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情况汇报共39页文档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总结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总结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通过改善城市水文循环系统,减少城市内涝和水污染,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我国各地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在城市规划方面,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合理规划城市水资源利用,推动雨
水资源的集中利用和分散排放,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各地在城市规划中加入了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雨水利用设施,有效改善了城市水环境,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在建设工程方面,海绵城市建设注重构建多功能的雨水设施,如雨水收
集池、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有效提高城市的雨水利用率,降低了城市的雨水径流量,减缓了城市的洪涝风险。

各地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广这些雨水设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最后,在管理和监测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加强了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和监测,建
立了城市水资源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城市水资源的变化情况,有效预防了城市的水环境问题。

总的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改善城市水资源和
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技术,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汇报材料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汇报材料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汇报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工作背景城市概况。

济南是著名的泉城。

济南名泉“中国唯一,世界罕见”,是济南乃至国家的名片。

市域内河湖纵横、泉水众多,自古以来就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美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济南独特的城市风光,“山、泉、湖、河、城”是济南独特的城市魅力。

济南地形复杂多样,城区南部岩溶地质,渗漏带分布广泛,雨水入渗条件优越;北部岩浆岩阻隔,将渗入地下的雨水续存,转化成为地下水。

特殊的地质条件造就了济南七十二名泉,也形成了具备良好“蓄水、渗水、净水、释水”条件的“天然海绵体”。

1.问题与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区总面积迅速扩张,城市硬化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我市仍面临泉水枯竭、城市内涝、水质污染等诸多现实问题。

一是泉水枯竭。

随着城市硬化面积的增加,泉域地下水入渗补给量减少,泉水曾多次出现停喷危机。

二是洪涝多发。

济南地势南高北低,降雨季节性强,极易出现马路行洪现象,历史上曾出现1987年“”、XX年“”等特大城市山洪。

三是水源不足。

济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属典型资源型缺水城市。

四是水质污染。

截至XX年底,建成区内仍有31处河段存在黑臭现象,亟待治理。

建设海绵城市,对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促进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试点区选择。

为充分发挥试点建设的示范带动与引擎推进作用,我市将城区上游39平方公里区域作为本次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

主要考虑是:该区域南依群山,北靠泉群,为坡地与平原结合地形,其用地构成、新老城区具有典型性,堪称“微缩版的济南市”。

同时,该区域地处强渗漏带,是泉水重要补给区,区域内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问题十分突出,具备较好的代表性。

二、经验做法建立高效工作推进模式。

市政府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横向推进以8个项目部为主、纵向突破以6个职能组为主的矩阵式管理架构。

某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汇报

某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汇报
遂宁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一、河东新区北片区一期工程
项目名称
遂宁市河东新区2015年海绵城市 改造北片区一期工程项目设计
工程名称
小康经济适用房 慈音寺安置房 罐子口小区B-07 罐子口小区B-08-01 小康农贸市场 伊顿国际学校
杨柳路 五彩缤纷路 市环岛商务中心 武警支队
德水路
年径流控制率 设计降雨量(mm)
①海绵改造项目完成后,市环岛商务中心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将超过80%,满足我市海绵城
市实施计划的要求;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 效益;
②年径流污染消减量大于60%(以SS计),减少了市环岛商务中心雨水径流污染排放量
,有利于保护涪江水环境;
③年收集利用雨水量达6400立方米,能够满足市环岛商务中心绿地1个半月的浇灌水 量,节水效果明显;
¾ 蓄:设置3个蓄水池,共880m3。 ¾ 净:植草沟、碎石沟、下凹式绿
地、除污雨水口、旋流沉沙井。 ¾ 用:按照绿地浇灌、道路广场冲
洗。
遂宁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一)、市环岛商务中心办公区域
3、方案简介
遂宁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一)、市环岛商务中心办公区域
4、效益分析
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80%,对应日降雨量32.1mm。海绵设施需控制径流量2298m3。设计方 案采用源头控制、迁移控制和末端控制措施相结合,可实现地块径流控制目标。
制总计
雨量
1 27280 334 0.38 0.33 42 46 80 24 0 150 150 341 -7
2 72285 1227 0.53 0.49 79 200 27 108 365 700 450 1229 -2
3 63150 1020 0.50 0.47 57 209 0 125 365 699 300 1057 -37

市海绵城市汇报材料

市海绵城市汇报材料

市海绵城市汇报材料篇一:常德南宁海绵城市的考察报告常德南宁海绵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3月14日至19日,由市政府研究室李文新副主任率队,市水务局、市国土规划委、市住建委有关人员参加,组成的调研组,考察了常德、南宁两个第一批国家试点海绵城市。

此次调研合计6天,目的是学习和借鉴这两个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经验与做法。

现将有关调研情况向领导汇报如下:一、行程安排二、调研主要内容(一)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出台的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和法规文件有哪些亮点及成效如何;(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建设时序、投融资模式、标准体系等方面,建设中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三)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1是如何协调统一的,规划、住建、水务、市政、园林等部门联动协调和配合情况,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四)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的主要经验做法,包括组织架构,人员保障、工作经费等方面;(五)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城市道路项目规划、建设、协调、验收等经验做法。

三、常德、南宁海绵城市建设基本情况介绍海绵城市,又为低影响雨水开发构建系统。

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也即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新建的建筑、道路、绿地等场所对雨水要有渗、滞、蓄、净、用、排几项功能,不能象传统开发模式那样,对雨水只靠集中排放单一方式,没有积、蓄、自然净化、利用等功能。

积、蓄雨水可以减轻市政管网的排放压力,起到部分防洪排涝作用,自然方式净化是为了防止雨水二次污染,降低河涌治污成本。

海绵城市一项重要指标是径流排放,这一指标是衡量该区域积、蓄等纳水的能力。

2015年3月,常德、南宁两个城市入选国家第一批试点海绵城市后,以新型城市发展观和建设模式转变作为切入点,掀起了一轮城市建设的高潮。

在这轮新型城市建设过程2中,他们也拓宽了海绵城市建设概念的内涵,将数字化市政、涉水国有企业改制等,凡是与城市治水工作有关的工作均纳入了海绵城市的建设范畴,其中,将污水净化这类公益性项目推向了市场化,引入了社会资本,并为这类公益性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与投资的模式作了顶层设计,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XX市XX区20XX年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计划XX区是XX市最早开发的城区,也是中心城区之一。

改变粗放的开发模式,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意义尤为重大。

20XX年,区海绵办按照市海绵办《关于印发20XX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分工一览表的通知》(X海绵办〔20XX〕7号)的要求,在各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项目中深度挖潜并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现将我区20XX年工作情况及20XX工作计划汇报如下:一、20XX年工作完成情况(一)积极推进落实新增海绵城市面积及既有设施海绵专项改造项目我区20XX年度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包括:1)新增海绵城市面积1.5平方公里;2)既有设施海绵专项改造项目20项。

我区积极响应任务分工,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推进落实,并对XX区所有在建工程进行了现场调查,全面梳理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项目,形成了切实可行的20XX年海绵城市项目库。

目前我区20XX年可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38项,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既有设施海绵专项改造项目29项。

(二)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重点区域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市海绵办《关于征求落实XX市2016年度海绵城市试点绩效评价专家意见的工作方案意见的通知》(深海绵办〔20XX〕32号),要求各区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实现重点建设片区详细规划(实施方案)的全覆盖。

我区目前已完成《XX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重点区域详细规划》(送审稿),预计将在20XX年底正式发布。

该规划包含现状分析与问题识别、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总体思路、海绵城市建设分区与空间格局分区、管控单元海绵城市建设策略与指标分解、海绵城市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建设时序规划、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从规划层面指导全区海绵城市建设。

(三)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两证一书”审批为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20XX年我区根据《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建设项目前期开展的详细蓝图、单元更新规划等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核心指标及相关的措施;并结合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程序,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作为城市规划许可的管控条件,纳入规划“两证一书”审批流程。

海绵城市建设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报告海绵城市建设报告一、背景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但也引发了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和城市内涝等问题,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开始得到了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通过采用多种生态工程手段,构建城市内涝的自然循环系统,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护力,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以自然生态系统为蓝本,通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将城市建设成为有机联动、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恢复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生态化、智能化、自然化的和谐发展。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

海绵城市要以生态为优先,采用生态恢复、改善城市环境。

2. 综合治理原则。

采用综合治理手段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3. 多元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城市内的每一滴水,达到多种用途。

4. 划分功能区原则。

海绵城市将城市内的不同地区划分功能区,采用不同的治理策略来进行治理。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途径1.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采用植物覆盖、湿地恢复等方式,构建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

2. 集雨、蓄水。

通过雨水收集和蓄水系统,实现雨水的最大限度利用。

3. 孔雀城市建设。

将城市内的河流、沟渠等水体打造成连通的生态系统。

4. 能源节约。

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城市照明、空调、供水等能源的节约。

五、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1.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减少城市污染。

2.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减轻城市洪涝灾害。

3. 保护城市水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保护城市水资源,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提高城市品质。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品质,是城市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标志。

六、海绵城市建设的存在问题1. 技术难度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技术难度较大。

区推进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情况总结

区推进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情况总结

区推进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情况总结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是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动城市建设转向可持续发展,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自2015年开始,中国已开展了一系列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已在多个城市展开。

截至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已有40多个城市纳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计划,涵盖了东部沿海城市、中部省会城市和西部城市等不同区域。

这些试点城市旨在通过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生态系统等举措,增强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现象,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其次,试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许多城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技术和手段。

例如,引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道路、浇灌绿化等用途,同时减少了排水管网的负荷;利用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增加城市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的蒸发散能力;实施地表渗透工程,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补充,改善城市的水环境等。

这些措施使得试点城市在抗洪排涝、水资源利用和生态恢复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效果。

然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相对新颖,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建设标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试点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些地方的财力和技术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承担建设的巨大压力。

再次,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和土地有限等因素,一些城市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土地抢占、流转等问题。

综上所述,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有益探索。

然而,仍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向全国范围推广,为城市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作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文将继续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总结汇报

海绵城市规划总结汇报

海绵城市规划总结汇报海绵城市规划总结汇报一、引言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和技术手段,使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能够吸收、蓄存、净化和利用降水,并通过合理的再利用方式减少对城市自然水循环系统的干扰。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加剧,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海绵城市规划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城市发展策略。

二、海绵城市规划的背景1.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面临更多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风险。

2.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土地利用的不合理规划,导致城市面临水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海绵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目标1. 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2)多元共享:建立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

(3)适应性强: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灵活应用技术手段,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4)兼顾经济效益:在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2. 目标:(1)改善城市水环境:通过排除污水,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2)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收集降水、净化水源,提供可再利用的水资源。

(3)增加城市绿地和生态系统:通过增加绿地覆盖、建设湿地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4)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和城市空间布局,减少洪涝风险。

四、海绵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和措施1. 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1)绿地和屋顶绿化:增加城市绿地覆盖,减少地表径流。

(2)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通过收集和利用降水,减少城市对外部供水的依赖。

(3)湿地建设和恢复:建设湿地系统,提供自然的水质净化功能。

(4)生物滞留系统:通过建立生物滞留系统,实现水的净化和蓄存。

2. 新兴技术手段:(1)蓄洪区域规划:将蓄洪区域纳入城市规划范围,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2)生态河道修复:通过河道修复和湿地建设,提高城市水资源的自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