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教师版附答案)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及答案

4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熟练掌握课后生字词,准确找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肖像的语句。
2.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了解文章生动细致的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
4.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体会肖像描写中比喻夸张的作用。
学习重点:1. 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
2.体会肖像描写中比喻夸张的作用。
学习难点: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锃亮() 甲胄()粲然()盎然()藏污纳垢.()颔.()首低眉黯.()然失色粗糙.()广袤.(mào)无垠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黝黑:滞留:愚钝:器宇:禁锢:犀利:侏儒:尴尬:炽热:。
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郁郁寡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诚惶诚恐:广袤无垠:颔首低眉:无可置疑:黯然失色:3.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4.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文本探究—探究人物描写(1)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词语回答)(2)针对托翁描写了哪些内容?(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来刻画托翁的外貌?有什么作用?(4)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表,突出了他的什么特点?(5)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托翁,他奇特的外貌给了我们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那双眼睛,似乎穿透了我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去感受他犀利的目光吧!走近托翁(一)感受目光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3. 从6-9段句子中你发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二)重点体会---揣摩品味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 名师教学-精品导学案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的特点。
(重点)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素养)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生于犹太工厂主家庭。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回忆录《昨天的世界》等。
背景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
苏联之行,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更令茨威格动情的是去托尔斯泰的墓地。
回国后,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了他的著作《三作家·托尔斯泰传》中。
人物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
出身贵族。
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地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
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另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
代表作有《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文学常识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教师版)

4列夫•托尔斯泰主备人:董冉时间:2013-3-7班级:组别:姓名:教师寄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相信同学们阅读托尔斯泰,定会获得精神激励。
学习目标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的深广的人文背景学习重难点1、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一、艺海拾贝1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作为中学生应当有所了解,请利用图书或网络,从生平、思想、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查找资料,摘录在下面。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读过大学,办过学校,当过军官,他1881 年前后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来,但反对暴力革命,宣传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列夫•托尔斯在文坛驰骋60多年,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艺术高峰。
2、从生平、代表作品和写作托尔斯泰传记缘由方面搜集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摘录在下面。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诞辰100 周年。
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他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初读标疑1、 读准下列加点汉字的音或完成四字短语填空。
第08课 列夫·托尔斯泰-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精编导学案(教师版)

8.《列夫托尔斯泰》班级:姓名:小组:任课教师:三、【自主学习】陀.(tuó)脸庞.(pánɡ)胡髭.(zī)长髯.(rán)两颊.(jiá)黝.黑(yǒu)脸膛.(tánɡ)一绺.(liǔ)鬈.发(quán)粗劣.(liè)藏污纳垢.(ɡòu)穹.顶(qiónɡ)貂.皮(diāo)禁锢.(ɡù)锃.亮(zènɡ)甲胄.(zhòu)粲.然(càn)广袤.无垠(mào)四、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分两部分:(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针对托尔斯泰的外表描写了哪些内容?突出的特征是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轮廓、结构丑陋,面容表情可憎,长相普通,身材矮小敦实、侏儒,眼神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
4、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有什么作用?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比喻效果: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夸张效果:特征突出,形象鲜明。
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5.第①段第一句话表明了什么?它在整段话中的作用是什么?(1)这句话点出了托尔斯泰的总体特点——面部多毛和胡须浓密。
(2)它是全段的中心句,下文就托尔斯泰的这两大特点展开描述。
6.如何理解“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句话?这句话中暗含的意思是托尔斯泰的脸庞实际上是“传播智慧的庙堂”,只是表面上看不出。
这句话明贬实褒,刻意强调托尔斯泰相貌的平庸,是为了突出他的智慧。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列夫·托尔斯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第二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方法,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胡髭.(zī)长髯.(rán)黝.(yǒu)黑一绺.(liǔ)B.鬈.(quán)发穹.(qiónɡ)顶禁锢.(ɡù)酒肆.(sì)C.侏.(zhū)儒尴尬.(ɡà)犀.(xī)利锃.(chénɡ)亮D.甲胄.(zhòu)粲.(càn)然涟涟.(lián)广袤.(mào)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两颊帐蓬崎岖粗鄙B.貂皮伯爵乡绅轩昂C.犀利墩实盎然戳中D.无垠愚钝滞留疆绳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2)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3)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4)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C.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D.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5.填空。
(1)《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作者是,奥地利作家。
(2)列夫·托尔斯泰是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
他被列宁称为“”。
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6.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
八年级必修《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八年级必修《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八年级必修《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品味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及其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重难点:学习对托尔斯泰进行细腻而夸张的肖像描写方法。
预习(独学)1、掌握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解释四字词语)黝黑滞留愚钝器宇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粗制滥造广袤无垠无可置疑颔首低眉诚惶诚恐黯然失色鹤立鸡群抑郁寡欢藏污纳垢正襟危坐2、同学们自行搜集列夫托尔斯泰和作者茨威格的资料写在下面: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第一课时1、导入:从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入手、、、、、、那我们来看看名作家茨威格是怎样描述托尔斯泰的。
2默读课文,感知文意。
文章可分为那两部分?(充分朗读课文)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默读1-5段,勾画出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也可抓住第一段A文章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B、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说说其作用。
总结并明确:肖像描写应抓住人物的特征去写,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使文章更幽默生动,也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
4、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及其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A、初见托尔斯泰的客人为什么惊奇地屏住呼吸?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托尔斯泰的目光。
(犀利)B、托尔斯泰眼睛蕴涵的感情是怎样的?勾画出关键词语。
C、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从“这对珠宝”到“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进行刻画。
)D、文中能否看出托尔斯泰的人生是怎样的呢?(他的人生是不幸福的,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E、这些描写表现了托尔斯泰的什么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5、小结第二课时1小组准备展示,目标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2小组展示3问题探究1、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来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2、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通过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是否相同?为什么?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四、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俊秀之光才是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的含义?5布置作业:欣赏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想想上课时你自己的描述,你觉得人物肖像描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时间允许可以写一段人物肖像描写,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
列夫托尔斯泰 精品导学案

7、课堂小结
在本文中我们学到了两种修辞,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一种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托尔斯泰是一个外表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心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正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的生活,为了农民的利益奔走,他的灵魂因此而_______________,后人对他充满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8、布置作业
二、学习修辞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赏析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引用______的话,采用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托尔斯泰可以将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写作手法
(原文填空)________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室,而________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胡子: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睛:高尔基对他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列夫·托尔斯泰》
时间
45min课型新授课来自课时1课时目标
1、学习比喻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启发式教学分析托尔斯泰形象。
3、尝试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难点:尝试了解感受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学习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为学习重点;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及人生追求为学习难点;【轻松预习】一、了解作者——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二、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列夫·托尔斯泰。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晚年的他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
他的信仰和行为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
又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
他在82岁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
”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他的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的深广的人文背景学习重难点1、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一、阅读相关资料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托尔斯泰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和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晚年的他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
他的信仰和行为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
又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
他在82岁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
”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他的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他的一生,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忏悔录》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其中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二、熟读课文,识记生词:1、给生词注音:胡髭( ) 鬈( )发滞( )留锃( )亮甲胄( )粲( )然炽()热广袤()一绺()2、根据拼音写词语:①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zhèng jīn wēi zuò(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②小屋cū zhì làn zào(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③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hàn shǒu dīméi(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诚惶诚恐)的地步。
三、解决问题:1.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第一部分(1—5)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_平庸甚至丑陋_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_须发_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_面部轮廓、结构_。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_面部_特征,重点描写_面容表情_。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_。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_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_。
第二部分: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_敏察、深刻_。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_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_眼睛的威力_。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_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课文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那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__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3. 刻画外貌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①描写眉毛:___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②描写须发:_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③描写皮肤:_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④描写鼻子:_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______作用:这些比喻和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突出托翁的面部给人的总体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糙的特点。
四、巩固练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郜抵挡不住。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怍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
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巾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做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
住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
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
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丰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___选文主要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_2、选文第一段抓住托尔斯泰眼睛的什么特征去写的?你如何理解“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两个比喻。
_第一段抓住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去写。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形象精妙地写出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全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选文主要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B.“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宝珠的甲壳而已”,文章写他平庸的外表,是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
C.“这对宝珠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准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事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他们准确的表现出来,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D.全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但也对他粗鄙、丑陋的外表流露出了不屑之意。
五、课文延伸我的母亲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
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
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
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