涵盖如何调节区域排,也需要实现城市水环境的优化,并且需要做好降低城市内涝工作,营造绿色生态环境等。
近年来,在创建生态城市的倡导下,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引入“海绵城市”这一理念,不仅能够提升市政道路的排水能力,达到治理城市内涝问题的目的,而且通过海绵化排水系统,能够优化对雨水的利用,为城市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使其具有海绵属性,并有效应对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
例如,在雨天,通过控制雨水径流及“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水质净化,消减雨水中的COD、SS等污染物,充分利用各类渗透设施将雨水就地消纳,实现地下水的回补,形成良性水文循环,在处理雨水的时候需要率先对其进行渗透处理,做好调蓄工作,对雨水加以净化,最后再根据需求将雨水释放出去,让城市的海绵功能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应该将人工和自然途径加以充分结合,保证城市免于遭受洪涝灾害,实现对城市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同时,想要让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具备更好的自然环境,实现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城市规划,让整个城市系统都能够更加完善地处理好雨水,实现对其的吸收和蓄渗,有效控制好雨水的流经途径,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实现对其的处理。
关于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海绵城市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它强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合理设计和建设来减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提高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利用、保护、修复”,即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本文将对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意义市政道路是城市的血脉,它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满足交通需求,往往会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导致城市面临交通拥堵、水质污染等问题。
而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 保护自然环境海绵城市理念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市政道路的设计也不例外。
通过合理设计市政道路,可以保护城市内的湿地、水系等自然环境,减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
2. 减少水质污染在传统的市政道路设计中,雨水往往直接排入下水道,导致了雨水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而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可以通过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让雨水在经过一定的自然净化过程后再排入水体,从而减少水质污染。
3. 提高城市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市政道路设计中的排水系统对城市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设计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内的积水情况,降低因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提高城市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1. 绿色生态带的设置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设置绿色生态带,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还可以起到保护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作用。
绿色生态带还可以作为城市的缓冲带,减少道路排水系统的负担,有效防止因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正在增强,政府的多项举措在环境管理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对于海绵城市概念的推行和构建,新海绵城市理念无疑为城市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城市发展与自然平衡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海绵城市概念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该文讨论了海绵城市概念及其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方式。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运用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改变,特别是传统市政交通建设下,道路硬化现象屡有发生,在雨季,大量的降雨主要依靠城市地下管道、泵站等设施进行排水,当出现短期的暴雨季节,地表径流难以有效地被疏导,地面渗透率较低,造成了城市内涝问题的发生。
在我国,许多城市在遭受暴雨袭击后,出现了道路禁止通行、航班停运、轿车抛锚等现象,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因此,改善城市道路交通建设、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迫在眉睫。
1海绵城市的概述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现代,传统的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的出行需求了,因此在当前市政道路设计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海绵城市本身的优势,彰显现代化的市政道路设计理念,从而使市政道路设计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提升实际的设计水平。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在城市内部要做到像海绵一样面对各种复杂多变城市的环境,能够具备较强的自然灾害预防能力,通过适应和修复保持本身的巨大弹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地发挥海绵城市理念的优势,通过绿地和城市水系统构建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海绵城市设计中,要在城市内部完成雨水的吸收和净化,并且还要融入新型的材料,共同构建科学性较强的海绵城市发展模式。
通过储存和净化,在城市内部像海绵一样能够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灵活应对自然灾害,降低自然灾害发生时受到的损失。
在多雨的季节能够实现城市的吸水和蓄水,实现雨水的净化,在城市需要水源时,又能够再次利用之前所储存的雨水,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于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海绵城市是一种注重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的应用可以实现有效的雨水管理、水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
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设计可以采用透水性路面材料。
传统的市政道路采用了大量的水泥和沥青材料,导致雨水难以渗透,流经道路面积引发洪水和水logging。
而采用透水性路面材料可以让雨水直接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少洪水风险。
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设计可以考虑引入雨水花园、雨水收集设施等设备。
雨水花园是一种景观设计方式,可以将道路两旁的绿化带设计成可以容纳雨水的花园,用于雨水的蓄存和渗透。
雨水收集设施可以搜集道路上的雨水,用来冲厕所、浇灌植物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设计可以考虑设置雨水污水分流系统。
传统的市政道路将雨水和废水排到同一个下水道中,导致下水道超过负荷,甚至会引发污水倒流。
而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可以将雨水和废水分开处理,减少水处理厂的负荷,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设计还可以考虑设置雨水花坛、人行道绿化带等景观设施。
雨水花坛是一种集雨花坛,可以容纳并利用雨水进行绿化。
人行道绿化带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的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设计还需要考虑道路排水系统的改进。
传统的市政道路设计中,排水系统通常依赖地下下水道,但容易引发洪水和水logging。
而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设计需要提高道路排水能力,采用雨水花园、雨水收集设备等措施,减少地下下水道的负荷。
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设计可以通过采用透水性路面材料、引入雨水花园、雨水收集设备等设施、设置雨水污水分流系统、设置雨水花坛、人行道绿化带等景观设施,改进道路排水系统,实现有效的雨水管理、水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洪水风险、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浅析“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运用

浅析“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运用摘要:市政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道路建设不仅有利于人类的居住,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排洪压力,尤其是近些年来城市暴雨频发。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通过低影响设施和技术来调控城市雨水径流,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减轻道路排洪压力。
在阐述"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市政道路的实际情况,浅析了"海绵城市"在我国市政道路设计上的应用,旨在促进我国市政道路的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应用引言在市政道路实际设计的过程中,采用“海绵城市”的方式主要是树立海绵的设计理念,可以弹性的应变自然灾害或者是环境变化,在下雨的情况下,形成吸附以及渗水的作用,合理储蓄水分,并更好的对其进行利用。
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属于最新的设计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方面具有较高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任务。
虽然目前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已经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创建科学化的工作模式,但是,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更好的进行生态环保设计。
而海绵城市主要就是在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造过程中,科学设计的观念,可以有效的对城市给排水系统技能型改革与完善,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完善渗透、滞留、储蓄、洁净、使用以及排放的相关性能,以便于完善市政道路的自然修复以及相关的渗透功能,更好的解决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矛盾问题,形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机制。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重要性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利用其海绵效应可以很好的改善城市的排水,城市各方面设施体系得到优化,水给城市居民带来的各种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2)在防雨水防洪水的同时还可将这些雨水回收利用。
(3)能从根本上使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得到缓解。
近些年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污染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应用中的若干思考
发表时间:2019-01-09T10:30:09.9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作者:毛文众
[导读] 本文将“海绵城市”理念同市政道路设计相结合,提出“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应用的策略,使得市政道路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更具有规划性、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城镇化,城市中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等城市问题也日益突出。
“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开发建设大力倡导的新模式。
本文将“海绵城市”理念同市政道路设计相结合,提出“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应用的策略,使得市政道路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更具有规划性、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道路设计;
前言
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传统市政道路的弊端也逐渐暴露,主要体现在路面不渗水导致的地表径流汇聚造成城市内涝问题,会造成对于区域水文环境的负面影响。
市政道路路面雨水径流的汇集,会携带大量污染物质,包括生活垃圾等物质,雨水汇流到地表或地下径流中,会导致区域水文环境的污染。
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海绵城市”理念,强化对于雨水的过滤、回收及利用。
1“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可实现对于雨水的充分吸收、雨水存储、雨水净化及有效利用,以实现对于环境变化的有效应对,可弱化自然灾害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
“海绵城市”的设计与建设,需充分考量当地环境,融合人为干预及自然规律,利用“海绵城市”的设计实现雨水蓄存及雨水净化,大面积回收雨水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雨水中所含杂质及污染物不断增加,初期降雨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流入地下河,则会对地下河水造成污染,而在降雨的同时,雨水通过管道排出,且无法经由地表路面进行渗透,则难以补充地下水,长此以往会导致地下水位的干涸。
短时间内的大暴雨,在传统城市道路环境下的汇集,就会导致水位快速升高,给城市排水管道造成巨大压力,影响雨水的排出,导致城市内涝。
另外,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无论绿化工程还是环卫工程,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支撑,若无法对雨水资源进行回收处理与再利用,则会导致雨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的设计可强化城市防洪抗涝性能,并实现对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海绵城市”是一种对于海绵效应的设计理念,可起到改善城市排水效果,并实现城市设施体系的优化,优化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缓解城市居民用水问题。
2“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2.1车行道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车行道的设计与施工通常会采用非透水性的路面材料,道路透水性的不佳,就容易导致城市路面积水,影响交通运输,不透水路面会缺乏对于地面温度及湿度的调节效果,加快雨水蒸发,地面快速干燥的情况下,就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且不利于地下水的补充以及雨水的回收与利用。
基于此,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下,城市车行道的设计需保证侧行路面的渗水效果,以起到对地下水的补充作用[1]。
不同于传统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是,“海绵城市”理念下,车行道的设计可在路牙处,每隔固定距离设置雨水导流井,车行道地表雨水径流经由管道向植草沟排水。
或采用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及透水沥青混凝土进行施工,并结合路面结构的排水U形槽及渗水盲沟实现雨水的汇聚,向雨水口排放。
车行道设计还可采用“V型街道”设计理念,对车行道轮廓进行调整,采用中间低、两侧高的路面设计方式,将中分带设置于路面中间,中分带内设置生物雨水滞留带或湿塘等,两侧雨水汇聚至中分带,并收集于雨水储存系统,实现雨水资源的回收与利用,同时可以起到防洪抗涝的效果。
市政道路设计中,要合理搭配道路附属设施,包括路缘石及路肩边沟等,可通过平缘石及立缘石优化雨水径流收集,避免路面积水的产生;路肩边沟可调整为植草沟,以植被及碎石实现对于雨水的有效收集与净化输送。
图1
2.2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设计中可充分利用透水性路面材料,实现路面径流的下渗。
可采用彩色透水路面,防止路面积水,可快速实现雨水渗透,以作为地下水的补充,同时维持土壤湿度,有效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环境的生态平衡。
透水路面采用透水的孔隙结构,可有效吸收热量,并存储热能,实现对于路面温度的有效调节,进而调节城市温度及湿度,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另外,透水路面还可以凭借其高孔隙率,实现对于城市噪音的有效吸收,吸收城市污染物质,以减少噪音污染。
一般来说,透水路面包括面层、基层与垫层,透水路面包括透水性混凝土路面及透水性砖路面,不同的透水路面可起到不同的地表径流削弱效果,越大的路面孔隙率,其径流削减效果就越强。
2.3生物滞留设计
生物滞留设计即采用植被等生态环境对于雨水的滞留与存储效果,实现雨水滞留。
并通过生物、物理等原理,通过生物带实现对于雨水的净化作用。
在城市环境气候温和,并且雨量充沛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生物滞留设计的作用。
生物滞留设计可有效减少面源污染对于水资源的影响,是城市雨水蓄调的重要方法,可增加雨水渗透面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生物滞留可营造较为丰富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多样性的建设与发展[2]。
可在道路两侧绿地设置生物滞留带,或对原本道路的绿化带进行改造。
生物滞留设计要求表面覆盖植被,越密集且高度适宜的植被就会起到越好的驱除污染效果,可有效吸收雨水中的悬浮颗粒及其他污染物。
生物滞留设计的过程中,要控制植被高度,并保证雨水口的均匀分布。
地表径流需经过有效过滤及预处理,可设置种植土、砾石层及渗漏管,以过滤雨水,并实现地下水的有效补给。
可搭配导流系统,结合明暗沟渠,实现有层次的雨水收集与渗漏,见图2。
图2
2.4边坡支护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中,需做好边坡支护设计。
传统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中,可采用植草、灰浆等方式进行边坡防护,并结合挡土墙、护面墙及预制板强化防护效果。
目前,生态边坡防护措施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态边坡防护措施的应用,需基于不同的土壤条件,合理采用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具体包括人工种草、草皮平铺、喷播植草、土工网植草等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边坡防护工程中的植被密度,以起到存蓄雨水、防治土壤流失、避免滑坡及边坡失稳等效果。
在采用生态边坡防护技术的过程中,需强化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的相互融合,实现生态边坡防护中的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协调配置,保证生态边坡的植被平衡。
石质边坡的开挖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而这种生态破坏很难在短时间内加以修复,为此就需要合理解决石质边坡的防护问题,充分考量岩层特性的前提下,结合岩层脉络,对石质边坡加以优化设计。
可适当放缓坡率,在边坡坡脚设置植草带,以强化生态防护效果,并实现对于雨水的有效存蓄。
可在植草沟底部设置随时盲沟,以作为雨水渗流的过滤及引水效果[3]。
结束语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下,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可实现对于雨水资源的有效收集与回收利用。
在车行道设计方面,可采用“V型街道”道路横断面设计方式;在人行道设计方面,可充分利用渗水路面材料,以补充地下水;在生物滞留带设计方面,可充分利用生物带实现对于雨水的净化及过滤作用,削弱雨水污染影响;在边坡支护方面,可采用生态边坡防护措施,实现对于雨水的存蓄。
从而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同时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高梅,黄涛.“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设备工程,2018(7).
[2]白芮,陈建国,胡泽浩.国外可持续性城市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4):616~618.
[3]范昔颖,张建.多元视域下的海绵城市深度发展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6(9):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